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關于小楷

關于小楷

(摘自《中國書學技法評注》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1.真書難于飄揚,草書難于嚴重,大字難于結密而無間,小字難于寬綽而有餘。—蘇轼《論書》

按:楷書有大小之分,其法也略有不同。大字貴結密,小字貴寬綽,能寬綽則字清晰,給人以一種小中見大的藝術感受。寬綽之法有三:

(一)凡是方框結構中的橫畫與豎畫可以點代替,使其不與兩直或者兩橫相粘接,如是則增加方框結構中的空索地,達到密中見疏的效果。鐘繇最善此法,黃道周、王寵等也喜歡這法。舉例,鐘繇《薦季直表》。

(二)小楷字小,畫雖短促,當盡展其筆勢,點畫舒展,結構自然開朗,張長史謂:“小字展令大,盡筆勢為之也;大字蹙令小,遏鋒藏勢,使間架有餘也。”試觀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帖》及鐘紹京《靈飛經》小楷,雍容寬綽,散朗多姿,分行布白映帶勻美,皆能得其真态。

(三)凡是點畫交際處,可用尖接法,筆勢開拓,外緊内松,結構自然蕭散疏朗,遊刃有餘。例趙孟頫小楷《汲黯傳》。

2.小字貴開闊,字内間架宜明整。開闊,一如大字體段,諸美皆具也。—文徵明《停雲館閣帖》

按:字内間架宜明整開闊,除用上法之外,關鍵又在于用筆與結字。用筆幹淨精到,結字勻稱熨帖,自然明整開闊。

3.往餘以《黃庭》、《樂毅》真書為人作榜署,每懸看辄不得佳,因悟小楷法欲可展為方丈者,乃盡勢也。—董其昌《書鮑明遠舞鶴賦後題》

按:書大字宜遏其筆勢,書小字宜展其筆勢。(大字)遏其筆勢則雍容有餘,渾灏茂密;(小字)展其筆勢則疏放妍逸,散朗寬綽。

4.小楷世用極博,鐘繇、二王居然立極。鐘逼古,王圓融,自古及今皆兩家耳。孫唐四大家雖别立門戶,何常出其範圍,具眼者直鑒其脂髓。宋元或縱或拘,縱則野、拘則俗,皆畔于二子者也。雖然,不有後世名家,無能洞悉古人妙境。—趙宦光《寒山帚談》

注:逼古—逼仄古樸。

孫唐四大家—晚唐四大家,顔真卿、柳公權、徐浩、李邕。

畔—通“叛”。

按:曆代科舉考試、寫經、抄書、碑文、題詩,甚至尺牍等都用小楷,故“世用極博”。小楷當宗魏、晉,魏晉小楷首推鐘、王。鐘繇《宣示》、《力命》、《季直》三表古雅質樸,微雜隸意,點畫富有異趣。王羲之《黃庭經》、《樂毅論》、《孝女曹娥碑》。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貼》小楷圓融飄逸,平和簡靜,意态極高,暢絕千古。後世書家如唐之鐘紹京、宋之四大家、元之趙孟頫、明之祝允明、文衡山、王寵、董其昌、黃道周、傅青主、倪元璐、清之王铎、何紹基、劉墉等,皆善小楷,而未能出其右者。

5.作小楷須用大力,柱筆著紙,如以千斤鐵杖柱地。若謂小字無須重力,可以飄忽點綴而就,便于此技說夢。—傅山《霜紅龛集》

注:柱筆—直筆如柱。

鐵杖柱地—鐵棒垂直立地,比喻筆直而有力也。

按:寫小楷落筆要重,重非粗也。“如以千斤鐵杖柱地”言用筆宜沉著而不飄忽,如刻入紙素,但見點畫樸實,八面深穩,而精氣結撰,墨光浮溢,神采煥發之意。

6.作小楷宜于局促,務令開闊,有大字體段。—宋曹《書法約言》

按:寫小字最忌局促拘緊。字越小用筆越要清晰,稍留纖毫渣滓,不得作小楷。結字不宜太狹長,狹長則字不疏朗,而無古樸之意。

7.董宗伯雲:小字難于寬展而有餘,又以蕭散古淡為貴,遊刃有餘地,此作小楷秘訣,刻秦漢小印秘訣。—王澍《論書剩語》

按:“蕭散古淡”四字,耐人尋味。結字疏朗多姿,大小、奇正、疏密、長短、廣狹,出之自然。點畫渾厚、質樸,富有澀感。得天真之趣,本恬淡之思。平矜釋躁,如閑庭信步;醇雅清古,似高士吟詠,則自然蕭散古淡,不上窺魏晉,難悟此妙境。

8.作蠅頭細書,須令筆勢纡餘跌宕,有尋丈之勢乃佳。—王澍《論書剩語》

注:纡餘跌宕—回曲舒展,起伏有緻。纡: yū,彎曲。

按:作小字當以腕運,筆筆要分得清,筆筆要和得渾,筆筆要斷而後起,筆筆要送到,筆斷而意連,筆曲而勢直,筆雖短而意欲長,乃能纡餘跌宕,關鍵又在于用筆也。

9.作小楷能懸腕已非下乘,惟能懸臂,則神氣益靜,非端坐不能為之,此所以更高于懸腕一籌。—蔣骥《續書法論》

按:相傳米芾能懸臂作小楷。餘以為不必如此,可用着腕或提腕之法,執管也不必過高,低則沉着。

我的體會:用現在的桌椅工具而言,現在人懸臂作小楷,純屬扯淡,賣弄風騷而已!

10.古人懸空書扇頭,雖小楷不必倚案,細閱《黃庭》楷法,律度最嚴,而機神盡以行草流貫,人忽不察,今人多按定扇骨作小字,不敢作《淳化》《聖教》諸大字,以小者機熟掩遏,大者病處盡露,前朝名人舊扇面子,尚有可觀。—汪沄yún《書法管見》

注:沄:yún,大波浪、雜亂。

按:古人席地而坐,無桌可倚,故不期懸而懸也,筆力自然可觀,氣脈自然流貫。今人題扇,以腕着扇骨,本已轉動不便,作小楷尚可混過,作小行草則筆勢為腕所遏,機神不能流貫,故疵瑕盡露,不盡人意。

11.礬紙書小字墨宜濃,濃則彩生。生紙書大字墨稍淡,淡則筆利。—梁巘《評書帖》

注:巘:yǎn,大山上的小山。

礬紙—即上過明礬的紙,又稱熟宣。

按:觀古人作小楷,未有不用濃墨者,墨淡則無神采,濃則字有精神。在生宣上作大字,墨不可太濃,濃則筆滞而不能掉運自如也。餘作小楷,喜用紙質細潔之熟宣,易于掌握墨色。

12.餘嘗論工畫者不善山水,不能稱畫家;工書者不精小楷,不能稱書家。書畫雖小道,其理則一。—錢泳《書學》

按:曆代書家無不精于小楷。諸體之中,小楷最見功力,亦最易暴露弊病,用筆稍有不當,則疵瑕盈目。故寫小楷心要極靜,必明窗淨幾,胸無恙疑,神閑意定,然後為之。今之學書者,都不願下此細功夫,學書一入門便想邀名,信筆作大字狂草;矜奇炫異,欲使觀者觸目,賞者驚心,殊不知功力未到,驟求新奇,則易入惡俗之途。學道入魔,以野狐惑世,必贻笑大方也。

13.小字如大字,以言用法之備,取勢之遠耳。河南遍體珠玉,頗有行步媚蠱之意,未足為小字如大字也。大字如小字,以形容其雍容俯仰,不為空闊所震懾耳。襄陽側媚跳蕩,專以救應藏身,志在束結,而時時有收拾不及處,正是力弱膽怯,何能大字如小字乎?小字如大字,必也《黃庭》,曠蕩處直任萬馬奔騰,而藩fan籬完固,有率然之勢;大字如小字,唯《鶴銘》之如意指揮,《經石峪》之頓挫安詳,斯足當之。—包世臣《答熙載九問》

注:河南—褚遂良,初唐書法家。

行步媚蠱—走路時姿态妖媚誘人。

震懾—震驚恐懼。

襄陽—米芾,宋書法家。

側媚—比喻體勢欹qī側,字體姿媚。

救應藏身—佛教用語。

束結—像捆紮濕物一樣嚴密。

藩籬完固—籬笆完整牢固,比喻體勢茂密、精神團聚。

率然—此處作輕捷貌。

按:小楷字雖小而法備,筆雖短而意長,體雖密而勢遠。書小楷用筆宜精到,一點一畫,盡其法度,筆筆送到,起筆處順入無缺鋒,逆入無漲墨,每折比潔淨,作點尤精深,而點拂波磔之間,使轉運行之間,筆意流轉,寬綽之中血脈貫注,精氣結撰,則自然體勢茂密,藩籬完固。

14.小字法帖《黃庭經》、《樂毅論》、《東方朔像贊》、《曹娥碑》、《薦季直表》、《洛神十三行》、《麻姑仙壇記》、《陰符經》為最著,而《仙壇記》尤筆畫嚴整,行間茂密,能每日臨寫一通,則無難寫之字矣。—朱履貞《書學捷要》

按:(略)

15.字越小越要清晰,稍留纖毫渣滓不得,作小楷宜清而腴,筆頭過小,雖清不腴。—姚孟起《字學意參》

按:“清”、“腴”二字實為作小楷用筆之真言。所謂“清”者,筆無遊移,墨無散漫,點畫精勁,鋒穎秀發是也;所謂“腴”者,筆緻雖融,渾厚飽滿,溫潤雅逸,婉約豐妍是也。瘦而露骨,雖清不腴也;肥而臃腫,雖腴不清也。鋒中則骨藏畫内,氣自然清;筆正則墨浮兩邊,質自然腴,得清腴之法,則醇雅沖和,姿媚橫出。

16.晉人小楷,最須玩分行布白處,唐風雖歐、褚大家,似為烏絲闌所窘,東山帖便蕭遠有緻。—郭尚先《論書》

注:烏絲闌—兩種解釋:一是鋒正則兩旁如界;二是界線。

東山帖—王羲之《東山帖》

按:小楷章法布白有三:一是縱有行、橫有列;二是縱有行、橫無列;三是縱橫皆無行列。三者之中,以縱橫無行列為高。這種章法,大小相間,奇正相倚,疏密相協,肥瘦相符,參差錯落,純任自然,況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相互照應,筆意顧盼,氣息流注,一片天機。前人評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帖》為章法第一,觀其布白,密不嫌迫塞,疏不嫌空松,穿插争讓,如繁星麗天,有不可思議之妙。唐人小楷雖為烏絲闌所限,但亦能寓參差于齊整之中,含姿态于勻稱之内,惜遜于晉人一籌。

17.作小楷必先精神凝注,于法度森嚴中縱橫奇宕,所謂端莊雜流麗也。若信筆為之,肥則俗,瘦則枯,雖形模具備,而神氣全無。其去晉、唐人意法,奚翅千裡!—蔣衡《拙存堂題跋》

按:作小楷要全神貫注,不可有絲毫雜念。魏晉人小楷,皆出于漢隸,去古未遠,運筆結體既圓勁淡雅,字形微扁,若鐘之《力命》、《宣示》、《季直》三表,逸少之《曹娥貼》、大令之《洛神帖》,雖經摹拓而古隸典型具在。至唐歐、虞易扁為長,以就姿媚,法度謹嚴,而魏晉古樸典雅之風漸失,此時代所壓,質文之變也。

18.有就餘講執筆者,為暢厥宗旨:使懸筆中鋒,臂指如鐵石,盡一身之力作蠅頭小楷,所謂芥子納山河大地。非好為神奇,亦欲存竹簡、漆書之意于萬一雲耳。—蔣衡《拙存堂題跋》

按:餘作小楷喜以腕虛着桌面,亦使轉靈活。至于懸臂盡一身之力,餘實未有此體會,不敢妄加評論。近人姚孟起亦曰:“蠅頭小楷用大筆提空寫,勢乃開展。”餘亦不敢苟同。古人作小楷,用筆開拓,外緊内松,有空靈之緻。

19.先君子論:“作小楷必先凝注精神,于法度森嚴中,而出之以縱橫奇宕。”今解雲:知篆隸則楷法能工。篆法森嚴,隸書奇宕,運用篆法,參合隸書,可謂端莊雜流麗矣。乃于字勢之長短、大小,又因其自然,則直與天地為消息,萬物為情狀,錯綜變化,意趣無窮。—蔣骥《續書法論》

按:知篆隸則楷法能工,蓋篆隸極方圓之規矩也。知篆法則用筆豐腴圓融,知隸法則點畫古樸奇宕。書小楷最忌整齊平闆,大小如一。當大小錯落,長短參差,姿态跌宕,奇正相合,方有自然之趣。

20.自古書家,唐以前正楷若鐘之《力命》、王之《樂毅》,皆筆筆自起自收,開辟縱擒,起伏向背,必無千裡一同之理。直至宋以後,乃有通體圓熟之書。此亦猶之宋以後文字,說理益加明顯,而無複古意者耳。—翁方綱《複出齋文集》

按:小楷貴于變化,千字雷同,便不是書,變化之道,在于點畫要富有異趣。在于結構要富有姿态。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