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得好“缺愛的人,會不斷用自以為正确的方式,來補償/代償這種對愛的渴望,以減輕内心的痛苦、焦慮和不安感。”
童年缺少家庭關愛的人,長大後會變得敏感、易怒、神經質,這種負面、極端的性格更像是不自覺開啟的自我防禦機制,用敏感來覺察危險,用易怒來掩飾傷悲,用神經質來警告“生人勿進”。
一、童年缺愛對一個人的成長都有些影響?前面說了,童年缺愛的人由于從小在環境中習得的“危險”和“不安全”,讓他們慢慢鍛煉出了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敏銳察覺他人的情緒,迅速感知周遭的危機,立刻識别人言語表情裡的潛台詞。
他們太懂得察言觀色,所以對愛和被愛都表現得謹小慎微,充滿了既想要又抗拒的矛盾感。
1、對愛不信任,又充滿了渴望。
童年父母的苛責教育或冷淡疏忽,讓缺愛者對愛既惶恐又渴望。
他們骨子裡是需要愛的,希望有人能無條件愛自己,但對愛又本能的不信任,讓他們很難輕易投注真心。
2、自卑又倔強,不願低頭又小心翼翼。
從小缺愛的孩子,由于長期被否定、被疏忽,讓他們暗地裡自輕自賤,覺得“我不配”。
但為了保護脆弱的自尊心,他們又會故意表現得高傲至極。就是,一面不與這個世界妥協,另一面又卑微讨好。
3、想要觸碰,卻又不斷縮回手。
他們渴望建立一段穩定的親密關系,不用讨好、費力,無需猜忌、懷疑,就能簡單笃定地被對方深愛。
然而,缺愛又會讓他們沒有自信大膽追愛,更怕重蹈覆轍受到傷害,所以明明很想要,卻硬說不勉強。
4、偏執的孤注一擲,勇敢得像沒有受過傷。
缺愛者為了得到愛,還容易不惜一切代價,哪怕傷痕累累也在所不辭。
就像才女張愛玲,出身顯赫,卻因為童年缺愛,讓她飛蛾撲火般追愛“喜歡一個人可以很低很低,會卑微到塵埃裡,然後開出花來。”
5、希望被理解,卻拒絕去表達。
說出“要和不要”對缺愛者來說太難,童年常常被父母拒絕和斥責,造成了他們對溝通本能的抵觸。
既然表達未必是理解,與其令自己陷入不安,不如将情緒偷偷隐藏。
二、長大後如何重塑自我,走出童年的陰影?原生家庭雖然對一個人影響深遠,但并不是絕對的。阿德勒說“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曆,而是我們賦予經曆的意義。”
經曆在有些時候是傷害,在另些時候卻是成長和經曆。所以,學會放下過去,重建新的自我很重要。
1、停止無休止的内耗,明白缺愛不是你的錯。
缺愛的人往往會内向歸因,認為自己之所以沒人愛,是因為自己的性格敏感、脆弱、自卑,有種天生沒人愛的宿命論。
其實,發現原生家庭的問題,不是讓你譴責他們,而是能夠理智看待自己性格的成因,他們的錯不需要你來背負,你也沒有責任去承擔他們教育的失誤。
記住,你不是天生不可愛,你隻是天生沒有獲得正确的愛。
2、學會接受現實,過去的就讓他過去。
諒解父母最好的方式就是換位思考,嘗試理解,這世上沒有完美無缺的家庭,誰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
而且,糾結過去你永遠走不出來,與自我和解的關鍵就是學會放下,接受現實,接受你有不會教育的爸媽,你有不完美的童年,你有各種各樣的遺憾……
也許你還是會耿耿于懷,但時間過去,你總會發現“那不是原諒,那是算了…”
3、看到愛,建立你值得被愛的信念。
當你缺愛時,你固有思維就會形成“我不配,沒人愛我”的魔咒,不管你身邊有多少人愛你,你依然會感覺無力。
歸根結底是因為你不愛自己,就像有句話說得“人不愛自己的時候,别人的愛很難附着在他身上。”
所以,走出缺愛的怪圈,首先要相信愛,看到愛,确信你是值得被愛的,才會相信别人會愛你,自己會幸福。
4、提升自我,不再外尋自尊和安全感。
“安全感不是來源于不失去,而是來源于不怕失去。”
什麼會讓你不怕失去?是你自己給自己的,你掌握這件事的主動權,你就永遠不會失控和陷入被動。
所以,努力賺錢,變得優秀,當你不需要倚靠任何人,就能赢得世界的掌聲和肯定,這時你失去的愛和安全感都會慢慢找回來。
5、表達和溝通,是獲得愛最直接和正确的方式。
一個人有能力說不,才能被看到;一個人有能力說想要,才能被滿足。
與其彎彎繞繞表達愛的需要,不如大膽直接的表露内心,讓你的家人、愛人都能用你想要的方式對待你。
6、合适的伴侶,溫暖的夥伴,會讓你重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很多人雖然童年不幸,卻在成年後因為建立了健康的人際關系,而治愈了悲傷,重塑了新的人生。
比如,找到好的伴侶,原生家庭不幸的蔡少芬、伊能靜,不都現在過得幸福滿滿、光彩奪目,好的愛情是有治愈能力的。
除了愛情,擁有真心待你的朋友、值得交心的知己……都會讓你感受到世界的溫暖和愛。
最後記住這句話:“愛和安全感,不僅僅是來源于親密關系的認同,還有社會價值的認同。”
我是深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書籍《非暴力溝通兩性篇》譯者,大連市心理協會會員,34歲,已婚已育,願意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态度。
上一篇
爸爸對您的承諾我們做到了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