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構成宇宙的不隻是物質

構成宇宙的不隻是物質

作者:劉遠景 (原載于“新浪博客”)

什麼是物質?“馬哲”認為,所謂物質就是不依人們意識而存在的,占有特定的空間---時間,有一定質量客觀物體。給物質下這個定義的人很會埋伏筆,當自己的理論山窮水盡的時候就說物質是“不依人的意識而存在”。其實,“馬哲”所說的物質,也就是牛頓經典理論所說的物質,即:占有時間——空間,有一定質量的物體。構成宇宙的隻有這些物質嗎?不是的。構成宇宙的除了我們所能夠看見的物質,還有:反物質、能量和輻射等等。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有一道公式:E=MC2,中文念作“能量等于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這道公式闡述了幾個原理:1,質量越大,能量就越大,能量與質量成正比;2,質量運動得越快,能量就釋放得越多;3,能量與質量可以相互轉換,即看不見的能量可以轉換成看得見的有質量的物體,有質量的看得見的物體可以轉換成看不見的能量。這個理論已經被實驗好多遍了,已經被證明是正确的,不用争論了。宇宙爆炸說也認為,宇宙起源于150億年前一個奇點的爆炸。我們的地球,太陽系,銀河系,以及宇宙中的所有星系都是那次爆炸後所形成的。150億年前,宇宙中的所有質量物質都坍縮擠壓成一個奇點,在那時,質量轉換成了能量,在那個隻有10-31cm3體積周圍,充滿了能量和輻射,除了這些能量和輻射,什麼也沒有,也就沒有宇宙的存在。由于那一次大爆炸後的逐漸冷卻,這些能量又不斷地轉換成質量物質。一開始是簡單的誇克、反誇克,以後又形成簡單的原子——氫,以後逐步形成氦、氧…….鐵等等重元素。可以說宇宙起源于“無”。“無中生有”現在被當作貶義詞,其實,真真切切,宇宙就從“無”中來。

宇宙中除了我們所能看見的物質,還有反物質,中微子和很多種宇宙射線。我們所能看見的有質量的物質,正是由于反物質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存在,如果我們身邊的物質與我們現在看不見的反物質産生碰撞,物質和反物質之間會發生一種我們能夠觀察得到的輻射,這些物質與反物質就會同時湮滅。什麼叫“湮滅”?“湮滅”就是消失。

我們原先信奉“物質不滅”的信條,其實,物質是可能消滅的。物質消滅有幾個條件:一是宇宙坍縮成一個奇點,物質宇宙轉換成能量;二是部分物質在高速運動中轉換成能量;三是物質的原子中的質子産生衰變,幾個原子衰變為一個重原子,其中的部分質量物質消失;四是物質與反物質發生碰撞,釋放出一種輻射,然後正反物質同時消失。反之亦然。隻不過,質量轉換能量的可能性多,而能量轉換成質量的機會就少多了。少,不等于沒有。

“馬哲”的一個基本核心就是:宇宙是由物質所構成的,宇宙中除了物質,什麼也沒有。這一點,不管我們社會上的每個人是不是都上過大學,是否接受“馬哲”教導,很多都信奉這一點。量子力學告訴我們:錯了!宇宙中除了我們看得見和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得見的物質,還有使用什麼先進設備也不能看見的能量、輻射和反物質。

這些能量、反物質、輻射等等,是宇宙中的一種存在,但是,它們不是一種物質。牛頓的理論受曆史條件的限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們可以理解;但量子力學思想體系已經出現一百年了,現在還要強制我們接受“馬哲”的思想,要求我們隻承認宇宙隻由物質構成、物質不滅、能量守恒的觀點,這是非常錯誤的。誤人子弟的。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