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2017年高考作文題: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唐朝杜甫詩: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這首詩一開始就點出了“深夜”和“戰時”樣子:

戒備森嚴、冷清。

第二句的“邊秋”和“雁聲”則更加說明:

他在懷念他的手足時候的季節和地點。

當時的季節正好是秋天,花草樹木都開始凋謝,

而自己又是身處邊境,再加上孤雁凄慘的哀叫聲,

就更令人覺得空虛寂寞(無法高興)。

最後四句,杜甫則是在描寫他思念兄弟之情!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曆史和文化傳統,

思念家鄉、思念情人,曆來是華夏子孫筆下的主題!

久别想家、想親人,每當佳節倍思親!

家鄉文化與親情文化,已經深深滲進了炎黃子孫的血脈裡;

為了親人,為了家鄉,為了國家,

可以赴湯蹈火、勇于獻身!

家國一體,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個家;

愛家愛國的情懷,激勵着中華兒女勇敢前行!

清明節、中秋節和過年,

是中華民族親人團聚的三大節日。

清明祭奠祖先,中秋、過年家人團圓,

顯示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孝順。

正因為孝文化的廣泛傳播,

使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代代傳承!

為國就是為家;移孝作忠。

思念家鄉、思念親人,也可以化作報國的動力;

為鄉親和親人更好活着,

可以舍身報國、奉獻忠魂!

漢朝蘇武,出使匈奴被留,

留居匈奴十九年而持節不屈,不忘初心;

也許其動力來自于他思念家鄉和親人!

楊家将,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報國,

男丁陣亡,女将挂帥,殺敵英勇……

為什麼?為了國家、親人、百姓!

當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相沖突的時候,

英烈們會舍小家為大家,顯示赤膽忠心!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雖然在悲壯中顯示出寂寞、哀怨之情!

但喜怒悲哀無不留下思念家鄉與親人的洛印!

從央視電視片《記住鄉愁》中,

我們可以感受到鄉情、親情與國家千絲萬縷的聯系;

許多舍身報國的故事就是因此而生!

最近,第九屆海峽論壇在廈門舉行。

在大會上,83歲的老兵講述了他心酸的回家曆程。

20多年來,他背負百餘位台灣老兵的骨灰,回大陸家鄉安葬,

實現他們魂歸故土的心願(死後不再作遊魂);

攜兒孫踏上返鄉認祖尋根的路,

希望他們的家國觀念不要出偏差,牢記自己的根。

唐朝王維詩: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朝白居易詩:

岚霧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灘聲秋更急,峽氣曉多陰。

望阙雲遮眼,思鄉雨滴心。

将何慰幽獨?賴此北窗琴。

唐朝李白詩: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清朝納蘭性德詩: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睹物思人,觸景生情,

思念鄉親、鄉情、鄉音、家鄉的身影;

樹高千丈,落葉歸根;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