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舌診分享——林氏中醫群,續

舌診

▲ 郭小偉整理

好久都沒有寫文章了,抱歉。一來沒有什麼好寫的,心裡沒有墨水,二來是最近客戶都是小問題,都是用小方法一兩招就搞定,沒有什麼可分享的。沒啥好寫的時候就多看看書,多在群裡跟恩師互動,最近學的東西挺多的,不過後學腦子比較笨,記不住太多,也不懂的融會貫通,确實挺懊惱的。不過也沒關系,那就多梳理梳理,都跟高人分享分享,這樣子也會得到高手的指點,聽好的。

最近在學習舌診。一個人呀最怕的是滿足,一旦滿足基本都廢了,對中醫而言,其他依然。我們都在學習,都在成長,越是遇到瓶頸越要想方設法突破。

今天整理一下舌診的知識點吧,也沒有那麼完美,如有錯誤,請多多指點: 我們用舌診來去辨别身體的問題,探查疾病的虛實,這個叫“望診”。不過這個技巧你需要分别哪一個是舌,哪一個是苔。“舌”就是我們整個舌體,包括肌肉和筋脈。而“苔”講的就是我們舌面上浮現出來的東西就叫苔垢。這兩者都需要辨别。舌體的長短細小胖大扁,還是舌體不正;看舌苔白厚還是黃後。探知患者的寒熱虛實,通過舌苔可以表現出五髒六腑脊柱整體的一些表現。

一般在看診的時候醫生會讓我們把舌頭輕輕的伸出來,舌尖略向下,而不能太用力,嘴又不能張的太大,舌尖不能翹起來。一般都會看個2.3次這樣會更準确,從舌尖看到舌根,從舌面看到舌低。舌頭伸久了,舌苔會變化,如果太短又辨不出來,一般都是10秒鐘差不多。像我初學者都是要看2.3次才能把整一個舌看清楚的。小時候也去看過病,醫生用這個舌診工具壓着舌,或者用棉簽刮苔,就是看這個舌根和這個苔有多厚,來辯證疾病的輕重。


前幾天有一個63歲的大叔,湖南人,中風有3個月有餘,高血壓,血糖高,輕微腦梗,舌苔紅,舌偏歪,有口臭,他一張口口氣就很重,脖子和上嘴唇上有長疱疹,他的雙手雙腳很冷,我一拿他的手不到一分鐘感覺都有刺骨的冷,我幹淨叫她泡泡82年的純艾草藥湯,給他加了3次的95度的藥液才背部發熱,這個時候手才開始暖和起來。在看一下舌苔潤了許多。其實口臭就是通過舌覺來辨别的,通俗來講就是聞。臨床上若患者訴說口苦,則多見于熱證,特别是多見于肝膽實熱的病變;口甜而膩,則多屬于脾胃濕熱;口中泛酸,多為肝胃蘊熱;口中酸馊,常是食積内停;口淡乏味,往往為脾虛不運。因而有'熱盛則苦,寒盛則鹹,宿食則酸,煩躁則澀,虛則淡,瘤則甘'之說。


以前有遇到中風的客戶,說不出話的,這個就是肝經氣絕之後導緻舌體變硬,舌硬呆闆就不能說話,加強氣虛更不能伸縮舌,會流口水的。像祖國中醫認為“心神在舌”,會導緻不能正常說話,我喜歡。

望舌質,可以察人體髒腑的虛實。如心血充足,則舌色紅潤;血分有熱,舌必由紅而绛;心血衰少,則舌色淡白;氣血瘀滞,則舌色青紫等。這是觀察舌質顔色變化,以察知機體髒腑情況。另外,觀察舌體形态的變化,也有助于判斷髒腑的虛實狀況。如足厥陰肝經氣絕時,會呈現出唇青舌卷;足太陰脾經氣絕時,則舌體萎縮,伸縮無力;手少陰心經火熾,火熱上壅,則會發生木舌、重舌、舌爛等症狀。

舌苔是禀胃氣而生,而胃為水谷之海,五髒六腑皆受氣于胃。故髒腑病變,都能影響胃氣,而反應于舌苔上。苔的白、黃、灰、黑,可分辨髒腑病變的寒熱;苔的厚薄潤燥,可辨邪之淺深和津液的盈虧。如寒濕困脾,則苔白而滑;脾蘊濕熱,則苔黃而膩;胃家實熱,則苔黃而幹;陽虛寒盛,則苔灰而滑潤,津枯火熾,則苔黑而幹燥。一般來說,疾病初起,邪在肺衛,病情較輕者,舌苔多薄;而病邪傳裡,病情較重,或脾胃有食飲痰濕積滞者,則舌苔多厚。正常人或津液未傷,則舌苔潤澤;邪熱灼津,胃陰不足,則舌幹少津。

舌尖——上焦心肺

舌中——中焦脾胃

舌根——下焦腎膀胱

舌邊——肝膽

心熱,則出現舌尖紅而起刺;胃陰虧損,則舌中苔剝;胃中積滞,則舌中部垢膩;腎虛寒證,則舌根部滑而白;腎陰枯涸,則舌根苔剝;肝膽郁熱,則舌邊紅赤;肝膽濕熱,則舌邊黃膩。此外,臨床上,尚有按三焦部位、胃脘部位劃分法。如舌尖為上焦,舌中為中焦,舌根為下焦,視其色以決其寒熱虛實也。舌尖是上脫所管,中心是中院所管,舌根是下脫所管。此舌上一定部位也。上述這兩種舌的部位劃分法,驗之于臨床,也有一定意義。所以,在臨床上,常将幾種舌的部位劃分方法,結合參看。

不同性質的病邪,在舌象上能反應出不同的變化。諸如舌淡紅苔白而薄,多為外感風寒之邪;舌紅苔幹,多系燥熱為病;舌滑膩,常為内有濕邪;苔粘膩,多為痰濁凝聚;舌色紫暗少苔,舌闆滞而濕潤,多為瘀血停滞;舌質堅斂,舌中部苔色黃厚而燥,多為傷食胃實之候。凡此風、寒、熱。濕、燥、瘀血、痰食諸種之因,于舌質,舌苔的變化上,都明顯地有征可驗。這對臨床辨識緻病原因有一定的意義。


這人有什麼問題?有此舌象的病人,非常多!!!

用柴芍六君子湯合養精種玉湯。肝郁脾虛兼腎陰精不足。舌兩邊翹起來為肝郁。舌中如山谷為脾胃虛,舌根不平為精虧。胃氣虛怎麼治?用大半夏湯,其中人參補氣,半夏降胃,妙!柴芍六君子湯中即含大半夏湯之意。之前,我總提右降的鋒利之劍——柴芩溫膽湯,很少講升右的鋒利之劍——柴芍六君子湯,我以為都善用呢!無論是柴芍六君子湯,還是柴芩六君子湯,都是遵“升降相因”原理而執左升與右降兩端用中,故藥平淡無奇而效果宏大,在于用“執兩用中”之道!柴芍六君子湯是一位嶺南派傷寒名家創立,人家是傷寒家,創立時方,說明經方治病有局限性,不能應對所見。我一看此方,太好了,收為己用,納入升降大法體系。

1、舌中與舌根同時凸起:舌體猶如袋子,裡面裝東西多就鼓脹。舌中和舌根内物質多餘,即邪氣有餘,使舌中與舌根凸起。由于舌中主人體中焦,舌根主人體下焦,所以舌中與舌根凸起,說明人體中焦和下焦邪氣有餘,是什麼邪氣有餘呢?舌質紅主熱,舌苔膩主濕,邪氣應該是濕熱,此濕應該脾虛生的濕,此熱應該是肝腎陰虛生的相火,故用二妙丸,其中蒼術健脾燥濕,黃柏瀉相火。

2、舌中與舌根同時凹陷:舌體猶如袋子,裡面裝東西少就凹陷。舌中和舌根凹陷是缺乏物質,即正氣不足,使舌中和舌根凹陷。由于舌中主人體中焦,舌根主人體下焦,所以舌中與舌根凹陷,說明人體中焦和下焦正氣不足。是誰正氣不足?由于人體以五髒為主,其中脾主中焦,腎主下焦,所以應該是脾腎氣虛,常用四君子湯健脾,巴戟補腎。

三個舌都是水滑舌,但是不是同一個證。

1,第一個水滑舌是寒濕困脾證,即寒濕内侵證,為過食生冷,将寒濕帶入體内,導緻脾陽受困,産生寒濕困脾。注意!寒濕困脾與脾虛生濕不是一回事,寒濕困脾之寒濕是從外而入,脾虛生濕之寒濕是從内而生。此舌不但水滑,而且舌兩邊塌陷,舌兩邊塌陷為陰維舌,主肝血虧,故是寒濕困脾兼肝血虧證。一般用連珠飲。

2,第二水滑舌是肝郁脾虛,脾虛生濕,導緻舌水滑。此舌兩邊翹起如高山,主肝郁;舌中凹陷如山谷,主脾胃虛,故是肝郁脾虛兼胃降不及證。一般用柴芍六君子湯。

3,第三個水滑舌是腎陽虛水泛證,特點是舌質胖嫩,并且水滑有齒痕。一般用真武湯。

人體所有疾病的原因都和舌尖的異常,有一定直接關系。所以看舌尖的高低是治療疾病的第一步,治療疾病先治療引起舌尖異的疾病是關鍵!


請看上圖,正常的舌尖,舌尖應該是橢圓形的,略微有點尖,舌尖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還不能平,以鮮明圓滑為佳!


請看上圖,舌尖缺損分為小缺損,中缺損,大缺損三種情況。髒腑在舌上的分布,心腦分布在舌尖部位。舌尖部位缺損,反映心腦區域氣血供應不足,表現為精神渙散,睡眠不好,心慌氣短。治法益氣滋陰,養血安神。


現在,我們就能理解此病人的心腦氣郁證,并且比較重,氣郁已經化熱。首先,用瀉火聖神湯加黃連,将心火瀉掉!肝火一散,則諸經之火俱散,故用瀉火聖神湯瀉肝火,加黃連瀉心火。此為急則治标。之後,遵“以順氣為先,調中為要”之旨,融入辛開苦降之法。病曆我發了,在前邊。看似會治此病,等到伸手治療了,方知不是那麼簡單!


根據髒腑在舌上分布的理論,顫中穴分布在舌前區。顫中穴是氣會穴,為氣之所會、宗氣之所聚處。舌前區凸起,主顫中穴處氣壅塞不通,症狀表現為胸痹心痛、咳嗽等。而顫中穴又是頭腦的根,顫中穴處氣壅塞不通,則頭腦的氣血得不到疏通更新,表現為頭悶昏沉。


請看上圖,舌頭自然伸出來時,舌尖向上翹起,為上翹舌。根據髒腑在舌上的分布理論,心腦分布在舌尖部位。舌尖主心腦,舌尖上翹,反映心腦部位氣機不暢通,心腦氣郁。治法遵“以順氣為先,調中為要”之旨,清肺平肝,清心化瘀。心腦氣郁證,舌質紅,可是苔白不黃,有濕熱病特點。治療心腦氣郁證,可以用治療腦髓氣郁證的方劑加減,其組成是:川芎,當歸,姜黃,桃仁,益母草,藿香,白豆蒄,砂仁,石菖蒲,半夏,薄荷,菊花,山楂。濕熱病與内傷病混合之病!溫病之濕熱,外入之濕熱。舌質紅,苔不黃而反白,症狀矛盾是濕熱病之特點。濕為陰邪,熱為陽邪,兩者正相反,互相矛盾,故濕熱之邪,表現出來的症狀矛盾。濕熱,由口鼻入,直趨中道,無表證。那就是内傷雜病了。

依然是濕熱病,舌質紅的這麼厲害,可是苔不黃,症狀矛盾是濕熱病的特點。濕熱病血分證兼痰濁中阻,以化痰為主,導痰湯加石菖蒲,郁金,天竺黃等。

痰屬于濕,治濕熱病側重祛濕,濕去則熱孤,熱易退也。

濕熱病,特點:第一是乏津液,說明熱傷津液。第二舌質绛,這就是绛色,主熱入血分。第三有塊黃色苔,一般書上稱“上罩片狀粘膩苔”

濕熱并重,王氏連樸飲。我看用半夏,黃連,黃芩,枳實,生姜就行。不就是辛開苦降嘛,兵不在多而在精。目的是升脾降胃,樞軸不轉,邪是出不去的。辛則能開散濕郁,溫則能升脾。苦則能降胃,寒則能瀉熱。抓住這四點就赢了!


這個舌與舌前區凹陷相反,凸起就是氣壅塞于胸。看舌中,它有點凹陷,與曾師發的《外台》茯苓飲,合拍。氣行則水,津液,血行。氣壅塞則水,津液等聚集,生痰飲。脾胃是升降之樞,解除氣壅塞,當然要調脾胃。胃與心包别通,胃氣逆挾痰飲沖心。如果痰飲形成在胸,胃氣逆則痰飲下不來,待在胸中,久之冠心病。


膻中穴位于兩乳頭連線的中點,根據髒腑在舌上分布的理論,膻中穴分布在舌前區。膻中穴是氣會穴,為氣之所會,宗氣之所聚處。舌前區凹陷,主膻中穴處氣虛,症狀表現為呼吸氣短,無力。而膻中穴又是頭腦部位的根,膻中穴處氣虛,則頭腦部位氣血供應不足,症狀表現為頭暈,精神萎靡,睡眠不好,甚者出現幻聽,幻想等精神疾病。治法養心安神,補益肺氣。 大氣下陷的主要症狀強調在氣息上。而其他幹渴、滿悶等則作為兼證。中氣下陷強調的是内髒下垂,氣虛發熱,脾胃氣虛的少氣懶言、頭暈目眩等。換句話說,中氣虛也會讓人氣短,但是大氣下陷時氣息進出的狀态恐怕要更嚴重,如上文中的“或氣息将停,危在頃刻”。病性都是氣陷,從病性方面不好區分,從病位區分,胸中氣陷則胸不适。中焦氣陷則脘腹不适。不用管是什麼症狀,有就是。病位+病性=證,這是辨證公式。 氣虛,發展就是陽虛,陽虛再發展就是氣陷,最後氣脫。已經确定病性為氣陷,可是胸無任何症狀,而中焦有症狀,怎麼會判斷為胸中大氣下陷呢,是吧。不用管中焦什麼症狀,有就是,模糊而精準! 升陷湯這個方子用過多次了,我個人體會,對老年人以氣短為主訴,用升陷湯大多數情況下效果都很好,曾經碰到過一個年輕人主訴也是氣短,但是發現不是氣虛氣陷,而是氣郁,給他用了四逆散合半夏厚普湯效果反而很好,升陷湯 :生芪 、知母、柴胡、桔梗 、升麻 補中益氣湯:黃芪、白術、陳皮、升麻、柴胡、黨參、當歸 黃連
原文:味苦寒。主熱氣,目痛眦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利,婦人陰中腫痛。久服令人不忘。
黃連為《本經》上品,為毛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或雲連的根莖。
一般來說,特别苦的藥物大多具有較強的寒性。
黃連味甚苦,故具有大寒之性,清熱力強,可廣泛用于氣分熱盛證、心火上炎證、胃火牙痛、肝膽火盛證等實熱證,故主治“熱氣”。 若見溫熱病高熱,煩躁谵語等,常與黃芩、黃柏、栀子同用,即黃連解毒湯,本方清熱瀉火力極強;
用治心火亢盛之心煩不眠、煩躁易怒、口舌生瘡等,常配伍朱砂、地黃等,如朱砂安神丸,現藥店及藥房有成藥可供使用;
胃火熾盛,循經上炎而緻牙龈腫痛,則配伍升麻、牡丹皮等,如清胃散。
肝火或邪熱上攻頭目,可緻“目痛眦傷泣出”,即表現為目痛、怕光、流淚等多種目疾。
此類疾病多見于眼結膜炎、眼睑炎等眼部的感染性疾患,而眼睛紅腫、結膜充血、眼痛眼癢、眼屎較多等均為熱象的具體表現。
治療上述疾病,黃連可與夏枯草、菊花、枸杞子等配伍,煎湯内服,也可單用黃連煎湯外洗,均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即為“明目”之功也。 黃連煎湯外洗不僅可用于眼部的感染性疾病,對于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疾患也可治療,黃連單煎外洗可治療婦人陰中腫痛,即濕熱下注所緻的外陰瘙癢、陰道炎等疾患。
如果與苦參、蛇床子等配伍,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療效更佳。
黃連煎湯外洗之所以具有良好的療效,在于黃連中所含的有效成分為小檗堿,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小檗堿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對多種細菌均具有明顯的抑制或殺滅作用。
最初從黃連中提取出來的黃連素在臨床上已應用多年而長久不衰。
黃連的這種抗菌消炎作用不僅可用于體表的感染性疾患,對于胃腸道感染所緻的急性胃腸炎尤為适宜,所以能夠主治“腸澼腹痛下利”,腸澼相當于痢疾,而腹痛、下利是痢疾的臨床表現。
黃連所治的痢疾一般見有瀉下膿血,血多膿少,大便臭穢,大多黏滞不爽,裡急後重,肛門灼熱,同時伴有明顯的腹痛,發熱,口幹口苦,舌苔黃膩,脈滑數而有力,以上表現均為濕熱或熱毒所緻。
因為黃連不僅具有良好的清熱燥濕之功,而且具有較強的瀉火解毒作用,被曆代醫家稱之為厚腸止痢的要藥。
臨床上治療濕熱洩瀉或濕熱痢疾,可與葛根、黃芩等配伍應用,如葛根黃芩黃連湯;
若患者純下鮮血,高熱而病重者,多屬熱毒血痢,則與白頭翁、黃柏、秦皮同用,即白頭翁湯。 黃連具有良好的鎮靜、鎮驚、安神作用,對失眠煩躁,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等,在辨證的基礎上加入黃連10g,能明顯提高療效,消除注意力不集中後,有利于提高記憶力,正如《神農本草經》所載:“久服令人不忘”。
臨床所見,有不少高血壓患者或血液黏稠度偏高的患者就診時以健忘為主訴,晨起時頭昏腦脹,而在下午時較為清醒,同時症見唇紅、舌紅、口苦或口中黏膩不爽,苔黃厚或黃膩,胃脘部按壓時出現疼痛或輕度不适,或伴有大便溏而不爽等,服用黃連的配方後,患者大多血壓穩定,頭腦清醒,口中清爽,大便成形。
原來的頭昏腦脹改善尤為明顯,這也是“久服令人不忘”的一個具體應用。
南京中醫藥大學黃煌教授認為,作為黃連證的客觀指征,舌象與脈象十分重要。
舌質堅老,舌色紅或黯紅、舌苔黃膩而厚。
所謂堅老,為其質地蒼老堅斂,舌邊無光澤。著者稱此為“黃連舌”。
相反,若舌質淡紅胖嫩,舌苔薄白或無苔者,黃連就應慎用了。
黃連脈多滑數或數促,如脈遲身涼者,黃連應慎用。
患胃腸濕熱或肝膽濕熱證的患者,由于舌苔黃厚而膩,患者自覺口中黏膩不爽或口苦,黃厚的舌苔覆蓋了味蕾,其味覺功能下降,所以初服黃連煎劑時,并不覺得甚苦,反而感覺口中清爽。

但在服藥三五劑後,濕熱邪氣逐漸解除,舌苔逐漸變薄,味覺逐漸恢複,此時患者多訴“同樣的藥為什麼越來越苦,越來越難喝?”這種情況往往是藥證相符、疾病逐漸好轉的表現。此時,患者當減量服用或停服,或改用他藥以善後。


以上轉載《林佳明老師—林氏中醫學習群》。續載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