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旅行是生活中一件開心,惬意的事。然而,對有些人來說,飛行途中,常常發生的“耳痛”,卻比較令人煩惱。資料說,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在航行時,會感到耳朵痛。也戲稱作“飛行過敏”,或者“飛行耳”。在飛機降落過程,耳痛發生尤其顯著。患者耳内劇痛,相當難受。
那些年,我陪着媽媽乘飛機,每當飛機上升,她都挺不自在。而飛機降落時,更是難受。疼痛時間,一般要持續半個小時。由于沒有切身的體會,我都幫不了我媽。隻是按照一些常規辦法,讓她嚼口香糖,做吞咽動作。而這些輔助,基本上是無濟于事。
沒想到,随着“芳華”增長,這兩年,我自己也開始出現了“耳痛”。從這個角度來考慮,也許,有一定的遺傳性。
為什麼飛機起落過程中,會發生耳朵疼痛呢?
道理是比較簡單通俗的:耳朵鼓膜内外的壓力不相匹配。飛機離開地面,飛向空間時,機艙内大氣壓力随之減小;飛機降落時,大氣壓力增大。
平常,鼓膜内外的壓力是平衡的。飛機升高時,壓力減小了,外耳道與機艙内的的壓力一緻,而耳朵鼓膜内面的鼓室氣壓沒有迅速調整反應,于是,産生了壓力差。此時,鼓膜向外突出。反之,當飛機降落時,外面氣壓逐漸升高,鼓室内的氣壓減小,鼓膜被外力向耳朵裡面推進。落差越強,疼痛越劇烈。疼痛處,就在鼓膜位置。
這裡,咽鼓管,一條細窄的管道,連接着鼓室和鼻咽。平時,咽鼓管處于閉合狀态。一旦,壓力失衡,大多數人都能在咽鼓管的自動調節下,重拾平衡。然而,有一部分人,比如鼻炎,咽炎,扁桃炎等等患者,咽鼓管也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因此,他們的調節功能柔弱。
如此,經常見到的指導是,咀嚼,張口,吞咽等動作,幫助咽鼓管通開,調節鼓室空氣。
這些辦法,對我,根本不起作用。飛機升起時,一般沒問題。關鍵是下降時,總有一陣“痛楚”:要熬到着陸才能舒緩。
不過,世間的事,相信是物物相克。這種不大不小的物理事件,總想自己把它“攻克”了。
怎麼辦?
去年秋天回國途中,欣喜地找到了“我的抵禦辦法”:
隻需要,微微把口一閉,此時,外口型大緻呈自然狀。而口裡要含着一小口空氣,大小略如鹌鹑蛋。千萬不要太大,切忌不要鼓動雙頰。不要松口,保持正常,均勻用鼻呼吸。
就這麼簡單,打破了“口香糖”的神話。
如果,兩隻耳朵疼痛感不均勻,可以略微調整,将口中的小口空氣,移動到更痛的左耳,或者右邊一邊。
把這個方法,對照鼓膜壓力變化的道理,恍然大悟。咀嚼,口香糖等等,意在啟動咽鼓管,增入空氣到鼓室。而普通人,其實是“無的放矢”的嚼動着,不管動作有多快,嘴巴張多大,并未真正達到目的。而我們這裡,口内平緩地,儲存一小口氣,讓空氣能集中這裡,送入咽鼓管,到達鼓室。在飛機降落着陸過程中,抵抗壓力,推動鼓膜:
“崛起”
又:
1。此方法,也在回國飛行途中,教給了鄰座的一位武漢老媽媽。她的反饋是“很管用”。
2。期望此貼有助于春節期間旅行往返的朋友!
(南國鐵樹,原創法保留,引用敬請注明!)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