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過一個無比痛心的新聞,一個幼兒園孩子當日胃口不太好,但她害怕被老師批評,于是硬着頭皮吃掉了一碗飯,結果午休結束時,老師發現孩子已經沒有了呼吸。
後來經過醫生檢查,發現這個孩子食道裡還有大量食物,睡覺過程中,食物堵塞了呼吸窒息而死。
這個孩子要麼是過于敏感,要麼是平時不敢發表意見,或者說出的話沒有得到很好的傾聽,所以遇到問題,不敢說出來。
生活中,如果我們不能很好的去傾聽孩子的聲音,很有可能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悲劇。
想要培養一個健康、樂觀、進取的孩子,那麼當孩子說出這三句話時,請一定不要拒絕,給孩子更多的理解。
我想讓你陪我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對孩子來說又何嘗不是呢?
童年轉瞬即逝,一旦錯過,就再沒有回頭的機會。也許有很多人有生活的無奈,但是這并不妨礙,父母在力所能及的時候,給予孩子更多高質量的陪伴。
當孩子對你說:“我想讓你陪我”。那麼不妨放下手機,陪孩子搭積木、躲貓貓……哪怕隻是五分鐘,隻要全情投入,也會讓彼此都度過一段溫馨的旅程。
樊登老師之前講過自己的一個故事,他說兒子嘟嘟讓他輔助聽寫,他當時覺得這是一件小事,于是一邊給孩子聽寫,一邊讀自己的書,結果沒過一會兒,嘟嘟哭了,很委屈的說:“爸爸,如果你不想給我聽寫,你可以不給我聽寫”。
樊登老師一下意識到,自己沒有全心全意,給孩子造成了傷害,于是立馬放下了手中的書。
每一次用心的陪伴,都是在給孩子注入被愛的信任,每一次的敷衍或者三心二意,都是在給孩子造成傷害,也是在錯失和孩子溝通的機會。
我想自己來
很多父母因為覺得孩子做不好,或者做的太慢了,幹脆不讓孩子做了,久而久之,孩子再也不說“我來,我可以”。
這種代替孩子的方式,其實也是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李小萌在《你好,小孩》裡講到:我們要做孩子的副駕駛,我們可以幫孩子看看路,指揮指揮,在旁邊做個教練。但是真正掌握方向盤開車的,應該是孩子本人。
那麼孩子怎麼才能做好駕駛人這個身份呢?答案是:不斷練習。
父母從小就給孩子一些做選擇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去鍛煉。最簡單的,從睡覺、吃飯、購物這樣的事開始做起,慢慢培養孩子自己做決定的能力。
當孩子擁有自己做決定的能力和機會,那麼孩子和父母也會有更多的相互信任,這樣的親子關系,也會變得更加溫暖有愛。
快看,我厲害吧
即便是成年人,也有被看見的期待和渴望,更何況是孩子呢?
一個能夠被看見和被鼓勵的孩子,更容易擁有強大的内心,更容易擁有挑戰的勇氣。
在《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這本書裡,作者提到:孩子的自尊不是建立在别人的評價上,而是建立在内心的感受被父母看見和接納,也就是感覺到父母對自己接受、并喜愛上真實的自己後,才産生的。
也就是說,當孩子對家長說:“看,我厲害吧,我做的好不”。比起漫不經心的表揚,更重要的是,停下手中的事,認真的對孩子說:“我看到你做到了,你做的這件事情很厲害,你一直在成長,我為你驕傲”。
同事小靜的兒子今年4歲,每次聽她說帶孩子的方式,我都會被她的養育方式所打動。
不管什麼時候,她都會耐心傾聽孩子的每一句話,不論是孩子說的“我不要”“我就要”還是“快看,快看,我厲害吧”,她都能立馬停下手中的事,給予孩子最渴望的回應。
她的兒子,也因為得到了足夠的愛,所以從來沒有無理取鬧的時候,情緒特别穩定,遇到沖突也能冷靜對待,而不是嚎啕大哭或者撒潑打滾。
設身處地的想,自己在童年時,會希望父母怎麼對自己,那麼在對待孩子的時候,也會更有耐心吧。
希望我們每個父母,都能用更好的方式去傾聽和陪伴。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