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領域沒有耐心的積累,基本上是不具備分一杯羹的能力的,去了近乎是“韭菜”,被别人收割。真正的生财之道,需要我們時刻保持“空杯心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思維認知,洞察人性、深谙社會規則、打造自身價值,這便是所謂的“知行合一”!
歸根結底,人治社會下,需要不斷洞察人性、尊重人性,才能更好地使用人性,一切規則和道理就是這麼合理且直白。
一、個人發展規律與商業發展規律
人的發展離不開一個規律:短期拼機遇,中期拼實力,長期拼人品。個人的成功,短期是需要靠機遇的;但是一旦發展到一定的階段,自身能力則會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想要長期處于不敗之地,則需要人品過硬,這是招牌。
同樣的邏輯,商業發展也有一個規律:短期拼聲勢,中期拼模式,長期拼産品。商業發展,起步期需要借勢,需要打造聲勢,需要讓自己看起來站在風口上;到達一定階段,就要靠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必須是适應當下行業發展的,不斷與時俱進;最後,想要長久發展,就需要研發大衆喜聞樂見的産品。
二、每一個想要突破底層的人,都會遇到這麼一個“坎兒”
當你身處底層,想要積累人生第一桶金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一層的大多數人,都是不講信用的。所以,每個人第一桶金的積累都是十分痛苦的。
身處底層,每天大部分時間會遇到底層的人和事,大部分精力消耗在收益很小的雞毛蒜皮上。隻有當你的層次稍微提高一點的時候,你才能遇到可靠信用的階層,越往上,階層越可靠。因為,能賺到大錢的人都是非常重視誠信的。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隻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從底層爬起來的這批人,非常難挨過去的一個“坎兒”就是,他們必須先經曆世間的“惡”,才能慢慢體會世間的“善”。隻有保持“耐心”,不斷進步,提升認知,才能跨越。
三、職場中,真的是“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嗎?
在職場中,這句話是不準确的。“器重”、“重用”是一種非常規壓榨手段。在職場中,所謂“能者多勞”終将變成你的“分内之事”。
甚至一些非常普通的小事,同事們将它捧成你的“一技之長”,借此變成你的“分内之事”,你的工作量越來越大,越來越沒有時間思考,越來越沒有時間進步。但是回報你的卻一無所有。
有一天,你年齡大了,精力不濟了,或者有其他生活中的私事要去處理,工作中終于出現了“拖延”和“纰漏”。當這樣的現象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是企業淘汰你的時候。你從被捧“能者多勞”和“一技之長”,逐漸演變成“能力低下”、“責任心不行”、“沒有剛入職時候用心了”……
四、什麼是人情世故?
世人大多對“人情世故”有一定的誤解,真正的人情世故是能力上的等價交換,合作過程中的共赢。舉個例子,我缺酒,你教會我釀酒之法;你缺水,我和你一起打了一口水井,二者有來有往,根據彼此需要等價交換,謀求共赢!
而大多數人眼中的“人情世故”就是,與領導共同參加競技,領導得第二,我就絕對不能拿第一;你結婚,我随了5000元,5年後我結婚,你還是随了5000元,物價還漲呢?你這禮金也太少了吧?這種虛僞的行為,被錯誤地認為是高情商,是人情世故練達,到頭來勞心又傷财。
五、職場中,相比于補短闆,擴長闆更重要
學生時代的“木桶效應”,補短闆才能均衡發展,才能考上好的大學。但是在職場中則恰恰相反,你的長闆越長,你的不可替代性就越強,你的飯碗就越“鐵”。
六、大多數道理的出發點就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
人們口中的大道理,通常情況下是,什麼對自己有用,才會說什麼。舉個例子:“兔子不吃窩邊草”與“近水樓台先得月”,矛盾嗎?其實不矛盾,成年人講話從來考慮的是利益和價值,哪個對當下有利,就說哪個罷了。
如何逆襲,你不得不學會洞察人性,因為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揣摩對方意圖,聽話聽音,全局考慮事物發展利弊,避免處于被動局面。
作者:微語職場,國家人力資源管理師二級,用冷靜、專業的視角帶給你不一樣的認知,歡迎關注交流。文章原創确權,盜用必究!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