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醫案:用“三通湯”治療“脈結代心動悸”

關于“三通湯”還另一個版本。

網上一位姓劉的老中醫說:“40年老中醫最驕傲的'方子’:一碗三通湯,打通全身經脈。”根據筆者掌握的信息,早在三四年前,廣東曾培傑先生就經常用這個組合治療心腦血管疾病,隻是沒有取名三通湯而已。而方劑中的葛根、丹參、川芎,曾先生稱之為“頸三藥”或“通脈三藥”,是他的系列“三藥”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角藥”組合。

英雄不問出處。三通湯組成:

丹參12克、川芎10克、葛根20克、桂枝9克、甘草6克、人參6克、麥冬6克、五味子6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

方子由四君子湯、桂枝甘草湯、生脈飲、頸三藥四個方陣組成。

下面介紹一則用三通湯治療“脈結代心動悸”的醫案:

王某某,男,64歲。平時血壓偏低,到了冬天後背有一塊巴掌大的地方發涼,有時還瘙癢。将近10年,左右手脈經常出現脈率不整。跳跳停停,停停跳跳,有時八九次一停頓,有時十幾次一停頓,有時快有時慢,嚴重者三無次一停頓。偶爾也會比較正常。每次發作前,左胸部感覺像貼着一塊布膏藥。沒有出現心絞痛。喝了生脈飲會有所緩解,夏天好一些,冬天要重一些。晚上睡覺朝左側躺着會胸悶。

為了治療脈率不整,曾經用過瓜蒌薤白白酒湯,喝過炙甘草湯(沒有按照仲景的藥量服用),用過苓桂術甘湯也沒有解決後背發涼問題。

冬天不耐凍,夏天不耐熱。平時脾虛,飯後痰比較多。舌質淡苔薄,邊有齒痕,脈無力,左寸沉而無力。

診斷為:脾虛濕困,心陽被蒙。治法:健脾化濕,溫通心陽。

考慮到脾虛,用三通湯:紅參9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葛根30克、丹參12克、川芎10克、麥冬9克、五味子6克、桂枝9克。3副。

二診,脈率比來診時規律,但是每跳七八次後還會有停頓。再予7副。

三診:沒有出現過胸悶,脈率每跳十五六次會有一次停頓。後背感覺不涼了。效不更方,7副。

藥服完後,每分鐘大概有兩次停頓,從患者的年齡看,基本屬于正常。

按:患者“脈結代心動悸”,發作時心率嚴重不整,顯得有些混亂,跳停間歇很短。三通湯中四君子湯解決脾虛多痰,生脈散在桂枝甘草湯的協同下,溫通心陽,鼓動脈力,“通脈三藥”負責疏通心腦血管,升清陽。人參用的是紅參,合桂枝甘草湯溫通心陽力度比生曬參效果好。

這個方子藥物平和,适合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服用。心腦血管通暢了,其它一些症狀也會減輕或者消失。

現在,一些老年人經不住蠱惑,每年要到醫院挂吊瓶“疏通血管”一兩次,實際上并沒有意義,隻不過是制造的一個概念而已。三通湯才是真正能夠疏通血管的有效方劑,既能預防又能治療。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