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咳病證名。①因肺經病變,咳喘有聲,甚則唾血之證。《素問·咳論》:“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因寒所緻者,用麻黃湯;肺虛有火者,用瀉白一物湯、人參補肺湯。參見肺經咳嗽條。②十咳之一。《諸病源候論·咳嗽病諸候》:“七日肺咳。咳而引頸項而唾涎沫是也。”參見十咳、咳嗽條。>>>
相關文獻:肺咳 病證名。 ①因肺經病變,咳喘有聲,甚則唾血之證。《素問·咳論》:“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因寒所緻者,用麻黃湯;肺虛有火者,用瀉白一物湯、人參補肺湯。參見肺經咳嗽條。 ②十咳之一。《諸病源候論·咳嗽病諸候》:“七日肺咳。咳
·咳嗽》說:“五髒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肝火犯肺乃肝失條達,氣郁化火,氣火循經上逆犯肺,即木火刑金之咳,治宜清肝瀉肺,化痰止咳,教科書中主張用黛哈散合黃芩瀉白散主之,筆者則采用前人的抑肝瀉肺湯治之,方中柴胡性味苦辛而微寒,入肝膽二經,能舒
水日為吸幹,肝陽吸引腎陰 ,此之謂也。且肺為腎母,子虛必盜母氣,不特金不制木,而木反得侮金。肝陽上升,沖心 為煩,沖肺為咳,脈大不斂,舌見黃苔,要皆陽亢陰虧之所使然。所幸寝食如常,别無兼證 。議以滋腎生肝,保金化液,辛溫剛愎,似非所宜。複
五味子皮肉甘酸,核中辛苦總有鹹 故雲五味,強陰滌熱,逐冷止嗽。 小青龍收逆氣安肺; 真武湯理咳逆散水。 杏仁甘苦性溫有毒 潤大腸風閉便難,解肌表時行頭痛,利胸中氣逆心下煩熱。 麻黃湯散寒; 陷胸丸洩滿;
十咳 十種咳病。指風咳、寒咳、支咳、肝咳、心咳、脾咳、肺咳、腎咳、膽咳、厥陰咳。見《備急千金要方·咳嗽》。具體證候詳見各條。 作者:
。因肺經病變所緻的咳嗽。又稱肺咳。 ①風寒束肺之實咳。《不居集》卷十五:“肺經咳嗽,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麻黃湯主之。” ②真陰不足,肺脾素燥,勞傷或七情動火傷肺所緻的咳嗽。《症因脈治·内傷咳嗽》:“肺經咳嗽之症,氣急喘咳,痛
大腸咳 病證名。咳而大便失禁。見《素問·咳論》:“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矢。”治以赤古脂禹餘糧湯、桃花散;或補中益氣湯去升麻,加桔梗;或用回風養髒湯等方。 作者:
經曰人感于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為洩為痛凡咳嗽五髒六腑皆有之惟肺先受邪蓋肺主氣合 于皮 愈而 肺咳 真 人所謂 感邪惡 氣所以 蜈蚣外 黃安息 不及以 《雞峰普濟方》 宋 張銳 公元960-1279年
風關如水字主驚風入肺咳嗽面赤 氣關如水字膈上有涎并虛積傷滞 命關如水字主驚風疳極候 《醫方集宜》 明 丁毅 公元1368-1644年
令人咳非獨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五髒之 咳久乃移于六腑 本文腑髒咳狀見後湯液方下 按咳論五髒六腑千金方又引心主咳然則十二經皆有咳證也 千金方曰論雲有風咳有寒咳有肝咳有心咳有脾咳有肺咳有腎咳有膽咳有厥陰咳有肢咳十 咳之
人參白虎湯治咳而身熱脈虛發渴 東垣清暑益氣湯治中暑身熱自汗咳而脈虛 局方黃連香薷飲治暑熱乘肺咳而脈洪(方并見暑門) 按暑嗽亦自病本不一姑錄此三方可見治例輕重亦殊如消暑丸亦其法也(方見暑門) 《玉機微義》 元明 徐彥純 公元
咳者,肺證也。有邪在皮毛而為肺咳者,有五髒受邪,各傳與之肺而為咳者。此外因之咳也。有寒飲 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而咳者;有髒腑之郁熱,上蒸于肺而為咳者。此内因之咳也。蓋肺者,五 髒之長也,輕清而華蓋于上,是以髒腑之病,皆能上傳于肺
《素問·咳論》帝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五髒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則 為肺咳。五髒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
冷水嗽 病證名。飲冷傷肺所緻的咳嗽。《不居集》卷十五:“冷水嗽,有飲冷水太過,傷肺緻嗽,俗謂之湊肺,宜紫苑飲。”參見湊肺咳嗽條。 作者:
,累及于肺所緻。《醫學三字經·咳嗽》:“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離于肺也。”外感以祛邪宣肺為主,内傷以調理髒腑、氣血為主。按病邪分,有傷風咳嗽、風寒咳嗽、傷燥咳嗽、燥熱咳嗽、痰飲咳嗽、風熱嗽、熱嗽、時行嗽、寒嗽、濕咳、暑咳、火咳、食咳等;按髒
味苦,無毒。主肺咳上氣,行五髒,令百病不起。一名玉箫,一名箭悍。葉如小竹, 根黃皮白。生山陵。三月、四月采根,曝幹。 《證類本草》 宋 唐慎微 公元960-1279年
味苦,無毒。主肺咳上氣,行五髒,令百病不起。一名玉箫,一名箭悍。葉如小竹,根 黃白皮。生山陵。三、四月 采根,曝幹。 《新修本草》 唐 蘇敬等20餘人編寫 公元659年
味苦,無毒。主治肺咳上氣,行五髒,令百病不起。一名王蕭,一名箭悍。葉如小竹 根黃白皮。生山陵。三月、四月采根,曝幹。 《名醫别錄》 魏晉 陶弘景 公元220-450年
味苦,無毒。主肺咳上氣,行五髒,令百病不起。一名玉箫,一名箭悍。葉如小竹,根 黃皮白,生山陵,三月四月采根,曝幹。 《千金翼方》 唐·開耀二年 孫思邈 公元682年
,名為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則長蟲出。憂傷肺者,咳而喘 息有聲,甚則唾血,名為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恐傷腎者,咳而 腰背相引痛,甚則咳涎,名為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久咳不已,
虛損、氣喘之異。咳有心肝、脾、腎、肺之分。治當知其因。審所屬。則 咳嗽止。而胎自安矣。 肺咳則喘息有聲。甚者唾血。(肺藏氣而應息。故喘息有聲。肝絡逆。故吐血。) 心咳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狀。甚者咽腫喉痹。(小腸失氣。) 肝咳則兩脅下痛。甚至
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梗 狀,甚則咽腫喉痹;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下滿;脾咳之狀,咳則右下痛,陰 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喘咳,痛引缺盆,右脅下灑淅惡寒,或右臂筋吊痛,痰咯難出 ,或吐白涎,口燥聲嘶,此肺咳之症也。肺咳不已,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則遺矢糞水也。 【肺經咳嗽之因】或真陰不足,勞傷火動;或肺脾素燥,不慎辛熱炙;或惱怒 思慮憂愁動火,三者皆能傷其肺金
而嘔,甚則長蟲出是也。膽咳之狀,咳而嘔膽汁是也。大腸咳之狀。咳而遺失是也。小腸咳 之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是也,膀胱咳之狀。咳而遺溺是也。至于三焦之咳,則咳而腹 滿不欲食飲。使人多涕唾而面目浮腫。又有所謂十咳者。其證雖各不同,要之不離
禀氣于肺,肺感微寒則咳嗽也。寒搏于氣,氣聚還肺,而邪有動息。邪動則氣奔 逆上,氣上則五髒傷動,動于胃氣者,則胃氣逆而嘔吐也。此是肺咳連滞,氣動于胃而嘔吐 者也。 又有季夏脾王之時,而脾氣虛不能王,有寒氣傷之而咳嗽,謂之脾咳。其狀,咳則右脅
千金方曰。寒咳。肝咳。刺足太沖。心咳。刺手神門。脾咳。刺足太白。肺咳。刺手太 淵。 有心主而無三焦。然已發其秘矣。惜乎胃、大小腸、膀胱咳及針治。皆略之而不議。千金雲 。咳者。灸兩乳下黑白際。各數十壯即瘥。又以蒲當乳頭周匝圍身。令前
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肝咳不已,則膽受 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矢;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 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
傷肺而緻咳。”因此,臨床治療咳證,應當分辨病因,據因論治。 咳證的分類 由于髒腑相關,表裡相合,故肺咳可涉及五髒、六腑,反之,五髒六腑有病亦可涉及于肺而為咳,所以有五髒咳、六腑咳之分。 五髒咳 《素問·咳論
則咳逆。此五髒之咳也。 五髒咳久不已,傳與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之狀,咳而遺 屎。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之狀,咳而失氣,與咳俱
寒咳 病名。十咳之一。《素問·咳論》在分析諸因中有“肺寒”之說,認為:“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除寒飲食外,外感寒邪緻咳,亦屬常見病因,參見咳嗽、外感咳嗽、寒嗽條。 作者:
咳的總稱。 ①上氣嗽、飲嗽、燥嗽、冷嗽、邪嗽。見《外台秘要》卷九引《深師》。 ②氣嗽、痹嗽、燥嗽、邪嗽、冷嗽。見《外台秘要》卷九引《古今錄驗》。 ③上氣嗽、飲嗽、鱢嗽、冷嗽、邪嗽。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四。 ④指五髒咳嗽,心咳、肝咳、脾咳
》叙十咳之異,一曰風咳,欲語因咳,言不得竟是也。二曰寒咳, 飲冷食寒入注胃,從肺脈上氣,内外合,因之而咳是也。三曰支咳,心下堅滿,咳則引痛, 其脈反逆是也。四曰肝咳,咳而引脅下痛是也。五曰心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陰是也。六曰脾咳, 咳而涎出
咳,肺病也。形寒飲冷,則為肺咳,而五髒六腑,皆能為咳。 五髒則關于肺,六腑則聚于胃,而治各有法。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凡咳皆出于肺,故為此問。 岐伯對曰∶五髒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肺朝百脈
,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 大腸咳狀,咳而遺矢。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腎咳不已, 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厭。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飲食。 此皆聚于胃,關于肺,使
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于胃,關于肺,使人多涕
治春初寒邪傷肺咳嗽 幹姜(炒黑)細辛麻黃桂枝甘草(各五分)白芍藥五味子(各一錢)半夏(姜 制一錢半)枳殼桔梗(各五分)白茯苓陳皮(各八分) 上用姜三片水煎食小時稍熱服 《養生類要》 明 吳正倫 公元1368年—1644年
治熱病毒瓦斯攻肺咳嗽中生瘡 生地黃(三兩)川升麻玄參川大黃(生)貝母麥門冬百合甘草(各一兩) 柴胡( 上細锉和勻每服半兩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入蜜一小匙更煎一沸放溫非時服 《雞峰普濟方》 宋 張銳 公元960-1279年
欲咽者必衄服之又治衄 又治衄而頭汗出或身上有汗不至足者乃難治加京墨三匙又治傷寒吐血又治傷寒及瘟 不發内有瘀血吐衄面黃大便黑者又治風熱太甚眼目赤腫喉閉口瘡丹毒又治虛勞火動 熱移于肺咳嗽吐血 《祖劑》 明 施沛 公元1368-1644年
則咳劇,謂之脾咳;恐傷于腎者,腰背 相引而痛,甚則咳涎,謂之腎咳;憂傷于肺者,喘息有音,甚則唾血,謂之肺咳。髒咳不愈, 則腑受之。心咳不已,小腸受之,咳與氣俱失;肝咳不愈,膽受之,咳嘔膽汁;脾咳不愈, 胃受之,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肺咳不
味子(各一兩)麻黃芍藥桂(各半兩) 兼言 之嗽 肺也 時感 而喘 則不 咳之 上諸咳之原其來雖各不同要之其氣必至于肺而後發若非其時感邪而發咳者因其髒氣衰而 為病 傳注 諸經腑 因熱者 若肺咳惡風脈浮宜小青龍湯(方見傷風門)惡寒脈緊宜杏子湯
上一篇
乾山巽向六十甲子日吉兇斷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