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接續前文,為捷克斯洛伐克輕武器系列的最後一期,将主要介紹捷克系的機槍發展路線。
縱觀總體,雖然捷克系機槍的發展曆史很短暫,在70年代後就因為軍工戰略轉型的原因,而主動的放棄了對新式機槍的更叠,但極其難得的是,它在極短暫的壽命中就誕生了許許多多的驚豔設計,諸如ZB-26型機槍和VZ-59型機槍等知名武器,皆是誕生于此時的捷克。
這裡否定某些同行“用調整個内部零件結構、位置這樣的理由,就将槍械無限細分的行為”,我們以面論點的思維來看,類似從ZB-26型機槍到ZB-57型機槍這樣的變幻,無非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多項排列組合的操作,将其看作是一個整體可以更容易的理解,某些人實際上是在複雜化問題。
依照這樣的思維邏輯,我們可以将整個捷克系的機槍劃分為四個系列階段,其分别包含了“從ZB-26型到ZB-57型的輕機槍系列”、“從ZB-37型到ZB-60型的重機槍系列”和“ZB-59型的通用機槍系列”,以及“蘇式仿制武器的現代化版本系列”。
那麼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剖析一下這四組的捷克系機槍發展曆史吧。
①由ZB-26型機槍衍化的捷克式輕機槍系列首先是捷克系的輕機槍系列,想必大家也都聽說過ZB-26型輕機槍的赫赫威名,因為它可以和我國挂上聯系的原因,所以基本在隔一段時間内就會被拉出來蹭一波熱度,聲名也就自然而然的大了,此處的輕機槍系列就是以它為基底搭建的,其中分别包含了ZB-30型、ZB-33型、ZB-52型和ZB-57型在内的這幾款輕機槍。
【ZB-26型輕機槍】
在這幾款武器之中,ZB-26型機槍就是這一系列最早的産品,其是由Brno兵工廠在1924年開發,1926年定型的一款輕型機槍,全稱為Zbrojojvka Brno 26式輕機槍。
其誕生源于當時世界從塹壕戰轉向協同作戰的整體理念,在這種理念之下,各個軍工強國皆在這一時期開始了開發輕型大威力武器的項目,ZB-26型機槍就是當時捷克斯洛伐克随流發展的一款新概念機槍。
其因為參考物少的原因,且加入了許多自己的開發構思,以及新穎的新式設計,所以形成了捷克系輕機槍系列在此後幾十年間的發展基石。
該槍械在内部設計上并無太多亮點,使用的是當時常見的活塞長行程導氣式加偏移式閉鎖結構的自動原理,其設計亮點在于外部的型設計和結構設計上。
其采用了“槍管環型散熱片、分離式導氣管槍管、導氣管套兩腳架、可翻轉式提把、可快拆鉚接式槍管、上置直匣供彈和槍托折疊式抵肩”這些性能優異的新穎結構,雖然其在整體組合方式上像個拼接怪,不類似于我們現代的融為一體式,但這不影響它的各種性能被發揚,給客戶形成一種輕量攜行性高、人機功效高、可靠性高和射擊持續性高的觀感,由此它得以能夠成為當時各大戰區中炙手可熱的輕型大威力武器。
在這些設計中,它的“可快拆式槍管和環形散熱片”是為槍械散熱和火力持續性做的設計提升;“導氣管套腳架、可翻轉式提把、上置式供彈(20/30)和可折疊式槍托”則是為了人機功效做的一種提升設計。
其前者因為一掰鎖緊閥固定鈕就可以取出槍管的極速快拆能力和遍布整根槍管的環形散熱片設計,所以可以有效的提升散熱效率和火力持續性;其後者則因為最佳的導氣管套兩腳架設計(最優設計)和可翻折式的提把,以及槍托的抵肩設計,而擁有了攜行、抵腰射擊和伏地射擊等所有形式的射擊方式,外加之因為上置而不影響火線高的供彈設計和結構簡化帶來的輕量化(空重8.84kg),其在人機功效上也完全可以達到當時世界前列的水平,甚至于上置供彈還有易維修和多彈容等等優秀的功能,此為ZB-26型機槍的優勢設計。
當然,ZB-26型機槍也是存在不少缺陷的,不然它不可能被數次的改進,這就是因為性能優異又有明顯缺陷才會如此的。
它比較大的兩個問題在于上置供彈帶來的瞄準問題和導氣管設計不合理帶來的導氣不穩定問題上。
轉盤式照門
前者是上置供彈的老毛病了,因為上置的彈匣擠占了原本瞄準系統的位置的原因,那麼準心照門也就自然需要挪開了,這一挪就挪到了槍械的側面,然後改為了一個通過轉盤調節照門高低來配合歪的準星座瞄準的方式,這種設計雖然在理論上不會造成巨大的影響,但在精度上肯定是會産生差異的,且屬于不可調節的問題。
側置瞄準系統
而後者的導氣不穩定問題則是因為導氣管“過前置”和重尖彈敏感産生的毛病,其發射的是兩種毛瑟7.92x57mm輕尖彈和7.92x57mm重尖彈,其中産生力較大的重尖彈在經過過前置的導氣管時,就會産生過量氣流,這就造成了導氣不穩定的問題,這一毛病在後來的改進型身上被改良,原本的前置式導氣被後調後,還增加了氣體調節閥門來處理氣體過量的問題,此為ZB-26型機槍的缺陷。
ZB-26型機槍在捷克本内國生産了近12萬架左右,除了裝備步兵班組之外還裝備了裝甲車,在某一時段内還輸入了我國許多,來作為德械師的大威力武器之補足品使用,該槍械在後來被德軍繳獲了之後,被重新定型為了MG-26(T)型機槍,以“T”來代表捷克造。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隻要德國打的夠快,德械師還真就全裝備的都是德械…
【ZB-30/33型輕機槍】
而在ZB-26型輕機槍面世的不久後,上述提到的問題也很快的就被軍隊的實際使用意見所提出了,針對這些問題,設計師又進行了一次提升改進,這次改進提升的結果就是ZB-30型輕機槍。
這款武器實際上就是很多人認為的ZB-26型機槍,它們在外觀上幾乎一緻(區分看槍管後半截),且互為替代關系,所以我們也可以将其稱之為ZB-26/30型輕機槍。
該槍械的主要改動可以總結為内外部的微調和缺陷補正,其内部的變化具體為“将氣杆柱上的偏移式閉鎖移動到了氣杆柱的尾端”,這改變了槍機和槍機框的連接方式,簡化了内部的運動行程,提升了槍械的可靠性;而外部的變化則主要為“增加槍管行程”(1161mm增長到1185mm)和“增加導氣管調節閥”,以及“增加導氣管和槍管之間的鎖定不到位保險”這三點,這三者的前兩者改善了在ZB-26型機槍發射毛瑟重尖彈時的氣流問題,後者則規避了槍管在更換後鎖定不到位時可能引起的炸膛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内部被簡化結構增加了槍械可靠性,外部被增加了調氣閥門,穩定了導氣動作,還增加了槍管沒套牢時的鎖定裝置,其實所有的改動并不多,也就算是個微調。
總之,這款武器在設計完成之後就替代了ZB-26型機槍,成為了捷克軍隊的主要協同作戰大威力武器,其産量還要比最初型的ZB-26型多許多,其實很多所謂的ZB-26型機槍,也就是這一款,該槍在1933年又被改膛為了7.7x56mm的口徑,該槍名為ZB-33型機槍,是銷售給輕武器軍工産業極其拉垮帶英帝國的一款武器,在之後德國入捷後,這些所有的型号均被改成了MG-30(T)型輕機槍,用裝備給德軍的山地師和坦克師。
不過,該槍械的産量雖高,但基本都不是自産的,就和其他的捷克二戰前武器一樣。
【ZB-52/57型輕機槍】
時間來到1950年左右,在二戰結束的不久後,前幾期提到過的捷克系戰後武器發展計劃也在此時正式上馬,因為兩極争霸還未進入高潮的局勢,所以像機槍這些大威力的步兵武器還在各個小國的發展範疇之中,捷克也是在這其中的一員,其因為在戰前本身就有大威力武器設計經驗積累和框架的原因,所以很快就通過改造ZB-26/30型輕機槍設計出了一款新型的ZB-52型機槍。
這款ZB-52型機槍在之後蘇聯影響力擴散之下,被改為了發射M43彈的蘇聯口徑,也就是ZB-57型機槍,不過這槍隻用了沒兩年就被VZ-59型通用機槍所替代了,和它一起被埋葬的還有ZB-37型重機槍。
這款武器相比ZB-30對ZB-26型機槍的改進,它的變化多在外部設計上體現,有人稱其為ZB-30型機槍的改進版本,但我認為不然,它的特征其實更像是早期的布倫機槍和ZB-30型機槍的融合版,不論是在上置式彎彈匣、無散熱片式槍管和後置滑移式兩腳架的設計上,還是在後挪到後方的導氣管設計上,無不在表明着捷克系機槍設計在被帶英套模闆後,又給捷克借鑒了回來,形成了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合式設計,最終營造出了究極加強版的ZB-26——ZB-52/57型機槍。
在這些設計中,直彎彈匣且不談,這是因為彈藥不同做出的變化,它對“彈容、供彈方式的增加和散熱片、外露式導氣管的祛除”才是性能提升的主要關鍵。
其中,前者增加了上置彈匣的容量和另一種彈鍊供彈的功能,使得它既可以發射30發彈匣,又可以發射100發彈鍊。而後者對散熱片的祛除和導氣管結構位置的變動則是在降低整槍重量的同時,還減少了腳架對槍械精度的影響(腳架連導氣管被縮到了中間),這些改動為槍械的人機功效、精度、火力持續性和整體性能都起到了巨大的提升。
(随着高傷武器的面世和單兵武器的加強,機槍不在需要承擔持久的射擊,功能轉變為點射和火力支援)
除此之外,它還有一些比較奇特的設計,像是它的握把就和拉機柄的功能融為一體了,扳機組也和快慢機的功能融為一體了,甚至于從ZB-30型身上繼承來的快拆槍管鎖定閥還能和ZB-26型身上繼承來的彈匣防塵蓋結合起來。
我發現捷克人在這一型的身上有特别多功能融合的設計,且都是聞所未聞的那種,正常人的小腦瓜絕對想不出來。雖說放在現代的視角來看,這些設計完全能讓人陷入淩亂,但在當時絕對算的上是開放性思維了,且也并不會對性能産生多大的影響(故障性會高),甚至于槍管固定閥和防塵蓋的組合還是一種非常合理化的設計,所以我認為這些設計構思還是好的。
綜合來看,這就是一款在當時設計優異且新穎,同時在性能上也十分的優秀的輕型大威力武器。所以這款槍在當時一直被用到了60年代初才被ZB-59型機槍所替代,一共量産了近10年左右,裝備捷克的步兵班組和裝甲車輛。
由ZB-37型到ZB-60型的捷克重機槍體系發展曆史這裡說完了捷克的輕機槍曆史之後,來介紹下與他同期進行發展的捷克重機槍發展曆程,這兩種在上世紀的上半葉都是相輔相成的兩種武力體系,在通用概念未出現之前,一方擔任協同作戰和班組支援的功能,另一方擔任陣地守衛和火力支援的功能,兩者在之後結合通用概念衍生出了通用機槍的這一武器體系,這裡就具體說說這一條線。
【ZB-37型重機槍】
在捷克最早自行設計的重型機槍是ZB-37型重機槍,由于當時正從哈奇開斯和馬克沁縱橫的塹壕戰時代中剛擺脫出來,而且氣冷式散熱設計也并不完善的原因,所以捷克在立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皆是在使用上述兩大系的重型機槍,直到在30年代的中後期才開始研發自己的重型機槍武器,這一計劃的結果便是ZB-37型重機槍的産生。
該槍械為活塞長行程導氣式加偏移式閉鎖的常規式自動原理,但有許多比較獨特的設計,它的操作射擊組比較類似于裝甲的并聯機槍,有左右兩個握把,可通過按壓中間的按鈕來實現射擊的目的,且還有一個調節射速檔位的裝置(450/550/700),除此還融入了握把拉機柄融合的設計,這些設計在陣地防守的時候射擊效率還是非常不錯的,我十分懷疑ZB-57型就是從這抄的作業。
它在前部的設計上采用的還是在二戰前捷克常用的槍管全包圍式散熱片,且還套用了哈奇開斯的槍管尾端大型環狀散熱片,所以與空氣的接觸面是非常大,因此其火力持續性也是非常強,比起當時重機槍兩大系的馬克沁和哈奇開斯機槍,在火力支援方面應該也不遑多讓的,不過它在槍管兩側安的兩塊大鐵條我就不知道是什麼作用了,不過什麼作用暫且不管,這讓槍械整體的空重大幅度的提高了,造成了它僅槍身空重就達到19kg的情況,所以它即使是頭頂上安的同樣是從ZB-30型那裡繼承來的可折疊式提把,ZB-37型也做不到輕便攜帶的能力。
這款武器在誕生後有近8000的産量,其中近千把被銷往民國,剩下生産的7000架産量由于口徑和德系武器通用的原因,所以在德國入捷後也都成為了德械中的MG-37(T)型重機槍,裝備于德國的山地師,不過由于德國本身重武器擠占産能的原因,且德系機槍都已經發展出通用概念,所以這款捷克系機槍也沒有存活多久,德系武器自然而然的逐漸就将MG-37(T)逼成了消耗品,在二戰中期以後它就逐漸失去聲音了。
(英國貝莎機槍的原型就是這款槍)
【ZB-60型重機槍】
而在ZB-37型重機槍之後,捷克還有一款名為ZB-60型的重型機槍,這款武器也被稱為ZB-38型重機槍,雖然這位和上述的ZB-37型沒啥關系,但因為到它為止捷克的重機槍系列就停止發展了的原因,所以這裡還是簡單的說說。
這款武器其實算作重型機槍有些超标了,因為其本身就是按照機關炮的水準來設計的,所以即使後來将口徑拉回了15mm的櫻桃小嘴級别,它的身材也依舊是大猛男的樣式。總之,它就是一款擁有着15x104mm小巧口徑,卻有2.05米全長和250公斤巨沉重量的槍械(空槍太重沒意義也,直接算架+槍的重量)。
其在設計上采用的是導氣活塞式和偏移式的閉鎖設計,這些都沒啥特殊的,就是當時的常規内部結構,它在外部的結構設計和型設計上才有些許的意思。
據我查詢到的資料顯示,它的發射組結構、槍管形制、提把型制和槍身結構皆與ZB-37型機槍十分相似,采用的都為“雙持握把按鈕式的擊發發射組(兼具拉機的握把)”、可折疊式的提把和槍管兩邊的那兩塊镂空大鐵片設計,區别僅在于承托機構和槍管形制的些許改動,前者因為ZB-60型機槍槍身空槍重量就高達50kg的原因,所以其承托的裝置為一台巨大的輪式腳架,肉眼估摸着也确實有上述200kg的級别;後者則可能是由于槍管行程加長産生的變化,畢竟長達1.4米的槍管行程應該也具備了從前那麼多環狀散熱片的功能性,所以槍管變為了平滑式也可以理解。
綜合來說,這就能算得上是ZB-37型重機槍的超級放大版本了,除了大小變化和它産生的蝴蝶效應外,其他的設計基本和ZB-37型重機槍一毛一樣,這要說它的設計沒套模闆我是不信的。
總之,這款武器的狀态大家也能感覺到,綜合就是一個上不上也下不下的位置,夠不着重型火力武器的級别,又沉的要死,以為加兩輪就能給自己點敏捷+10了?其實不然,這玩意到死都沒被捷克軍用上,直到捷克人開始學德語之後才被德國人注意到,開始向上提升,改為了對坦克的一種重型武器,才得以在軍隊中被用過幾天。
由VZ-59型這棵捷克通用機槍獨苗組成的通用機槍體系那麼到這裡了,想必諸位也都意識到了捷克的重機槍體系到底有多歇菜,完全看是一個歇逼一個老款的不行的狀态,但一個國家的重型火力支援武器顯然又是不能缺席的,那麼在通用概念的加持下,擁有着一款兼具輕型機槍作用和重型機槍作用的通用武器也就自然而然的不可避免了,這催生出了捷克系通用機槍的第一款制式型号VZ-59型通用機槍,同時也是最後一款。
【VZ-59型重機槍】
VZ-59型機槍呢,大家如果單看外觀的話,可能會認為它又是從ZB-57型機槍身上衍生出來的一型ZB系列改進版,隻是增加了個重型三腳架這樣的簡單設計。
但其實不然,它是一由款VZ-58步槍内部結構(捷克AK)和ZB-57機槍外部結構組合,外加之一種獨特的通用概念鑄成的機槍,其在内外部構造和設計概念上都不屬于以前的任何一款舊型武器的改進版本,因此它完完全全算得上一款捷克新式武器,所以這裡需要特别列入介紹一下(和最上面的槍械區分概念不矛盾)。
它的自動原理為卡鐵擺動式閉鎖和導氣式自動的模式,這個體系與VZ-58型步槍的完全一緻,且與偏移式閉鎖的差異不是很大,因此這裡就不贅述了,主要來說說外部設計和原理概念。
它的外部設計大部分來源于ZB-57型輕機槍,其融合拉機柄的單持握把、木制槍托抵肩、可折疊式提把和槍長槍重等皆是此類繼承的設計,但它也并非是完全照搬ZB-57型機槍的。
其通過從ZB-26這位老祖宗身上繼承下來的傳承快拆槍管設計手藝,将輕重兩用的概念玩成了類似模塊化的感覺,可以快速替換自帶兩腳架的591mm短槍管,達成輕機槍形态;又可快速更換加長到694mm的加厚版重型槍管,并架裝在三腳架上,以快速達成重機槍的模式;這能在極短的時間内達成性能的數倍提升,與當時傳統的通用機槍概念是不同的,這是極其優秀的設計。
當然,任何事劇烈的變化都是不可能盡善盡美的,它的這些改動也産生了一定的問題,例如腳架要從中置移回到槍口位置,以避免與中間的轉換機構和三腳架連接處再次堆疊産生的不便,這就導緻了它在輕機槍狀态下精度的一定性減弱,不過這種劣勢還是能夠被巨大提升所蓋過的。
綜合來看,這種類似模塊化的通用概念設計對槍械性能的提高是非常顯著的,這讓VZ-59型通用機槍得以在性能和多功能性上完全蓋過ZB-37型重機槍和ZB-57型輕機槍,成為捷克在60年代後至今的主力武器。
該槍在之後陸續大推出了幾款衍生型,其中的VZ-59(T)型版本為坦克的同軸機槍,VZ-59(N)型版本則為VZ-59型的出口版本,就是類似于CZ-75手槍那樣偷偷外銷的類型,其也被叫做VZ-68型機槍,除此之外還有款叫做UK-59的北約口徑型。這些槍械型号和原型一同因為自己用量不大,以及面向民用不能賣機槍的原因,而變成了捷克一款老而不死的系列,直到前幾年的捷克軍演上還能看見VZ-59的車載型和班組型。
現代化改進版本的蘇系武器和捷克的現代機槍最後的最後,我再簡單說說捷克在7-80年代後的機槍發展情況,建立一個完整的捷克系機槍體系形象,畢竟大家通過那些從百科套模闆花兩分鐘寫出來的資料中,是絕對是無法理解捷克系機槍體系在後半段是具體怎麼樣的。
時間來到1960年之後,因為早期的VZ-59式機槍完全夠用和在後來逢遭布拉格之春事件影響的原因,捷克的大部分産業基本完全的陷入了蘇聯的掌控之中,因此在這期間捷克自然而然的淪為了蘇聯的武器代工廠,也就沒有了自行開發武器的能力,其實這就和從前德三産能擠占捷克武器一般,它們沒有權利自行開發,也沒有辦法向宗主國的完善大威力武器體系展開競争,畢竟那是打不過又打臉的情況。
總之,在這段時間内捷克是沒有能力自行發展自産武器的,直到80年代後這種現象才減弱了,捷克在這時才開始伺機而動,因此從那個時期開始,捷克就陸續開啟了CZ-75手槍系列和Lada步槍系列,且都有面向民用市場的準備,也就是北約口徑化,但這些都是能夠在市場上擁有很大受衆的武器系列,機槍顯然不具備售給民間、射擊比賽和與蘇美競争的能力,因此它也就自然而然的被捷克剔除出了武器發展的序列,這一點一直延續到了當今,甚至在控股Brno的CZ公司官網上,都沒有機槍這一武器的類别,捷克現在僅有的一些現代化機槍,都是一些留存下來蘇系武器的改造現代化版,且均是捷克境内的小公司設計的。
【捷克現代版PKM機槍】
據我查閱到僅有的資料顯示,捷克在70年代後至今僅有資料留存的是一款捷克式現代化版本的PKM型機槍。
其發射的是7.62x51mm的北約制式彈,在内部的結構設計并未改動,主要的設計改進在于外部的結構設計和附件加裝,其增添護木和下接式握把,改變了槍托的形制,并在機匣上部和側部增加了導軌,這使得它可以擁有折疊後槍托加垂直握把的抵腰射擊能力,還能擁有較好的精度(握把分離)、高精确的射擊(瞄準具)和加裝附件的能力。
看上去,這款機槍在現代化戰争中還是完全夠用的,目前它裝備的國家我隻找到了捷克軍演中的一些圖片,應該是一款本國用替代舊式VZ-59型機槍執行特殊任務的現代化武器。
本系列完結本系列到此終結,沖鋒槍和狙擊槍就不更新了,我看了一下屬實沒啥意思,沒有機槍的設計讓我覺得那麼特殊和驚豔。雖然現在捷克機槍幾乎斷代了,但按照近年捷克推出新武器的頻率,CZ再次邁入重型武器也是有可能的,當然充滿想象力的Laugo Arms也有可能。
最後求波關注、點贊,感謝諸位的觀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