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時事 > 正文

楊柱才:周敦頤的江西情結

——訪南昌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楊柱才

【人物簡介】楊柱才,男,1966年出生,江西高安人。1987年、1990年分别取得江西大學哲學學士、哲學碩士,1996年取得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為南昌大學江右哲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主任,南昌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江西省國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周敦頤年輕時經曆坎坷,他的父親周輔成曾在湖北黃崗當縣尉,大中祥符八年(1015)舉進士後,升為桂嶺縣令。在桂嶺任職一年多,便辭職歸隐。周敦頤十五歲那年,父親周輔成去世,家庭頂梁柱轟然倒塌。母親鄭氏沒有辦法,隻好帶着周敦頤北上汴京,也就是現在的開封,投奔周敦頤的舅舅龍圖閣大學士鄭向。鄭向做過三司戶部判官、度支員外郎、為鹽鐵判官、兩浙轉運副使、兵部郎中、提點諸司庫務等官職,他十分喜歡周敦頤,視同兒子。

古代的官職有兩種途徑可以獲得,一是參加科舉考試,二是通過封蔭。鄭向把這個機會給了外甥,讓他走向社會。這次封蔭,周敦頤得到的職位是試将作監主薄。“将作監”是主管祭器的機構。這一機構事閑權小,但因事關重大,仍然屬于正式的國家機構序列。而試将作監主薄,即處于試用期的将作主薄,或者說将作監的試用主薄。得到試将作監主薄的職位,表明周敦頤從此開始了官場生活。

在江西呆了十四年

盡管周敦頤不是江西人,但他在江西任職時間較長,與江西關系密切,心裡自然而然地産生了一種江西情結。

周敦頤江西活動可以分作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在他二十三四歲那年,也就是仁宗康定元年(1040),周敦頤由吏部調洪州分甯縣(今江西修水)任主簿。慶曆元年(1041)到任。後來,兼管袁州(今江西宜春)盧溪鎮代理市征局事務,管收稅。過了兩年,也就是慶曆四年(1044),調任南安軍司理參軍。也是幹了兩年,就調任湖南郴州縣令,離開江西。第二個階段:在他三十七歲時(1054年),以大理寺丞身份改知洪州南昌。呆了兩年,離開南昌,以太子中舍簽書的頭銜去了合州(今四川合川)。第三階段:嘉祐六年(1061),44歲的周敦頤以國子監博士通判虔州(今江西贛州)。赴任虔州途中,于廬山創建遊濂溪書堂。治平元年(1064)冬,調任永州通判。第四個階段:熙甯四年(1071),54歲的他由提點廣南東路刑獄調任南康軍。是年冬,以多病為由,請求解職。次年,周敦頤回到廬山濂溪書堂。開始退隐生活。在廬山大約生活近兩年,就去世了,享年57歲。

周敦頤前後在江西任職或隐居了14年,約占生命的四分之一。可以說,他的仕宦始于江西,也終于江西。

在盧溪管收稅時,他特别喜歡跟文學人士打交道,在官府講當代詩詞,展現了特有的講學才能。他曾慨歎江左律詩之工,因為江西一帶寫律詩的人多,而且頗有聲譽。周敦頤在江西講學多年,對江西的文化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官場赢得好口碑

無論是在江西任職,還是在四川、湖南、廣東等地,周敦頤都儉樸淡泊、勤政為民,特别是他剛正不阿,敢于堅持真理,不僅在官場上赢得了好口碑,在老百姓之中,也樹立起崇高威望。。

周敦頤在南昌當知縣時,有一次突然病倒了,是急性病閉氣,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休克。朋友潘興嗣等人聞訊後,立即趕來看望。他們探了探周敦頤的鼻息,發現沒有氣了。于是與周敦頤的随從周通商量,準備為他料理後事。在寓所檢查周敦頤的物品時,發現隻有一個舊木箱子。打開一看,裡面除了一些書籍和幾件衣服外,存的錢隻有幾十文,即幾十個銅闆。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他平時沒有回家的路費,因為他把錢用于辦學和資助家鄉的親人了。

古往今來,官場上的人一般都會遷就上司,怕掉了飯碗,而周敦頤不這麼看。他還為了挽救人命不惜頂撞自己的頂頭上司王逵。王逵是南安軍轉運使,周敦頤是司理參軍。當時,南安監獄有一個囚犯,王逵準備将他殺了。周敦頤仔細看了案卷之後,認為是錯判,罪犯不該殺。幾個同僚也清楚,但懾于王的霸道,誰也不敢提意見。于是,周敦挺身而出,反對将這個囚犯判處死刑。王逵不同意,堅持要殺罪犯。周敦頤馬上寫了一份辭職報告,連同自己的任命書及印信,一起呈交王逵,并說:“如果你堅持要殺他,我就辭職不幹了。”王逵開始很生氣,後來生疑,于是徹查,發現周敦頤是對的,于是采納他的意見。後來,還經常向上級推薦周敦頤。

周敦頤為虔州通判時,趙抃是知州。由于誤聽小人之言,趙抃曾對周敦頤不冷不熱。後來,他從一些好友口中得知周敦頤勤政愛民,清正廉潔,是一位深得民心的好官。特别是周敦頤任南安司裡參軍時頂撞自己的頂頭上司王逵,任郴縣縣令時為知州李初平講學并承辦其喪事等情況,趙抃觸動很大。通過一段時間的考察,趙抃終于确定周敦頤是一位德才兼備的人,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他拉着周敦頤的手說:“我差點失去結交你這樣一位好朋友了。”

有一次,周敦頤下縣巡查。虔州城裡發生大火,燒毀民房千餘間。發生這樣重大的突發事件,作為主持虔州政務工作的長官,無論如何是要承擔責任的。這樣一來,他被移調永州。

因為周敦頤時時刻刻為人正直,為官勤廉,加上勤學,所以,黃庭堅後來對他的評價是“光風霁月”。

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引導弟子

周敦頤為南安司理參軍時,收了兩個弟子:程颢,程頤,後來“洛學”的開創人,世稱“二程”。當時,二程的父親程珦為興國縣知縣,他帶着年僅13歲的程颢、12歲的程頤一起到興國赴任。由于在興國頗有政績,從而代理南安軍,成為周敦頤的上司。經過一段時間交往,程珦認為周敦頤是“知道者”。道,比一般的學問還要高一個層次。道,就是有自己的思想、見解,看問題深入、透徹,而且要接得上孔孟之道的精髓。程珦請周敦頤收自己的兩個兒子程颢與程頤為弟子。

周敦頤在處理公務之外,指導程颢、程頤探讨最多的問題就是“尋孔顔之樂,所樂何事”。他對二程要求很高,常給他們講孔子與顔回的故事。孔子十分欣賞他的得意門生顔回,稱贊他,“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思是說,顔回平時的生活,不過是一盒飯,一瓢水,住在破舊的巷子裡,别人禁不住那種憂愁,但顔回卻能自得其樂而不動搖,顔回真是有賢德的人呵!

在周敦頤看來,孔子與顔回常講的快樂就是心底湧出來的快樂,因此他要二程思考:孔顔之樂是一種什麼樣的樂。二程開始也不知道什麼,過了幾年,等他們到了十八九歲時,就有了徹悟。程颢說:“聞汝南周茂叔論道,遂厭科舉之業,慨然有求道之志。”程颢說:“自再見周茂叔之後,吟風弄月以歸,有‘吾與點也’之意。”其實,“吟風弄月”之樂和“吾與點也”的境界,也就是心靈上的灑脫。程颢後來常把“吾與點也”的意境看作聖賢氣象,要學着體會這種精神氣象。

二程在周子那裡均有收獲。周子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引導弟子,将二程培養成大家,二人後來反複提起他們年少求學的情景,可見周子對他們的影響。馮友蘭說,周敦頤對二程追尋孔顔之樂的教導,足可以決定他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了。可以說,正是有了程颢、程頤兄弟在學術界的重大建樹和影響,才有了周敦頤學術思想的發揚光大。

終老江西的真正原因

  熙甯四年(1071)正月初九,周敦頤出任廣南東路提點刑獄,他在任職時所辦的最為突出的事,就是禁止了官員壟斷端溪硯石的開采,也就查處端州知州杜咨壟斷整個硯石開采事件。就在竭盡全力工作之際,他突然病倒了。開始發寒,四肢冰冷,接着高燒,大汗淋漓,惡心嘔吐,頭昏腦脹。經過治療,病情稍好後,收到了潤州(今江蘇鎮江)丹徒縣一位朋友給來信,告訴他母親的墓廬遭水浸襲。這個消息,對周敦頤震動很大。自己身體狀況不好,不能适應廣東的氣候,更有母親墓廬被水浸襲,促使周敦頤決心離開廣東。于是,橫下一條心,向朝廷請求調任南康軍知軍。朝廷收到周敦頤的請調奏章後,考慮到周敦頤的實際情況,加上當時南康知軍出缺,很快批準了他的請求。

到了南康以後,周敦頤辦理了接交手續,工作了很短一段同時間,就着手母親遷墳事宜。他帶病去潤州,将母親棺木由潤州遷到廬山腳下葬築墳。完成此事後,周敦頤想到自己已是五十六歲的老人了,于是向朝廷寫下了請求因病退休的奏章。獲準後,他辦好各項移交手續,安頓好随從,就回到廬山蓮花峰下的濂溪書堂,開始了為期約兩年的隐居生活。他在廬山之麓的蓮花峰下傳道授業直到熙甯六年(1073)六月初七去世。

關于周敦頤選擇終老江西的真正原因,我想大概有三個:一方面他喜歡廬山,早就選擇在廬山腳下辦學;二方面他是個大孝子,生前表示要跟母親葬在一起;第三,他生前把錢用在辦學和資助親友上,自己身邊沒有盤纏。

作為一個曆史人物,周敦頤有很多事迹和精神值得我們今天的人來緬懷與弘揚,對提高國民整體素質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