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殘唐風雲錄

末唐所在的第九世紀,所有藩鎮都向河朔四鎮看齊,最初隻有少數成功,後來全都達到目的。那些無名而有實的獨立王國,相互間不斷并吞,不斷擴張。大唐朝廷控制的區域最後隻剩下都城長安。

宦官的勢力跟藩鎮同時成長,終于出現中國曆史上的第二次宦官時代。

奄奄一息的大唐王朝終于壽終正寝。

一、藩鎮割據的惡化

藩鎮的世襲局面,原來隻有四鎮,但自唐王朝第十二任皇帝李适失去控制之後,其他節度使都努力培植自己私人勢力,希望也能割據一方。

李适的孫兒李純于九世紀初的805年即位,他決心完成祖父嘗試失敗的重振朝廷權威的政策。806年,西川(四川成都)節度使劉辟,要求兼任東川(梓州·四川三台)及山南西道(興元·陝西漢中)節度使,李純不答應,劉辟即行進攻梓州,強行接收。

805年,夏綏(夏州·陝西靖邊北)節度使韓全義退休,次年(806),他的外甥楊惠琳打算接任節度使,李純也不答應,楊惠琳即行發兵拒絕朝廷派遣的新任節度使。

807年,李純征調鎮海(潤州·江蘇鎮江)節度使李錡入朝,李錡不接受命令。

李純用鐵腕對付這三個拒絕聽從命令的割據勢力,由效忠朝廷的軍隊分别讨伐。結果劉辟被擒,送到長安處決;楊惠琳被部下所殺;李錡兵敗,被部下活捉後投降。

劉辟是安史之亂後50年中第一個因反抗唐廷而伏誅的節度使,使天下耳目一新。

814年,彰義(蔡州·河南汝南)節度使吳少陽病死,他的兒子吳元濟繼位,唐廷拒絕承認,下令讨伐。經過三年的戰鬥,最後把吳元濟活捉,送到長安處決,這是第二個因反抗唐廷而伏誅的節度使。

一連串整肅綱紀的勝利,使河朔四鎮大為震驚,他們立即取消世襲,繳回行政财賦大權。四鎮之一的平盧(郓州·山東東平)節度使李師道,更獻出三個州給唐廷。但他馬上又懊悔失去的土地太多,臨時變卦,唐廷再對他讨伐,李師道被部下殺死。

到現在為止,唐廷權威達到高峰,正常的政治秩序再告恢複。然而這不過隻是回光返照,就在摧毀平盧節度使,完成全國再一統的第二年(820),李純被宦官刺死,他的兒子李恒繼位。

李恒是一個花花大少,他父親多年辛苦征戰所得到的成果,幾乎是霎時就全部喪失。河朔地區中的盧龍、成德、魏博三鎮,發現唐廷能力不再後,就首先恢複實質上的獨立王國,其他藩鎮也陸續恢複割據或半割據原狀。

節度使拒抗皇帝也有一個壞的後果,那就是節度使因失去統禦的合法力量,自己也有被部下拒抗的危險。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各藩鎮内部不斷發生動亂,将領們會突然間向節度使攻擊,擁立另一位将領當節度使,而對舊主驅逐或殺戮。

節度使為了預防内部叛變,乃采取徹底的管控政策,在他所管轄區域之内,人們婚喪宴會,跟平日的拜神拜廟,都被禁止。親友之間,不準有太多往來。又限制對外交通,切斷商旅。

這樣作的目的是使轄區孤立,轄區内每一個人也孤立,孤立即不能集結力量。于是社會經濟和教育文化,全部破壞。尤其是河朔四鎮,簡直成為一片蠻荒,殘破的程度,比五胡南北朝時代還要嚴重。

然而,曆史定律是,純高壓并不能制止叛變。藩鎮内部的拒抗事件——主要是兵變,不斷發生,遂使混戰的範圍更加擴大。

二、第二次宦官時代

促使唐王朝崩潰的,除了藩鎮外,還有宦官。

自從第二世紀東漢王朝經曆第一次宦官時代之後,六百年間,宦官的影響,隻是個别現象,到了唐王朝李隆基在位的後期,才有突破性的發展。

唐王朝第一位有名的宦官高力士,是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的貼身侍從,因為太接近權力魔杖,雖然高力士并不喜愛政治,但權勢仍震懾朝野。連皇太子李亨都喚他“二哥”,公主驸馬都尊稱他“老太爺”。

但真正揭起宦官時代序幕的,還是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後,皇帝對将領們充滿猜忌,隻信任宦官。于是發明一種此後幾乎遺害一千年的監軍制度,派遣宦官出任監軍。部隊遂形成兩個系統,一是傳統的軍事系統,一是可以直達皇帝禦座的宦官系統。

監軍的任務,表面上是幫助解決困難,事實上是在防止叛變。所以監軍是一個權威的職位,一紙密告,就可以使統帥人頭落地。

唐廷第一位讨伐安祿山的統帥高仙芝和副統帥封常清,就因為不能滿足監軍宦官邊令誠的勒索,邊令誠密告他們謀反,他們遂被雙雙處斬。不過最妙的是,當安祿山攻陷潼關,向長安挺進時,邊令誠帶着皇宮鑰匙,第一個投降。

宦官既有如此可怕的力量,在軍中自然呈現特殊面貌。他把健壯骁勇的戰士全部選拔出來作為自己的衛隊,而把挑剩下的老弱殘兵撥給統帥。交戰的時候,稍有勝利,宦官立即派人飛馬向長安報告,功全在己。一旦失利,罪過自然全罩到統帥頭上。

事實就是,監軍宦官并不能如所預期地防止統帥叛變,而隻會誣陷統帥叛變,或把統帥逼得叛變。昭義(潞州·山西長治)監軍宦官劉承偕經常淩辱節度使劉悟,甚至計劃綁架他。最後劉悟把劉承偕逮捕,開始打算脫離唐廷。同華(同州·陝西大荔)節度使周智光則索性把監軍宦官張志斌殺掉,聲明說:“仆固懷恩本來不反,被你們逼反。我本來也不反,今天為你而反。”

——仆固懷恩,撲滅安史兵變的大将之一。一門之中,為國戰死46人,女兒也為了國家和親政策,遠嫁他國。但他得罪了宦官駱奉仙,駱奉仙密告他謀反。仆固懷恩發覺之後,不願作高仙芝第二,隻好叛變。

宦官被派到軍中坐鎮,稱“監軍”。宦官被派出傳遞皇帝命令,稱“中使”、“敕使”,這一種宦官馬蹄所到之處,亦即災禍所到之處。

元稹在當小官時,住在驿站旅舍,後他而至的敕使宦官仇士良立即把他逐出,并用馬鞭抽擊他的臉。第十四任皇帝李純接到報告,赫然震怒——不是震怒宦官,而是震怒元稹,把元鎮貶到江陵(湖北江陵)。

鄠縣(陝西戶縣)長官崔發得罪了在街頭逞兇的宦官,第十六任皇帝李湛下令逮捕崔發,蜂擁而至的宦官群就在監獄中将崔發毆打緻死。

當河朔四鎮于八世紀中葉安史之亂時歸附朝廷時,四鎮之一的成德戰區節度使李寶臣征讨有功,李豫特派敕使宦官馬承倩前往慰勞。馬承倩臨返長安前夕,李寶臣親自到旅舍緻謝,并送禮物綢緞一百匹。

河朔貧苦,這已是超級重禮了,但馬承倩卻嫌太少,把它抛擲到道旁,大罵而去。李寶臣慚懼難當,他的部下提醒他說:“我們效命疆場,正用得着我們的時候,還是如此。一旦天下太平,還能活下去嗎?”于是李寶臣決心再次獨立。

世界上沒有人能阻止宦官的暴行,因為皇帝頑強地支持他們。像第十一任皇帝李豫,每當敕使宦官回來複命時,他一定查問收到的禮物多少,如果收到的禮物太少,他就憤怒,不是認為看不起宦官,而是看不起他這個皇帝。于是宦官的暴行,不但公開,而且合法。凡不能使宦官滿足的對象,随時都會發現忽然陷于“謀反”的巨案。雖然大臣們不斷向皇帝建議加以拘束,都遭拒絕。

李豫的曾孫李純更是根本就不承認宦官誣陷過大臣,他說:“宦官怎麼敢誣陷大臣?”強調說:“即令有什麼讒言,當皇帝的也不會聽。”又得意洋洋地宣稱:“宦官不過是一個家奴,為了方便,差使他們奔走而已。如果違法亂紀,除掉他們就跟拔掉一根毫毛一樣。”

宦官是皇帝的家奴,一點不錯,但對别人來說,卻是惡魔。而且,一旦這些家奴掌握軍權,家奴便不再是家奴了。

最早掌握軍權的宦官是李輔國,第十任皇帝李亨派他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府行軍司馬,不經過他批準,沒有人能見到皇帝。接着是另一位宦官魚朝恩,李亨派他當“觀軍容宣慰處置使”——沒有大元帥名義的大元帥,統率十個戰區的節度使,在邺郡(河南安陽)讨伐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結果大敗。

八世紀八十年代時,經原戰區(甘肅徑川)兵變,第十二任皇帝李适對将領們疑心更重,于是把禁軍(左神策軍、右神策軍)交給宦官率領,兩軍司令官(中尉)也由宦官擔任。

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措施,從此禁軍掌握在宦官手中,形勢為之一變。——第二次宦官時代與第一次宦官時代,在此分野。第一次宦官時代宦官的權力來自皇帝。第二次宦官時代宦官的權力,前期來自皇帝,後期來自他們所統率的禁軍。

宦官掌握軍權之初,對皇帝還存有敬畏,所以李純還可以大言不慚地形容他們是家奴和毫毛。但時間累積下來,宦官在禁軍中布置成功,培植下不可動搖的威望之後,就發生變化。

李純誇口後不久的820年,即被宦官陳弘志謀殺。接着,為了繼位人選,宦官内部發生火拼。最後,右禁軍司令官梁守謙和左禁軍司令官吐突承璀達成和解協議,殺掉本該繼位的李恽,改立李恒。

這是一個開端,繼任皇帝不由前任皇帝決定,而由宦官決定。前任皇帝即令生前決定,他死了之後也要經過宦官集團重新審查。

于是李純所稱的家奴時代和毫毛時代,成為過去。皇帝被殺被立,都身不由已,連自己都不能保護自己,這種現象越往後越甚。我們試把唐王朝中期以後各皇帝的遭遇,列一簡表,便可了解:

三、朋黨之争

在藩鎮和宦官夾縫中,唐王朝又出現朋黨鬥争,使唐王朝的命脈,不絕如縷。

九世紀二十年代後,唐廷大臣分裂為兩個集團,一稱“李黨”,一稱“牛黨”。李黨重要人物有李德裕、李紳、鄭覃;牛黨重要人物有李逢吉、牛僧孺、李宗闵。

注意他們的成分:李黨多是世家士大夫,出生高貴的門第;牛黨是寒門士大夫,出身平民。

遠在808年,李德裕的父親李吉甫當宰相時,唐廷舉辦一項特種考試(賢良方正直言極谏科),進士出身、擔任中等官職的牛僧孺和李宗闵,在考試時對朝廷有深刻的批評。李吉甫老羞成怒,認為這是攻擊他自己。結果主考官以下,全部官員都予以貶斥,牛、李二人在李吉甫當權期間,也一直不能升遷。

這件事本應該到此為止,可是李德裕卻認為老爹遭受的侮辱太大,對牛、李的懲處太輕,決心繼續予以打擊。

十三年後的821年,科舉考試發生醜聞。李宗闵(牛黨)、李紳(李黨)都向主考官有所請托,可是發榜之後,李宗闵的請托如願以償,而李紳的請托落空。李德裕抓住這個機會,聯合李紳向皇帝揭發,主考官和李宗闵全被貶谪。

李德裕這種為父報仇的作法,促使朝廷大臣分為兩大陣營,互不相容。822年,李逢吉(牛黨)當宰相,把李德裕(李黨)逐出長安。

823年,第十五任皇帝李恒在文武百官中,發現隻有牛僧孺(牛黨)沒有受過賄賂,親自選拔他當宰相。李德裕(李黨)誤會是李逢吉(牛黨)引薦,把二人更恨入骨髓。

825年正月,牛僧孺(牛黨)對新登基的第十六任皇帝李湛的荒淫,感到失望,自動辭職。李逢吉(牛黨)也被迫辭職,出任地方官員。

829年,宰相裴度極力推薦李德裕(李黨)的才能,李德裕入朝就任宰相。而李宗闵(牛黨)借着宦官的力量,也被任命為宰相。兩黨巨頭,短兵相接。但李宗闵(牛黨)因有宦官的支持,顯然占有上風,隻幾個月工夫,就把李德裕和他的黨羽,排擠出朝廷,任命李德裕當義成(河南滑縣)節度使,稍後再出任西川(四川成都)節度使;召回牛僧孺(牛黨)再任宰相。

李德裕任西川節度使時,吐蕃王國維州(四川理縣)主将舉城歸降,這個失陷已久,百戰不克的險要,物回原主,李德裕興奮之餘,立即拟具乘勢收複失土的反攻計劃。可是李宗闵、牛僧孺為了打擊李德裕,宣稱:“大唐跟吐蕃和解,唯'信’與'誠’而已,得到一個維州,算不了什麼。而失去信和誠,就不能立國。”命李德裕退出維州,交回降将。

吐蕃王國就在邊境上把降将和他們的家屬以及随從約千餘人,全部用酷刑處死,用以鎮壓内部的叛變和嘲弄大唐官員的颟顸。

交回降将的決定,引起公憤。832年,牛僧孺被迫辭職,李德裕被征入朝。

李德裕入朝後,有一個很好的機會,能使兩個集團和解。身為牛黨的長安市長(京兆尹)杜棕向李宗闵(牛黨)建議:由李宗闵推薦李德裕擔任科舉考試的主考官(知貢舉),李宗闵不同意。杜棕退而求其次的又建議:由李宗闵推薦李德裕擔任禦史大夫,禦史大夫在當時稱“大門官”(百官朝賀時由禦史大夫率領,地位跟宰相相等),李宗闵勉強同意。

杜棕就去通知李德裕,李德裕感激的流下眼淚。可是李宗闵沒有這種偉大的胸襟和見識,他第二天就變了卦。李德裕認為受到戲弄,恚恨更深。

和解機會,一去不返。

第二年(833),大唐第十七任皇帝李昂任命李德裕當宰相,李德裕跟新任禦史大夫鄭覃聯合反擊。李宗闵失敗,被貶出長安。但宦官們不喜歡李德裕孤高不買賬的态度。834年,皇帝又把李宗闵召回長安擔任宰相,而把李德裕貶谪。835年,李宗闵為營救同黨,觸怒皇帝,再次被貶出長安。

李德裕屢次失敗之後,了解到宦官的重要,開始效法牛黨,也跟宦官勾結。于是,840年,在宦官的牽引下,他再度被召回長安,出任宰相。恰巧昭義(潞州·山西長治)節度使劉從谏病逝,他的兒子劉稹打算效法河朔四鎮,由自己襲位。李德裕堅持讨伐,劉稹兵敗被殺。李德裕遂宣稱牛僧孺、李宗闵曾寫過信給劉稹,這些信件雖然無法找出,但那是因為劉稹看了後即行焚毀的緣故。

尤其精彩的是,一個被俘的叛軍官員,願出面證實确有此事。洛陽副市長(河南少尹)也報告說:當劉稹失敗的消息傳到洛陽時,牛僧孺曾有過一聲歎息(當時牛僧孺被貶到洛陽辦公)。

這是李德裕最毒辣的一招,企圖借“誣以謀反”手段,屠殺他的對手。幸而牛黨有宦官的幫助,牛僧孺隻被貶竄到邊遠地區。

而李德裕的好日子也不多了。846年,第十九任新皇帝李忱即位,他在當親王時就厭惡李德裕,于是也把李德裕貶谪。

兩個集團的重要人物,到此全部從長安清除,而且不久都先後死于貶所。朋黨鬥争從821年到846年,為時26年。

從上面所叙述的鬥争形态的簡單輪廓,可看出26年間唐廷人潮洶湧的混亂現象,幾乎每年都要發生一次“轟然而至”和“轟然而去”的浪潮。

李黨當權,李黨黨羽全部調回,牛黨黨羽則被逐走。牛黨當權時亦然。他們像蟲蛆一樣,沒有政治理想,隻有私人恩怨,看不到遠景,隻看到眼前一寸的現實利益。

個别而言,如李德裕的能力,牛僧孺的道德,都使人尊敬。可是,隻要一涉及派别,便立刻失去理性。

四、龐勳起義

藩鎮的災難隻限北方,吐蕃的災難隻限西方,宦官朋黨的災難隻限于長安。如果從徐州(江蘇徐州)向丁陵(湖北江陵)劃一條線,就可發現面積占全國一半的東南地區,到了九世紀初期,還始終保持安定。

唐廷所在地的關中地區(陝西省中部),因灌溉系統被吐蕃兵團所破壞,已不能自給自足,一向仰賴東南的糧運。

東南的安定,是唐廷存在的保障。

可是,東南地區不可能長期跟混亂隔離,猶如一個血癌患者,他的一半身體不可能單獨健康。九世紀五十年代後,東南各地就一個接一個爆發兵變:

編者注:表中官稱,節度使是一級戰區司令官;觀察使是戰區行政長官;經略使是低級戰區司令官。另外,此表所列事件不全,可作大要視之。

兵變的起因,千篇一律地由于長官的昏噩和貪暴。出任司令官的人,往往不是靠才幹而是靠谄媚和巨額賄賂。谄媚自身可以具備,賄賂則多半來自商人的高利貸款。當時人稱這一類的司令官為“債帥”,他們到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貪污,以求償還貸款。第二件事是繼續貪污,以便用繼續賄賂來保持職位。

影響最大的一次兵變發生在桂州(廣西桂林)。南诏王國因不能忍受唐廷邊疆官員的騷擾而與大唐決裂,唐廷命全國各地派兵赴援。其中由武甯(徐州·江蘇徐州)派出的2000人的部隊,于863年春進駐桂州。唐廷宣布的是三年為期,期滿即行調回。865年冬,三年期滿,卻來了一道新命令,續延一期,并聲明絕不會再次延期,2000官兵隻好在3000公裡外的蠻荒異鄉,再駐屯三年。

到了868年,第二期又滿,大家高高興興準備返鄉之際,戰區官員又頒下第二紙命令,再延續一年。而一年後會不會再續延下去,沒有人敢肯定回答。他們向上面所作的申訴請求,都像撞到石頭上,毫無回音。

思鄉的士兵除了叛變外,可能在十年二十年後都不能回去。于是他們決定自己回去,推舉一位負責管理糧秣的低級軍官龐勳當領袖,攻破軍械庫,取得武器,即向東挺進。沿途摧毀所有的抵抗,勢如破竹。

唐廷接到報告後大為震動,一面下令大赦,準他們回鄉;一面命沿途地方政府予以照料保護。

龐勳和這一隊被逼反的戰士不是傻瓜,他們知道一旦回到徐州被解散後,接着就會被一一處理。所以在抵達徐州之後,即行攻城。城垣不久陷落,堅持主張延期的大營總管理官(都押牙)尹勘、訓練司令(教練使)杜璋、作戰司令(兵馬使)徐行儉,全被捉住剖開肚腸。以嚴苛聞名的節度使崔彥曾,囚禁了一些日子後也被處決。

唐廷征調大軍讨伐,但無法取勝,最後靠蔚州(河北蔚縣)刺史李國昌的沙陀兵才把龐勳擊潰。

這次兵變曆時隻有一年零五個月,并不算久,但在一年零五個月中,幾乎每天都有血戰,雙方死傷有十餘萬人。長江流域和黃河以南地區,大部分殘破。

龐勳以2000人敢向唐廷挑戰,而且不斷獲勝,顯示唐軍在腐敗的債帥統率下,已喪失了戰鬥能力。假設沒有沙陀兵團的介入,沒有人敢預料它的發展。

龐勳兵變在高壓下平息,但唐廷的勝利隻是下一次更大失敗的前奏。

五、黃巢起義

使唐廷遭受下一次更大失敗的是農民。

龐勳兵變後,中原連年發生水旱天災,荒田千裡,不收一粒糧食,到處倒斃着餓死的僵屍。

而皇帝的奢侈和官員的貪暴,反而更變本加厲。民衆向官員哀告,好像向豬哀告。陝州(河南三門峽)農民代表晉見行政長官(觀察使)崔荛,陳訴旱災嚴重,請求減賦。崔荛大怒,指着院中一棵樹說:“看它青青樹葉,那裡來的什麼旱災?”把代表棍打一頓。

尤其使人震驚地是,當蝗蟲遮天蔽日,從中原向西蔓延到關中(陝西省中部)時,長安市長(京兆尹)向皇帝上奏章說:“蝗蟲飛到京畿之後,拒絕吃田裡的稼禾,都抱着荊棘樹,自動餓死。”宰相馬上率領文武百官,上殿拜賀,歌頌皇帝英明聖德。

874年,滑州(河南滑縣)所屬長垣(河南長垣)農民揭竿而起,推舉濮州(山東鄄城)人王仙芝當頭領。

875年,曹州(山東定陶)所屬冤句縣(山東菏澤)農民積極響應,推舉本縣人黃巢當頭領。

王仙芝曾經從事私鹽的販賣,黃巢則是一位落第秀才,曾經到長安參加過進士科的考試。唐王朝的科舉,幾乎全在場外決定。最初大權操在公主親王之手,士子還可以用文章競争,所以産生短篇小說唐傳奇。但自從安史之亂後,大權操縱在宦官之手,士子則完全靠毀滅自尊心的谄媚和屈辱,才能榜上題名。稍微有點才幹和性格的人,都不願向宦官屈膝,黃巢就是其中之一,隻好落第而歸。

這是繼東漢末年黃巾之後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不幾個月就集結成兩支龐大的力量,達30餘萬人。龐勳兵敗時,藏匿逃亡的殘餘部屬,這時也投入行列,他們都是身經百戰的将士,因之這兩支烏合之衆的饑民,很快地就被訓練成為勁旅。

他們比東漢末年的黃巾軍幸運,黃巾軍因沒有龐勳這樣的兵将作為前驅,所以始終隻是烏合之衆。

878年,王仙芝戰死,兩支武力合并,由黃巢率領。黃巢了解東南地區對唐廷的重要,如果不把糧食倉庫摧毀,僅隻攻陷長安,仍沒有用,當年安祿山的失敗就是前車之鑒。于是他從滑州(河南滑縣)渡黃河南下,穿過淮河流域大平原,輕而易舉地渡過長江。

黃巢的進軍路線,我們不再叙述。隻提出兩點補充:

第一,黃巢兵團的複仇和破壞政策,在江南繼續執行。攻陷廣州(廣東廣州)後,一次就屠殺了12萬人。然而自880年從采石矶(安徽馬鞍山西南)渡長江北上,折回中原時,即行改變,采取安撫政策。所以當他們進入洛陽時,市面上交易如故,婦女兒童都沒有受到驚擾。

第二,黃巢兵團以二年——878、879的時間,像秋風掃落葉一樣橫掃江南,不純靠軍事攻勢,主要靠吸引人心的口号和當地窮苦無告的農民的響應。所以每到一處,都有新的力量加入。部隊遂跟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攻陷首都長安時,曾受到市民夾道歡迎,歡迎群衆的褴褛衣服和喜悅表情,使黃巢農民兵團感動,向他們散發金銀綢緞,并宣布廢除唐廷的暴政。

然而,這次驚天動地的起義,終于失敗。黃巢于880年進入長安後,即坐上寶座,稱大齊皇帝。但他的對手并沒有消滅,唐王朝第二十一任皇帝李儇逃到成都,再度向沙陀兵團乞援。在龐勳兵變中立下大功的李國昌的兒子李克用,出兵勤王。

新建立的大齊的将領,也不斷發生叛變。最重要的一位叛将是朱溫,當他宣布投降時,唐廷大喜過望,立即任命他當宣武(汴州·河南開封)節度使,作為報酬。

883年,黃巢在沙陀和勤王軍夾攻下,不得不放棄長安,向東撤退。884年,部隊潰散,在朱溫的反噬追擊之下,黃巢逃亡到狼虎谷(山東萊蕪),自殺身死。

失敗的主要原因是黃巢稱帝後的錯誤決策。黃巢在當皇帝之前和當皇帝之後,好像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稱帝前戰無不勝,攻無不取,稱帝後則困守長安孤城,一籌莫展。——在中國特有的宮廷制度下,黃巢從當皇帝的那一天開始,就陷入千萬争寵的宦官與宮女之手,與宮門外世界,完全隔絕。部下們在獵得官位後,也沉湎于他們過去所痛恨所反對的紙醉金迷生活。

黃巢還幾乎把唐王朝的腐敗制度全部繼承下來,像“監軍”即是,黃巢也派出他的監軍。

朱溫所以叛變,就是因為不堪監軍的壓制,他的一切申訴,都被截留,無法到達黃巢面前,于是他把監軍斬首,向唐廷投降。

這次大起義曆時11年,表面上雖然平息,但唐廷的殘餘基礎,已被掘空。九世紀最後二十年間,呈現出來的是下列局面:

1,全國農村徹底破壞,一向稱為中國心髒的中原地區,幾乎成為沙漠。一直是文化政治巨城,繁華蓋世的洛陽——它以牡丹花和美女聞名,現在(已是第三次)隻剩下三五貧苦人家,局處在瓦礫之中。舉目所及,晝不見炊煙,夜不見燈火。

2,所有節度使,無一例外地都脫離了唐廷,自行割據,互相攻戰更烈。皇帝命令出不了長安,宰相和宦官,分别跟節度使勾結,各人尋找各人的利害關系,作為在小朝廷中内鬥的後台。

3,中原居民大批向南逃亡,跟三國時代和魏晉南北朝時代向南逃亡的情形一樣,他們成群結隊,向南流浪。他們一直進抵到五嶺山脈一帶,在蠻荒叢山中定居下來,墾田求生。最初,他們還期待着等到局勢好轉,再回故土,但局勢一直惡化。他們一直住到今天,仍保持當時中原使用的古老言語——客家話。

六、殘餘燭火上的内讧

黃巢雖死,而中原戰争不但不熄,反而更熾。黃巢向東撤退時,宣武(汴州·河南開封)節度使朱溫不能抵擋,他向沙陀兵團求救。那時李克用已被擢升為河東(山西太原)節度使,親自率軍赴援。

擊敗黃巢後,朱溫在開封用盛大的酒筵勞軍。李克用喝醉了,對朱溫出言侮辱。朱溫下令關閉城門,縱兵擊殺。李克用血戰逃脫,但所率入城的将土,全都罹難。從此兩家結下仇恨,展開長達40年之久(884—923)的戰鬥。

蔡州(河南汝南)州長秦宗權最先投降黃巢,黃巢失敗後,自己就在蔡州當起皇帝來。朱溫經過數年苦戰,才把秦宗權擊敗,占領蔡州。又一口氣并吞了感化(徐州·江蘇徐州)、天平(郓州·山東東平)、宣義(滑州·河南滑縣)、泰甯(兖州·山東兖州)。

李克用也并吞了盧龍(幽州·北京)。其他每一個藩鎮也都在瘋狂擴張,到處血光劍影。

在長安的唐廷,并不為這種嚴重的瓦解局勢所動,仍堅定地繼續它的宦官時代。被黃巢驅逐到成都的皇帝李儇,于黃巢東撤後回到長安。宦官田令孜以十軍觀軍容使兼左右神策軍中尉的身份,掌握朝廷大權,兇暴而且專橫。

李克用跟河中(河中府·山西永濟)節度使王重榮聯合行動,要求罷黜田令孜。李儇拒絕,兩人即行起兵,進攻長安。李儇第二次逃走,逃到鳳翔(陝西鳳翔)。幸而兩人很快即撤回軍隊,李儇才再回到長安。

第二年(886),靜難(邠州·陝西彬縣)節度使朱玫、鳳翔(陝西鳳翔)節度使李昌符(885年曾經收留皇帝李儇)又聯合起來,要求撤換田令孜,但李儇在田令孜手中已身不由主,隻有再度拒絕,兩人也起兵進攻長安,李儇第三次逃走,逃向興元(陝西漢中)。

朱玫進入長安後,立另一位親王當皇帝。但朱玫的部下叛變,朱玫被殺。李昌符表示繼續效忠李儇,才結束本次亂局。李儇回來後不久,即行暴卒。

李儇死後,新任大元帥楊複恭和左禁軍司令官劉季述,迎立李儇的弟弟李晔即位。李晔那年22歲,跟一連串花花大少的那些前任皇帝一樣,聰明輕浮,具有富貴太久的人逞能和任性的特質。

楊複恭比田令孜更兇暴專橫。李晔打算殺他,楊複恭逃出長安,聯合龍劍(龍州·四川平武)、武定(洋州·陝西洋縣)、山南西道(興元·陝西漢中)三個節度使叛變——三個節度使都是楊複恭的義子。這給鳳翔節度使李茂貞一個好機會,他聲言擁護皇帝,讨伐叛徒,擊敗楊複恭後,吞并三個戰區。

李晔和宰相韋昭度力謀振作,企圖限制宦官權力,宦官再度勾結藩鎮反擊。895年,靜難、鳳翔、鎮國(華州·陝西華縣)三鎮聯合突襲長安,逮捕韋昭度。李晔一再下令保護,結果仍把韋昭度處決。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唐廷的崩潰已不能挽救。但李晔繼續掙紮,改變方式,命親王們組織部隊,以牽制宦官掌控的禁軍。宦官們大為憤怒,而且各藩鎮也不允許皇帝擁有真正能作戰的自衛力量。896年,即三鎮殺宰相韋昭度的次年,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再進攻長安,李晔逃走。他本想逃奔太原李克用的防區,但在經過華州時,卻被鎮國節度使韓建留住。

韓建是李茂貞的同黨,他把所有親王,隻除了李晔的兒子,有數百人之多,全部屠殺,這些皇子皇孫爬到屋頂上向李晔呼救,李晔隻有垂淚。

七、朱溫篡唐

李晔于898年再次返回長安,不久,禁軍左軍司令官(左神策軍中尉)劉季述、右軍司令官(右神策軍中尉)王仲先發動政變,軟禁了李晔,然後讓李晔的兒子李裕繼任皇帝。

公元900年的最後兩個月,李晔跟他的家屬被嚴密地囚禁在過去親王們所居住的少陽院,鐵汁灌鎖,内外隔絕。正逢隆冬季節,李晔想讨一頂帽子,他的幼子幼女想讨幾件棉衣,都被拒絕。囚房中啼饑号寒,遠近可聞。

901年,宦官内哄,若幹忠于皇帝的宦官,起兵把兩位司令官殺掉,救出李晔,使他複位。這又是一個可以轉變的契機,宰相崔胤建議乘着這個機會使禁軍擺脫宦官的掌握,任命正規軍出身的将領擔任司令官。

但李晔不肯接受,表面上他顧慮驟然間改變百餘年的傳統,會招緻反對,實際上他仍然覺得宦官比任何人都可靠。于是他任命他最親信的家奴宦官韓全誨、張彥弘接任左右軍司令官。

宦官當然深恨幾乎剝奪了他們軍權的崔胤,他們勾結鳳翔節度使李茂貞作為外援。崔胤也知道自己的危機,就向宣武節度使朱溫靠攏,他寫信給朱溫說,奉有皇帝密旨,命朱溫發兵救駕。

朱溫,這個地痞流氓出身的惡棍,從沒有想到有一天會插手高不可攀的朝廷之事,他唯一的目的不過想做一個強大軍閥。皇帝的密旨挑起他的野心,富貴逼人,唐廷的大門自動向他敞開,他遂統軍西上。

韓全誨得到消息,立即強迫李晔投奔鳳翔,距李晔複位隻十個月。

朱溫圍攻鳳翔,鳳翔堅守二年,可怕的饑餓使它不能支持。903年,李茂貞隻好把韓全誨、張彥弘殺掉,跟朱溫和解,送李晔返回長安。然後朱溫迅雷不及掩耳地派軍進入皇宮,對宦官作徹底地屠殺。派到各地擔任監軍的宦官,朱溫也命李晔下令,一律就地處決。

為時149年漫長的第二次宦官時代(755一903),到此結束。跟第一次宦官時代斬盡殺絕的結束類型,完全相同。

宦官時代結束後,唐廷也到尾聲。朱溫于屠殺宦官的第二年(904),強迫李晔遷都到重建後的洛陽。臨走之前,朱溫下令将長安宮殿和所有民房,悉數拆除,百萬餘民衆刹那間成為赤貧,被朱溫的汴州兵團押解,踉跄上道,咒罵聲和哭聲,連綿400公裡。長安這個曾經作為多朝都城,先後達2038年之久的巨城,受到最慘重的一次破壞,從此喪失被選為都城的資格。

李晔到洛陽後四個月,就被朱溫派人殺死。李晔的兒子李柷繼位,三年後(907),朱溫命李柷禅讓。

立國276年的唐王朝,終于滅亡。朱溫在開封上台,建立後梁。

唐王朝本來隻剩下一個空架子,朱溫把它奪過來,除了得到一個弑君篡位的罪名外,實質上并沒有得到什麼。各地藩鎮對皇帝本來已不放在眼内,現在他們一面斥責朱溫是逆賊,一面索性效法朱溫,也紛紛稱帝稱王。于是,在此後短短的73年之中,華夏大地共出現了下列16個短命政權,史學家稱之為“五代十國”。

五代,指建立在中原地區,上下銜接的五國。“十國”則實際有11國,指建立在中原地區以外的諸國。而遼和宋不包括在内,因為它們的壽命比較長。

由此表可以了解,所謂“五代十國”,隻不過把藩鎮的招牌改上一改,節度使改稱帝王。所以有些政權并不能适用嚴格的朝代意義。如岐、南平、南楚、吳越,往往維持着藩鎮的外貌,在表面上臣屬于中原的五代政權。尤其是南平,它為了得到賞賜,幾乎向每一個鄰邦稱臣,各國都喚它的國王(節度使)為“高賴子”。可是,這種臣屬,隻是表面,絕對不接受對之内部的幹預。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