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簡稱類風濕(RA),是以慢性關節炎為突出表現的全身性結締組織病,是最常見的結締組織病。發病與遺傳、感染、自身免疫、内分泌等因素有關。常因寒冷、潮濕、疲勞、營養不良、精神創作而誘發。多見于青壯年女性。臨床表現以多發性對稱性四肢小關節的慢性炎症為特點。病程常遷延多年、反複發作之後,可發生關節強直及畸形伴肌肉萎縮,也可累及脊椎,導緻類風濕性脊椎炎。本病屬中醫學“痹症”、“鶴膝風”、“曆節風”等範疇。
專方一:麝香九龍膏
組成:麝香0.2克,樟腦3克,天龍、地龍、海龍、穿山龍、守宮、烏梢蛇、白花粉、水蛇、川烏、草烏、馬錢子各7克,黃芪、當歸、鹿角膠各20克,黃酒500克。
功能:益氣補血,溫陽益腎,養肝健脾。
适應症:類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上藥除麝香、樟腦外,共研細末,放黃酒内熬制成膏,以滴水成珠為宜,攤布上(32cm×22cm),然後把研好的麝香、樟腦均勻地撒到膏藥上備用。把配制好的膏藥敷貼患處,外用膠布固定。每3天換1次,10次為一療程,一般2~3個療程即愈。
療效:療效标準:治愈:臨床症狀消失,關節活動正常。實驗室檢查PF、FSR指标恢複正常。X線檢查關節軟組織腫脹消失,骨質疏松及破壞恢複正常,停藥6個月未見複發。顯效:症狀體重及關節功能明顯改善,實驗室檢查PF、ESR指标基本恢複正常。X線檢查,關節軟組織腫脹基本消失,骨質疏松及破壞均有改善,但停藥6個月後仍有發展。無效:經治療2個月後,症狀體重及實驗室檢查RF、ESR指标、X線檢查均無改善。
596例患者經治療2~3個療程,治愈372例,顯效123例,有效101例,治愈率62%,有效率100%。
方源:王雪苔,等。當代中藥外治臨床精華.第一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3;63
評按:本方重用黃芪益氣;當歸補血養肝;海龍、鹿角膠溫陽益腎,強筋健骨;黃酒健脾益氣,溫通氣血;四味相伍使氣血足,陰充陽旺,筋強骨健,自可驅邪外出,使久痹自愈。血瘀阻絡是本病的病機所在,治療中必須把活血化瘀、舒筋通絡貫穿始終,故方中巧用麝香辛香走竄之性,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配天龍、地龍、守宮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川烏、草烏、樟腦、穿山龍、馬錢子以袪風散寒、溫通經絡;伍烏梢蛇、白花蛇、水蛇袪風宣濕,能經活絡。諸藥禦用,共奏益氣補血、溫陽益腎,養肝健脾之效。
專方二:消痹伍仟
組成:麻黃10~60克,防風12克,牛膝15克,生地15克,熟地12克,肉桂10克,三棱12克,莪術12克,紅花10克,川芎15克,元胡15克,木香10克,陳皮10克。
功能:袪風散寒,活血通絡,補益氣血,理氣止痛。
适應症:類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飯前服用。
療效:治療130例,近期控制35例,占26.92%;顯效56例,占43.1%;有效31例,占23.83%。總有效率93.85%。
方源:雷海勝等,“消痹伍仟”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130例療效觀察。山西中醫 1994;10(1):25
評按:祖國醫學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之病因主要是正氣不足、腠理不密、衛氣不固,風、寒、濕邪氣乘虛而入。其治療原則不外乎袪風、勝濕、溫經、逐寒,使邪從肌表而解。方中麻黃、防風具有發汗解表、通腠理、袪風寒之作用;生地、熟地、肉桂補益逐痹,強筋壯骨;三棱、文術、紅花、牛膝、川芎活血化瘀通絡;元胡、木香、陳皮理氣止痛。全方配伍,具有袪風散寒、活血通絡、補益氣血,理氣止痛之功效。方中麻黃用量很大,須經去沫、久煎等處理,其毒副作用大大下降,而治療作用卻得以充分發揮,使患者微微發汗,風、寒、濕驅除體外,達到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之目的。經動物實驗證明,本方能有效地抑制炎症滲出,減輕關節局部腫脹,因而有較好的鎮痛作用。本方經動物急性毒性試驗大于人群用量52倍,未見動物死亡。慢性毒性試驗60天,未見動物體重下降和各髒器功能異常,剖檢動物各重要髒器,亦未見形态學改變。
專方三、烏歸關節丸
組成:黃芪、當歸、白術各90克,制川烏、制草烏、甘草各40克,羌活、獨活、威靈仙各60克。
功能:益氣補血,活血固本,蠲痹袪邪。
适應症: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将上方共研細末,過100目篩,煉蜜為丸,每丸重6克,每服1丸,1天3次,白開水送下,10天為1個療程。
療效:經治993例,痊愈706例,顯效174例,進步88例,無效25例,總有效率97.48%。
方源:馮純禮,等。烏歸關節丸治療風濕性關節炎993例 狹西中醫 1994;15(11):490
評按:風濕性關節炎乃體虛陽氣不足,腠理疏松,衛外不固,或陰虛内熱,濕熱内蘊,風、寒、濕之邪乘虛而入流滞于肌肉、筋骨、關節,緻氣血運行不暢,邪氣閉阻而成。故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的論述。治宜益氣補血固本,蠲痹袪邪。方中黃芪補氣固表,當歸補血活血,白術健脾燥濕,制川烏、草烏袪風散寒除濕,舒筋通絡,羌活袪上半身風濕,獨活袪下半身風濕,威靈仙通行于十二經絡之風邪,甘草調和諸藥,解川、草烏之毒。諸藥合用,使肌肉、筋骨、關節組織得以榮養康複,病邪自然清除。
專方四、加味馬錢子湯
組成:生馬錢子3克,生川烏、草烏各3克,威靈仙15克,生黃芪30克,雞血藤30克,生白芍15克,補骨脂10克,生甘草10克。
功能:益氣血、補肝腎、通絡止痛。
适應症:類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上肢者加羌活10克、白芷10克,姜黃6克,酒炒桑、桃枝各30克;下肢者加獨活10克、木瓜15克、桑寄生15克、牛膝10克;濕熱偏盛者加忍冬藤30克、知母12克、大生地15克、苡仁30克;痰瘀膠結關節變形疼痛甚者加蜂房6克、蜈蚣2條、烏蛇10克、白芥子6克、紅花6克;肝腎不足偏陰虛者加枸杞子12克、何首烏15克、沙苑子12克、玉竹15克;偏陽虛者加仙靈脾10克、肉桂6克、鹿角膠12克、巴戟天12克、狗脊12克。取馬錢子、川烏、草烏、甘草4味,加水2000ml,煎1h入他藥繼續煎30min,約取藥汁300ml,再加水1000ml,煎取300ml,将2次藥汁混合裝入暖水瓶中。每次取藥汁200ml,分早、中、晚食後1h内服。
療效:有效率100%。
方源:李迎 加味馬錢子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上海中醫藥雜志 1995;(1):34
評按:生馬錢子有毒,極少入于湯劑,但隻要嚴格控制劑量,注意煎藥方法,是不會中毒的,開始劑量以1.5克為宜,後逐漸加至6克(極量),加量時要根據患者服藥後的反應來決定,如果藥後手足稍有抽動,此為最佳藥劑,其量萬萬還可再加,否則就會中毒。同時在服藥過程中,必須告訴患者及家屬,嚴格觀察毒性作用,若出現四肢抽搐,呼吸異常,立即停服,迅速到醫院治療,以免發生中毒事故。方中以馬錢子為其主藥,川烏、草烏、威靈仙輔助馬錢子祛邪;黃芪、雞血藤,一氣一血,白芍、補骨脂、一肝一腎,四藥合用,益氣血、補肝腎而扶正;佐使甘草以解馬錢子、川烏、草烏之毒,又協同諸藥。全方益氣血、補肝腎、通絡止痛,共奏祛邪扶正之功。
專方五、益氣活血通痹湯
組成:當歸12克,黨參15克,黃芪20克,川芎10克,生地15克,全蠍5克,白芍15克,威靈仙12克,桂枝6克,紅花6克,秦艽15克。
功能:益氣活血、活絡通痹。
适應症:類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若風濕偏重者加羌活15克、獨活12克;濕熱偏重,局部紅腫熱痛明顯者加銀花15克、連翹15克;病久腎虛者加仙茅12克、桑寄生15克。每日一劑,文火水煎二次,每次30min,共取藥液300ml,分二次溫服。同時服袪風止痛膠囊(由烏蛇、雞血藤、制川烏、制草烏、穿山甲、松節六味中藥組成),含生藥0.2克,每次服3粒,每日服三次,飯後服,一個月為一個療程。
療效:治療134例,服藥最長時間11個月,最短2個月,平均81.3天。近期治愈60例,顯效39例,有效30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6%。
注意:治療期間停服其它藥,激素可逐漸減量至停服。
方源:師秀菊,等。中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134例,河北中醫 1994;16(4):9
評按: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以肢體關節腫脹疼痛、晨僵、活動受限為主的風濕性疾病,病久侵蝕骨質可緻骨骼變形。其病機為氣血不足,營衛失和,風、寒、濕熱之邪乘虛侵入人體,引起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滞,或停痰留瘀,深入關節筋脈而發之腫脹疼痛。治當益氣活血養血為本,袪風除濕通絡為标。方中黨參、黃芪、當歸、川芎、生地、白芍益氣活血養血;紅花、桂枝活血溫陽通絡;全蠍、威靈仙、秦艽祛風濕、通絡止痛。諸藥配伍相得益彰。補而不礙通,攻而不伐正,可收到益氣活血養血之效。再配溫經通絡之祛風止痛膠囊,達到治療之目的。
專方六、麝馬丸
組成:麝香2.5克,全蠍、海馬、當歸各60克,防風、薏苡仁、穿山甲各50克,川芎40克,白花蛇5條,制馬錢子、制川烏各12克,甘草30克。
功能:祛風散寒、舒筋活血、活絡止痛。
适應症:類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将上方共研為末,過80~100目篩,麝香另研兌入,蜜制為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1天3次,飯後口服,小兒酌減。風重型用防風湯煎湯送服;寒重型用烏頭湯煎湯送服;濕重型用薏苡仁湯煎湯送服;化熱型用生石膏、知母煎湯送服。每日一劑,文火久煎,30天為一療程,連服三個療程。
療效:治療150例,近期控制21例,顯效97例,有效3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8.76%。
方源:李保朝,等。麝馬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150例 陝西中醫,1994;15(11):489
評按: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于中醫“痹症”範疇。痹者閉也。乃閉塞不通之意。《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故其治療原則宜祛風散寒,勝濕活絡為主。但痹久不愈或經久治不效者,多因氣血虧損,正氣不足,病邪瘀阻,痰濁瘀血,虛實錯雜,采用一般祛風濕、除痹痛的方藥,難獲全效。麝馬丸以防風、苡仁、川烏、當歸、川芎等祛風散寒,勝濕化痰;海馬溫補腎陽;馬錢子、川烏頭、白花蛇等毒藥猛劑以起沉疴,化痰祛瘀,通利關節。經過長期臨床觀察,本方止痛迅速,作用持久,遠期及近期療效明顯優于消炎痛等非甾體抗炎西藥。
專方七、蛇蠍散
組成:白花蛇1條(5克左右),烏梢蛇100克,全蠍20克,地龍30克,蜈蚣2條,土元10克,僵蠶10克,淫羊藿20克,杜仲20克,桑寄生50克,漢防己20克,秦艽20克,黃芪30克,當歸5克,雞血藤20克。
功能:祛風除濕、化痰通絡、活血舒筋、消腫止痛、補肝益腎。
适應症:類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上藥為1料藥,烘幹後用中藥粉碎機加工極細末過40目篩。每次10克,水煎5min後溫服,每日二次。
療效:34例中,治愈14例,顯效10例,有效8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4.12%。
方源:任志敏,等。蛇蠍散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河南中醫 1995;15(6):23
評按:本病治療多用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清熱通絡、活血化瘀、補肝腎、益氣血諸法。方中白花蛇、烏梢蛇、全蠍性擅走竄,通達力強,祛風除濕、溫經絡;蜈蚣辛溫燥烈,走竄性強,搜風通絡;僵蠶祛風滌痰,通利血脈;地龍、土元鹹寒入肝腎經,補肝腎,活血通絡;淫羊藿、杜仲、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漢防己、秦艽祛風除濕清熱,利水消腫,通絡止痛;黃芪、當歸、雞血藤相伍,補氣益血,活血通絡,諸藥合用,内外通達,諸邪盡棄,肝腎得益,氣血得補,而頑痹自除。
專方八、鹿祁酒
組成:鹿筋100克,祁蛇100克,當歸30克,川芎40克,制乳香、制沒藥各60克,海桐皮60克,豨莶草60克,赤芍60克,姜黃60克,地龍60克,川牛膝60克,丹參100克,田三七40克,伸筋草80克,白酒4000克。
功能:活血祛瘀、補腎益精、祛風除濕。
适應症:類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将上藥锉粗末,白酒浸封2個月,取汁飲之,每日三次,每次10ml,不勝酒者改常用量碾末沖服,酒為引。
療效:治療34例,痊愈16例,顯效13例,有效3例,無效2例。
方源:中國中西醫結合活血化瘀研究會,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學會 第一版,北京:學苑出版社 1990;136
評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主要是肝腎氣血虧虛在先,繼感外邪。病變過程乃氣血運行不暢、涼血痹阻經絡,外邪停滞耗氣傷血,導緻氣血欲虧,涼血之症更甚。以活血化瘀、補腎益精為主,輔以祛風除濕為治。方中鹿筋益精血強筋骨、補腎以充髓;祁蛇透骨搜風,舒筋通絡以祛風;田七、川芎、丹參、牛膝、姜黃、乳沒、當歸、赤芍活血祛瘀,行氣散結,通痹止痛以瘀去新生;海桐皮、豨莶草、伸筋草、地龍祛風除濕,舒筋通絡。合用共奏活血祛瘀,補腎益精,祛風除濕之功。
專方九、祛風化瘀湯
組成:制川烏10克(先煎0.5h),全蠍6克,川芎15克,紅花5克。
功效:祛風勝濕,溫經化瘀。
适應症:類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500ml,分三次服。久病肝腎虛加熟地黃20克,川續斷20克;若偏氣血虛加當歸10克、黃芪30克;風勝加秦艽;濕勝加獨活;寒勝加桂枝;熱勝加二花。同時使用熏洗藥:
制川烏50克,制草烏50克,川芎50克,紅花30克,水煎取汁3000ml,熏洗患肢關節,同時做患肢關節功能活動,每日二次。
療效:經治90例,顯效41例,有效38例,無效11例。
注意: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的患者,用本方後則減至停服。
方源:周樹烈,自拟祛風化瘀湯内服及熏洗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90例,廣西中醫藥,1995;18(5)20
評按: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為外感風、寒濕邪,阻滞經絡氣血,故本方以祛風化瘀為主。内服祛風化瘀湯有制川烏、全蠍祛風通絡;川芎、紅花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促進組織修複俢;久病虛瘀夾雜,病及肝腎,以熟地黃、川續斷養血益腎。熏洗時配合活動患肢關節,使藥力直達病所,促進血液運行,療效較好。
專方十、補肝湯
組成:熟地黃20克,白芍40克,川芎9克,當歸9克,木瓜20克,麥冬15克,枸杞子15克,丹參15克,續斷12克,桑寄生30克,牛膝12克,雞血藤30克。
功能:補益肝腎、滋養筋骨。
适應症:骨性膝關節炎。
用法:兼風寒濕熱者加制川烏、制草烏、獨活各9克,細辛4克;兼風濕熱者去當歸、熟地黃、加忍冬藤50克,石膏30克,桑寄生30克,知母15克;兼瘀血者加紅花、桃仁各9克。每日一劑,水煎至400ml,分二次内服,15天為一療程。同時進行自我推按患膝輔助治療。
療效:76例中,顯效32例,有效39例,無效5例。
方源:劉金陵,補肝湯加減治療骨性膝關節炎76例,廣西中醫藥 1995;18(2):10
評按:骨性膝關節炎是中老年骨性關節炎中發病率較多的一種疾患,屬中醫“痹症”範疇,與中醫“骨痹”,“筋痹”相類似。其病理改變以關節軟骨退化性病變為主,發病機理為筋骨同病,以筋骨為主。與人體老化、肝腎精虧及後天勞傷、六淫侵襲有密切關系。根據“肝主身之筋膜”,選用本方加減治療本病。此方出自《醫宗金鑒》,為補肝益腎,滋養筋骨之劑,方中四物湯大補肝血;麥冬養陰;木瓜舒筋活絡緩急;棗仁多去而不用,另加枸杞子以增補肝腎之精血;續斷補肝腎強筋骨且通利血脈;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兼祛風濕;雞血藤活血補血兼舒筋活絡;牛膝活血祛瘀,引藥下行達病所,又兼補肝腎。本病以虛證為主,且纏綿日久必有瘀,故專加一味丹參以活血祛瘀。全方加減後實為補肝腎、強筋骨、舒筋活絡之峻劑,臨床應用,随機加減,可取得較滿意的效果。
專方十一、抗痹膠囊
組成:制馬錢子120克,制川烏、制草烏、桂枝、羌活、獨活、當歸、川芎、防風各200克,蒼術10克,秦艽、海風藤、五加皮各400克,木香120克,甘草60克,牛膝300克。
功能:祛風溫經散寒,除濕通絡止痛。
适應症:風濕性關節炎(風寒濕痹型)
用法:上藥研成細末,過120目篩,高壓滅菌,裝0号膠囊備用。
療效:43例中,顯效38例,有效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7%。
方源:張源芳 抗痹膠囊治療風濕性關節炎43例臨床觀察 福建中醫藥1995;26(1):3
評按:風濕性關節炎屬于祖國醫學痹病範疇。且痹病日久,痰因瘀生,瘀因痰阻,痰瘀互阻而成痰濁瘀痹。臨床根據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機和臨床表現,分為風寒濕痹,風熱濕痹,痰濁瘀痹三型論治,此方重用溫經散寒之品,為風寒濕痹而設,故療效滿意。
專方十二、化瘀通痹湯
組成:生川烏、生草烏、紅花、薄荷各30克,當歸、威靈仙、土蟞蟲、生大黃各60克,芒硝120克,生馬錢子、全蠍、蜈蚣、烏梢蛇各15克。
功能:活血化瘀,搜風剔邪。
适應症:類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偏于寒型者加川椒、桂枝、細辛各30克,鹿街草60克;偏于熱型者加忍冬藤、豨莶草、知母各60克。将上藥放入廣口容器内(可用大号搪瓷臉盆代用),加水約3000ml,煮沸後繼煎20min,取出藥汁,再加水約2000ml,煮沸後繼煎20min,取出藥渣不用。将二次藥汁混合,加入60度白酒100ml,混勻于臉盆中備用。将受累病變關節浸泡于藥汁中,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浸泡15~29min,脊柱及大關節等不便之處可用毛巾浸藥濕敷,浸泡前将藥汁略加溫,每劑藥可用一周左右,二周為一療程。夏季宜煮沸保存,防止藥汁變質。
療效:30例中,近期控制2例,顯效16例,有效10例,無效2例。
方源:蘇齊,浸泡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30例,湖北中醫雜志 1995;17(6):42
評按:本病為風寒濕熱之邪客于關節、氣血痹阻、導緻患者小關節疼痛,腫脹或伴晨僵。此法既可單獨使用,也可配合減量中西藥物内服,以減輕口服藥的副作用。
專方十三:複方青風藤合劑
組成:青風藤12克,雞血藤15克,白術15克,茯苓12克,桂枝、當歸、紅花、仙靈脾、杜仲、川牛膝、補骨脂、甘草各等量。
功能:祛風除濕,舒筋活血、通絡消腫止痛。
适應症: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
用法:先取青風藤浸泡2個小時,然後加入其他藥煎煮2個小時,濾過,過120目篩,加适量的蔗糖,深化後放涼,酌加适量的白酒,充分攪勻,裝瓶高壓消毒貯藏備用。每次30ml,開水送服。一日三次,一月為一個療程。
方源:馬春梅,複方青風藤合劑的臨床應用,河北中醫 1994;16(6):27
評按:本方中青風藤有祛風除濕,舒筋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之功效。據現代研究證實,有明顯地抑制非特異性炎症作用。對免疫系統可增加機體對自身抗原的耐受性,減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對體液免疫有明顯的抑制及改善微循環的作用。雞血藤活血補血,又可祛風舒筋,為強壯性之補血藥;仙靈脾、杜仲、補骨脂強腰補腎壯陽;牛膝、桂枝作為引經藥;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既有效地發揮了青風藤的療效,又較好地減少了其副作用。其組方原則為祛風除濕,溫經散寒,健脾壯腎,消腫止痛。故初步認為該方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的有效方藥。
專方十四、黃芪桂枝舒痹湯
組成:黃芪15~45克,生地12~24克,桂枝、白芍各15克,雞血藤15~30克,乳香、獨活各10克,白芥子6克,商陸2~5克,赤小豆30克,土茯苓、青風藤、海風藤各15克,甘草6克。
功能:溫經活血,利濕通絡。
适應症:類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或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次一丸,日服三次。
加減:濕熱阻絡型,原方減去黃芪、獨活,加赤芍、忍冬藤、知母、黃柏、蒲公英;寒濕阻絡型,原方加小活絡丹或加炙川烏15克(先煎2小時)、甘草加至10克;風濕阻絡型,原方加蒼術、苡仁、防風;肝腎陰虛型,原方加熟地、龜闆;陰虛血熱型,原方加龜闆、熟地、赤芍、丹皮、狗脊、續斷。
療效:27例中,基本症型13例中,緩解6例,顯效4例,好轉2例,無效1例。濕熱阻絡型3例中,緩解1例,顯效1例,好轉1例;風濕阻絡型1例,顯效1例;肝腎陰虛型2例,好轉1例,無效1例;寒濕阻絡型7例,緩解3例,顯效3例,好轉1例;陰虛血熱型1例,好轉1例。
方源:張翠紅,黃芪桂枝舒痹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全國首屆專科專病學術會論文集 1994;47
評按:本病因正虛衛外不固和風、寒、濕雜至,阻痹經絡,氣血凝滞,不能則痛;津液稽留,化生濁物,蓄于肢節空竅,緻腫脹痛作,晨起僵硬,日久關節強直變形。黃芪桂枝舒痹湯(丸)為基本方,方中黃芪仙靈脾益氣固衛,培補後天之本;桂枝溫經通絡,《本經疏證》言桂枝有六大功效:和營、通陽、利水、下氣、行瘀、補中。現代研究證明,桂枝有增強末稍血流量、改善微循環的作用。生地、雞血藤、養血活血;獨活祛風濕、宣痹痛;青風藤、海風藤通絡止痛;白芥子化痰通絡;商陸、赤小豆祛濕;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溫經活血、利濕通絡之效。
專方十五、痹證散
組成:制馬前子60克,制川烏60克,生麻黃60克,川牛膝60克,制乳香60克,制沒藥60克,全蠍60克,甘草60克。
功能:滋補肝腎、強筋壯骨、祛邪通絡。
适應症:類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将上藥共研細末,過120目篩,貯瓶備用,每次服0.5克,每日三次,溫開水沖服。屬風寒濕邪,以烏頭湯加減送服;熱痹者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送服;肝腎兩虛者獨活寄生湯加減送服;寒熱錯雜者應寒熱并治,随證加減,不執一方。
療效:48例中,治愈6例,顯效14例,有效2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8%。
方源:郭炎林,痹證散為主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48例療效觀察 河南中醫 1995;15(2):38
評按: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當滋補肝腎,強筋健骨,祛邪通絡。方中牛膝滋補肝腎;馬錢子、川烏、麻黃、全蠍等散寒搜風以祛邪;乳香、沒藥止痛通絡。故以痹證散為主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取得較好療效。
專方十六、通絡熄風湯
組成:桑枝12克,忍冬藤12克,白芍12克,萆薢12克,秦艽10克,當歸尾10克,蠶砂10克,豨莶草15克,薏苡仁15克,防己15克,甘草15克。
功能:活絡祛濕,熄風緩痛。
适應症:慢性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疼痛不利、日久不愈,或反複發作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有惡風寒、無汗身痛等症者加蘇葉、防風;關節腫大,屈伸不利者加松節、竹節;小指關節腫大僵硬者,加僵蠶、蜈蚣、白花蛇;手足心熱,關節腫脹熱痛者,加生地、丹皮;心悸短氣,自汗惡風者加丹參、炙遠志、黃芪。
方源:歐陽錡,通絡熄風湯 中國中醫藥報 第3版,1990;7:16
評按:風濕性關節炎古稱“痹病”,緻病之因是由于“風、寒、濕三氣雜至”所緻。本方用忍冬藤、薏苡仁清熱祛濕;佐以歸尾活血行滞,白芍和營斂陰,能清理絡中郁熱瘀阻;防己祛濕消腫,通行十二經;萆薢行血通痹,逐經随之濕;蠶砂導濁清絡,疏導諸經之凝滞,為病因病理偏于瘀熱者所必用;用桑枝、豨莶草通經活絡緩痙。諸藥合用,共奏活絡祛濕、熄風緩痛之效。
專方十七、清熱宣痹湯
組成: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甘草5克,桂枝10克,防己15克,忍冬藤30克,天花粉30克,威靈仙30克,豨莶草15克,黃柏12克。
功能:清熱通絡,宣痹勝濕。
适應症: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期(熱痹)。
用法:上藥先煎石膏,約30分鐘,将其餘藥物一起兌入,再煎30分鐘取服,每劑煎二次,每日一劑,分二次溫服。如病情嚴重,可日服二劑,分四次服用。
加減:咽痛明顯者加射幹、野荠麥利咽解毒;熱毒内盛,高熱不退加水牛角30~50克以涼血清熱;兼夾濕邪蒼術、伸筋草燥濕通絡;風邪盛加羌活、防風祛風通絡;上肢關節疼痛明顯加桑枝、下肢關節疼痛明顯加川牛膝舒筋活絡;痰多加白芥子、廣地龍豁痰通絡;疼痛明顯而劇烈加乳香、沒藥活血止痛;若日久不愈,久痛入絡或痰瘀凝結者酌加蟲類搜剔之品,如全蠍、僵蠶、地龍等;若熱勢已挫,出現氣、血、陰虛者則去石膏、知母、桂枝、天花粉、黃柏;氣虛加黃芪、黨參;血虛加熟地、當歸、雞血藤;陰虛加生地、白芍、玄參。
方源:張沛虬,清熱宣痹湯 中國中醫藥報 第3版 1992;10:9
評按:熱痹乃感受風、濕、熱之邪,或風、寒、濕邪久郁,因陰虛之體而化熱,以關節紅腫熱痛為其主症,其治療大法當清熱通絡,疏風勝濕,宣痹止痛。本方由仲景白虎湯加桂枝湯化裁而成。方中石膏、知母清洩肌熱;忍冬藤、豨莶草、威靈仙、防己、黃柏清熱宣痹,舒筋通絡;其中忍冬藤、豨莶草、防己性寒,既能清熱祛風濕,又有通絡止痛的作用。方中更用一味性味辛溫的桂枝,在大隊寒藥中,能增強祛風濕、通經絡的效果。天花粉、生甘草清熱生津,調和諸藥。共奏清熱通絡、宣痹勝濕的作用。
專方十八、加減痛風方
組成:生麻黃8克,制蒼術10克,桂枝8克,防風10克,防己10克,威靈仙10克,制南星10克,雞血藤15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全蠍3克,雷公藤15克。
功能:發散風寒、化痰利濕、活血通絡。
适應症: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表現為肢體關節晨僵疼痛,局部腫脹變形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寒邪偏盛者加熟附子10克,或制川烏10克;熱邪偏盛者加石膏10克(先煎)、知母10克,虎杖30克;氣血虧虛者加黃芪12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肝腎不足者加熟地12克、鹿角片15克。
方源:劉學勤 千家名老中醫妙方秘典 第1版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1994;410
評按:麻黃發散風寒;蒼術苦溫燥濕;防風祛風散寒;桂枝祛在上之風;防己除在下之濕;威靈仙通行十二經脈,祛風通絡;制南星化痰燥濕;桃仁活血消瘀;雞血藤活血又養血、兼制他藥溫燥太過;全蠍搜風剔絡;雷公藤祛風解毒。綜觀全方,既能散風邪于上,又能滲濕于下,還可散寒通絡、化痰消瘀。諸藥合用,共奏發散風寒、化痰利濕、活血化瘀之效。
專方十九、解痹湯
組成:麻黃10~20克,桂枝15~30克,黃芪15~30克,防己10克,制川烏9~15克,制草烏9~15克,細辛3~6克,桑寄生30克,秦艽15克。
功能:祛風散寒、除濕活絡止痛。
适應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症見肢體關節晨僵、麻木、腫脹及走竄性疼痛等。
用法:以上諸藥水煎,每日一劑,14天為一療程。此病日久必瘀血,瘀久必及腎,血瘀者加丹參、雞血藤;腎虛乾加杜仲、破故紙、仙茅;陰虛火盛者加生地、鼈甲;疼痛甚者加元胡、全蟲、蜈蚣;濕盛者加蒼術、厚樸;上肢疼痛者用羌活;下肢疼痛者加獨活。
療效:晨僵及麻木、腫脹及走竄性疼痛減輕為有效;實驗室檢查類風濕因子轉陰,關節活動度及功能障礙較前好轉,上述症狀明顯改善為顯效;症狀與體重消失,不影響正常工作及生活為臨床治愈。經1~3個療程治療後減輕者2例,顯效者4例,治愈者13例。總有效率為100%,治愈率為68.4%。晨僵、腫痛行立民體重消失時間平均為25天。
方源:王玉英,等。當代專科專病及中西藥結合臨床研究精要 第1版 開封;編印 1994:448
評按:類風濕性關節炎其發病原因目前尚未明了,近年來有着黑螞蟻類中藥制劑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藥源尚缺。應用上方治療本病藥源豐富,治療時間短,見效快,長期療效較理想,副作用少。方中麻黃、桂枝祛風散寒;制川烏、制草烏、秦艽、防己以除濕;細辛解痛;桑寄生榮筋脈;黃芪補虛固衛。再随證加減用藥,其風、寒、濕邪由體内驅下體外,邪氣除而病愈。又麻黃、桂枝、制川烏、制草烏、細辛開始用藥劑量宜小,逐漸加大用量,其療效随藥量增加而顯效。
|
|
|
|
|
|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