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林孝鼎 照脈用藥抄本(四)

辨沖脈膻中病

沖脈為病,大抵小腹闆滞或脹,二便閉結,皆沖脈之氣不上,緻痛症見于下焉,脈即當于尺取之,疝之大者脈必大斷,未有脈不合症者,而竟不合者,審其腎則脈弱,審其命則脈亦弱,弱之至,而痛又起,實為下氣不足,有如是也,然而下氣不足,宜專屬腎,與命無涉,不知命與腎原系一家,但遇腎脈弱而命脈亦弱,其痛也,固屬沖脈膻中之氣。即腎脈弱,而命亦不弱,其痛也,仍屬沖脈之氣。用熟地、支元,補水,有寒加升麻提。無寒加生芪以提。再加甘溫藥,鹿膠,甘杞、巴戟,助氣上行。此所謂症當升而脈弱礙于升者。墜其下以升之。又有氣痛而腎脈不弱者。直升之可也。不必墜其下以升之。

膻中為病,大抵胸脅闆脹,嘔吐,喘呃,皆膻中之氣不下,緻痛症見于上焉,然症見于上,脈當于寸取之,症實者脈必實,斷未有脈不符症者。而竟不符者,按其肺則脈柔,按其心則脈亦柔,柔之極而痛自生,實上氣不足以緻之也。而上氣不足,宜專屬肺,與心無涉,不知心與肺同居寸部。但遇肺脈柔而心脈亦柔。其痛也,固膻中之氣。即肺脈柔而心脈不柔。其痛仍屬膻中之氣。須用洋參、白術補氣。有寒加辛溫藥。安桂、均姜。無寒加甘溫藥。鹿膠、枸杞(甘溫之品,再加枟香、香附、荔枝行氣之品),可少搭行氣藥引氣下行。此謂症當降,而脈柔礙于降者。固其上以降之。又有氣痛為肺脈不柔者。直降之可也。正不必固其工以降之。

沖脈發于丹田,自氣之不上為痛生也,或小腹闆滞,時而疼痛,診其脈多沉滞,據其勢當升提,用蘆巴溫,為而兼鹿膠補養氣之無窮,用芪提,而兼附燥,使氣之得升。然而氣有不上者乎。然又不必執一律以概觀也。倘脈沉空,遂不辨果屬沖脈之氣,又從納不從升矣。以上十二症出虛損門。

膻中著于兩乳,自氣之不下而病生也,或心胸膨脹,時而嘔吐,診其脈多沉空,原其脈宜收納,用桂溫而兼參補,助氣之速行,用荔納而兼熟填,使氣有所附。審是而氣有不下者乎?然為正不必執一格以相繩也,倘脈沉滞,遂不辨果屬膻中之氣,與非膻中之氣,又從升而不從納矣。

診脈,如兩手俱病者,擇那手病重。隻醫一手,舍去一手。退而兩手自減,又六部俱病,擇那部病重,舍去五部,隻醫一部,一部松而五部自愈。

治法,如遲脈主髒,陰也,宜桂附等溫;數脈主腑,陽也,宜熟地、懷膝等清。如沉候滞,宜升麻有寒用、北芪無寒用等升。沉候空宜納用荔核、小茴等,故紙、益智等藥治之。藥之升溫清降,合脈之宜否,審脈之陰陽虛實,配用得宜,無往不利。

心跳有風寒心跳,有水虧心跳,若水虧心跳脈必清。若是風寒心跳脈必濁。風寒閉結,須散風寒,不必治心跳。風寒盡而心自安,勿認為心跳概是怔仲,由水不足者,治宜用補腎水藥,水足而心跳自止。

女人經閉,須補氣行氣。氣行血自行,所謂血之行與不行,無不關夫氣也。一生不行為暗經。一年不行為避年。

喉間咽舌,系腎之竅,如相火上攻,咽舌起泡,久病見此症不治,及鼻扇動,鼻孔内起黑灰,亦死症也,又豈僅目直視,口如魚汲水,耳枯槁無色,乃謂死症乎。

婦人遇阻,系懷胎發吐,系脾胃不足,須補脾和胃,宜用補脾和平之劑。不必用大溫熱藥,如均姜、丁香等藥餌。隻宜西砂、白豆蔻、藿梗、白術溫之可也,以胎系于脾,大溫熱藥不惟不能止吐,反使胎動不安。

月奸痨脹,與胎脈,月奸痨。肝腎軟滑而空(兩尺及肝似滑而又兼濇)。有厚者不空,即此可辨真僞也。

喉證,咽舌兩邊起白的泡,似破皮幹的将濫。用補腎散風熱藥。宜地黃湯加荊芥蟲退。

沖心疝,此症氣由丹田上至心腹。腹遂滿為脹痛,大虛證也,須納氣歸腎,填補真陰真陽,又年少者,心邪思色,其心脈有長洪象,命門脈亦如之。

癥脈,多沉實有力,中候有堅硬凝聚之象。其痛不離其處。出血分須補血兼溫散。瘕脈,多中候柔和條暢。沉空無力。其痛能移。出氣分,須補氣,搭溫散藥。癥瘕二證,無分上下,勿謂居上是氣包,居下是血包。

肝脈弦長滑大,粗之至極,中氣不足,防内出之風邪。當風痰将發,六脈必着弦象,及其已發,又弦中兼急體,輕者,口流涎沫,手足癱瘓,須以尋常散風寒藥治之,尚有可生(重病輕看之意),若用僵蠶、全蟲退祛風,是激之使變。風遂發為莫之治矣,重者喉間痰吼咆哮之聲不絕,面色發赤,牙窖不開,不醒人事,縱有靈丹莫可挽回。

肝脈濁忌用熟地。

蛇腰症

蛇腰眼側黑腹斑。大小參差脈至兼。心命長洪風與濕。硃蒲蒼白用徒然。

此系滿腹黑斑,皮肉粗燥,眼多邪視,六脈大小至數不齊,獨心脈是長洪象,服散風濕藥,縱應必發,總之洪退而長不退,命脈亦如之,繼服苓白術散,散風除濕,加硃砂、石菖蒲藥。斑雖退而額間墨點尤存,病必複發難愈。

愛發怒者傷精液。精液傷為腎水不足故。凡性燥人有病,治者勿忽其腎水可也。

浮候見結滞。是氣不行。需用行氣藥。沉候見結體(結體,即緩濇體也),是血不行。須用熱藥。然血不行亦是氣不行之故。血尤水也,血寒則凝,由氣不溫煖故凝耳,故用熱藥。

真陰寒證,大熱無汗,看那部風寒,即散那部風寒為是,風寒散而自出,汗出而病自愈。

氣為血之配,血為氣之符,氣升即血升,氣降即血降,血雖動未離其處也,血亦何嘗升降哉,不過氣為升降耳,如補氣用北芪。無嫌搭安桂以行血中之氣。納氣用小茴、荔核。何妨濟以熟地。以滋氣中之血。

肝在腎之上,腎在肝之下,為肝脈洪大而清,腎脈闆滞而濁,診脈者用柴胡清肝,固循古法,豈知腎寒未減,肝洪何能清,須用升麻提出腎寒而路經過肝,腎寒出而肝洪自減矣,後用柴胡,不亦宜乎。

氣本在上,上者何(旁注為在下,下者何),真陽是也。必先有真陽,然後生氣,故補氣者,補真陽,即補氣也。血之在下者何,真陰是也。必先有真陰,然後生血,故補血者,補真陰,即補血也。

久病

久病忌脈見微體。防變為散,宜用棗仁酒芍以收之,使脈團聚可也。

又久病若脈沉細中兼數象。體中又兼遲緩象。此病不治。宜細心斟酌。

久病忌獨大獨小。暴病須于獨大獨小處注意。用藥獨大者病,獨小者病,獨痛者病,獨遲者病。

又久病及虛損病,當在沉候查明胃氣脈。又于兩尺察真元。

久病兩尺沉候闆滞。須用藥提空。現出虛處。然後好用藥填補,如提不空者,難治。升者用升麻。

久病而六脈沉弱至極無神。若沉候短小,不相接續,俱是無陽明胃氣脈也。不轉不治。若中沉二候微微有長滑和緩之象,則陽明胃氣脈至矣,可治。

久病六脈沉候枯澀,須補精血。

久候脈不滑利,倘終不變者亦難治。如變為滑利者可治。

受濕脈濡系冒霧露得之,緩細系汗浸衣得之,澀脈清系下不足,濁為寒濕,又雲,受濕見緩體,脾不足也,見澀體,精不足也,久病虛損者如是。新病反此。

腹内包塊居上者。宜枳殼,楂肉并補脾腎藥。氣血居下者,楂肉,蘇梗,參脈用藥。

咳嗽

咳嗽屬陽,此宜麻黃、羌活、荊芥、蘇葉、五味清散,貝母、粉葛、薄荷、紫荊皮。

暴咳屬陰,宜細辛、五味溫散,桂枝、雲苓、獨活、甘姜、天麻、半夏、香附。

受濕脾脈緩澀不清。

心命脈洪實而清。用粉丹、澤瀉利水。

洪實數而象清。用黃柏、知母。

寸脈長過本位者主好淫。

麻黃,肺脈浮而裡滞宜,肺弱忌;

硝黃,脾肺腎洪實有力宜;

柴胡,肝脈洪實宜;

安桂,肝脈弦長緩大宜;

西砂、芡實、枝元,脾脈中沉候柔宜;

塊曲,脾脈中沉二候闆滞用之。

脾為生痰之原,肺為住痰之器,治痰以順氣為本。更須搭固脾肺之藥。脾胃強,肺氣旺,而痰豈有不化者乎?

脾脈中沉二候有洪象,用淮山。

陽脈數而無力,是陰脈也,用天雄,何況微脈;

陰脈遲而有力,仍陽脈也,可用熟地,象清宜,何況洪脈。

命脈細而燥澀,不用天雄,用鹿膠、甘杞。

肺脾二脈裡滞,用大腹皮,枳殼,厚樸,木香。

肝脈忌浮大,防内出之風,如中沉堅硬則太過。要條暢始合宜。

心命脈微細遲澀,主遺精,忌天雄,因天雄助陽旺,旺則精愈遺矣,似乎不相接續,弱之至極帶濁象。

肝有洪象,體不清者,勿用大涼藥。用則脈必變大。

洪實體乃可用大涼藥,不然清上焦火,即損下部真陽。如沉候果系裡滞,用藥一升清,清氣升而濁氣自降,再用赤苓粉丹利之甚妥。

上中下三焦有病,擇其虛者治之,六脈皆虛,擇其要道治之,治病用藥要與病留路。不可全治。六脈皆有病,擇其要道治之,升溫清降,萬病皆有此法,定要分清,看證看脈,可依此法,内外有病,用藥于内外治之。

腰痛,有寒忌杜仲,其性斂也,萬病有陰陽虛實,須認的準,方可用藥。若病症認不真,照脈用藥。還是要應。

命脈浮洪大,心脈小,謂之臣代君權,不利之至。

外腫風邪。内痛寒濕。病有陰陽,陰病先後陰治之。(注:原文如此)

脈實的确可利。

病半陰半陽,亦須用半陰半陽藥。

納氣脈清方可納。尺脈空納氣合宜。

兩關脈,右緩大,左弦者,是酒病。

硝黃,是上焦藥,若氣火結胸,尤當斟酌,肺脾腎脈沉實有力方可用。非謂大便閉結而用于下焦陰分也,不猶雪上加霜乎?此内經之旨也。

心脾脈柔,用參芪鹿膠補真湯。并潤肺氣歸丹田,自能睡着。腎水也,即無剛不可以制柔之意。

陰喜陽助,補真陰亦須補真陽,助陰乃不至寂滅,此為求陰于陽,自有在也,求陰與陽,原各有異,而究異中見同,安胃于補陰之候。而淡然忘之。

陽從陰生,補真陽必須補真陰,生陽乃有所統附,所謂求陽于陰,非無意也。口陰與陽,原各攸分,而實分中見合也,豈胃于補陽之際,而契然置之。

白術補脾之陽;

淮藥補脾之陰;

白芍伐脾中之木。

診脈,初搭指似洪數,久候遂柔軟者(虛損不足之徵),難愈之病也。

脈太堅硬者是無神(是無胃氣),太柔軟者亦是無神(亦是無胃氣),要沖和調暢得軟和徐滑之象,此即為有神(是有胃氣者)。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此以脈貴和平也。

診濁者為有寒,帶結體,三五不調,無寒者矣,是見短體氣不足也,見澀體精不足也。

肺脾浮中洪,用桔梗。滑大用蘇子、芥子;

肺脈浮中洪,用黃芩。

帶脈浮中洪大。固真陰陽兼瀉火。其病自愈,如微細者難治。

氣不足以辛,補胃宜用白術;

血不足以甘,補脾宜用淮山。

大腸脈洪實在腎命部上看,洪實者主大便結。

小腸脈洪實在腎命部上看洪實者主小便澀。

心脈并命脈洪實有力,可利小水。

肺脾并腎脈洪實有力,可用硝黃。

肺脹須用行氣藥,外症鼻蛋摻(注:原文如此)。

肺痿,虛熱也,須補氣清熱。

肺癰是熱極而成者也,宜清熱,搭銀花敗毒。

舌強卷,氣壅實也,須散風邪并行氣藥,又用刺針刺舌下人筋。

桔梗,清火下氣,肺脈洪用,利胸膈。

舌萎氣脫虛也,不治舌軟如棉花條不動。

弦緊長,三脈一體。其所以分者,弦力薄,謂稍有力,緊力甚,謂力頂指,長無力,脈更軟。至于弦脈,謂柔和少,較弦緊體,長異。

香附,肝脾滞大宜,肺弱忌;

甘草,中空宜,不空忌;

人參,肺虛宜,肺實忌;

泡參,肺洪宜,肺弱忌。

心脈中沉二候,始焉八九至有神,繼而一二至無神,主怔忡心跳。

肝脈中沉二候,始焉八九至有神,繼而一二至無神,主魂不歸身。睡着遍處都去了。

脾脈中沉二候,始焉八九至有神,繼而一二至無神,主健忘。

肺脈中沉二候,始焉八九至有神,繼而一二至無神,主魄不附體常似有人跟随。

腎脈得此脈,主人立不起,志向立不起,精神遇事不安。

外納要法

有病礙于升者,隻要脈沉,乃從脈不從症,須用升法。有病礙于納者,隻要脈空,乃從脈不從症,須用納法。升納二法,用藥要分清,納此斂降之性,入下焦也。升者自陰分而提出陽分,自下焦而升提上也。比如有沉寒之濕積在陰分。脈或沉弦濁、沉緊、沉緩牢、沉伏。非升溫提出陽分萬不能愈。升麻為君,川穹為使。

又如虛火上炎,氣不能歸丹田下元,膻中之氣不降。脈或洪大沉空,兩寸洪弱沉空,俱用納法。納氣歸腎,用荔核為君,懷牛膝為使,引火下行以歸丹田。真陰真陽,俱在下焦。陽中之陰,乃真陰也。陰中之陽,乃真陽也。補真陽須并補真陰,補真陰須并補真陽。此謂從陽以引陰,從陰以引陽也,陰陽不可偏廢也。

諸藥之性,溫熱者,天之陽。寒涼者,天之陰。辛甘者地之陽。苦寒者地之陰。凡用藥味之升降宜忌,仔細分清。苦寒者無升之理也。酸寒鹹俱不能上升也。辛溫熱能散者,俱上升之品,不能下降也。五味辛苦甘酸鹹隻有辛苦二味不下降,甘入上焦心與肺,酸鹹俱下降。甘者,合濟之品。在上藥中能上升,在下降藥中能下降。宜升者勿降,宜降者勿升。

第二升降二字要分清。服藥終有應效,如一二味上升。一二味下降。如上扯上。下扯下。藥之性味相争,又豈能治病。辛入肺,苦入心,酸入肝,甘入脾,鹹入腎。

肺、心、脾、肝、腎、為有形,為後天。神、魂、志、魄、意為無形,為先天。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腎藏精與志。心生血、脾統血、肝藏血、肺潤血、腎滋血。淚為肝之液,涕為肺之液,唾為腎之液,涎為脾之液,汗為心之液。眼内五行,白珠屬肺,金也;烏珠屬肝,木也;瞳人屬腎,水也;上下胞屬脾,土也;兩角屬心,火也;大眦屬心,小眦屬心絡胞。絡者,心之宮城也,心不受邪,凡言心病者,俱包絡受邪,非心受邪也。

聲明:(1)本公衆号分享的文章僅供學習交流及參考 (2)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與我們聯系。 (3)個人節選時錯字遺漏等難免會有,讀者欲引用者,敬請參考原書。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