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孟子》譚(11)

101、選擇仁風氣的地方生活是來至孟母三遷——《孟子》譚

“孔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禦而不仁,是不智也。”孟子接着說:孔子說居住在有淳樸、忠厚、仁德風氣的地方才算美好。選擇住所,不去選擇風氣淳樸善良,有仁德的地方,怎麼能說是明智呢?仁,是上天最尊貴的爵位,人間最安逸的住宅。沒有什麼阻擋你,你卻不去修養仁德,是不智。“仁”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孟子要選擇有“仁”風氣的地方生活,是來至孟母三遷吧!

102、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之人——《孟子》譚

“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孟子接着說:不仁不智,無禮無義的人,隻配被别人驅使。被别人驅使而引以為恥,就像造弓的人卻又以造弓為恥,造箭的人卻又以造箭為恥一樣。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之人,确實隻配被别人驅使。如如此之人在上位,又不知恥,其結果隻有失敗。

103、遇到挫折反求諸己引咎自責那是真君子——《孟子》譚

“如恥之,莫如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接着說:如果真引以為恥,那就不如好好行仁。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勢然後才放箭;如果沒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過來找自己的原因。遇到挫折反求諸己、引咎自責那是真君子!反之怨天尤人、苛求于人隻能是僞君子。

104、人性的弱點之一是:不願認錯——《孟子》譚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孟子說:子路,别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很高興。大禹聽到對自己有教益的活,就給人家敬禮。人性的弱點之一是:不願認錯,更不願别人指出自己的錯;人性的又一弱點之一是:不願接受别人的指教,更不願接受針對自己弱點的指教。越老越如此呀!能克服這兩點可稱聖人了。

105、做聖人很簡單,那就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孟子》譚

“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孟子接着說:偉大的舜帝又更為了不得呀!總是與别人共同做善事,舍棄自己的缺點,學習人家的優點,非常快樂地吸取别人的長處來行善。做聖人很簡單,那就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但是,又有誰能真正做得到哪?!

106、做人就這麼簡單:與人為善——《孟子》譚

“自耕稼、陶、 漁以至為帝,無非取于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于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接着說:舜帝從他種地、做陶器、捕魚一直到做帝王,沒有不是時時向别人學習的。吸取衆人的優點來為衆人做善事,也就是與衆人一起來做善事。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與衆人一起來行善。此處是“與人為善”的出處。吸取衆人的優點與衆人一起做善事,做人就這麼簡單!!!

107、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譚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說: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孟子的此句話可謂是流傳甚廣經久不衰的經典名句,不斷地賦予新意。但總的是說明:人和的重要性。

108、天時不如地利因為人更容易選擇地利——《孟子》譚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一個三裡内城牆、七裡外城牆的小城,四面圍攻都不能夠攻破。既然四面圍攻,總有遇到好時機或好天氣的時候,但還是攻不破,這說明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天時不如地利,”因為,相比較人更容易選擇地利。

109、地利不如人和因地利決定于人的運用——《孟子》譚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接着說:另一種情況是,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不極利和堅固,糧草也不是不充足,但還是棄城而逃了,這就說 明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地利不如人和”因為,天時地利都決定于人的運用。

110、孟子否定客觀條件是為說明人的作用——《孟子》譚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接着說:所以說: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揚威天下也不是靠銳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孟子否定了客觀的條件,是為了說明人的作用。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