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色彩分割


  印象派畫家們為了描繪眼前所看到的生動的大自然,放棄了對物體固有色的描繪,而用一種新的、特殊的油畫技法來表現一切。他們試圖要描繪出諸如小草葉子背面或衣服褶皺間等細小地方所呈現的微妙的光線效果。另外,他們還想表現出陽光的亮度。要表現出陽光的亮度,就必須描繪陽光本身所具有的色彩。
  我們早就知道,看上去好像是白色的陽光,其實含有七種光色。當時的光學理論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印象派畫家們首先運用的就是這陽光的七種光色。他們以紅、黃、藍三原色和它們的間色橙、紫、綠作為調色的中心,盡量避免使用灰暗的色彩,從而使他們的畫比任何時期的畫都鮮明得多。無論到哪個美術館,如果你經過19 世紀巴比松畫派或庫爾貝、馬奈的展廳,而後走進印象派畫家作品的陳列室,你一定頓時會感到一切都明亮了許多,猶如你突然走出了長長的地下隧道一樣。許多人都有過如此的體會。
  因此,印象派的第一個色彩原則,可以說就是原色主義。他們的第二個原則是,盡量使用未經混合過的純色,也就是在使用各種顔色時不使它們相互調和起來。從前的繪畫,人們為了表現出畫面的中間色調,往往把各種顔色反複地調和,形成一個過渡的色調。一般在畫面上不使用那些從自然界提煉出來的純色,而總是把那些純色相互調和,調出一些較為複雜的顔色後再畫上畫面。這已成為一種繪畫的常識。但是,一直關心着光學理論發展的印象派畫家們發現,顔色一經調和便會失去它的明度。事實上,如果把七種光色在調色闆上挨個調和的話,它們将會都變成灰色,最終完全成為黑色(實際上,隻要三原色調在一起,就會成為黑色)。
  但是,如果把七種顔色的光合在一起,卻會變成白色的光。 再說,我們使用的七個純色和陽光分解的七種光色是完全對應的,隻是在它們調和後會形成相反的結果。所以莫奈他們為了避免顔色的調和,而盡量使用較純的顔色。
  然而,要表現畫面或物體的中間層次時怎麼辦呢?他們想出了一個解決的辦法,就是把原先應該調和的顔色用很小的筆觸并列表現出來。這樣觀者隻要稍微與畫面保持一點距離,這些小筆觸就會模糊不清而形成一個統一的色調。
  同時,由于這些小筆觸實際上是并列着的,因此它們仍然保持着色彩的鮮明度。說得更透徹一點,就是顔色本身相互之間并未調和,而由這些顔色反射出來的光在人們的視覺中調和起來。印象派畫家們稱此為“視覺混合”或“視網膜上的混合”,産生這種“視覺混合”的畫法就是“色彩分割法”。
  這幅《撐陽傘的少女》上的草地就是“色彩分割”運用的最好典範。讓各種顔色的筆觸都并列在畫面上,即使在陰影部分也能見到紅色和綠色極為奔放的筆觸。畫面上夏天野外熱烈的色彩感覺就是由這些筆觸傳達的。
  此外,“色彩分割法”還是一種藝術處理手法。畫面上無數散亂的筆觸,雖然給我們傳達了大自然的風采,但大自然本身并非如此。用莫奈自己的話來說:“我的作品是一扇面對大自然敞開的窗戶。”從這樣的窗口看出去的景象,隻不過是一個虛構的世界吧。這幅《撐陽傘的少女》作于1886 年,這恰好是印象派最後一屆展覽會舉行的那一年。這時莫奈已完全沉浸在小筆觸組成的光的海洋中。實際上,就從這時期開始,那些形體輪廓嚴格的人物畫已退出了莫奈的繪畫世界。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