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穆超,高級工程師,生于三代中醫世家,自小受家庭環境熏陶,佛道醫儒武,山醫星蔔相均有涉獵,自18歲始為人調病,于2011年創立泰和堂醫館,開展中醫全科診療。先後跟随多位中醫老師學習。立新七針入室弟子。
《靈樞·九針十二原》中提到膏之原在鸠尾,肓之原在脖胦,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十二原出于四關,其他十原都在四關很好理解,那膏、肓之原在任脈上和四關有何關聯?膏肓的提出到底對五髒有疾有何治療意義?我想,對于這些問題的解答首先我們要知道膏肓到底是什麼?
膏肓是什麼?
膏肓到底是什麼?度娘一搜,有些頭大!曆代醫家衆說紛纭,莫衷一是!說得最多的解釋為心尖脂肪為膏,心髒與隔膜之間為肓。到底誰說得對,咱們暫且不去理會。因為師父說過解讀《黃帝内經》的九個原則之一“不拘泥于前人之見”,我們最好還是從原文裡找尋答案!
在内經中“膏”字一共出現了十次,有八次從字義上皆與本文所探讨不符,比如,“身無膏澤”、“膏梁菽藿之味”、“白如豕膏者生”等等。當然一次是膏之原,還有一次膏的出現引起了我的關注,《靈樞·五癃津液别》:“五谷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内滲入于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于陰股。”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理解膏實為五谷精華之所化!所以在《春秋·元命苞》(一部曠世奇書,值得一讀)中說到“膏者,神之液”。
在内經中“肓”字一共出現了七次,“其氣溢于大腸而着于肓”、“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胸腹”、“膈肓之上,中有父母”、“針不陷肓,則氣不行”!從這些字裡行間我們可以得出肓指的是膜,現在解剖學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五髒六腑都是挂在膜上,皮肉筋骨脈都有膜!能夠貫通五髒六腑、連通全身上下的隻有三焦系統,三焦主氣所生病,所以才有“針不陷肓,則氣不行”之說!
咱們再看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在背部足太陽膀胱經兩條線上的穴位排布:肺藏魄,肺腧——魄戶,心藏神,心腧——神堂,肝藏魂,肝腧——魂門,脾藏意,脾腧——意舍,腎藏志,腎腧——志室,三焦腧——肓門!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厥陰腧——膏肓!這個對應直接關系到膏之原、肓之原的定位問題!
膏之原、肓之原
大家都知道心主神明,為五髒六腑之大主,厥陰心包代心受過《靈樞·邪客篇》:心者,五髒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髒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如果心包不能抵禦病邪,讓其長驅直入,直逼神明之府,我想這就是《左傳·成公十年》中所說的病入膏肓了吧,身無膏澤,雙目無神,形肉已奪!所以保護好君王所居之地至關重要。那麼君王除了常住紫禁城外,還有外出散心時的行宮,所以膏之原為鸠尾(又名神府),肓之原為脖胦(又名神阙)。
對于脖胦到底是肚臍還是氣海穴曆代醫家也有争論!在這裡贅述一下我的觀點。咱們先從字面上去理解,脖,脖子,腳脖子,手脖子,脖必是連通上下之處,其特點必是兩頭略粗,中間偏細(今時之人,大腹便便居多,竟然不易形容,真是汗顔),胦,中央,瓜秧,肚臍又是嬰兒連接母體之秧,人之初生,正是瓜熟蒂落之時!
再有《素問·腹中論篇》:“其氣溢于大腸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這裡“肓之原在臍下”是說肓膜的根本點集結于肚臍之内(這裡是以仰卧的姿勢看,肚臍内部即為“臍下”。),不然不會“環”臍而痛。另外在《靈樞·四時氣》:“氣盛則厥逆,上沖腸胃,熏肝,散于肓,結于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此處“散于肓,結于臍”這句話也進一步說明“肓”之根本點集結在肚臍,所以竊以為肓之原當為肚臍(神阙)!那麼膏肓和四關是什麼關系呢?
膏肓與四關
在《小議十二原》中我提到四關是骨髓發生神氣最主要的通道,那麼四關的骨髓神氣怎麼來的呢?通過膏肓而來,前面說到膏由五谷精微所化,實為提供心火燃燒之柴薪,在火熱作用下所處為液态,在心火燃燒後氣化蒸發的部分通過肓膜通達四末!那麼膏肓之原的提出有什麼臨床意義呢?
膏、肓之原的臨床價值
說到其臨床價值,我們要借用師父解讀内經的原則之一:旁征博引一切經得起推敲的觀點。這裡我們引用一下西醫的臨床解剖,通過解剖發現,鸠尾穴正對橫膈膜的中心,肚臍又在腹膜之中央!再看内經中如何談及橫膈膜及腹膜的重要性!
《素問·刺禁論篇》:“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傍,中有小心,從之有福,逆之有咎。”
(這裡主要說的是橫膈膜)
《素問·腹中論篇》:“其氣溢于大腸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
《素問·痹論篇》:“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
《靈樞·四時氣》:“腹中常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裡。小腹控睪,引腰脊,上沖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于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沖腸胃,熏肝,散于肓,結于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靈樞·脹論》:“岐伯對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氣穴者也。不中氣穴,則氣内閉,針不陷肓,則氣不行;上越中肉,則衛氣相亂,陰陽相逐。”
《素問·舉痛論》:“寒氣客于小腸膜原之間……”
《靈樞·百病始生》:“虛邪之中人也……或著于腸胃之募原……”
《靈樞·歲露論》:“内抟于五髒,橫連募原。”(古人募通膜)
從以上内經原文可以看出膏(橫膈膜)以鸠尾為中心開天辟地,分隔清濁,肓(腹膜)以脖胦為中心通連三焦,化生萬物。因此,膏肓就猶如一個T字,象天平一樣對稱平衡(雙天樞就是一對砝碼),是以在《素問·經脈别論篇》中又稱之為“權衡”。“府精神明,留于四髒,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權衡失職,則容易病入膏肓,命不久矣!可見古人誠不欺我!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