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覓蘇記】黃州赤壁:千古風流人物(下)

赤壁矶上第一眼

留仙閣

在留仙閣内看到了有劉墉題跋的《東坡笠屐圖》及楊守敬所書《留仙閣記》,此閣内最為珍貴的是蘇轼所書《乳母任氏墓志》刻石。

二賦堂

二賦堂内景

後赤壁賦

而後參觀了二賦堂,堂匾由李鴻章書寫,影壁上乃是程之桢所書《前赤壁賦》,背面為李開侁書寫的《後赤壁賦》。這位李先生對恢複赤壁景緻做過不小貢獻,《黃州赤壁志》載:

民國九年(1920),李開先見赤壁年久失修,倡議八屬紳商出資修葺赤壁。其間改玩月台為問鶴亭,廢禦書亭為酹江亭,并拓展坡仙亭。民國十四年(1925),蕭耀南(曾任兩湖巡閱使)利用修樊口大閘餘資維修赤壁,新建挹爽樓和喜雨亭。他還出資購回即将流失海外的國寶——《景蘇園帖》全套石刻126塊,并鑲嵌于挹爽樓下層四壁,名之曰“碑閣”。

感覺是舍利塔

留仙閣前有一古塔,這是我在赤壁看到的最古之物,資料上說這是明代的焚紙爐,但從外觀看上去,我覺得它更像個舍利塔。

長江換成了小池塘

留仙閣前就是那朝思暮想的赤壁,赤壁之下有幾畝地大小的水面,資料介紹說這是有關部門為了恢複赤壁的景觀,特意挖出的水池。當年蘇轼陪朋友乘船穿赤壁走的是長江,但因江岸後退,所退之處蓋滿了房屋,這種殺風景之舉,不知令多少追慕東坡赤壁之人歎息不已。

坡仙亭

而今餘留下的赤壁矶太小了,不要說“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就是一些小景區的景緻也比這裡壯觀許多。此時此刻我的失望之情猶如濤濤江水,但卻無處發洩。

坡仙亭内景

轉天跟司機聊到我登上赤壁矶的失望,陳先生告訴我,幾十年前這裡曾開山取土,把赤壁矶挖掉了不少,而赤壁前沙灘上的房屋則是二十餘年前所建。為了清理赤壁矶周圍的住戶,相關部門在此前的沙灘上蓋了一些房屋作為搬遷房,但那裡地勢低窪,每年到長江漲水時均被淹。既然如此,若把這些住戶遷走,将這片沙灘挖掉,使得赤壁再成長江崖岸,那等壯觀想想都令人激動。陳先生告訴我,在長江挖沙是暴利行業,如果允許挖沙之人把這個巨大的沙灘清理出來,說不定能補償那些住戶的搬遷費用。真希望他的所言能夠成真。

睡仙亭匾

站在赤壁矶上緩了好一會兒,方讓心情略微平和,繼續在這裡探看,又見到了放龜亭和睡仙亭。睡仙亭很小,屬半開放式,後方有一塊巨石斜面,據說東坡曾在這裡睡過覺。王金海主編的《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收有這樣一個傳說:

朝雲、蘇邁把蘇東坡扶上礬頭稍微高一點的處所兒。說來也巧,隻見一床被子、一個枕頭,好端端地擺在那裡。蘇東坡就睡在那矶頭稍高的處所兒,朝雲、蘇邁就一直守護在他身邊。等到第二天東方發白,蘇東坡才蘇醒過來。

睡仙亭内景

蘇東坡醒來離開赤壁矶後,一夜之間,那床被子和那個枕頭竟變成了石床和石枕。傳說蘇東坡貶到黃州以後,和漁夫、農民同甘共苦,種田為生。這種精神感動了玉皇大帝。正好在蘇東坡中秋月夜遊赤壁酒醉時,他派仙女送下了被子和枕頭,怕他睡覺着涼而壞了身子。

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就在這石床、石枕上面,蓋了一個亭子,名叫“睡仙亭”。那床、石枕至今完好地保存在亭内,人們親熱地叫它“東坡床”和“東坡枕”。

這類故事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但卻寄托了後人對東坡之喜愛。亭内的介紹牌說睡仙亭始建于北宋,原名睡足堂,“亭内原有石床石枕,相傳蘇轼同友人遊赤壁,酒醉後曾躺卧于此。”顯然史實不如故事傳說有意思。然介紹牌上說“古時江水即在亭下東流”,真希望早日能恢複當年之景。

碑閣入口

認真清理

而後前去參觀碑閣,裡面因為工作人員正在用濕墩布拖地,此處的地面已經磨出了鏡面感我不好意思在上面留下腳印,他卻很和善地向我揮揮手,示意我可以入内參觀。如此體貼遊客的工作人員,最令人感動。

屏風

此廳正前方有一堵木制屏風,上刻《景蘇園帖記》,此文出自楊守敬之手。楊守敬乃著名的大藏書家,他曾在黃州生活過十餘年,當時他于此任黃州府學教授。楊守敬到達黃州後,在赤壁旁建起一座房屋,以此作為住所。因為這裡離東坡赤壁很近,所以他将自己的房屋命名為“鄰蘇園”,且自号“鄰蘇老人”。

《景蘇園帖》原石

楊守敬喜歡書法,他對蘇轼的書法推崇備至。光緒十六年(1890),四川人楊壽昌來黃州任知縣,他也酷愛東坡書體,兩人經過商議,決定搜集東坡書法作品及拓片,之後請高手按原迹以雙鈎法摹刻上石,刊刻出了這套全部是蘇東坡作品的法帖。當時楊壽昌在黃州的居所名為景蘇園,對于此名的來由,楊壽昌在跋中稱:“園不甚廣,欲藉公書以傳。詩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為此,他将這套法帖稱之為《景蘇園帖》,而楊壽昌本人自号“景蘇老人”。

而今,《景蘇園帖》原石126塊嵌在此屋牆上,這些原石看過去頗有氣勢,同時也讓人感念前人對東坡之愛。木屏風的背面刊刻着《景蘇園帖流傳記》,其中一段提及“楊壽昌卸任後,因生計困難,将碑典當在漢口“張信記”當鋪。1925年,當鋪拟将碑刻轉售給海外商人。時任炳武上将軍、湖北省長的蕭耀南聞訊,斥巨資将碑刻購回,運至黃州赤壁,嵌于挹爽樓牆壁,名之'碑閣’。”這與《黃州赤壁志》中的所記略有不同,此文稱《景蘇園帖》乃是由李開侁購回的,也許是李也參與了此事。

東坡祠

東坡祠内景

碑閣為兩層建築,上層為東坡祠,祠堂正中擺放着一尊塗金的蘇轼塑像,碑版上刻着“千古風流”匾。左右兩側牆上有幾塊曆代石刻的東坡線描像。

栖霞樓

參觀完東坡祠,接着轉到了赤壁矶的最高點,此處有複建的栖霞樓,北宋許端夫在《齊安拾遺》中說:“栖霞樓,在郡城最高處,江淮絕境也。”後來遷移到赤壁矶,當年蘇轼在黃州時喜遊此樓,認為該樓是郡中勝絕,他曾填過一首《水龍吟·黃州夢過栖霞樓》,此詞中有:“念故人老大,風流未減,空回首、煙波裡。”

站在樓上已看不到長江

下視赤壁

果然是紅色

站在栖霞樓下,眺望遠處,因為樓房的遮擋,完全看不到千米外的長江。但在這裡卻能看到赤壁矶側旁的斷崖,這裡就是當年蘇轼乘船觀看赤壁之處。而今這裡的崖壁仍然呈绛紅色,有網文稱這段崖壁是用紅顔料塗上去的。我拍照後放大細看,絕無人工之痕,我覺得網文所言可能是一種猜測。雖然在這裡已經體味不到當年赤壁的雄偉,但目睹蘇轼當年親見之崖壁,頓然有說不出的激動。

應該是東坡所見之雀的後代

參觀完畢後原路返回,展館仍然沒有開門,繼續往回走,看到有一隻大鳥自由自在地在林間鳴叫,那份自由真讓人欣羨。《苕溪漁隐叢話》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元豐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東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俯鵲巢。酒酣,笛聲起于江上。客有郭、石二生,頗知音,謂坡曰:“笛聲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問之,則進士李委,聞坡生日,作新曲曰《鶴南飛》以獻。呼之使前,則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數弄,嘹然有穿雲裂石之聲。坐客皆引滿醉倒。委袖出嘉紙一幅,曰:“吾無求于公,得一絕句足矣。”坡笑而從之。山頭孤鶴向南飛,載我南遊到九疑。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憐時複犯龜茲。

可惜赤壁矶上已看不到雀巢,于是我把看見的這隻鳥視作是東坡所見之雀的後代,但這裡卻沒有聽到笛聲。

一兜綠竹

有一部分塗的是綠漆

穿過一片竹林時,看到有一兜翠竹顔色有些死闆,細看之下,卻是用油漆塗在了變黃的竹杆上。我突然想到網文上說赤壁是塗的顔色,說不定正是綠竹塗色讓人産生了這樣的聯想。看來無論假與真,保持本色最讓人信服。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