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在作家通信中遇見一種可複制的理想生活丨此刻夜讀

文學報 · 此刻夜讀

睡前夜讀,一篇美文,帶你進入閱讀的記憶世界。

“我們能不能再次找回一種對話方式,建立深度溝通的可能性,一起抵達更廣闊的世界。比起獨自在黑暗中踉跄,我更向往你我之間的對話,猶如在黑夜中點燃火把,映照彼此的臉。”

從2020年的春天開始,作家祝羽捷開設了“羽來信”的欄目,與遠方或者身邊的朋友們寫信,交流一些心中的困惑,刻意規避開時代的便利,以此減緩急切與浮躁,也沉澱自己的思考與心緒。這樣的通信持續了一年有餘,她和學者、作家、藝術家們讨論着當下現代人的諸多困惑:愛、孤獨、隔離、身份焦慮、分離與死亡、旅行和藝術、隔離與宅……

今晚的夜讀摘選自《羽來信:關于“如何過好這一生”的30場提問》一書,感受生活中的微小幸福,探讨何為理想生活。(選文有删減)

建構富有想象力的理想生活

陳嘉映與祝羽捷通信

陳嘉映老師:

你好!很高興以書信的形式和您交流,這也是我一整年都在努力嘗試和恢複的——能不能回到一種更加古典的方式和諸位老師們溝通。

有個朋友開舊書店,偶然間在收回來的舊物裡發現了幾封1982年的手寫信,東西是以接近廢品的價格買回來的,朋友打電話過去問需不需要送還。賣舊物的人回答說,信是父親和朋友寫的,父親在醫院,情況并不樂觀,東西都不要了。朋友把信用堅固的透明文件夾保存起來,恰好被我看到,我如獲至寶地讀,仿佛走進了一個人的内心深處。寫信人是重慶機械廠的一位工人,寫給上海鋼鐵廠的另一位工人,先是關心了彼此身體的狀況,然後講起喜歡的古典樂,談到柴可夫斯基、約翰·施特勞斯,并拜托對方用錄音機轉錄這些音樂家的磁帶。

一紙寫竟,有些字寫錯了,寫信人就劃掉改正。這樣一封信在世上存留了四十年,紙張發黃,薄如蟬翼,再次讀的時候仍覺得鮮活,這樣感染人,喚起了我對于書信的記憶。

我從小過着平靜規律的生活,覺得有人來遞信、大人拆信、讀信、裁下五花八門的郵票都是頂有意思的事情。對書信的興趣被激起,我才驚覺自己書櫃裡就有不少書信集。奈保爾、傅雷、梁啟超、曾國藩的家書,都頗具智慧;最喜歡的是朱生豪寫給宋清如的,活潑生動,怪不得大家都說他一生就幹過兩件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給宋清如寫情書;谷林與揚之水持續了二十年的百餘封通信,内容圍繞約稿、校對展開,談到讀書考證和生活,最讓人心折的是信中流露出的親切古意。

懷着好奇心,我開始閱讀一些針對書信的書籍,得益于英國曆史學家西蒙·蒙蒂菲奧裡、學者肖恩·亞瑟等對書信的癡迷,他們收集了女王、皇帝、明星、總統、首相、詩人、作家、藝術家、科學家、探險家等各色人物的書信,有道歉信、求職信、情書、公開信、公告、家書、決鬥書等題材,讓我重溫了書信的發展。這些珍貴的書信像琥珀一樣,封存着曆史關鍵時刻背後人的情感和内幕,為世界史提供了另一個維度,更加私密,更加感性。

很可惜,書信的黃金時代已經随着手機、互聯網普及而結束。我們對科技抱有期待,以為會迎來更加緊密的連接,可惜事與願違,即便對話框可以随時跳出,我時常覺得比十年前更加孤獨——交流的工具越簡單,我們越不會交流。西蒙·蒙蒂菲奧裡說:“書信是對症生命無常的文學解藥,當然也是人們面對互聯網的脆弱和不穩定時所需的良藥。”

有時候,我想刻意避免一些這個時代給的便捷,能與朋友見面的事就盡量不打電話,能寫一封信就盡量不用微信溝通,用不便利來改變自己處理事情的方式,從中延緩急切以及減少浮躁。

我喜歡陳嘉映老師說過的一段話:“未來之思不是哪個偉大思想家之思,而隻能在思想者的交談之際生成。每一個思想者都是謙抑的思想者,思的目标不是偉大,而是真誠。”我們都期望自己可以獲得理想中的生活,心揣着對這個時代的怕與愛,我們能不能再次找回一種對話方式,建立深度溝通的可能性,一起抵達更廣闊的世界。比起獨自在黑暗中踉跄,我更向往建立你我之間的對話,猶如在黑夜中點燃火把,映照彼此的臉。

附近消失,友鄰形同陌路,近在咫尺的人充滿誤解和敵對,與遠方的人共享恰如一封信的距離,也許就是我們這代人的必經之路。日子一天天在手機上劃過,内存裡是漂亮的照片和碎片化的感受,我想能不能用對話重現個體,用對話接近真實,用對話獲得見識,最終建構富有想象力的理想生活?

伫候明教。

祝羽捷上

祝羽捷好!

謝謝你的來信,信中所言差不多我都有同感,我自己也常常想到這些,這裡那裡談過一點兒。

記得在哪裡讀到,考古學家找到古埃及一位富豪的幾封家書,他出差在外,向家人講述他的差旅,指示怎樣處理各種家務,印象不大準确,記得這些家書距今應有三千年了吧。我還模糊記得,發掘出來的漢簡裡也有不少是戍卒的家書,如今都是珍貴的曆史學資料。唐詩宋詞裡,怎能沒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春猶有數行書,秋來書更疏”?科學革命開始之後的很長時間,哲學——科學的演變和發展有一半要從思想家的廣泛通信中尋覓蹤迹,萊布尼茨的通訊錄幾乎包括歐洲當時所有重要的思想者。

在我們年輕時候,遠程交流全靠寫信,箱底至今還積壓着大批信件,也積壓着好多古老的故事。1968年冬天,我從插隊所在的内蒙突泉回北京,有朋友從内蒙烏旗來信,附有給秦生的信,要我轉交——這既可省去8分錢的郵票,也有意邀我旁聽兩位親密友人之間的交談。我們那時唱蘇聯歌曲,一句“Kakim dei beil,takim ostaltsia”(“從前是這樣,如今還是這樣”)流傳在青春的憂傷裡,這封緻秦生的信就沿着這句歌詞作結:“從前是這樣,如今還是這樣——将來不會是這樣了。”青春無論多少混亂和迷惘,似乎青春總有未來。

我揣上信,暮色中走向鄰樓,樓門口圍着一圈年輕人——秦生在我們這一帶是出名頑主,樓前常有年輕人紮堆。我遠遠地喊秦生,他們轉過頭來,我卻沒有聽到期待中的歡快回音;片刻沉默之後,有幾個朝我跑來,直迎到我跟前,壓着聲音:秦生走了。到哪兒去了?兩個小時之前,一場時不時會爆發的街頭鬥毆,一把三棱刀捅進他的後腰。

不多說這些私人回憶,說點兒宏大的。我常說,這幾千年的曆史,就是文字主導的曆史。讀寫是高标特立的精神活動,沒有任何其他精神活動可以替代。書信又不同于一般著述,它寫給特定的人,即使寫信人想着将來會公開于世,特定讀信人的影子仍在他的筆端。

我知道無論哪個時期都有人認為他生活在一個巨大轉折的時代,但我還是固執自己的看法:兩千多年的文字時代正在我們眼前落幕,書信的消失應是一個明顯的标記。

常聽人感歎,現在的年輕人不讀書了,而“書”這個字從前更經常用來指書信。太史公《報任安書》,曾國藩家書,确實像典籍那樣值得反複詠誦。微信的文字則是一個不同的族類,它們隻為傳達信息;情感也已轉換為信息,編碼在表情符号裡—這些符号不似紙上的筆迹,體現着獨有的經曆和心情。無數的比特在基站之間以光速生滅,與之相比,魚遊雁翔的确太慢,受到自然條件的種種限制。書,倒還有幾個人在讀,卻沒誰還在寫信了。

非非叟原本借讀寫讨生活,看着文字時代逝去,難能無動于衷;你嘗試重拾這種交流方式,聞知而喜。讀來信,好像是你偶然讀到舊書店淘來的書信而起的因緣,讓我想起陋室的角落裡還存着一兩箱恐龍時代的舊書信,一直有意整理這些信劄,卻一直拖着。現在,我應該會及早去做這件愉快且有益的事情吧。倒不是妄想扭轉曆史大勢,但将來的世界,不管怎麼發展,總要時時能聽到往昔的回聲,才算得上人類繼續生存。祝願你繼續你的嘗試,并得到更多朋友的響應。

陳嘉映

2021年1月22日

做愉快的“田野”女孩

顧湘與祝羽捷通信

遠在趙橋村的顧湘:

你好哇!雖然你我都住在泛上海,可俨然就是兩個村。我剛剛頂着豔陽給喜林草澆水回來,天突然變得很熱,環視院子,一些葉子已經無精打采,我很怕這些鮮亮的藍色小花幹渴,為它們把水澆足,泥土的味道沖進鼻腔,露珠還挂在花瓣上。

日上中天,我幹完活,出了一頭汗,把玻璃大門拉上,看到一對雪白的蝴蝶在陽光下嬉戲,一排竹林是它們的背景布,蝴蝶的翅膀太潔白以至于變得刺眼。回到房間路過穿衣鏡,我退回半步,定睛一看,發現眼角下方不知何時冒出幾個雀斑,像陰冷房間白牆上生出的黴點。常常待在戶外,不抹防曬霜、不戴遮陽帽就會是這個結果。

我從未想過自己會搬到郊區生活,甚至一度以為自己絕對會住在地鐵沿線上,就像處在城市的脈搏上,跟随着城市的心跳起伏,像蒙德裡安畫的《百老彙爵士樂》充滿節奏和激情。

那個時候,我在淮海路最高的一幢寫字樓上班,花了一段時間克服恐高症,坐在五十三層可眺望陸家嘴的金融建築群。那種感覺還挺好的,你感覺自己生活在時代的中心,創造着有關時代的内容,剛工作的人都渴望被認可,原來,在什麼地方辦公也可以變相帶給自己這種滿足感,以至于跟HR談價錢的時候,都不敢喘粗氣。午休的時候,茶水間裡人來人往,微波爐隆隆作響,每次“叮”的一聲,就會有人離開,她們把飯盒帶回自己的位置上,白色的亞克力擋闆遮住每個人的臉,但你可以通過氣味猜出她們在吃什麼,誰的鴨腿太油膩,誰的菜頭有點老,盡在掌握中。

住在徐家彙,房租貴得令人咋舌。在收獲了腰肌勞損和入不敷出的财務狀況後,我搬離了徐家彙,再也沒有殺回城中,都市生活徹底在我生命裡謝幕了。

我現在就是一名城市鄉村女孩,去機場再也不用跨越市區,來去自如,想進城就坐一個小時的車,大部分時間住在郊區,宅在家裡,親近自然。

我的庭院是長方形的,原本為它勾勒了一張英式花園藍圖,有些地方具有文藝複興時期的對稱美,有些地方故意營造一種淩亂的花境,種了各色繡球繁花似錦,高低錯落有緻的植被,豐富的英式玫瑰(放我們這兒一律叫月季)。沒想到,花園被人為地發展成了菜園加果園。想吃無花果,就買了兩棵樹回來種在院子的末端,想吃橘子,又買了棵橘子樹,想吃什麼我就種什麼,辣椒、蘿蔔、柿子、茴香苗。昨天家裡的包子餡是菜的,在自家菜園裡割的,多有道德——不割别人的韭菜,也不把别人當韭菜割。

每天也會有一些驚喜,比如有青蛙、蜥蜴愣頭愣腦地鑽進來,又被我家貓太過亢奮的反應吓退。一到半夜,警惕心很強的野生浣熊在院子外面徘徊,我用手電一照,就看見兩大顆貓眼石一樣的眼睛,動也不動,停滞片刻又一溜煙逃跑了。

祝我們成為愉快的“田野女孩”!

祝羽捷

祝小兔:

你好呀!

聽你說了很多上班還有住高樓的事,我從來沒有住過很高的樓呀,除了一兩天外宿的時候。

我小時候和爸爸一起住在虹口的弄堂裡,整個建築也隻有三樓,我們家在一二樓。天井裡種了很多東西,竹子啦、月季啦、桂花啦,各式各樣的花,我上初中的時候有從學校采籽帶回來種的玉簾和虞美人,還有一棵枇杷樹。它每年都結果子,現在正好又快到可以摘枇杷的時候啦,這個時候我就會回家,爬到人字梯上幫我爸爸摘枇杷。我家的天井裡,還曾經露天放着獸爪浴缸,裡面養金魚。

小時候晚上出去,就看見一缸黑色裡閃着光的水,感覺像宇宙一樣深!這樣聽起來,是不是覺得天井很大呀?其實一點也不大,泥地大概四平方米?我估計。别的鄰居家還種了無花果,我小時候去攀上牆偷摘過,不知道鄰居知不知道、生不生氣。說起來,無花果可真好吃呀!

之前我住在六樓,老工人樓的頂樓。我對六樓的一個印象是,從六樓看下去,一隻貓怎麼顯得這麼大,總是比我以為的要大不少。說明我可能覺得六樓已經很高了,但其實沒有那麼高。

我現在住在三樓。窗外的廣玉蘭已經比房子還要高了,枝繁葉茂得要命,我要時不時用高枝剪剪一剪,不然它要把我的窗戶都遮得嚴嚴實實。大樹裡面住着很多鳥,我每天早上被白頭鹎叫醒,它一般叫四個音節。

就連上過的班也不在高樓上,是幾樓來着?我竟然完全不記得了。說起來,我好像就是一個跟“中心”啊、“時髦”啊都沒有什麼關系的人。

我現在很喜歡去看鳥。我也不去參加什麼觀鳥活動,從我家走出去兩百米以後就可以看見很多鳥了。除了那些城市裡也常見的鳥,我這裡最常見、也最喜歡的鳥是夜鹭和黑尾蠟嘴雀。夜鹭啊,每天都站在河邊的一棵構樹上,多的時候一棵樹上有四五隻,有時也隻有單獨一隻站着,或是站在小河中凸起的一點點什麼枝丫上,遠看就像獨自站在水上。腦袋後面細細的白冠羽飄呀飄,可愛極了。黑尾蠟嘴雀就是叫聲特别明顯,你聽到它的叫聲,就會立刻認出它來。我前幾天在長甯路上也聽到過它的叫聲。

樹長得很快,可能比你想象的還要快,前幾天的林中小徑,一兩天沒人走,就要被草木吞沒了。到了5月,樹林裡的光線一天比一天暗,因為葉子越長越多,樹林裡比冬天時暗,鳥也沒有那麼容易看到了。但我還是聽到黑尾蠟嘴雀的叫聲,就知道它們還在,就很開心。什麼大山雀、黃頭鹀,都是非常可愛的鳥。大山雀叫起來“丕叽丕叽丕叽”的,像捏一個小汽球。希望它們都能好好生活下去。

不久就要離開趙橋村的顧湘

2020年5月21日

内容選自

祝羽捷
中信出版集團

新媒體編輯:袁歡

配圖:unsplash

秋季文創與2022年訂閱已開啟

進入微店訂購文創

秋季文創線上首批限量100份

報紙訂閱線上渠道

中國郵政平台

本報為周報,周四出刊,通過郵局寄送,郵發代号3-22,全年訂價61.8元

每天準時與我們遇見的小提示: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