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成門内大街路北有一座古刹“妙應寺”,寺内有一座高大、雄偉的藏式喇嘛塔,因塔身通體皆白,所以人們都習慣地稱它為“白塔寺”,而将寺廟的正式、法定名稱“妙應寺”給忘了。不僅僅一般市民如此,政府機關的名稱也是如此,比如街道、車站、商店、小區...都叫白塔寺××。
白塔寺. 山門
遠在一千多年前的遼代,這一帶曾是遼南京城的北郊。遼道宗壽昌二年(1096年),這裡就曾建過一座供奉佛舍利的塔,塔身内藏有釋迦牟尼佛舍利、戒珠、香泥小塔、離垢淨光陀羅尼經。到了元代,這一帶成為當時新建的元大都内城。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八年(12l7年)敕令在遼塔的遺址上動工建造“大聖壽萬安寺”及造座喇嘛塔,并迎釋迦佛舍利藏於塔中。
元世祖忽必烈最推崇的是喇嘛(藏傳佛教)。13世紀20年代末,成吉思汗的第一代繼承者就開始與西藏地方首領接觸,60年代及70年代初,随着元朝江山大一統的完成,忽必烈與八思巴一代的結合更趨緊密。
佛塔是随着佛教的傳人而出現的。在近2000年的沿革和發展中,各個佛塔的建造都有明顯的時代特色。元朝時特别尊崇藏傳佛教,因此,元代佛塔較多的采取了白色藏式喇嘛塔形制,北京北海公園的白塔也是元代興建的。
據說這是元代雕塑的石獅子,歲數可是不小了!
佛殿供奉着各種佛造像。
妙應寺白塔總高51米,磚石結構,白色體軀,塔基是用大城磚壘起,呈T形的高台,高出地面二米,面積為1422平方米。在塔基的中心,築成多折角方形塔座,面積為810平方米,疊高9米,共三層,下層為護牆,二、三層為須彌座,每層四面各左右對稱内收兩個折角,因此擁疊出許多角石和立面。須彌座束腰部分,每塊立面都被兩邊角柱及上下枭枋所襯托,整個塔座造型優美,富于層疊變化。座上的塔身是碩大的白垩色的覆缽體,形狀如同葫蘆;上半部為圓錐形的長脖子,有13節,稱“十三天”頂上花紋銅盤的周圍懸挂36個小銅鐘。風吹鈴铎,聲音清脆悅耳。銅盤上豎八層銅質塔刹,高五米,重四噸,分為刹座、相輪、寶蓋和刹頂幾個部分。
白塔形制由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首傳西藏,後傳入元大都。受派遣來元的年輕工藝家阿尼哥既有膽識,又賦有建築、繪塑才華。他入仕元朝40年,為中尼兩國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在中國曾建造過三座塔,一座在西藏,一座在山西五台山,一座在北京。
白塔的正式名稱——恐怕能正确說出來的人不多
1961年北京妙應寺白塔,列入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幾次撥款進行了修繕。1978-1980年大修白塔,同時還修繕了塔院的四個角亭、三世佛殿和塔前的天王殿、七佛寶殿等,使白塔與寺院内的殿堂煥然一新。政府還設立了保護機構,正式對外開放。1998年,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拆除了“文革”期間亂建的堵在白塔山門處的副食店,使白塔雄姿重新展現在阜内大街北側。山門及鐘鼓樓等均依舊制重建。2013年5月,白塔修繕工程被列入了北京市文物局中長期修繕項目并正式動工。在長達2年7個月的時間裡,大白塔經曆了拆磚、晾曬、補磚、抹灰等修繕過程,2015年12月白塔寺正式重新對外開放。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