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兒子沉迷遊戲,父親3個舉動把他送進北大”,孩子未來有多出色,就看父母今天有多狠心


每個創造奇迹的孩子,背後都是父母的奮力托舉。
在孩子成為“别人家的孩子”之前,願我們先成為“别人家的父母”。
——虎媽

點上方綠标可收聽男孩派主播林靜朗讀音頻 ﹏ ﹏ ﹏ ﹏ 作者|楓子

來源丨男孩派原創

如果你的孩子成績一路跌到低谷,甚至還沉迷于網絡遊戲,你會怎麼辦?

目前正攻讀北大心理學博士,還曾作為嘉賓上過央視《開學第一課》和《天天向上》的@北大奕戈,在網上分享了自己的經曆。

他說,我的父親在我初中最低谷的那段時間,做了這3件事,不僅讓我從此擺脫網瘾,還幫助我成功逆襲,考上北大:

1. 嚴格律己,帶動孩子自律

全家斷網斷電視,在嚴格限制他玩遊戲的同時,父親自己也戒掉手機和電視。

除此之外,每天他在屋裡寫作業,父親就在屋外看看書,給他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2. 從初三到高三全程陪讀

不僅做後勤隊長,用心陪伴,幫他疏導壓力,調節不良情緒,讓他以更好的狀态去學習;

還做他堅強的後盾,幫助他一起面對,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各種難題。

3. 做學習型父母

父親一有時間就學習與教育有關知識,比如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幫助孩子學習,并且認真做筆記,睡前就與他分享所學;

平常也放低姿态,把他當成朋友,與他平等的交流,從不一味地對他說教。

毫不誇張地說,他的爸爸為了他的學習,可謂盡心竭力。

有網友不禁感歎說:原來,我和學霸的差距,就差一個這麼硬核的爸爸!

有句話說的好:

“孩子交出的人生答卷上,也有一份父母的成績。”

這世上沒有一鳴驚人的優秀孩子,隻有用心良苦的父母。

不得不說,每個學霸的背後,往往站着一對淩厲的家長。

孩子的教育

父母才是第一負責人

一位當初中老師的朋友,說過這樣一件事。

班上一家長向她求助:

兒子子陽從小上的是名校,課外班請的是名師,我平時辛辛苦苦掙的錢,全給他交學費了,他成績怎就不升反降呢?

朋友問了家長一句話:

“那您教了孩子什麼嗎?”

但家長卻說:

“我們哪裡懂什麼教育?

把孩子送到學校不就是來受教育的嗎?

況且孩子一天才在家待多久?”

其實,上學期家長會後,朋友就跟這位父母說過,子陽是個聰明機靈的孩子,可就是學習習慣不好,粗心大意,愛開小差,書寫潦草,這些還得家長多用心教育。

可家長不僅聽不進去,還三言兩語,把責任推給了老師。

可事實卻是,老師的能力有限,面對的學生也多,無法給到每個同學更多的關注。

孩子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在學業上的小情緒,對學習的計劃和展望等等,都需要父母的參與和引導。

教育路上,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指出,塑造一個優秀兒童至少要從六個方面出力:

家庭,學校,兒童所在的集體,兒童本人,書籍,偶然因素。

其中,家庭排在第一位。

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方式無不深深地影響着孩子。

尤其是雙減之後,家庭更要及時填補教育中的“空白”,為孩子的成長補充“養分”。

沒有自主成才的孩子,隻有默默耕耘的父母。

孩子的成長隻有一次,教育無法重來,你投入多少時間與精力,孩子就會回饋你多少喜悅。

教育最大的危險是

不自律的父母拼命育兒

最近看了一個視頻,幼兒園老師問孩子們:

“爸爸平時喜歡做什麼?”

答案直白又紮心。

“打牌、打遊戲、打麻将、看美女、看抖音,看手機,看電視,抽煙”,這些答案占了90%。

雖說童言無忌,我卻一點也笑不出來。

很多家長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殊不知,自己平日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镌刻在腦海裡了。

還有家長以為自己得過且過沒事,重要的是孩子好好學習就行了。

可是,這樣的不良氛圍給傳遞孩子的信息,不是學習有多好,而是每天無所事事地享受垃圾快樂有多爽。

教育最大的危險莫過于,家長自身不自律,卻拼命要求孩子。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沿着父母的足迹走向遠方的。

耳濡目染的家教,就是孩子日後的模樣。

美國教育部也曾對1000所學校裡的20000名兒童進行一個長久的學業調查。

結果發現,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都在父母身上。

父母的學曆、經曆、社會經濟地位、閱讀習慣,社交都與孩子的考試分數高度關聯。

父母本身,才是培養學霸的溫床。

你暴露給孩子是什麼樣的言行,他就會吸收成什麼樣。

所以當孩子不愛學習、沒有進取心、貪玩享樂時,父母不妨先把注意點收回在自己身上。

當你做好了自己,教育才能起作用。

每一個優秀的孩子,往往都不是偶然

而是全家人努力的“結果”

《刻意練習》裡心理學家本傑明,曾研究不同領域和行業中許多傑出人物的童年。

他發現,這些傑出人物在小時候,他們的父母會想盡各種辦法,讓他們持續努力。

因為他們明白,唯有堅持與努力,才是孩子最好的出路。

确實,每一個脫穎而出的孩子背後,都是浸潤着父母的努力。

想起第一個在哈佛畢業典禮演講的中國人何江。

他出生于湖南甯鄉一個小鄉村,父母學曆不高,家境貧困。

那時候,村裡很多人都把孩子留在農村,外出掙錢,但他的父母為了陪伴他和弟弟成長,放棄了外出打工的想法,哪怕掙得少。

每天放學,别人的孩子都在外面跑着玩,而何江關被關在屋裡寫作業。

晚飯後,很多家長都打牌喝酒消遣,但他的父母隻會圍着一張小桌,陪孩子讀書。

回憶起父母對他的教育,何江說:

“如果沒有父母的陪伴和堅持,我估計像童年很多小夥伴一樣,沒讀幾年書,就早早外出打工了。”

是啊,正是父母的這份用心和付出,才讓他走得更高更遠。

就像莫言說的,孩子的優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一個家庭,孩子是花,父母是根,你驚豔花朵的明豔時,卻不知根在底下努力吸收養料,隻為給花朵送去營養。

從來沒有什麼橫空出世,有的隻是全家傾情澆灌的“結果”。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

都特别“狠心”

大學教授儲殷說過一句話:

“在讓孩子快樂之前,父母要學會狠,才能成就孩子的未來。”

溫室裡長不出參天大樹,胡同裡也練不出千軍萬馬。

想要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父母必須要特别“狠心”。

1. 狠心去磨煉孩子

去年,麻省理工在中國僅錄取了8名學生,位居榜首的丁雯琪,同時被8所世界名校錄取。

她優秀背後的秘訣,就是因為站着一對“虎媽狼爸”。

丁雯琪小時候生性貪玩,做事三分鐘熱度,所以父母常常把她摁在琴凳上練琴,通過日複一日的堅持,磨練她的意志。

小學後,父母就要求她回家第一時間先完成作業,培養她自覺自律的習慣。

再大一點,父母就督促她制定時間表,合理安排閱讀、學習、上興趣班、休息的時間,讓她學會自我管理。

最重要的一點是,父母嚴格禁止她玩手機和電腦。

她說:“我初中畢業前都沒有自己的手機,現在也不追劇打遊戲。”

在孩子還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時候,品質的培養,習慣的養成,能力的習得,都需要父母堅定不移的管理和督促。

千萬别怕孩子吃苦,今天他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都會凝結成燦爛的未來。

2. 狠心打磨自己,努力成為孩子的榜樣

經常聽到身邊的一些父母感歎:

一樣的教育方式,為什麼教出來的孩子差别這麼大呢?

這是因為他們對孩子狠心同時,對自己更狠。

家庭教育的關鍵,首先在于父母的自我教育。

想起被教授評價為“十餘年來在清北指導的最優秀的學生”的陳逸賢。

從小,父親對他管教頗嚴,但父親嚴格要求的對象不僅僅是他,還有自己。

“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必須做到,否則是不公平的,也有失公允。”

為了幫助兒子專注于學習,父親在給陳逸賢換上老年手機的同時,也給自己換了手機。

“想要孩子戒掉手機和遊戲,自己要先停止刷劇、刷抖音。”

為了給兒子做語言啟蒙,父母在讓他看中英文動畫時,自己也在邊上認真學習英語,然後全家人分配角色,交流對話。

其實,學習的路上孩子要經曆九九八十一難,做父母的也要修煉七十二變。

正所謂已不律,何以律子?

言傳身教,才是最有力的教育。

當父母修煉好了自己,孩子的教育自然水到渠成。

3. 狠心低頭反思,不斷學習成長

教育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為人父母,隻有敢于正視自己教育的不足,不斷努力提升自己,孩子才能少走彎路。

在知乎上,有位網友就曬出了母親的神仙教育。

他剛上小學時,成績一度墊底,媽媽不打不罵,反而給她自己買了很多教育書,提升認知。

媽媽會在他進步時,給予他大大的肯定;

在他沮喪時,挖掘他的閃光點;在他驕傲時,幫他發現不足。

初中時,他正值叛逆期,十分厭學,媽媽沒有指責、過度管教,而是請教了很多優秀父母的育兒經:

先是主動示弱,改善了他們之間的關系,再來談教育。

高中時,他常常失眠,媽媽知道是自己的高期待給他過度壓力後,再也沒有問過他成績,讓他盡力就好。

而且,媽媽還給自己報考了家庭教育指導師,每天陪着他學習。

最後他成功考上大學,媽媽也拿了證。

有句話說的好,育兒是一場修行,修的不僅僅是孩子,更是父母自己。

當父母拓寬了自己的視野,才能給孩子帶去更廣闊的未來。

當父母腳步不止,孩子才能成長不歇。

教育學上有個“剪刀效應”。

講的是,孩子小的時候,最多隻有一點兒差異,但經過父母不一樣的教育方式,最終導緻了孩子們成年後的巨大差距。

父母不一樣的陪伴和引領,最終造就的是孩子天差地别的未來。

從來沒有橫空出世的奇迹,有的隻是千般投入,萬般辛苦的苦盡甘來。

每一個優秀孩子的成長,無不傾注着父母的心血。

做好孩子前行的燈塔吧! 今天你有多努力,孩子他日就有多優秀。 *本文系男孩派原創,我家有男孩,成長交流平台,300萬精英家長都已經關注我們。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