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情感 > 正文

一個家庭最好的模樣,就是堅持“梅拉賓法則”

美國心理學教授梅拉賓在1971年提出一個觀點:

在人際溝通中,一個人對他人的印象隻有7%取決于談話的内容,而聽覺信息如語氣、音量等則占了38%,視覺信息如表情、态度等則高達55%。

也就是說,人與人溝通交談中,說什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什麼語氣和态度。

“梅拉賓法則”在家庭中同樣适用。

一個家庭最好的模樣就是堅持“梅拉賓法則”,用最溫柔的言語和最和善的态度善待家人。

01

作家梁爽曾在書裡分享過一個自己的故事。

一次,她的父母前來小住。

晚上父母入睡後,她和老公興緻勃勃地坐在客廳看一檔辯論節目。

看到中途,兩人為了維護各自支持的辯方,不禁争吵了起來,聲音不受控制地也大了起來。

這時,老公給她比了個“噓”的噤聲手勢,她才意識到父母已經睡了,于是趕忙壓低了聲音。

結果,神奇的一幕發生了。

當她輕聲細語闡述自己的觀點時,兩人竟然和諧地看完了整個節目。

因為在她開始小聲說話後,她的語速變慢了,語氣變得輕柔,态度變得溫和,不再像剛才那樣激動了。

那次經曆讓她意識到,原來很多争吵的導火索,都是争執起來不受控制的音量:

“我越來越覺得,大聲說話不是豪爽,而是對他人感受的漠視。

說話音量降低幾個度,幸福感便能提升好幾倍。

因為大聲嚷嚷隻會把對方推得更遠,小聲說話才能拉近彼此的感情。”

從此她戒掉了高聲說話,和老公溝通時都會選擇低分貝說話。

高音刺耳,低聲悅心。

與家人溝通注意說話的分寸,不要朝親人大喊大叫,不要用高音量來解決問題。

沒有一個人能從大嗓門或吼叫中感覺到愛。

跟家人說話言語溫和,家裡才能充滿愛。

之前,看過一個關于居裡夫人和丈夫皮埃爾的小故事。

有一年,居裡夫人過生日,丈夫皮埃爾用一年的積蓄買了件名貴大衣送給妻子當生日禮物。

居裡夫人看到禮物後,既感動丈夫對自己的愛,又覺得不該買這樣貴重的物品。

因為他們當時正處于經費短缺的時期,幾乎連做試驗的錢都沒有了。

愛怨交集之下,她婉言道:

“親愛的,謝謝你,謝謝你,這件大衣确實誰見了都是喜歡的。

但我要說,幸福是内涵的,比如你送我一束鮮花祝賀生日,對我們來說就好得多。

隻要我們永遠一起生活、戰鬥,比你送我任何貴重物品都要珍貴。”

居裡夫人委婉的言語,既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又增進了與丈夫的感情。

家人是我們最重要的人,與家人的關系也需要用心經營,好好溝通遠遠勝過直接粗暴的說話方式。

最溫柔的話語,才最具有感染力。

真正聰明的人,跟家人溝通時從來都是輕聲細語的。

家人之間,常說舒心話,家一定會越來越興旺。

02

曾經看過一個心理學實驗:

實驗人員将媽媽超過85分貝的說話錄音,放給10名7-10歲的孩子聽,然後讓他們寫下錄音的内容。

結果,隻有13.3%的孩子寫對了。

也就是說,父母說話的聲音越大,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難以集中,教育的目的更無法達成。

低聲說話,傳遞給孩子的是愉悅、平靜;大聲嚷嚷,讓他感受到的是壓抑、恐懼,他隻會離父母越來越遠。

教育的本意,是愛還是嫌棄,都藏在父母說話的音量裡。

博主@天明分享過一位鄰居媽媽“低聲育兒”的故事。

雪白牆壁被孩子塗抹得亂七八糟,這位媽媽沒有大聲斥責,而是輕聲對孩子說:

“畫在牆上的畫,要有專業的畫筆才好看,你先用蠟筆在本子上練習好了,我就給你買專業的畫筆,到時随便你在牆上畫。”

孩子倔強地回應:“我不,你現在就給我買。”

媽媽依然沒發火,心平氣和地說:買可以,家裡的牆就這麼多,你想在牆上留下最好的畫還是不好看的?

孩子沉默一下,乖乖拿着畫本去畫畫了。

有研究發現: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

父母的低聲教育,會讓孩子有被理解、被接納之感,孩子自然會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導。

用低聲的方式育兒,是孩子之幸,也是父母之幸。

知乎上有個話題:“如果你過得幸福,最想感謝父母什麼?”

有位網友分享說,我最想感謝父母在我犯錯時,從不疾聲厲色地訓斥我。

小時候他特别愛踢足球,有一次把鄰居家幾盆珍貴蘭花踢落在地。

鄰居氣急敗壞地沖出來罵人,父親也跑了出來。

面對鄰居的憤怒,他做好了被父親揍的準備。

可沒想到,父親給鄰居賠禮道歉後,便把他帶回家了。

回家後,父親告訴他說:老爸知道今天不是你故意的。下次咱們可以找一處開闊的地方踢球,你覺得呢?

接着,父親帶着他找到一處适合踢球的地方,陪着他玩了一個下午。

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聲責罵孩子,雙方情緒越來越激動,最後大人一肚子氣,孩子也不服氣。

《正面管教》中有這樣一句話:

“最極緻的教育,就是既不懲罰也不嬌縱孩子,在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把價值觀、社會技能、生活技能教給孩子。”

為人父母,我們要控制好情緒,别讓随口而出的吼叫中傷孩子。

低聲育兒,為孩子營造一個溫暖、寬松的家庭環境,讓他們自由、自在、自信地成長。

唯有如此,教育效果才會事半功倍。

03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表情暴力”。

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總是擺出一張難看的臉,對溝通對象來說無疑是一種暴力侵犯。

“梅拉賓法則”中也明确指出,人與人交往溝通中,你用什麼表情和态度,對關系影響很大。

尤其家人之間,遇到矛盾、分歧的時候,不要總是闆着臉、皺着眉與對方說話。

看到對方一張充滿微笑的臉,再大的氣也瞬間消了一半,再大的問題也可以心平氣和地解決。

楊绛先生回憶說,在她小時候的一個深夜,父母關于她未來的教育産生了分歧。

父親傾向于讓她接受更加傳統和嚴謹的學術訓練,母親則希望她能更多地接觸藝術和社會實踐。

面對分歧,父母并沒有擺臉色,而是決定坐下來,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

父親首先表達了自己的期望,他認為堅實的基礎知識和學術訓練能為楊绛的未來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母親則溫柔地分享了自己對女兒全面發展的期望,她希望楊绛能夠擁有更加豐富多彩的人生體驗。

他們彼此傾聽,尊重對方的觀點,最後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讓楊绛在保持學術追求的同時,也能有機會接觸和嘗試不同的領域。

楊绛說:我父母好像老朋友,從小到大,沒聽到他們吵過一次架、紅過一次臉。

對于楊绛的教育,父母也從不擺臉色,而是好聲好氣地跟她溝通。

楊绛當時就讀于上海最好的女子學校,因為路途遙遠,經常會不想去上學。

父親總是耐心地等她鬧完,然後再溫柔地講道理。

楊绛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父親也不會面露兇相責備她,而是耐心地鼓勵她、幫助她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好表情帶來好心情,好心情成就好家庭。

對大多數人來說,幸福不需要别的,隻要每天看到一張開心的臉就足夠。

跟家人溝通多微笑,收起苦瓜臉、陰沉臉、刻薄臉、讨債臉和沒完沒了的唠叨。

幸福的家庭裡,人人有一張好看的臉。

這個好看,不是唇紅齒白、膚白貌美,而是和顔悅色、好聲好氣。

林語堂說:幸福無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菜,三是聽愛人講情話,四是跟孩子做遊戲。

幸福的家,就像一壺陳年老酒,需要每一個成員,用愛為材料,用心去釀造。

經營好家庭,是我們每個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事業。

家庭每個成員,常說舒心話、做體貼事,關系才會愈發綿柔,家庭也會更加和睦。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