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醫不傳之秘在于引經藥

導讀 同樣是治療消化不良性腹瀉,同樣都用了理中湯,第一個醫生治療多次病情反複,不能除根;第二個醫生去了甘草,加了細辛吳茱萸引經藥,3付藥服完,3年之疾患一下痊愈。可見引經藥之關鍵。此文即為第二個醫生關于引經藥的一些分享,有引經藥歌,有醫案,有用藥舉凡,值得一讀。
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想入太陽經加羌活,如果想入陽明經得加白芷,想入少陽經得加柴胡,想入少陰經得加細辛,太陰經加蒼術,厥陰經加吳茱萸,可見中醫不傳之秘在于引經藥。中醫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

十二經補瀉溫涼引經藥歌



問君何藥補心經,遠志山藥共麥冬,棗仁當歸天竺黃,六味何來大有功。

玄參苦,黃連涼,木香貝母瀉心強;涼心竹葉犀牛角,朱砂連翹并牛黃。

溫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細辛獨活湯。



滋補肝經棗仁巧,薏苡木瓜與貢膠;瀉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黃連,龍膽草,車前甘菊涼肝表;溫肝木香吳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補脾人參綿黃耆,扁豆白朮共陳皮,蓮子山藥白茯苓,芡實蒼朮甘草宜。

瀉脾藥,用枳實,石膏大黃青皮奇。溫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涼脾藥;白芍升麻引入脾。



補肺山藥共麥冬,紫菀烏梅與參苓,阿膠百部五味子,棉州黃耆更湊靈。

紫蘇子,與防風,澤瀉葶苈瀉肺經,更有枳殼桑白皮,六味瀉肺一般同。

溫肺木香冬花尋,生姜幹姜白蔻仁;涼肺黃芩與貝母,人溺山栀沙玄參。

馬兜鈴,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與升麻,連須蔥白用幾根。



補腎山藥甘枸杞,螵蛸龜闆與牡蛎,杜仲鎖陽巨勝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龍虎骨,懷牛膝,五味菟絲與芡實,再加一味懷熟地,共補腎經十八味。

瀉腎不必多求方,知母澤瀉兩相當。溫腎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紙海沈香,

亦溫腎,腽肭臍;涼腎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獨活肉桂奇。



補胃需用蒼白朮,半夏扁豆綿黃耆,芡實蓮肉共百合,山藥還加廣陳皮。

瀉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實,更添芒硝與大黃,多加石膏謝更急。

溫胃木丁與藿香,益智吳萸與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樸胡椒生幹姜。

涼胃葛根條黃芩,滑石黃連玄花粉,知母連翹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尋,

十三味藥涼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藥。



補膽龍膽與木通;柴胡青皮瀉膽經。溫用陳皮制半夏,更加生姜與川芎。

涼用竹茹與黃連;引用盡皆同肝經。

大腸

問君大腸何藥補?左旋牡蛎白龍骨,桔梗米殼诃子皮,山藥肉蔻并蓮肉。

川大黃,南槟榔,枳殼石斛瀉大腸,再加芒硝桃麻仁,蔥白三寸瀉更強。

幹姜肉桂吳茱萸,三者同時能溫腸,引藥盡皆同胃經;槐花條芩涼大腸。

小腸

小腸石斛牡蛎補;瀉用木通共紫蘇,連須蔥白荔枝核,同為瀉劑君知否。

小腸要求溫, 大小茴香烏藥根;涼用黃芩天花粉;引用羌活與高本。

膀胱

橘核菖蒲補膀胱,益智續斷龍骨良;瀉用芒硝車前子,澤瀉滑石石葦幫。

溫用烏藥并茴香;涼用黃柏生地黃,甘草梢,亦屬涼;引用盡皆同小腸。

三焦

滋補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與黃耆;瀉用栀子并澤瀉;溫用姜附頗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涼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藥與肝膽無差異。

心包

地黃一味補包絡;瀉用烏藥并枳殼;溫肉桂;涼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藥




陳XX,男,70歲,患者三年來多在晨起腹瀉,食欲不化,曾經多方治療無效,且用過理中湯,四神丸,附子理中丸等藥。往往服藥後3--5日内可見好轉,繼複作瀉,迄今未能治愈,經檢查,診斷為消化不良性腹瀉,查其舌淨,兩脈俱弱,此乃腎虛作瀉,理中者理中焦,此乃下焦乃瀉。仍用以理中取甘草加味而施之。投以“理中加減湯”連服三劑,病獲痊愈。追訪三年未見複發。

:患者病稱已達三年之久,曾服理中,四神等品,隻收暫時之效,觀附子理中,其雙補脾腎,可暫時收效,但其内有甘草為中焦之藥,有礙附子下行專力溫腎,故用原方取甘草加細辛吳茱萸為治,藥進3劑而獲愈,且經久而不複發。餘強調:“必取甘草者”乃防其将腎經藥物緩停中焦以削弱緩下之力,加細辛者不但引藥入腎,其自身更可激發腎陽,故有利于驅逐陰濁之邪,吳茱萸暖膀胱。

都是中醫大夫,都用理中湯第一個用了有效,第二個亦用理中,隻是取了甘草,加了細辛吳茱萸,引經藥,3付藥服完,3年之疾患一下痊愈。後追訪三年未複發。第2個醫生對中醫的經典學的深,讀的明,3年的病3付藥治愈,中醫是否妙。

諸藥瀉諸經之火

黃連瀉心火,栀子黃芩瀉肺火,石斛白芍瀉脾火,龍膽柴胡黃連瀉肝膽火,黃柏知母瀉腎火,木通瀉小腸火,黃芩瀉大腸火,柴胡黃芩瀉三焦火,黃柏瀉膀胱火。

用藥凡例

頭腳痛,需用川芎,血枯亦用,颠頂痛需用蒿本,遍體肢節痛需用羌活,風濕亦用,腹中痛需用白芍厚樸,臍下痛需用黃柏青皮,心下痛需用吳茱萸,胃脘痛需用草豆蔻,脅下痛需用柴胡,日哺朝熱寒熱往來亦用,莖中疼需用生甘草梢,氣刺痛需用枳殼,血刺痛需用當歸,心下痞需用枳實,腹中實需用蒼術,補血需用川芎,調諸氣需用木香,破滞氣需用枳殼青皮。補元氣需用人參,諸虛熱需用黃芪,盜汗亦用,肌表熱需用黃芩,祛痰亦用,祛痰用半夏,去風痰需用南星,脾胃受濕用白術,祛痰亦用。下焦濕腫用漢方已,草龍膽。中焦濕熱用黃連。下焦濕用黃芩,煩渴需用白茯苓,葛根。咳嗽者用五味子,咳有聲無痰者用生姜,杏仁,防風,咳有聲有痰者用半夏,枳殼,防風,喘者需用。諸洩瀉需用白芍白術,諸水瀉需用白茯苓白術,澤瀉,諸痢疾需用當歸白芍。上部見血用防風,中部見血用黃連,下部見血用地榆。眼爆發需用當歸,黃連,防風。眼久昏暗用熟地,當歸,細辛。凡諸風需用防風,天麻。諸瘡痛需用黃柏,知母,為君,茯苓,澤瀉為左。所屬經部分以引經藥道之。
本文摘自紫色雲氣的新浪博客。
,,,,,,,,,,,,,,,,,,,,,,,,,,,,,,,,,,,,,,,,
從上文的醫案來看,用附子理中湯去甘草而加入細辛吳茱萸一下(藥進3劑)痊愈了三年未愈的晨起腹瀉,食欲不化(應該是完谷不化?)之證,雖然與前醫隻用附子理中湯隻收暫時之效比較,顯然高明,但本人認為據此認為細辛吳茱萸是引經藥實屬牽強。
中醫内科學将五更瀉定為脾胃虛寒,建議使用的方劑是理中湯,涉及到少陰,腹瀉加重,四肢不溫的用附子理中湯,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最多隻能緩解,正如上文所言"往往服藥後3--5日内可見好轉,繼複作瀉,迄今未能治愈",為什麼會這樣?上文言道"診斷為消化不良性腹瀉,查其舌淨,兩脈俱弱,此乃腎虛作瀉,理中者理中焦,此乃下焦乃瀉",這是對的,但本人認為不完全正确,因為凡定時定侯出現的休作有時症狀,輕者視之為少陽病,重者即屬厥陰,五更瀉是定時定侯出現的,雖表現為少陰階段症狀,亦必然有厥陰因素參與其中,如此分析,在附子理中湯中加細辛吳茱萸就不是什麼引經藥,而是直接治療相應髒器之藥。
如此一分析,是不是覺得許多有關引經藥的文章混淆引經藥的概念?如下文[引經藥]裡有六經引經藥太陽經——羌活,陽明經——白芷,葛根,少陽經——柴胡,太陰經——蒼術,少陰經——細辛,厥陰經——吳茱萸、藁本,[傷寒論]太陽經有用羌活嗎?陽明經有用白芷嗎?葛根是陽明階段用的嗎?可見許多文章其實亂寫的,包括古人。
本人猜想,内髒病不必想什麼引經藥之類的怪招,治經絡病用引經藥反而是必須的,如頭痛用川芎,手病用桂枝等等。

(附資料)引經藥


1 定義

指藥物對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即某些藥對某些髒腑經絡有特殊的親和作用,因而對這些部位的病變起着主要或者特殊的治療作用
引經藥的主要功用如下。
( 1 )引藥歸經脈如桔梗、升麻、蔥白、辛夷為
手太陰肺經的引經藥,白芷、石膏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引經藥等。桑白皮是肺經的引經藥,在治療肺燥所緻的咳喘方劑中加人桑白皮能引藥人肺經;香附、柴胡是肝經的引經藥,在治療肝氣郁滞脅肋脹痛時加人柴胡、香附可引藥人肝。
( 2 )引藥至病所如姜黃能引藥上行通達上肢,常作為上肢痹症的引經藥。
懷牛膝則性喜下行而通達到下肢,常作為治療下肢病症的引經藥。桔梗系開提肺氣之品,“可為諸藥舟揖,載之上浮”。如參荃白術散,借桔梗載諸藥上浮,引歸于肺,益肺利氣,借肺之布精而養全身。


2 六經引經藥

太陽經——羌活,陽明經——白芷,葛根,少陽經——柴胡,太陰經——蒼術,少陰經——細辛,厥陰經——吳茱萸、藁本。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