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人雞墓-上

宋代段子:很震撼的轉世輪回的一個故事,相關信息清楚明了,魏王二翁遭逢戰亂,僥幸得活,卻歧路各别,一人為雞,一人發迹。

[原文]

紹興初,河南之地陷,虜以封劉豫,州郡猶為朝廷固守。會稽馮長甯知陳州,豫攻之不能下,遣招山東劇賊王瓜角,起宿亳之民,并力進攻。越年,城中糧盡而降。

瓜角建三幟于通逵,下令二州之民:欲從軍者立赤幟,欲為官立黃幟,欲還鄉者立黑幟。民畏死,盡趨赤幟下。獨亳人王、魏兩翁,自顧年老,不能官,從軍必死,而立黑幟則拂其意,均之一死,乃相與詣黑幟下。衆皆愕然。瓜角重失信,謝遣之,于是得歸。王翁入陳城,取瘗埋物,不複來,聲迹亦絕。

魏以十年後營産日盛,遂為大家。素畜二雞,皆充腯。一日,邑尉出别村,過其裡,捕雌者烹食之。他日尉還,又欲殺其雄。雄已覺,竄伏黍地,擲之以竿,始就獲。魏嘻笑曰:“爾善走如此,胡不沖天!”雞忽作人言。(待續……)相關故事(點擊直讀):向生驢||李淑人||張本頭||青城監稅子-上||王蘭玉童-上||直塘風雹||開福院主

[白話語音文字版]

宋高宗紹興初年(紹興元年是1131年),黃河以南地區陷落在金人之手。金人封劉豫做了整個地區的皇帝,但某些州郡還在效忠宋朝,比如會稽(今浙江紹興)人馮長甯做太守的陳州(州治今河南周口市淮陽區),劉豫的軍隊久攻不下,于是派遣招安的山東劇賊王瓜角率領宿、亳兩州百姓,一起合力進攻陳州。第二年,陳州官民因城中糧盡而投降。

王瓜角在通衢大路上立了三面旗幟,頒布命令,宣告二州百姓:想要從軍的站在紅旗下,想要當官的站在黃旗下,想回老家的站在黑旗下。百姓們怕死,都跑去站在紅旗下,唯獨亳州的王、魏兩個老頭,感覺自己太老了,既不能做官,從軍的話肯定必死無疑,站在黑旗下會違背王瓜角的意願,權衡再三,總歸都是一死,于是兩人鬥膽站在黑旗下,這舉動把在場的衆多百姓震驚了。結果王瓜角不願失信于人,和顔悅色的打發二老離開,就這樣,王、魏二翁得以回家。王翁再次進入陳州城,他聲稱要去拿埋藏的東西,之後沒再出現,也沒有了他的音訊。

魏翁在随後的十年内經營有序,家産日盛,成了大富戶。他一直養了兩隻雞,都很肥碩。有一天,本地縣尉到别的村子下鄉,路過魏家,他抓了母雞煮着吃了;後來的一天,縣尉辦完事再經魏家,又想把那隻公雞殺了吃肉。公雞已經察覺,竄到黍子地裡躲藏,魏翁用竹竿投擲驅趕,才把公雞抓出來。他嘻笑的跟抓住的公雞說道:“你這麼能跑,幹嘛不飛到天上去?”這隻公雞忽然說人話了。(待續……)

[祥宏點評]:劉豫(1073-1143或1146年),金朝扶植的僞齊皇帝,曾任宋朝的濟南知府;劇賊,大盜、強悍的賊寇,也以之貶稱勢力大的反叛者。故事提到的王瓜角沒有查到更詳細的信息,但是類似人物《夷堅志》記了很多,比如桑仲、李成、馬進、戚方等等;宿亳,宿州、亳州的簡稱,現名同,兩地相近,都位于現安徽北部;通逵kuí,通途;腯tú,(豬)肥;黍shǔ,一年生草本植物,去皮後稱黃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後有黏性;山東,宋代所說的“山東”指太行山以東地區。比如《方翥招紫姑》故事裡提到方翥寫的一句話:“鹹泣山東之淚”,“山東”可泛指相當一部分北中國地區;關于投降的陳州太守馮長甯,有記載說在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金國皇帝完顔亮因為有南侵之意,計劃遷居汴都(今河南開封),遣參知政事馮長甯為留守。後因為大火焚毀宮室,完顔亮大怒,降長甯為庶人,後來又被杖死;在《夷堅志》故事中,不少動物在危急之時都說了人話,說明它們都是人轉生而來。全本夷堅志,點開免費聽

(文圖說明:原文電子版文字來自“中華文庫”-特别緻謝!再經中華書局版《夷堅志》校訂;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夷堅志》簡介:

宋代大文人洪邁編撰的《夷堅志》是中國古代志怪筆記小說的頂峰。它卷帙浩繁,包羅萬象,流傳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個宋代事件,是中華傳統文化最偉大的寶庫之一。

《夷堅志》的時空觀深契佛法、修證地圓融道家,與宋代文化領先世界的曆史地位相一緻。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異事、神怪大全,本質上卻是最真實細膩的宋代社會生活實錄,極具文獻價值。

宋代社會生活塑造了此後中國人的心靈格局,《夷堅志》仿若是中國人的心靈大海。人們平時沉浮其中,茫然不覺,一旦凝神靜思就會發現:

天下沒有新鮮事,一切盡在《夷堅志》

随手轉發,積功累德

(解讀:祥宏談夷堅系列之17-《夷堅志》中的“神異動物”)

(參考音頻:音頻來自“宋朝一小時”專輯@喜馬拉雅)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