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練,就要氣脈通。氣脈真正通暢的标志就是“一呼一吸及踵”。
我們呼吸的頻率與我們的壽命是成正比的。雞一分鐘呼吸30次,它的壽命隻有12年;鴨子一分鐘呼吸28次,它的壽命隻有16年;那麼狗呢?它一分鐘呼吸24次,所以它活20年。那麼牛呢?它一分鐘呼吸20次,所以它的壽命有32年;那大象呢?大象是每分鐘呼吸18次,它的壽命是60年。
一般說來,人的呼吸是16次,如果你每分鐘呼吸16次,就可以活到72歲;換句話說,你每分鐘呼吸18次,你就隻能活到60歲。烏龜能做到一分鐘呼吸兩次,所以它的壽命能達到200年,甚至500年。
所以,呼吸對人的長壽是有決定意義的,是人的壽命長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人的壽命還有别的影響因素,如飲食、運動、情緒,有什麼病,等等。我們有空的時候,就可以在家裡看自己的表:你要是能做到一分鐘呼吸16次,就會有72歲壽命;如果能做到14次,可能能達到80歲;你要是做到平時呼吸12次,你就可以超過80歲到90歲。
訓練呼吸的法門
我們煉内丹,呼吸要能做到一分鐘兩次。呼吸要越來越深,勻細深長,自然的,綿綿的,細細的;呼為綿綿,吸為細細。煉内丹我們要漸漸地做到一分鐘兩次或者四次呼。
呼吸法門有多少種?按印度人的統計,能達到136種,我們中國的呼吸方法有多少?很難統計,估計起碼一百種。但是,我們現在隻需要練三種,或者最多練六種呼吸方法就夠了。這些呼吸方法跟我們平時的正常呼吸不一樣。
那麼一開始怎麼練呢?
首先,姿勢要保持好,不要彎腰駝背,要放松坐直,躺着練,站着練,盤腿練都可以。人體裡有橫膈膜、有盆腔膈膜,随着年齡的增大,兩個膈膜就真的“隔膜”了,氣就不通了,所以我們呼吸隻是練到這裡有感覺。我們開始修煉的時候,要打通橫膈膜,打通兩層膜人體氣脈才通。
那麼打通要用什麼方法?要先用腹式呼吸。所以我們前面提到,要讓肚子鼓或者癟,呼吸要用到肚子,不能單單隻靠胸腔;婦女多半懂得腹式呼吸,除非受孕了,她隻能用胸呼吸。開始練功,非用腹式呼吸不可。為什麼?因為它能産生力量,打通橫膈膜。但是不可用力,隻是鼓癟的幅度,很小、很輕,不用力。
開始修道練呼吸的時候,我們要鼓肚子癟肚子,這也叫調息。《道德經》中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所以腹式呼吸古代在書上也叫“橐龠”(音:駝越。羊皮風箱的意思)。意思就是說,修道人的肚子好像皮囊風箱,肚子鼓起來,皮囊進氣;然後慢慢放松,皮出氣。
呼吸要勻細深長,練習腹式呼吸的時候不能意想口鼻,因為你一想口鼻血壓就上升,一會兒就會頭暈胸悶,所以要想下丹田,想小腹,難就難在這裡。
女性的下丹田在膻中竅,就是要觀想用乳溝在呼吸,當然,開始也可以用腹式呼吸,其實平時女性就是腹呼吸,将來可改為用乳溝膻中竅開合呼吸,女性想膻中,最好内想。想膻中,乳房會發脹、發熱。
呼吸要越慢越好,越勻越好,越深長越好;吸的時候好像在聞花香,吐的時候好像大雁平沙落地,不用力。修道練呼吸,必須要和意念結合,叫“心息相依、意氣相随”,一定要做到這一點。
它跟我們日常呼吸不一樣,我們日常呼吸可以同時想外面的事;修道不行,你必須想你的腹腔裡頭,讓呼吸跟意念結合,呼吸就是息,心就是意念,心息相依就是意念跟呼吸結合。開始時我們修道離不開意,将來用的是神,現在沒有達到“識神退位本神出”的程度,隻能用意,也就是“識神”。所以,呼吸也是返息,就是返觀、返聽、返思呼吸,慢慢就練成了。
不同呼吸法的區别
另外一種方法,就是逆腹式呼吸(這個是我們吸氣的時候肚子是癟的,吐氣的時候肚子是鼓起來的)。
這種方法比正呼吸(腹式呼吸)打通橫膈膜的力量還要大,我們将來采藥煉内丹的時候,幾乎都要用到這種呼吸方法——當然,一開始做逆腹式呼吸有點困難,就用腹式呼吸好了。這種逆式呼吸叫“息調”,順呼吸叫“調息”。
練過腹式呼吸以後,再練逆腹式呼吸,呼吸的力量更大。将來要練到什麼程度呢?感覺肚子癟得幾乎貼背。
所以,不管你是正呼吸還是逆腹式呼吸,都要和意念配合,都要有中心。現在這是腹式呼吸,進一步用的就叫“腰周呼吸”。
什麼意思?我們已經不隻是肚子的鼓、癟了,我們一吸一呼腰都漲落,力量就更大了。那麼再進一步是什麼呢?再進一步就是體呼吸,體呼吸也叫毛孔呼吸。到将來,修内丹的時候口鼻是不呼吸的,拿雞毛粘鼻子上都不動,是用身體的毛孔呼吸的。所以古人叫“怒發沖冠”,毛發如棘、如鈎,毛孔張開,毛發都是立起來的。
為什麼?因為一用口鼻呼吸就會影響中樞神經活動,特别是吸,中樞神經一活動,妄念就停不下來,所以用體呼吸才能“息停脈住”——入定。
平常,我們的身體都需要有點汗,像手腳要略微濕潤,太幹了并不好。但汗流太多也不好,多了怎麼辦?古人就用麻璜粉,放在一個布袋裡頭,唱京戲的,一練功、一唱戲就出汗,所以他們都用麻璜粉撲撲,防止出汗。正常的健康人手是微微濕潤的,毛孔通暢,太幹了不好,太濕了也不好。不過,開始練功時,生熱安爐,煉精化氣一定要非常熱,出大汗,出汗是治病的。
佛門裡面也有呼吸方面的訓練法門,佛教念經要唱,就是“觀息法門”的一種。還有一種專門的叫華嚴音韻學,我們的普通話平常是四聲,加陰平陽平是五聲。佛教不是,而是十六聲,又名“華嚴音韻學”,這裡邊就有呼吸的奧妙。比如法師告訴徒弟,說你今天念經,念《阿彌陀經》七萬遍,那個和尚要像平時一樣出聲念,不念啞了嗓子才怪。
而他們不是,廟裡念經的特點是口唇嘴基本不許動,而是舌頭在動,就像哼歌似的;同時,他們念的時候是有回聲的,念的時候,呼中想吸,吸中想呼,好比說我呼,想的是我在吸,所以又是一種平衡。
大家現在不能學,學了就亂套了,但是将來會明白,他們的功夫就是“斥中有吸,吸中有斥”,這麼念,其實是唱,不累也不傷氣,奧妙就在他會回聲。什麼叫回聲?吐氣的時候又回來了。咱們不是,“南無阿彌陀佛”,都是吐氣的,念久了傷氣。
有些體力行業裡的高手,甚至有一種“打呼噜”的呼吸法門,為什麼要故意打呼噜呼吸呢?這個可以刺激腦垂體,快速消除疲勞。
其實,有人愛哼歌用鼻腔根部哼也有效果,唱古典歌曲的美聲唱法,帶有顫音和鼻音也是刺激腦垂體,有強身健體的效果,我們大家也可以試試。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