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态反應性鼻炎,主要是由Ⅰ型變态反應所緻,是以反複陣發性鼻癢、噴嚏、流清涕為主要臨床特點的慢性疾病,西醫分為常年性變态反應性鼻炎與季節性變态反應性鼻炎。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以青少年居多。病程久者,可引起鼻息肉。
中醫對本病歸屬于鼻鼽範疇。《禮記·月令》說:“季秋行夏令,則其國大水,冬藏殃敗,民多鼽嚏”,這是關于鼻鼽的最早記載。《内經》(《素問·氣交變大論》、《素問·五常政大論》、《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素問·至真要大論》等)中對鼽、嚏已有大量論述,并認為其病因與時令氣候特别是火熱有關。明·樓英《醫學綱目》将鼻鼽作為病名。曆代醫家對本病病因病機的認識有主寒、主熱之分,以主寒者多,如肺髒虛冷、腦冷腎寒、肺髒感寒、腦冷肺寒等不同觀點。如《素問·宣明五氣》說:“五氣所病……腎為欠,為嚏”。認為腎氣不足,則呵欠、噴嚏。隋·巢氏《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認為肺髒虛冷是發病的主要原因,指出:“肺氣通于鼻,其髒有冷,冷氣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六上有治療鼻塞腦冷出清涕的方劑,提出了腦冷腎寒的病因、症狀及治療方劑。宋·趙佶《聖濟總錄》卷一百一十六指出鼻流清涕不能自收,是由于“肺髒感寒,寒氣上達”的緣故。明·戴思恭《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卷十說:“清涕者,腦冷肺寒所緻,宜細辛、烏、附、幹姜之屬。”指出了腦冷肺寒的病因及其治療藥物。主熱者,有心火邪熱幹于陽明、邪熱客肺等。如金·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指出:“癢為火化,心火邪熱幹于陽明,發于鼻而癢則嚏也。”認為鼻癢、噴嚏是由于火熱侵及陽明所緻。明·徐春甫《古今醫統》則認為:“鼻鼽者,熱客太陰之經也。”指出了邪熱犯于肺經的病因病理。
辨證論治
1、肺寒壅鼻證
肺寒壅鼻者,陽氣不足,寒邪侵肺。寒邪侵肺則陣發性鼻癢、噴嚏,遇風冷益劇;陽氣不足,氣不攝津,則清涕如注。檢查見鼻黏膜淡白或灰暗、水腫。伴惡風,易感冒,面色淡白。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緊。
治以溫肺散寒,化飲止流,用《傷寒論》小青龍湯先治其标。常用藥物,麻黃6g,白芍藥10g,細辛3g,幹姜6g,法半夏10g,五味子6g,炙甘草10g,桂枝6g。
加減:酌加黃芪、黨參以益氣固表;鼻癢重加蜈蚣、全蠍祛風止嚏鎮涕,清涕多加煅牡蛎澀津止涕。
瘥後,再以益氣溫陽之劑如補中益氣丸、補腎強身片之類緩緩調理,以圖鞏固。
2、氣虛鼻竅失煦證
氣虛者,不任風寒,故早晚陰盛陽弱之時,容易陣發鼻癢、噴嚏;氣虛津液失攝則多清涕。檢查見鼻黏膜色淡、水腫。伴惡風,容易感冒,面色不華,舌質偏淡,苔薄,脈緩弱。
治以益氣固表,攝津止涕,成年人可用玉屏風散合桂枝湯加減。常用藥物,黃芪20g,黨參15g,白術12g,防風、桂枝各6g,白芍藥12g,炙甘草6,大棗5枚。
氣虛證在小兒患者多屬脾氣虧虛,若成年患者兼納呆,食欲不振,大便稀等症,或見舌質淡胖有齒痕,宜用參苓白術散加減,注意選加烏梅、細辛、蒼耳子之類通竅止涕。常用藥物,黃芪20g,黨參15g,白術12,淮山藥12g,茯苓12g,桔梗10,薏苡仁20g,陳皮、白芷各10,荊芥6g,炙甘草6g。
上二方,肢涼畏寒而見腎陽不足者,酌加附片6g溫陽益腎,加淫羊藿既能溫腎,又能祛風止嚏(癢)。
3、陽虛鼻竅失煦證
陽虛者氣不足,衛表失固,不任風寒,故頻發鼻癢、噴嚏,津液失固則清涕如注量多。檢查見鼻黏膜蒼白紫暗、水腫。伴形寒肢冷,腰膝酸軟,小便清長,尿後餘瀝,夜尿頻,舌質淡胖,苔白,脈沉弱等。
治以補腎益氣,溫陽固表。用自拟溫陽祛風湯、鼻敏片之類加減。常用藥物,淫羊藿、鎖陽、蛇床子、白蒺藜、巴戟天、白術、當歸、白芷各10g,黃芪、枸杞子、桑椹子、白芍藥各12g,細辛3g。
4、郁熱熏鼻證
肺胃郁熱上蒸鼻竅,氣血郁滞,複感風寒異氣侵襲,緻營衛失調,發作鼻鼽;膀胱郁熱,經脈失調,太陽之氣痹阻于下,寒水浸泛于上而為鼽嚏、清涕。《素問·痹論》說:“少腹膀胱内痛,若沃以湯,澀于小便,上為清涕。”郁熱證者,以臨床見有口苦咽幹,小便黃,大便或幹結,舌質偏紅,苔黃,脈數等2~3項即可。
先以清熱涼血,祛風止嚏治其标,用自拟清熱止嚏湯,常用藥物,葛根、赤芍、牡丹皮、生地黃、紫草各15g,黃芩、知母10g,黃柏6g,澤瀉12g,紅花6g,肉桂1g(兌服),細辛3g。大便幹結,加火麻仁、郁李仁之類潤腸通便。
此證患者,亦可用《傷寒論》烏梅丸,方中去黃連、黃柏之苦寒太過,加黃芩、牡丹皮平調寒熱,加丹參活血化瘀。
過敏性鼻炎之郁熱證患者,其病本仍有陽氣虧虛,其郁熱多屬兼證或變症。如辨證準确,對清熱止嚏湯或烏梅丸可收藥到病退之效,後再酌情以益氣、補腎之劑調理。
驗方
鼻敏片(湯)
組成:麻黃3g 附片5g 細辛3g 炙黃芪15g 白術 诃子 益智仁 苦參各10g 防風6g 淫羊藿 白芍藥各12g
功能主治:益氣溫陽,祛風散寒,收斂止涕。用于過敏性鼻炎,證屬肺腎氣陽虛證。
方解:方中麻黃附子細辛湯溫陽散寒;黃芪、白術、防風為玉屏風散,益氣固表;益智仁、淫羊藿溫腎壯陽;苦參、防風祛風止癢;诃子澀津止涕,助白芍藥收斂氣陰。合用共奏益氣溫陽,祛風散寒,收斂止涕之效。
據現代研究,玉屏風散能抑制IgE的産生,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麻黃附子細辛湯能顯著抑制組織胺的釋放,抑制血小闆活化因子和白細胞介素的産生。黃芪對免疫功能具有雙向調節作用,麻黃具有抗過敏作用,細辛水溶性成分去甲烏藥堿具有腎上腺能β-受體興奮劑樣作用,附片可使外周血中嗜酸性白細胞下降,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有興奮作用。
清熱止嚏湯
組成:葛根15g 赤芍藥15g 生地黃15g 牡丹皮15g 紫草15g 黃芩10g 知母10g 黃柏6g 澤瀉12g 肉桂1g(兌服) 細辛3g 紅花6g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祛風止嚏。用于過敏性鼻炎證屬郁熱内蘊者。
方解:《素問·痹論》說:“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湯,澀于小便,上為清涕”。此為膀胱氣化不良,小便不利,郁而化熱(膀胱蓄熱),緻使太陽之氣痹于下,不能循經上升,故上為清涕也。方中肉桂溫陽化氣,助知母、黃柏、澤瀉清利膀胱,導熱邪于下,所謂上病下治之法;葛根、黃芩清肺與陽明之郁熱;牡丹皮、赤芍藥、生地黃、紫草、紅花清熱涼血而化瘀,有抗變态反應之效而利于調節免疫功能;細辛辛散,調節寒溫,發散郁熱,祛風止嚏。
溫陽祛風湯
組成:淫羊藿 鎖陽 蛇床子 白蒺藜 白芷 烏梅各10g 枸杞子 桑椹子 白芍藥各12g 細辛3g
功能主治:溫補肺腎,祛風散寒。用于過敏性鼻炎,證屬肺腎虛寒者。
方解:方中淫羊藿、鎖陽、蛇床子溫腎壯陽;枸杞子、桑椹子、白芍藥補益肝腎;白蒺藜、白芷祛風止嚏;細辛溫肺散寒通竅;烏梅斂肺抗敏,澀津止涕。合用則具溫補肺腎,祛風散寒之功。
冬病夏治方
組成:白芥子2份 延胡索 甘遂 白芷 細辛 制川烏 制草烏各1份
制用法:研粉,過80目篩,以生姜汁調成糊狀。取一定量攤于5×5cm紗布塊上,藥糊面積直徑為3cm,于藥糊表面撒一薄層肉桂粉。敷帖穴位:大椎、肺俞(雙)、膏肓(雙)、腎俞(雙)、膻中,膠布固定,每次敷帖時間4~6小時,7~10天1次,3次1療程;或于當年夏季頭伏、二伏、三伏日,上午貼,保持4小時以後可除去,連續貼三年。
功能主治:溫陽化飲,祛風散寒。用于過敏性鼻炎證屬虛寒者,并治呼吸道其他虛寒性疾病。
方解:方中白芥子溫化寒飲,合以細辛、白芷溫肺散寒,制川烏、制草烏溫經通絡,肉桂粉溫腎助陽,延胡索活血行氣,甘遂峻逐水飲。合用共奏溫陽化飲,祛風散寒之效。
實驗研究表明,本法可提高機體的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功能,增強機體非特異性抗變态反應的功能,可預防與減少、減輕過敏性鼻炎的發作,對患有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單純性白帶增多症等屬虛寒體質者,均具有較好的預防作用。據我們觀察第一年的療效,有效率約93%左右,療效特别好者約占35%~40%。
醫案(四則)
例1
劉某某,男,59歲,幹部,1983年11月22日初診。陣發性鼻癢、噴嚏、流清涕三年,常年發作,秋冬及早晚為多。伴疲勞、易感冒,精神不振,食納一般。
檢查:下鼻甲腫大暗紅,舌質正常,苔薄白,脈細。屬肺氣虧虛,鼻竅失煦證。
治療:拟益氣固表,祛風止嚏,用玉屏風散合桂枝湯加減:黃芪15g,桂枝、白術、白芍藥、防風、烏梅各10g,大棗10枚,細辛、蟬蛻、甘草各6g,生姜三片,水煎服,每天1劑,分二次服。
26日複診:五劑後,症狀控制,但略有鼻腔幹燥感。予原方中桂枝、細辛減半,加玉竹12g,五劑。鼻症消失,全身症狀亦好轉。
1984年5月鼻症又有輕微複發,仍以首診方加桑椹子15g,五劑病瘥,并囑以補中益氣丸調理。
例2
柳某某,男,36歲,技術員,1983年11月15日初診。陣發性鼻癢、噴嚏、流清涕13年,季節性發作,每年9月至翌年4月,早晚為多。發作時伴外耳道作癢。平時形寒肢冷,易感冒,自汗,疲勞乏力,頭昏,記憶力差,腰脊酸痛,耳鳴,脫發,面色不華,小便清長,餘瀝難淨,夜尿2~3次。
檢查:下鼻甲腫脹,色暗紅,鼻道有水樣分泌物。舌質淡胖有齒痕,脈沉細。以往用西藥治療,撲爾敏短暫有效。證屬肺腎兩虛。
治療:拟益氣溫陽,通竅止涕。溫陽祛風湯加減:黃芪15g,附片、淫羊藿、巴戟天、補骨脂、白術、何首烏、熟地黃、山茱萸、烏梅各10g,蒼耳子、煅牡蛎各15g,細辛6g,水煎服,每天1劑,分二次服。
五劑後,鼽嚏症狀基本控制,鼻癢仍存,全身症狀輕微改善。再拟原方進出共四十劑。
1984年3月17日複診:鼻症消失,全身症狀明顯改善,囑以腎氣丸、補中益氣丸調理。後随訪半年未複發,但有時早上有少許清涕,短暫鼻塞,無鼻癢、噴嚏。
例3
梁某,女,44歲,工人,1983年9月6日初診。陣發性鼻癢、噴嚏、清涕,常年性早上發作,冬月為多,對灰塵及食油煙、炒辣椒氣味特别敏感。以往用西藥治療,撲爾敏、地塞米松有短暫療效。平時畏風冷,手足心熱,易感冒,疲倦乏力,自汗、耳鳴,咽幹少津,小便黃,大便幹結。
檢查:下鼻甲腫脹。色暗紅,舌質偏紅有裂,邊有瘀點,苔薄黃,脈弦細。證屬郁熱熏鼻證。
治療:拟涼血清熱,祛風止嚏。用清熱止嚏湯:葛根20g、赤芍藥、黃芩、知母、黃柏、澤瀉各10g,生地黃15g,紅花6g,肉桂粉1.5g(兌服)。三劑,水煎服,每天1劑,分2次服。
13日二診:訴服藥一劑後,症狀完全控制,續服兩劑,手足心熱、咽幹燥感、舌苔黃等症消失,但晚上2~3點鐘時咳嗽一陣,小便仍黃。原方加紫菀、款冬花各10g,三劑,煎服法同前。
20日三診:謂鼻症未發,咳嗽亦止,對灰塵、食油煙、炒辣椒氣味已不太敏感,仍耳鳴,肩關節疼。鼻黏膜轉淡紅,舌質淡有齒痕,舌邊瘀點仍存,脈沉細。治以益氣固表,補腎扶元,處方:黃芪、白術、熟地黃、山茱萸、煅牡蛎、澤瀉、茯苓各10g,附片6g,雞血藤20g,五劑,每天1劑,水煎服,分2次服。
10月13日診:謂服上方後,諸症消失,近因食鮮魚引起鼻症複發已經3天,但症狀較以往為輕。根據辨證,仍用首診方(清熱止嚏湯)原方,僅服一劑,症狀頓失,後以補中益氣丸、補腎強身片調理月餘。後随訪兩年未見複發。
例4
劉某某,男30歲。自訴發病時鼻内癢甚,噴嚏頻作,流清涕多如水,日發數次,已三年餘。
檢查:鼻腔黏膜呈淡白水腫,鼻道無膿性分泌物。舌淡苔薄,脈緩。診為過敏性鼻炎,全身症候不顯,按肺脾腎虛,氣不攝津論治。
治療:拟溫陽益氣,升清通竅。處方:黃芪、黨參、枸杞子、淮山藥各12g,白術、菟絲子、益智仁、淫羊藿、薏苡仁各10g,并囑其按摩鼻背兩側,日行三次,每次10min,至局部皮膚灼熱感為度。
服上方十劑後,症狀大減,檢查見鼻黏膜色澤轉紅,水腫消退,餘無特殊。續服上方,去淫羊藿,加蟬蛻3g,進十四劑後症狀消失,鼻内略有幹燥感,查鼻腔正常。仍以上方加桑椹子12g,續服七劑,随訪三年餘未發。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