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内外西醫文獻多用勃起功能障礙作為陽痿的替換名,但嚴格說來,二者并不完全等同。勃起障礙除了勃起不能,還包括了陰莖的痛性勃起和異常勃起等疾病。偶爾一次性交失敗或較短時間内不能正常性交不能稱為陽痿。
美國人從性交失敗的概率上對陽痿作了限制,認為凡企圖性交時陰莖勃起失敗達75%以上者,始能稱為陽痿。
中華泌尿外科學會男科學則從性交失敗的時間上對陽痿進行了規範,認為陽痿是指陰莖不能勃起或維持足夠硬度進行性交持續3個月以上者。
國際陽痿學會對陽痿所作的定義是:性交時陰莖不能有效地勃起而緻性交不滿足。
陽痿有時是一種獨立的疾病,有時則是某些疾病的并發症狀;在臨床上以性交時陰莖不能有效地勃起為特點。
陽痿是一種男性多發病。但男子的性能力因人而異,差别很大。一般規律是,在青春期性成熟後(男子18歲左右)性能力最強,陰莖勃起最堅,射精時射程可達30-40cm,不應期亦較短。若男子20歲結婚,其性能力在25歲以後就會從頂峰稍有下降;但直到40歲,陰莖勃起的堅度不會有太大變化。50歲以後,陰莖勃起的堅度開始減弱,不應期逐漸延長;從60歲開始進人老年期,男子雄激素的分泌大幅度降低,各個器官的功能(包括勃起功能)亦明顯減退,表現在陰莖達到完全勃起需要的時間延長,射精無力,且極易疲軟等。然而,過去認為男子60歲以後性能力喪失的觀點是錯誤的。在調查中發現,70%的男子在68歲時仍可過有規律的性生活,甚至25%的男子在78歲時仍性活躍。如果從青年時期起維持較高水平的性活動,隻要機體不出現嚴重的急慢性疾病,高齡男子可将某種方式的性活動保持到70歲或80歲。我國《素問·上古天真論》甚至有百歲男子猶能生子的論述,說明人類的性活動是沒有嚴格的年齡界畔的。因此,将陽痿限定為青壯年之病的表達是不準确的。随着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高年陽痿就診者将日趨增多。
陽痿是中醫和西醫通用之病名。中醫學對陽痿又稱陰痿。
中醫學認為,陰莖生于前陰,為宗筋所聚。幼年男子陰莖短小,雖偶有勃起,但不具備性交能力;從青春期開始,随着腎氣的充盛,在天癸的激發下,人類的内外生殖器及第二性征開始發育,男子陰莖亦漸趨長大,始有了性交的欲望及能力。陰莖的勃起是由一系列髒腑、經絡及氣血津液相互協調作用的結果。就髒腑來說,腎主生殖,并在腎精的基礎上化生天癸,是相火發生的根源,而相火是啟動人類性欲及宗筋勃起的原動力;心主君火,對相火有強大的支配和制約作用,亦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類性欲和宗筋的勃起;肝藏血,主疏洩,又主宗筋,肝血在肝氣的疏導下對宗筋的快速充盈是陰莖勃起的物質基礎;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對天癸及宗筋都有潤養支持作用;肺主一身之氣,肺金之氣可下達腎水,對宗筋的勃起也有支持作用。就經絡來說,肝脈“循股陰,人毛中,過陰器”,與宗筋的關系最為密切;而足陽明與足太陰之筋“聚于陰器”,足少陰與足厥陰之筋“結于陰器”;沖、任、督三脈同起于胞宮,一源三歧,與宗筋亦都有密切的聯系。其中沖、任二脈是天癸輸布的主要通路;督脈則直接達于宗筋,制約陰莖的勃起。如因于内外各種病理因素,導緻上述髒腑及經絡的功活動失調或受損,均可産生陽痿。歸納起來,陽痿的産生有三類病因:
(一)情志内傷
根據中醫“五神志”學說,情志内傷可直接導緻五髒的功能紊亂,引起陽痿。臨床上常見的有:
1.情志不遂,肝氣郁結肝主疏洩,疏導一身氣機。如男子性格内向,或情志不遂,或所欲不得,或焦慮過甚,或郁怒不伸,日久均可影響肝髒的疏導功能,導緻肝氣郁結,肝血運行失暢,不能灌溉宗筋,而緻陽痿。
2.憂思太過,傷及心脾心主君火與神志,制約相火;脾在志主思,為氣血生化之源。如勞心積慮,曲運神機;或見色妄情,朝思盼;或頻頻手淫,性夢遺精;如此勞心太過,抑損心脾,而緻君火偏衰,氣血不足,宗筋失養,陽道不振。
3.驚恐内傷,腎氣逆亂腎在志主恐,恐則傷腎,驚則氣亂。如大驚卒恐,則腎氣逆亂,陽道立瘘。
(二)髒腑虛損
1.腎陽衰微,命火不足年老體衰,元陽不足;或票賦不充,素體陽虛;或腎精虧耗,陰損及陽;或久病及腎,傷及元陽等等,緻使腎陽衰微,命火不足,無力溫煦鼓動宗筋,而緻陽痿。
2.腎精不足,陰虛火旺多素體陰虛,或相火偏盛,平時情縱欲,房事過頻,而緻腎精匮乏,陰虛火旺。此類病人雖陽道易興,但勃而不堅,或甫觸即萎,難行房事。
3.脾肺兩虛,宗氣不足肺主一身之氣,脾主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二者與宗氣的形成至關重要。如肺病日久,或脾髒受損,均可緻宗氣不足,不能下達于腎,而緻陽萎。
(三)外邪侵襲
1.濕熱下注,傷及肝脈多因形體豐盛,素有痰濕,更加偏嗜辛辣炙煿,而緻濕熱内蘊;或強力人房,忍精不洩,而緻敗精瘀滞精道,釀為濕熱;或交合不潔,濕熱毒邪盤踞肝脈;或熱病後濕熱未清,下注肝經等;均可緻濕熱下注,傷及肝脈,面緻宗筋痿廢不用。
2.寒邪凝滞,傷及肝脈如素體陽虛,寒濕内盛;或居處寒冷潮濕,坐卧濕地;或寒冷作業,以水為事;均可緻寒邪凝滞肝脈,影響宗筋的勃起。
3.痰瘀交結,宗筋失用多見于老年患者或久病人絡,由于髒腑的氣化功能減弱,痰瘀等病理産物阻滞經絡脈道,影響氣血的轉輸,而緻宗筋失用。
4.跌仆損傷,傷及沖、任、督脈多因手術或外傷,而緻瘀血内阻,沖、任、督脈受損,宗筋不能勃起。
辨證治療
根據陰莖勃起的機理和陽痿的病因病機,目前多認為本病與肝、腎二髒的關系最為密切,并有“實者在肝,虛者責腎”的說法。此外,以心主“君火”,脾胃主潤宗筋,為氣血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氣,均參與了宗筋的正常勃起,故心、脾、肺三髒的功能失調,亦可間接導緻本病的發生。因此,陽痿的病機較為複雜,在具體臨證中,又當根據病人的發病特征和臨床表現,認真辨明病在何髒何經,病性屬實屬虛,或數髒并病,或虛實夾雜,然後根據證候類型,恰當選方用藥。臨床常見的證型有:
1.肝氣郁結
主證:多見于功能性陽痿,病人多性格内向,或心理壓力較重,或有精神創傷史。常突然發病,症見陽道不舉,或舉而不堅,難行房事;并有情緒抑郁,或焦慮不安,或郁怒寡歡;或伴有胸脅滿悶,上腹胞脹,善太息等。舌質偏黯或正常,舌苔薄白,脈弦或弦滑。治法:舒肝解郁,理氣和血。方藥:達郁湯化裁。
醋柴胡9g,升麻6g,制香附9g,炒白芍12g,橘葉9g,刺蒺藜9g,川芎5g,當歸12g,蜈蚣2條,甘草6g。每日1劑,水煎服。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香附、橘葉疏肝理氣,白芍、當歸柔肝養血,川芎行肝之血,升麻通肝之陽,蜈蚣通絡散結,興陽振痿,甘草調和諸藥,并能緩解蜈蚣之毒性。諸藥合用,既能舒肝之郁,又能養肝之血,共奏理肝和血之效。其中蜈蚣有毒,使用時應從小量開始,且不可久服。加減:如情志抑郁較重,胸悶不舒,可加合歡皮15g,石菖蒲9g以舒肝解郁;兼見血行不暢,可加丹參15g、桃仁9g以活血化瘀;腎陽不足,可加巴戟天12g、絲子9g溫腎助陽;肝郁化火,可去升麻,加丹皮12g、栀子12g清肝涼血;肝郁及脾者可加生白術12g、黨參12g健脾益氣。
2.肝經濕熱
主證:多見于酗酒之人或有慢性生殖系炎症患者。起病較緩慢,陽道萎軟,舉而不堅;少腹拘急,腹股溝或會陰部酸脹,小便餘瀝不暢,或有尿急、尿頻、尿痛;陰囊潮濕,口苦咽幹。脈弦數或弦滑,舌紅苔黃膩。治法:清利濕熱,舒肝振痿。方藥:龍膽瀉肝湯化裁。
龍膽草12g,栀子9g,黃柏9g,柴胡9g,白芍15g,當歸12g,牡丹皮12g,革12g,澤瀉15g,荔枝核9g,白茅根15g。每日1劑,水煎服。方解:龍膽草性味苦寒趨下,善清瀉肝膽濕熱,是為主藥;栀子、黃柏苦寒堅陰,協助龍膽草清瀉肝經之火,柴胡舒肝解郁,白芍、當歸養血柔肝,共為輔藥;牡丹皮、白茅根涼血散瘀,、澤瀉清熱利濕,使濕熱從小便而去,是為佐藥;荔枝核引諸藥直達肝經,并能疏肝行氣,散結止痛,是為使藥。
加減:如濕熱不重,可适減龍膽草、栀子及黃柏劑量;小便不暢,尿急尿頻明顯,加萹蓄12g,麥15g以清利水道;少腹抽痛加延胡索9g,川楝子9g、吳茱萸6g以理氣緩肝;尿血者加側柏葉12g,生地黃15g以涼血止血;腰痛重加續斷15g,杜仲15g以強腰壯腎。
3.心脾兩虛
主證:多見子久病體虛,或長期從事腦力勞動,暗耗氣血者。逐漸起病,可先有性欲淡漠,後陽道漸行疲軟,勃起無力;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膽怯多疑,心悸自汗;納少,大便溏,面色不華。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治法:健脾養心,安神定志。方藥:歸脾湯化裁。
人參9g(單煎),炙黃芪15g,炒白術15g,茯苓15g,陳皮6g,酸棗仁9g,木香9g,龍眼肉15g,炙甘草9g,生姜3g,大棗5枚。每日1劑,水煎服。方解:人參大補元氣,黃芪、白術健脾益氣,共為主藥;茯苓、棗仁、龍眼肉養心安神,是為輔藥;木香調逆亂之氣,陳皮行黃芪之滞,為佐;生姜、大棗、炙甘草甘溫補中并調和諸藥,共為使藥。加減:腹脹者去黃芪,加炒槟榔12g以行氣導滞;脾虛便溏者加蓮子12g、山藥12g以健脾益氣,澀腸止瀉;氣虛下陷者加升麻6g、柴胡6g以升陽舉陷;脾虛及腎,腎陽虧虛者加肉苁蓉12g、淫羊藿9g、枸杞子15g以益腎壯陽;心陰不足,心火亢盛者去黃芪、白術,加白芍12g,黃連6g以斂陰清火。
4.腎陽衰微
主證:多見于禀賦不足、老年體虛或大病新愈病人,陽道不舉,或舉而不堅;面色皖白,頭暈目眩,耳鳴,精神萎靡,腰膝酸軟;小腹發涼,畏寒肢冷,夜尿清長頻。
方藥:斑龍丸加減。
鹿角膠10g(烊),菟絲子10g,柏子仁10g,熟地黃15g,補骨脂10g,肉苁蓉12g,黃芪15g,當歸12g,酸棗仁10g,陳皮6g。每日1劑,水煎服。治療起效後,亦可制成丸藥久服。
方解:本方不在補助命火,而在溫補元陽。鹿角膠、菟絲子、肉苁蓉藥性溫柔,均入腎經,且陰陽同補,既可以鼓舞腎中陽氣,又能填精補髓,是為主藥;補骨脂為純陽之品,可以協同諸藥大補元陽,熟地、當歸為腎經血藥,滋陰填精,使從陰引陽,共為輔藥;柏子仁、棗仁入心而養心氣,又能人腎而潤腎燥,使心腎相交,黃芪大補脾氣,以後天養先天,陳皮行諸藥厚重之滞,此數味皆從他髒而及腎,乃兼治之意,是為佐藥;諸藥多可人腎,兼以為使。諸藥相合,使腎精充足,腎陽得助,故對元陽不足、相火偏衰之陽痿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加減:如有火不生土,而緻脾虛便者可去熟地黃、肉苁蓉,加炒白術12g,茯苓15g以健脾實腸;命門火衰,畏寒較重者可加制附子9g,桂枝9g以補助命火;相火不足、性欲淡漠者可加淫羊藿9g、韮子9g以補益命火;督脈空虛,腰脊酸軟者可加炒杜仲15g,狗脊15g以壯腰強腎;中氣不足,聲低氣怯者可加人參5~10g(單煎另兌)以大補元氣。
5.陰虛火旺
主證:多見于素體陰虛或性欲亢進,房事過頻者。欲念頻萌,陰莖有勃起,但舉而不堅;夜寐不實,多夢滑精;五心煩熱,腰脊酸軟,頭暈耳鳴,口幹不多飲;舌質嫩紅,苔薄黃,脈細數。治法:滋陰洩火。方藥:大補陰丸化裁。
熟地黃30g,龜甲10g,黃柏10g,知母10g,白芍12g,牛膝15g,白茅根30g,肉桂3g(後下)。每日1劑,水煎服。方解:方中熟地黃、龜甲補腎水而滋陰,“壯水之主,以治陽光”;知母、黃柏苦寒堅陰,清洩相火;白芍、牛膝補肝腎之陰而養血;白茅根滋陰清熱;諸藥合用,使腎陰得複,相火得清,标本同治。加肉桂者,意在反佐諸藥之寒,并引火歸原。加減:失眠多夢者加丹參15g,酸棗仁10g,以養血安神;滑精者加沙苑子9g,蓮須9g,以固精止遺;如陰陽兩虛,可加淫羊藿9g,肉苁蓉12g,以溫柔補陽;肝火較盛者加栀子12g,生牡蛎20g(先煎),以平肝洩火。
6.瘀血阻絡
主證:多見于糖尿病、冠心病、外傷及手術病人。陽事不興或勃起不堅,口渴而不喜飲,胸悶不舒,疼痛時作,舌質黯,脈細澀或結代。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振痿。方藥:複元活血湯加減。
當歸12g,赤芍12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6g,炮穿山甲6g,花粉15g,柴胡6g,酒大黃9g。每日1劑,水煎服。
方解: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活血化瘀,柔肝養血;穿山甲破瘀通絡,酒大黃蕩滌凝瘀敗血,并引以下行;柴胡疏氣解郁;方中用花粉者,一在潤燥生津,一在“消撲損瘀血”諸藥合用,祛瘀血而不傷新血,共奏活血通絡、祛瘀生新之功。
加減:痰瘀交結者可加膽南星9g、全蠍6g以化痰散結;肝郁氣滞者加枳實12g、制香附9g以疏肝解郁;大便不實者可去大黃;小便澀痛者可加麝香0.2g(分沖)、琥珀2g(分沖)以通絡開竅;腎陰虧損,加生地黃15g,玉竹15g,以滋陰補腎;元陽不足,加淫羊藿9g,蛇床子9g,以壯陽補腎;氣虛者加黃芪15g,炒白術12g以益氣健脾;如瘀血過重,可加虻蟲6g,水蛭6g,以加重化瘀之力。
7.寒滞肝脈
主證:多見于素體陽虛,或冒寒淋雨,或水中作業者,也可見于慢性生殖系炎症久治不愈者。陽道軟縮不舉,陰囊濕冷,少腹脹急或睾丸抽痛,以上症狀遇冷加重;舌暗淡,苔白膩;脈沉弦或沉遲。治法:溫經暖肝,通絡振痿。方藥:暖肝煎化裁。
當歸12g,枸杞子15g,小茴香9g,吳茱萸9g,肉桂3g(焗服),烏藥9g,沉香38.九香蟲9g,茯苓15g,生姜6g。輕者每日1劑,重者每日1~2劑,水煎服。方解:當歸、枸杞養肝之血;吳萸、肉桂、生姜散肝之寒;小茴香、烏藥、沉香、
九香蟲理肝之氣;茯苓滲肝經之濕。諸藥合用,有較強的溫經暖肝作用。加減:兼陽虛外寒者加制附子6g,桂枝9g以溫陽散寒;元陽衰微者加淫羊藿9g,仙茅12g以補腎壯陽;兼血瘀者加桃仁9g,紅花9g以活血化瘀;腰痛較重者加炒杜仲15g,續斷15g以強腰補腎;睾丸抽痛者加荔枝核12g,元胡9g以理氣止痛。
8.驚恐傷腎
主證:多有大驚卒恐史。驟然發病,陽事不興或舉而不堅,腰酸尿頻,夢遺滑精,心悸易驚,膽怯多疑,精神恍忽;脈形散亂或其動如豆,舌質略淡,苔白。治法:安神定志,益腎固精。方藥:固腎安神湯化裁。
菟絲子12g,枸杞子15g,沙苑子12g,五味子9g,酸棗仁12g,茯苓12g,遠志9g,石菖蒲9g,龍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每日1劑,水煎服。方解:“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大驚卒恐,腎氣散亂故神無所依。方中菟絲子、枸杞子、沙苑子補腎填精;益智仁、五味子固腎斂神;酸棗仁,茯神甯心安神;龍骨、牡蛎鎮驚安神,引虛陽歸腎;遠志、菖蒲安神開竅。諸藥合用,共奏固腎填精,安神定志,收斂浮陽之效。
加減:如心悸氣短,加黨參15g,麥門冬15g,以益氣養心;督脈空虛,腰酸膝軟者,加狗脊15g,續斷15g,以強腰壯腎;心火偏亢,夜寐不甯者,加黃連6g,蓮子心6g,以清洩君火。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