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結婚記

作為一名婚戀問題研究學者,馬浩宇見證了弟弟、弟妹從相親到結婚的過程。

馬浩宇來自安徽一個農村家庭。2020年1月,弟弟和弟妹在雙方父母的安排下見了面。其後是“相家”,即女方第一次正式拜訪男方父母,也是女方親戚到男方家的一次考察,這是雙方親戚對最終能否成婚的重要考量依據。因而,一場宴席少不了,一個大紅包少不了。

房子是雙方家庭讨論的重點。馬浩宇家當時因拆遷,安置房還沒有确切消息。雙方商讨的結果是男方在縣城南部購買一處在建小區的房子當新房。

2021年年初,按照當地“下禮”習俗,男方準備了6種飲品各6箱、半隻豬、一麻袋白糖、一麻袋紅糖、6萬元現金紅包以及煙花爆竹。“下禮”過後進入“彩禮”環節,這也是在婚姻支付成本中占比最高的部分。除了16萬元的現金紅包之外,男方準備了10種禮品各10件、煙酒、一隻羊、煙花爆竹等,于婚前4天送至女方家。這個階段,男女雙方的結婚意願已經确定。

接下來,婚前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男方攜女方及其女性長輩購置“三金”或“五金”。

2021年年末,雙方舉辦了婚禮。此時馬浩宇家的拆遷安置房已分配下來,弟弟得到一套,而在城南購買的新房并未使用,卻給弟弟增添了一筆貸款。

馬浩宇發現,弟弟從相親到結婚,人情支出中的禮品和禮金是巨大的“面子工程”。男方購置的禮品規格遠超出一般家庭。

在農村也有解決之道。男方購置禮品時會和超市達成一緻:作為“下禮”或“彩禮”的這些禮品可以退貨,但存在一定差價,比如一箱牛奶的定價為70元,給超市時隻按50元退。差價由男方補上,禮品退回超市後的錢則到了女方那裡。這樣的轉換成為人情下的禮品鋪張。

馬浩宇的家鄉有一句老話:“越往西,禮越重”。從縣城往西,對禮品和禮金的要求呈遞增之勢。

其實,他家的這本“結婚賬”,在農村地區并非個例。

他所在的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課題組曾針對全國21個省(區、市)開展農村婚戀問題調研。課題組在其他地區調研了解到,一些農村青年中學畢業後,倘若不繼續升學,就一邊打工一邊趁逢年過節回老家相親。由于男方打工收入一般,女方通常在結婚時提出高彩禮等要求。課題組在調研時發現,中部某省不少農村,近兩年提出50萬元彩禮并不鮮見。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盧叢叢發現,在老家豫南農村婚姻成本從10年前開始明顯增高,現金彩禮、三金首飾、城市商品房是女方要求的基本項。近幾年,婚前最低要求是當地縣城商品房首付,現金彩禮一般是10萬元左右,“三金”約3萬元,還有訂婚花費(約兩萬元)、結婚酒席開支(約5萬元)等其他開支。

“在傳統婚戀觀影響下,父母将孩子的人生大事看作自己的首要責任。在這種溫情脈脈的代際親情下,房子、車子、彩禮成為鄉村愛情中躲不開的三座大山。”盧叢叢分析說。

楊歆曼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雷宇 朱娟娟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