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 > 正文

蒲松齡的明湖情緣

□戴永夏

以《聊齋志異》聞名于世的我國清代傑出的小說家蒲松齡,自幼家境貧寒,中秀才後又屢試不第,大半生都靠在家鄉淄川教書糊口。限于地位和身份,他去過的地方并不多,唯獨濟南卻是他常來常往的地方。尤其在年近“知天命”之後,他因遊學、應試等事,“年年做客芰菱鄉”(指濟南),有時一住數月之久。閑暇時,他經常忘情于泉湖山水之間,周旋于濟南的文朋詩友之中,寫了不少贊美濟南泉湖的詩文,尤其對大明湖,可謂情有獨鐘。他的不少詩文,都與大明湖有關。

蒲松齡到濟南,多半在大明湖附近租房居住。他在《客邸晨炊》一詩中寫道:

大明湖上就煙霞,茆屋三椽賃作家。

粟米汲泉炊白粥,園蔬登俎帶黃花。

當時,他在大明湖邊租賃了三間茅屋居住,自己動手做飯。清晨,熬一鍋小米粥,再切點新鮮蔬菜,就把早飯打發了。從中看出,他當時的生活十分簡樸。

盡管如此,他對大明湖卻非常喜愛。康熙四十五年(1706)夏,六十七歲的蒲松齡應友人之邀,又一次來到濟南,住在大明湖邊的居湖樓,寫下了《夏客稷門,僦居湖樓》一詩:

西來僦屋水雲間,枯坐攤書四壁閑。

雨過開窗風滿樓,獨持酒杯看華山。

半畝荒庭水四周,旅人終日對閑鷗。

湖光返照青連屋,荷氣随風香入樓。

從詩中看出,大明湖的美麗風光,讓蒲松齡怡然自得。他獨居在四面環水的樓上,或伏案讀書,或自斟自酌,日子過得悠閑自在。時而臨窗遠眺,但見湖光潋滟,鷗鹭翔集,豔荷怒放,香氣撲鼻。此情此景,讓人沉醉其中,有飄飄欲仙之感。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蒲松齡應山東布政使喻成龍之邀,到濟南做客,恰逢山東鹽運使李興祖和喻成龍主持重建的曆下亭剛建成不久。蒲松齡對此大加贊賞,揮筆寫下了洋洋千餘言的《古曆亭賦》。賦中,他以滿懷激情的筆觸,勾勒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明湖秋色圖:

入眶清冷,狎鷗與野鹭兼飛;聒耳哜嘈,禽語共蟬聲相亂。金梭織錦,唼呷蒲藻之鄉;桂楫張筵,容與蘆荻之岸。蒹葭挹露,翠生波而将流;荷芰連天,香随風而不斷……

在作者筆下,大明湖上鷗鹭翻飛、鳥鳴蟬唱。湖中錦鱗暢遊,傍岸蘆葦青青,滿湖荷花飄香。遊船畫舫,出沒于蘆荻荷田之中,時隐時現……這一切如詩如畫的景緻,令人心曠神怡。

而在《重建古曆亭》詩中,他進一步寫道:

大明湖上一徘徊,兩岸垂楊蔭綠苔。

大雅不随芳草沒,新亭仍傍碧流開。

雨餘水漲雙堤遠,風起荷香四面來。

遙羨當年賢太守,少陵嘉宴得追陪。

面對新建的曆下亭,蒲松齡先寫了亭周圍的美麗景色:垂柳披拂,綠草如茵,豔荷盛開,芳香四溢……讓人流連忘返;接着思接千載,憶起當年北海太守李邕在曆下亭宴請大詩人杜甫等人的情景,這更令他豔羨不已。這傳頌千古的文壇佳話,也給大明湖增添了新的韻緻。

他還在《古曆亭》一詩中寫道:

曆亭湖水繞高城,勝地新開爽氣生。

曉岸煙消孤殿出,夕陽霞照遠波明。

誰知白雪清風渺,猶待青蓮舊譜興。

萬事盛衰俱前數,百年佳迹兩遷更。

詩的前四句寫古曆亭優越地理位置和優美風景:傍城帶湖,氣象一新,曉霧晚霞,景色各異。後四句撫今追昔,通過對李白、李攀龍等大詩人的懷念,表達了對詩壇興衰的感慨和對曆下詩壇後繼有人的期望。

大明湖是蒲松齡的向往之地,也是他感情的載體。當他回憶起科舉屢屢失敗,仕途一再碰壁的時候,他描寫的大明湖景色也流露出悲觀失意的哀怨之情。康熙三十六年(1697),58歲的蒲松齡客居濟南,又寫了一首羁旅詩《稷門客邸》,道出他内心的凄楚、悲涼和無奈:

年年作客芰菱鄉,又是初秋送晚涼。

露帶新寒花落緩,風催急雨燕歸忙。

淺沙叢蓼紅堆岸,野水浮荷綠滿塘。

意氣平生消半盡,惟餘白發與天長。

詩人年年做客荷香滿城的濟南,這次來又适逢寒意料峭的秋天。寒露慢慢摧折了落花,凄冷的風雨又送走了歸燕。湖邊的蓼花依舊那般紅豔,水中的蓮荷也還是碧綠一片。盡管明湖風光依舊,然而在曆經滄桑後,自己進取的銳氣卻消耗大半。往事如煙,不堪回首。隻有這滿頭白發,記錄着自己的坎坷和辛酸……此時,詩人的悲愁心緒與凄清的湖景翕然相合,哀怨之聲呼之欲出。這浩蕩的大明湖,似乎成了他唯一值得傾訴的知己……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