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的正月即将過去,随着多地沉寂三年已久的傳統新春民俗與節慶紛紛“回歸”,濃郁的年味并完全未散去。
▲廣東英歌舞
在衆多新春的民俗節慶中,最燃、最具火藥味、最狂歡的莫過于廣西的賓陽炮龍節。
每年農曆正月十一,在廣西賓陽縣,上百支炮龍隊整裝齊備,舞動起中華民族的圖騰——龍。
▲炮龍開光
赤膊上陣的舞龍隊舉起條條炮龍在縣城内各處遊走,挨家挨戶送福。興奮的人們把手中的鞭炮扔向翻飛的巨龍,俗稱“炸龍”。鞭炮隆隆,炸響夜晚。
也因此,賓陽炮龍節素有“東方狂歡節”之稱、被評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和“中國最佳非物質文化遺産節慶”。
▲賓陽炮龍節
正月十一當天,數十萬海内外遊客湧入賓陽縣。全民參與、老少皆宜是炮龍節的特色,哪怕是遠道而來的遊客也可以開心的融入其中。
▲赤膊上陣的舞龍隊
當地人認為龍炸得越爛,新的一年就會越順利。鞭炮響動,男女老幼、外地遊客盡興其間,感受着獨特的中國“新年狂歡”。
賓陽炮龍節的背後,究竟與廣西的地緣格局、人文曆史有着怎樣的聯系?偌大的廣西,為何隻有賓陽産生了炮龍節文化?
一、控遏四方
在世人眼中,廣西似乎是一個山地丘陵密布的地區。廣西與鄰近的廣東一道,南嶺等山脈将其與長江、中原腹地隔絕開來,在古時被看作不宜居住的煙瘴之地。
實際上,廣西并不完全是山區,除了沿海有大片平原面積外,廣西中部向南分布着帶狀平原,隸屬于南甯市的賓陽縣,就坐落在廣西第三大沖積平原上。
▲賓陽縣位于廣西中南部
兩廣被稱為嶺南,公元前219年,剛剛統一中國兩年的秦始皇發兵50萬南下,想一勞永逸地解決不停襲擾中原的百越,同時擴大秦帝國版圖。
▲兩廣地形
為方便進軍,秦帝國修築靈渠,溝通了湘桂兩地水系,中原王朝得以借助溝通的水系将軍事力量布置到更南方,使廣西東北部的桂林成為中原王朝在廣西的可進退自如的支點。
▲靈渠
平定百越後,秦朝在嶺南設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華夏文明随着秦軍的腳步,在嶺南稠密的河網和間落分布的平原一路向南延展。
桂林是華夏文化南下傳播進入廣西的第一站,此地向南,通暢的平原地帶将被大明山截斷去路。
▲華夏文化通過桂林進入嶺南
高聳的大明山脈中有一處地形絕佳的開口,維系廣西南北方的交通。秦軍在此修築關隘,便是昆侖關的前身。
▲大明山位于廣西中部
自此向西向南的地形更加複雜,聚居于此的西瓯(壯族祖先)等百越分支更是抵觸漢文化的進入。
複雜的地形和人文環境,讓中原王朝愈發重視對昆侖關地區的控制。
▲昆侖關的位置
秦漢及此後曆代大一統王朝在廣西的管理上大都雙管齊下。他們以昆侖關為界,将廣西分為東北、西南兩個闆塊。
以桂林-賓陽的廣西中北部作為支點,不斷加強對整個廣西的控制;同時采取羁縻政策,允許西南方土著在臣服中原王朝的基礎上适當自治。
▲華夏文明的傳播在昆侖關遇到阻礙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因秦末戰亂而割據的南越國重新控制嶺南。
▲南越國
西漢設置郁林郡管轄今廣西中北部,在其境内新設3個縣,其中的領方縣就是今天賓陽縣的前身。
領方(賓陽)的縣治跨越兩千餘年未曾改變,同時期的賓陽周邊其他古縣治則大都消失在曆史煙塵中。
賓陽城南30公裡的古關隘(昆侖關前身)更是秦漢統攝廣西的重要工具。
作為廣西中北部最早設立行政建制的地區,悠久的曆史讓賓陽成為廣西的華夏文明中心之一,見證并推動了漢文化在廣西中北部地區發展。
▲西漢時始設領方(賓陽)
西漢平定南越國的同時,控制了今越南北部地區,當地生活着百越的另一支——駱越人。
▲西漢版圖
廣西西南部及越南北部地區一直是百越人的聚居區,當地土著對華夏文化較為抵觸,山地丘陵地形進一步阻滞了文化傳播。
在大一統王朝的長期統治下,華夏文化慢慢向南滲透,特别是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的紅河平原,接受漢文化的駱越人演化成京族(今越南主體民族)。
在這一過程中,以賓陽和昆侖關為支點,昆侖關以北的地方,桂林-賓陽一帶成為漢文明比較穩固的地方,昆侖關往西南則是漢文化影響較弱的少數民族聚居區。
▲在古代,賓陽是廣西的文明過渡和博弈區
州-郡-縣三級行政體系在東漢時期形成,并保持了500餘年,一直持續到隋朝重新統一中國,方才因為新設郡縣過多,冗官體系龐大、政令不暢而消亡。
公元618年,唐朝取代了昙花一現的隋朝。唐代延續了隋代的州(郡)縣兩級行政區劃,公元631年,領方縣(今賓陽縣)升級為州,因“境内有賓水”故而命名為“賓州”。
▲唐朝設置賓州
賓陽城南的關隘在唐代被擴建為南雄關,成為昆侖關的前身。古代溝通廣西南北方的陸路通道大都經過昆侖關,廣西中部的在邕州-賓州一帶就成為華夏文明和少數民族的過渡地帶。
▲昆侖關成為中原文明和土著文明博弈的前線
賓州東北方是華夏文明比較穩固的柳州-桂林等地區,賓州西南方則主要是壯族等大量少數民族土司管控的羁縻州。
賓州不僅是溝通廣西南北的重要陸路通道,更是是中原地區聯通嶺南-安南都護府(唐代在越南北部設置的統治機構)的支點。
▲唐末地圖
随着唐王朝中央權威淪喪,割據一方的藩鎮讓帝國名存實亡。公元904年,劉隐被任命為清海節度使,統治了湖南南部至兩廣之間的大片土地。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随後而來的五代亂世徹底改寫了賓陽乃至整個廣西的曆史。劉隐在嶺南割據自立,其弟劉䶮于公元917年稱帝建立南漢政權,統治兩廣和海南島。
▲南漢(綠色)與鄰近割據政權戰争不斷
二、炮龍飛舞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憑借中原的人口經濟優勢,北宋發動了大規模統一戰争,各個割據政權被逐一平定。公元971年,宋将潘美率軍滅亡南漢,嶺南遂平。
這個所謂的大一統王朝雖然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局,但與盛唐時相比,遼東半島、燕雲十六州以及羁縻的東北地區被的契丹人控制,河西走廊和西域被黨項人占據。
▲孱弱的北宋
越南北部在五代亂局中獨立,北宋無力收複,廣西從中原王朝統治越南北部的跳闆變成了中國西南邊陲前線。
“路”是宋代的一級行政區,北宋在兩廣地區設立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成為廣東廣西地名之始。
▲宋代兩廣
廣南西路管轄今廣西全境及海南島和雷州半島,但廣西西南部仍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北宋延續前邊策略,在廣西推進漢化的同時,對邊陲的少數民族地區實施羁縻統治。
▲羁縻分布,主要在賓州以西
漢唐時期,廣西邊陲和越南北部的少數民族都接受中央政權的羁縻。越南的獨立為地緣局勢增加了變數,少數民族首領在宋越兩國間騎牆,越南為蠶食北宋領土,積極為廣西邊境的土人勢力提供支持。
宋越邊境的廣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境内)是壯族侬氏家族的地盤,11世紀初,侬氏首領侬全福反抗越南李朝失敗被誅。
侬全福之子侬智高内附北宋,但北宋擔心激怒越南,故而未滿足侬智高的官位、軍事支援等要求。
▲越南李朝
侬智高從北宋的态度中看出了宋朝的軟弱,廣源州盛産黃金和丹砂,而鄰近的北宋邕州(南甯)等地守備薄弱,侬智高看到了奪取土地的機會。
1052年,侬智高以5000兵馬起事。兵備廢馳的宋軍反應不及,不到2個月的時間,侬智高連克邕、橫、梧、封等州,占領廣西南部并且兵圍廣州。
▲侬智高起事路線
侬智高的前進路線深受廣西地緣和地形影響,賓陽附近的關隘和自此向北的山地都讓他難以逾越,否則隻能沿江而下。
北宋時,唐代的南雄關被正式更名昆侖關,這裡依舊是廣西西南進入廣西腹地,乃至北上中原的必經之路。
侬智高占據此地可防備宋軍南下,割據廣西半壁自立;還可兵出昆侖關北上荊湖地區(湖南湖北)。昆侖關的得失關系宋朝對兩廣地區的統治。
▲昆侖關
至1052年底,侬智高軍力已擴至5萬,他也确實有了占領兩廣後北上荊湖的計劃。頗為驚駭的宋仁宗任命狄青為宣徽南院使,率兵南征侬智高。
宋軍的到來打破了侬智高的美夢,狄青将叛軍逐出廣東。侬智高依據地形之利,退守昆侖關與宋軍對峙。
▲狄青南征的故事在民間流傳
1053年1月,狄青率宋軍主力抵達賓州(今賓陽縣),距離昆侖關僅30公裡。面對堅守不出的侬智高,狄青計上心頭。
這年正月十一,正值農曆元宵節時前夕,狄青命賓州城的宋軍兵士大鬧元宵之夜。南征宋軍多來自中原,他們将中原家鄉的舞龍、雜耍等多種技藝帶到賓陽。
賓州居民與宋軍在城内街巷擺起長桌吃飯飲酒,這形成了今日的喝燈酒的習俗。宋軍以稻草紮成龍,以火燒竹子既當照明,又在竹子中塞入火藥,在鞭炮的爆裂聲中舞動草龍。
▲喝燈酒,通常以街道和社區為單位
侬智高得知了賓州城内宋軍的慶祝活動,以為對方正在過節不會有軍事行動,于是放松了戒備,沒想到被狄青的計策麻痹。狄青随即命三軍出擊連夜奪下昆侖關,這就是當地流傳的“上元三鼓奪昆侖”的故事。
▲舞龍曆史悠久
宋軍奪回昆侖關後即刻南下攻占邕州(今南甯市區),侬智高眼見大勢已去,向西逃入大理國境内。
▲狄青行軍路線
從狄青平叛的路線不難看出,昆侖關是一處咽喉險隘,一旦侬智高自此北上占領賓州,向北便是平原,将對廣西腹地構成巨大威脅,狄青誓死要拿下昆侖關的舉動便不難理解。
▲從昆侖關(西南)方向看賓陽縣城,東北方為大片平原
侬智高被平定了,但賓陽城内放炮舞龍的習俗被保留下來。狄青的勝利鼓舞了當地人,人們認為燃炮舞龍是吉祥的象征。
1075年(北宋熙甯八年),越南李朝出兵10萬入侵北宋。越将李常傑率重兵攻克廉、欽二州,并且圍困邕州。邕州知府蘇緘率3000餘人堅守,最終城破自殺,城内數萬居民被越軍屠戮殆盡。
越軍北上昆侖關,消滅了少量北宋援軍,但未能控制昆侖關。1076年夏,宋軍再度經賓陽兵出昆侖關,一路向南收複被越軍占領的州縣,最終攻入越南境内。
▲宋越熙甯戰争
宋越兩國在付出巨大傷亡後議和,這場戰争讓确定了此後中越兩國邊界(廣西段)的基本走向,廣西西部的羁縻州縣加速融入中國封建王朝的行政體系。
從平侬智高到宋越熙甯戰争,大量宋軍因傷病、駐防等因素留在了廣西賓陽等地,随之而來的鞭炮舞龍習俗在此落地生根。
特别是狄青駐紮的賓州(賓陽縣),平話人口祖籍幾乎都來自山東(指宋代的太行山以東地區),正月十一燃炮舞龍的習俗最終演化成“炮龍節”,節慶内容日臻完善。
▲舞動炮龍
三、語言戰争
兩宋時期,賓州(賓陽縣)作為鎮撫廣西的重鎮,宋軍在此地駐紮。大量來自中國北方的軍人與本地婦女通婚,久而久之就在賓陽及周邊州縣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方言——平話。
平話是軍事移民形成的方言,與其他在人文經濟條件下形成并緩慢滲透發展的南方方言相比,平話的形成過程較為迅速且“北方味”更濃。
▲嶺南的壯族人口占比,賓陽縣85%為漢族,與宋朝軍事移民相關
平話既保留了中古時期北方漢語的一些詞彙和語法特征,還融合了廣西地方語言特色。
由于平話形成的曆史背景,平話分布區基本沿廣西境内的傳統水陸通道展開(北方人南來),鄰近昆侖關的賓州(賓陽縣)由于駐軍多,是平話人群的集中區,在當地稱為“賓陽話”。
▲廣西的“方言擂台”
13世紀初蒙古人崛起後,東亞地緣格局随即在蒙古鐵騎摧枯拉朽般地進攻下發生劇變。西夏、金朝相繼滅亡。
公元1271年,忽必烈稱帝建立元朝,元軍随即開啟南下滅宋戰争。1275年,元軍占領廣西。4年後,元朝将南宋殘餘勢力消滅于崖山,統一中國。
▲蒙古人的帝國
元朝之後,中央政府在廣西的控制力繼續向南延伸,越過了昆侖關覆蓋到更南的地方。賓陽作為封建王朝在廣西的統治支點的地位有所下降。
公元1278年,元朝升賓(賓陽縣)、柳、邕(南甯)等5州為路一級的區劃單位。1302年,為了精簡行政體系,又“降容、象、橫、賓路為州”。
▲元代的賓州路
賓陽的降級并不代表其地位不再重要,為了發展廣西邊陲的生産力,同時強化對鄰近的越南、老撾等國的輻射影響,元朝在廣西西部推行屯田制。
相關文獻中記載:“廣西隘口凡一百二十八處,壯寨十八處,屯田九處,合頭屯軍一萬八千三百二十六名,千戶十六所,百戶一百一十六所”。
賓州是元朝在廣西的屯田系統的核心,所謂“于賓州立萬戶府以總之”。
▲廣西劃歸湖廣行省
14世紀末明朝統一中國後,重新瓜分天下行政區劃,中國大部分省份的邊界和名稱大都發端于明朝。廣西的疆域輪廓也定型于明朝。
但明朝為了将南部海岸線管理權整合(利于防範海盜),同時出于分化廣西和海南島的壯、瑤、黎等民族聯合反抗明朝統治,明朝将原屬廣西的海南島、欽州、廉州等地劃歸廣東,廣西自此成為一個内陸省份。
▲明朝内地行政區劃
桂林作為中原文化進入廣西的門戶,在明朝時期仍舊扮演廣西省會的角色,直到1950年才将省會位置讓給南甯。
明朝平定滇蜀後,西南官話自北而來強勢進入廣西。桂柳地區長期以來是廣西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以桂林為核心的廣西北部形成官話優勢區。
▲廣西三大方言劃分,賓陽為三種方言的過渡地帶
明朝初年,賓陽被降為散州,劃歸柳州府管轄。明朝時期廣西東部為正州,西部仍有大量羁縻州縣。明朝政府有條不紊地在廣西及鄰近的貴州等省推進改土歸流。
明清易代後,清朝基本延續了明朝的行政區劃,但曾經的羁縻州——思恩州改土歸流設立了思恩府。
▲清朝廣西地圖
思恩本是壯族聚居地,改土歸流後,清政府為了降低當地的少數民族比重,将漢族聚居的賓州劃歸思恩府。
▲賓州隸屬于思恩府
清朝初年,大量廣東商人向西進入廣西,他們不僅給廣西帶來經濟活力,更給廣西帶回了粵語,可為什麼說是帶回呢?
粵語最早是秦始皇平定嶺南後,來自的北方官員、軍隊在當時嶺南的中心城市之一——廣信(今廣西梧州),他們與當地百越人融合,形成了最早的粵語——勾漏粵語。
▲兩廣方言區
此後粵語向東傳入廣東,在千餘年的“改造”中,形成了廣府粵語等粵語次方言,清初從廣東進入廣西的就是廣府粵語。
由于廣東商人的影響力,廣府粵語方言對廣西傳統的勾漏粵語産生巨大影響,廣西東部的主要城鎮大都改為使用廣府粵語或者口音相近的邕浔粵語,傳統的勾漏粵語則被排擠到城鎮郊外。
▲粵商和廣府粵語進入廣西
西南官話和平話也受到粵語的巨大影響。但賓陽縣由于曾是宋朝的駐軍重鎮,平話影響力巨大,賓陽縣如今是廣西境内唯一一個全境平話占據絕對優勢的縣份。
四、東方狂歡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和融合,南甯等廣西西南地區不再是華夏文明難以進入的少數民族聚居區。
随着大量漢族移入廣西西南地區,當地的漢化程度不斷提高,少數民族叛亂的風險不斷下降。
1885年中法戰争後,西南邊疆危機加深,位于廣西東北的桂林無法有效應對危機,将省會遷往中部的南甯被提上日程。
▲中法戰争
到20世紀初,随着内陸貿易的衰落和沿海沿江地區的發展,南甯的經濟地位逐漸超過桂林。
1912年,主政廣西的軍閥陸榮廷将廣西省會從桂林遷到南甯。省會南遷後,桂林-南甯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坐落在南甯-桂林的必經之路的賓州(民國後改為賓陽縣)始終商貿繁盛,是廣西重要的經濟據點和桂中南地區的商品集散地。
▲陸榮廷
雖然出于防備日本的需要,廣西省會在1936年遷回桂林,但教育資源和金融投資逐漸向南甯集聚,桂林已無法撼動南甯的經濟優勢地位。
▲省會遷移
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賓陽的炮龍節習俗并未被人們放棄,每當農曆正月十一,人們仍定期舉行炮龍節,傳說炮龍在自家門前停留的時間越久,給這倆人帶來的福氣就越多。
▲1936年廣西省地圖,賓陽地處溝通廣西南北、東西的要道上
有錢人家會提前購置大量炮竹,舞龍隊需要等這家鞭炮燃放結束才能到下一家,大戶人家的鞭炮甚至一放就是半個多小時。
▲龍随炮舞
與軍事曆史緊密相連的炮龍節不僅見證了賓陽的千年發展,也見證了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一場場戰争。
抗戰爆發後,日軍侵占了中國東部沿海絕大多數港口。中國轉而借助西南方的道路聯通法國治下的越南港口以獲得支援。
1939年6月的日本參謀本部《兵要地志》強調:
“一旦進入南甯,以該地為基地,則交通四通八達,遠可通往廣東、湖南、貴州、雲南……南甯一旦占領,無須置重兵于東京灣(北部灣)附近即可以完成作戰目的。”
▲桂南會戰
1939年11月15日,日軍在航母支援下登陸欽州灣。中國軍隊拼死阻擊,但日軍依靠裝備優勢仍在11月24日占領南甯。
12月4日,日軍占領昆侖關。如果日軍得到增援繼續北上,廣西中部的平原地帶将難以防守。
▲昆侖關失守,廣西中北部腹地将會淪陷
深知厲害的中國軍隊在昆侖關浴血奮戰,同日寇反複争奪關隘陣地。
賓陽縣也為抗日軍隊提供了有力支援,幾經交鋒後,中國軍隊重創日軍第21旅團,擊斃日軍少将旅團長中村正雄。
賓陽和昆侖關将曆史上的故事再度重演,保衛了祖國南疆的安全。
▲昆侖關戰役中的中國裝甲車
1949年前,受戰亂等因素影響,賓陽炮龍節規模很小,甚至全城隻有一條炮龍。
新中國建立後,兩廣通過互換土地,廣西重新擁有了海岸線。桂林的位置過于偏北,難以輻射整個廣西。196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後,南甯确立了首府城市的地位。
▲兩廣換地,廣西成沿海省份
賓陽作為溝通廣西南北的交通要沖,商貿繁盛,生活水平在廣西縣份屬較好水平。
▲賓州古城為廣西四大古鎮之一
傳統年節習俗在賓陽得到了保護繼承,改革開放後炮龍節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節慶内容更為完善。
▲舞炮龍前的龍隊合影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行政區劃在一段時期長期為“省-市/專區-縣”的體制。
1949年,現在的南甯境内設立“南甯市”和“南甯專區”,南甯專區駐地設立于賓陽縣;1951年,南甯專區改為賓陽專區,駐地繼續為賓陽縣。
此後,再更改為南甯專區/南甯地區。2003年,随着南甯地區撤銷,南甯地區與南甯市合并,賓陽縣正式成為南甯市的下轄縣之一。
▲賓陽專區
1994年,賓陽炮龍節的舞龍隊不到10個,創收1000萬元。
2005年,賓陽縣政府決定把炮龍節作為賓陽名片加以推廣,将炮龍節從遊彩架、燈酒會、舞炮龍等傳統民俗活動拓展到現代商貿活動,節慶時間從1天延長到3天。
▲舞炮龍之前的非遺展演
2007年,賓陽炮龍節首次由官方統一組織“百龍舞賓州”活動,結束了民間籌辦的曆史,此後每年均有100餘條炮龍在賓陽縣城舞動,年均吸引外來遊客30-50萬人。
2008年,賓陽炮龍節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按慣例,農曆正月十一晚七點左右舉行炮龍開光儀式。開光後的白須巨龍舞動起來,在鞭炮和鑼鼓聲中,全城炮龍驚醒。
▲炮龍驚醒
舞龍隊大多戴着鬥笠赤膊上陣,城中家家戶戶備好爆竹,隻等炮龍一到萬炮齊響。遊客們也将手中的爆竹往龍身上丢,舞龍者愈加興奮,任由爆竹在身邊噼啪作響。
按當地習俗,若捋下龍須系于畜欄上則家畜興旺,扯得龍皮則五谷豐登,取得含在龍嘴裡的“含珠”則招财進寶。當炮龍經過時,人們紛紛上前在炮聲火光中穿行,讓人大呼刺激過瘾。
▲不敢放鞭炮的遊客也可以鑽龍肚,使得炮龍節的參與度極高
狂歡中炮龍來到街尾時已僅剩骨架,長者會指揮人們把龍投進火堆,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人們在火堆上架起大鍋熬煮“龍粥”犒勞舞龍隊,街巷居民也前來分享。待到舞龍結束,天色已經漸亮。
▲赤膊的舞龍者,正在迎接四方的鞭炮
賓陽炮龍節經過官方十幾年的精心組織,知名度越來越高。新華社、中央電視台、路透社、法新社、香港大公報等70多家海内外媒體,均對賓陽炮龍節有過報道。
▲2023年,今日俄羅斯對賓陽炮龍節的報道
炮龍節作為“中國式狂歡”的文化品牌,被譽為“中華一絕”,更是以“東方狂歡節”來形容賓陽炮龍節。
▲龍追彩球
如今的賓陽縣的良好的地理位置讓如今的大量公路、鐵路繼續穿越此地,為賓陽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與人流。
▲鐵路時代,賓陽依然為重要交通樞紐
傳承千年的賓陽炮龍節,承載着一段段家國往事,賓陽古城和昆侖雄關在廣西的地緣角力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炮聲不息,龍舞不止
狄青平定侬智高與中國軍隊血戰昆侖關,印證了了中華民族融合的曆史趨勢,以及中國人抵禦外侮的血性勇氣。
從曆史中走來的炮龍節也将繼續傳承,向更多人展示“東方狂歡節”的魅力。
▲南方天險昆侖關
長期作者|碧落清遙
曆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