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瘙癢是指發生于肛門周圍的一種較常見的限局性瘙癢病。
西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多由局部摩擦或刺激、白帶過多、陰道滴蟲或黴菌病、蛲蟲、痔瘘以及衣褲等物緻敏有關。
本病多由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水濕停聚,郁久化熱,濕熱下注流于大腸;或感染病蟲,蟲蝕于陰中所緻。
[臨床表現]肛門周圍瘙癢、多為陣發,夜間尤甚,可影響睡眠和健康,發作時患者煩躁不安,注意力分散,可影響工作。本病嚴重時可蔓延至會陰、女陰、陰囊部位。瘙癢發作時常用手搔抓,日久可出現患處變厚而有浸潤,久之皮膚呈苔藓樣變化。[治則]清熱利濕,止癢。
[取穴]陽溪、後溪、血海。
[刺法]以毫針刺入穴位5分~1寸深,留針30分鐘。
[病案舉例]例1金某,男,56歲。
主訴:肛門周圍瘙癢6年。
病史:病初起時肛門周圍輕微刺癢,經用高錳酸鉀坐浴,服用多種維生素治療數月,未見好轉,且日漸加重,發作時必須用熱水燙洗方覺舒适。近1年來,瘙癢尤甚,每發作時必燙洗之,每日少則5~6次,多則7~8次,否則刺癢難忍。食欲尚可,二便調,夜眠差。望診:舌苔薄白。切診:脈滑。辨證:濕熱下注于肛門,以緻瘙癢。治則:清熱利濕,止癢。取穴:陽溪、後溪。刺法:以毫針刺入穴位1寸深,留針30分鐘。1診後瘙癢明顯減輕,當晚隻燙洗肛門1次;2診後症狀繼續減輕,不燙洗肛門已能忍受;3診後基本不癢,晚上安然入睡。患者共治療6次。
例2何某,男,46歲。主訴:肛門周圍瘙癢1個月餘。病史:1個多月來,肛門有不适感,局部瘙癢,有時肛門處有小蟲蠕動感,腹脹,納呆,糞便中可見白色小蟲,小便正常。望診:面色黃,舌苔白。切診:脈弦細。辨證:脾胃虛弱,濕熱下注,蟲蝕肛門,以緻瘙癢。治則:健脾和胃,利濕清熱,殺蟲止癢。取穴:血海、陽溪、後溪。刺法:以毫針刺入穴位5分~1寸深,留針30分鐘。1診後肛門不适減輕;2診後肛門已無小蟲蠕動感。共治療12次,肛門不适感消除,大便中未發現小白蟲。[按語]瘙癢是一個自覺症狀,引起此症的原因不外血虛、血燥、外風侵襲,以及濕熱浸淫。瘙癢可發生于人體上下各個部位,但因于風者多犯人體上部,因于濕熱者多犯人體下部。本章所述肛門瘙癢病即為濕熱下注于大腸所發。正常時,人體内之糟粕經大腸、肛門排于體外,如遇運化失暢,糟粕滞留、濕熱滋生,則大腸濕熱熏灼肛門,以緻瘙癢發作。至于肛門感染病蟲和大腸濕熱的關系,兩者相互影響。即大腸濕熱之人易感病蟲,引發瘙癢;而肛門已感染病蟲之人多可導緻大腸濕熱,故兩者相互影響,可加重病情。
本病的治療以清利濕熱,殺蟲止癢為主法,配以調理脾胃。陽溪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經穴,有清利大腸濕熱之功;後溪為手太陽小腸經之輸穴,亦可清熱利濕,以助運化。兩穴相配,具有較強的清熱利濕、殺蟲止癢之功效。血海為足太陰脾經穴,有健運脾胃、和血止癢作用,故必要時可上述三穴配伍應用。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