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曆史上耳熟能詳的揚州八怪,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鄭闆橋,他是揚州畫派的代表人物,為人幽默,行事風格古怪,頗有活佛濟公的感覺。
但是你是否知道在揚州畫派中,還有和鄭闆橋一樣特立獨行的人,他叫做闵貞。
闵貞(1730—1788),江西南昌人,十幾歲的時候,雙親相繼去世,那時候沒有照相技術,父母的音容相貌無法保存,年幼的闵貞開始求助于作畫這個方法,憑借自己的記憶,繪制父母的相貌,于是便走上了繪畫的道路。
因為習畫非常勤奮,闵貞在當地漸漸有了名氣,但是沒有名師指點,起初也就是個畫匠的水平,逢年過節人們都要買畫兒回家圖個彩頭,闵貞便靠賣畫小日子過得不錯。但是他對自己所作的父母畫像卻始終不滿意,再加上時間越來越久,記憶裡父母的面目也越來越模糊,闵貞常常為此事悶悶不樂。
也許是他的孝心感動了上蒼,有一天在澡堂洗澡的闵貞碰到了一位與父親長相極為相似老翁,心裡便決定通過畫這位老者來複原父親的容貌,可惜當時還未來得及與老人認識變分開了。
此後闵貞經常去這家澡堂,終于在一年後與老者相逢,這次恭敬地将老人迎回家中,描摹刻畫,終于有了一幅較為滿意的父親畫像。後來,他又在家門口遇見了與母親酷似的老人家,用同樣的方法畫了一幅母親的畫像。他将兩幅畫挂在家中,每日供奉,心中的一大夙願算是了卻了。
然而,闵貞的孝心遠不止此,為了修繕父母的墓地,籌措資金,他開始遠走他鄉。漢口是當時的交通重鎮,人口繁多,商客雲集,在這裡賣畫生意好得多,恰好當時的他已得到景德鎮陶督的賞識,觀摩了大量名家真迹,畫作水平得以飛升。在漢口攢夠了錢後,他便回到家鄉,為父母修了一座氣派的墳茔。 即便是這樣,闵貞一生的踐行的孝道還未結束,他還要請當時的名家給父母寫一篇出色的墓志銘。于是他又一次遠走漢口,然而在漢口尋遍名士也沒有找到自己滿意的。恰好這時候,當朝大學士翁方綱寫信邀請他去京城,他想到京城名士衆多,一定能找到給父母寫墓志銘的最佳人選,便欣然前往。
在京城,他在乾隆70壽辰的時候,給前來祝壽的六世班禅畫了一幅神形兼備的畫像,得到了乾隆的贊賞,從此名聞天下。
然而這些他都不在意,在求的翰林院學士給父母的墓志銘後,便回到家鄉。
縱觀闵貞一生,可以說都在為一個“孝”字而活,他為了尋找文人雅士出入風月場所,卻從來不近女色,隻為試探對方才華。
他蔑視權貴,有錢人出重金向他求畫,他還要看心情。認識的窮苦人即便不向他開口,他也會将畫贈與人家。每次碰上别人家給父母辦喪事,他都會悲傷落淚,一次見人家喪事辦得寒酸,便連夜作畫,第二天賣了錢給人家送去。
他的孝心一直為人稱道,對孝的執着,也是對畫的執着,人品也是畫品。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一顆赤誠之心,闵貞才得以位列揚州畫派,在後世畫壇占有一席之地。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