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掃清風撲面 思念有“形”更有“情”
芳草綠野細雨紛,又是清明哀思時。清明節,我們以隆重的儀式寄托哀思,懷念故人。今年的清明節是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後的首個祭掃假期,與往年相比,祭掃高峰期有所提前,人流量明顯增長。同時,鮮花祭掃、代客祭掃、網絡祭掃……一些祭掃新方式,如清風般吹拂并州大地,讓逝者安息,讓清明更“清明”。
清明祭掃新風尚
人間四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節将至,為積極倡導綠色殡葬、文明祭掃新風尚,太原雙塔革命公墓推出“清明·祭憶”——沉浸式追思活動。
在雙塔革命公墓禮堂,活動以電子屏幕為載體,星空燭光為背景,将逝者名字嵌于孔明燈内,飄于星空之上,以示緬懷。點點的繁星好似一顆顆明珠,一盞盞放飛的孔明燈,鑲嵌在莊嚴、純淨而又無涯的夜空中,悠遠、綿長,引發人無盡的哀思。
大屏前的主舞台周圍擺滿了聖潔的鮮花,現場有志願者進行提琴伴奏,以禮傳情,以弦奏思,琴聲悠悠,思念依依,營造出肅穆而典雅的沉浸式追思氛圍。
主舞台旁設有祭文信箱、祭文卡,祭掃群衆可以通過祭文卡填寫寄語,追憶先人。
種種哀思皆有表達,萬千懷念終有寄托。沉浸式追思活動将綠色祭掃與人文發展相結合,與時代遙相呼應,滿足了群衆日益多樣化的祭掃需求,真正将“以民為本,為民辦事”落實在了服務上。
敬獻鮮花寄哀思
4月1日清晨,市民張先生駕車來到龍山墓園。藍天白雲下,青松翠柏間,張先生站在父母的墓碑前,認真擦拭墓碑、擺放供品、敬獻鮮花、鞠躬祭拜……
“今年終于可以到現場給父母掃墓了。”張先生說,“依山而建的龍山墓園,風景如畫,清幽肅靜。父母在此長眠,我很安心。”早年間,墓園會開辟一片區域,供大家燒紙錢祭奠,紙灰漫天、煙霧嗆鼻。而近幾年,墓園禁燒,倡導鮮花祭掃,既環保又安全。“時代在變,祭掃的方式在變,但對故人的情感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春祭節日。清明祭掃是慎終追遠、禮敬祖先的傳統文化。傳承清明文化,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同時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龍山墓園辦公室主任程斐介紹,作為殡葬服務單位,龍山墓園努力營造安全、文明、節儉、綠色的祭掃氛圍。清明節前,墓園對纏繞在墓碑及樹木上的絹花進行了全面清理,倡導祭掃群衆用絹花換鮮花,以文明方式追思先輩,以綠色方式祭奠逝者。龍山墓園的全體職工還通過集體公祭的形式,為落葬在墓園的逝者敬獻鮮花,用實際行動讓清明更“清明”。
轉達哀思圓心願
“清明節将至,由于您的親人工作繁忙,不能前來為您掃墓,特委托墓園的工作人員,為他們帶來對您的思念。”永安墓園内,4名工作人員認真、肅穆地開展代客祭掃服務,擦碑、淨墓、送祭、獻花、燃燭(電子蠟燭)、焚香、讀祭文……其中一位年輕人還用手機将祭掃過程完整地拍攝下來。
“在代客祭掃服務過程中,我們會認真核對每家客戶的信息,記錄下他們的個性化要求,嚴格按照指定的時間開展祭掃服務。不管客人要求擺放祭品,還是代念祭語祭文,我們都會盡力滿足、用心完成。代祭服務結束後,我們還會及時将祭掃視頻發送給客人。”一位工作人員說,每次完成祭掃,都是幫助客人完成一樁心願,也會感到欣慰。
據了解,有代客祭掃需求的多是身在異地、異國的人士或行動不便的市民。我市各墓園除了推出包含擦拭墓碑、敬獻鮮花、鞠躬行禮、代寫心願卡、懸挂祈福牌等代客祭掃的基本服務外,還積極創新,推出了個性化代客祭掃服務。
網上祭掃雲思念
如今,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雲”祭掃,被越來越多的市民所接納。定居北京的陳女士在手機上下載了“我的太原”APP,完成注冊登錄和實名認證後,進入“雲追思·清明”網上祭掃平台,為已故父親創建了追思小屋。在追思小屋裡,陳女士添加了父親的照片、填寫其生平,并發布了天堂寄語“親愛的爸爸,我永遠懷念您。”陳女士與身在太原的母親、弟弟通過網絡共同緬懷逝去的親人。
“今年清明節得加班,無法回太原掃墓。”陳女士說,不過可以借助“雲追思·清明”網上祭掃平台,慎終追遠、寄托哀思。“雲上思念讓生命在網絡上留下痕迹,隻要我們不遺忘,他們就會一直活在我們心中。”
通過網絡獻一束花、上一炷香,雖然形式有所變化,但一樣可以達到祭奠故人、追思哀悼的目的。
移風易俗更“清明”
臨近清明節,家住桃園北路的賈師傅采購了各類祭掃用品。看到居民微信群裡領環保焚燒袋的通知,他馬上就到社區領了3個環保焚燒袋。賈師傅說:“早些年,每到清明,大家都是深夜在街頭燒紙,烏煙瘴氣的。現在政府免費發放環保焚燒袋,統一回收、焚燒。這種祭掃方式既方便安全又文明,非常好!”
近年來,每逢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等傳統祭掃節日,我市都會向居民免費發放環保焚燒袋,并統一回收、集中焚燒,減少空氣污染,消除火災隐患,受到大家的認可和歡迎。
桃園路三社區主任郭雨萌說,如今,随着祭掃觀念逐漸改變,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習慣了用環保焚燒袋來取代街頭焚燒。“這幾天,好多居民都主動來社區領取環保焚燒袋。”
“今年全市發放71萬個環保焚燒袋,其中萬柏林區發放15萬個。”萬柏林區民政局副局長李江霞說:“轄區有14個街道,123個社區和15個村。清明節前,我們會把焚燒袋發放到每個社區(村),滿足群衆清明祭掃之需。”
清明是一個節日,承載着曆史與傳統。祭掃是一種形式,寄托懷念與尊重。文明是一種風尚,彰顯發展與進步。
清明節将至,文明祭掃新風撲面。各種綠色環保的文明祭掃方式,體現了對逝者的尊重,保護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态環境,更重要的是讓傳統節日回歸了本意。
在此倡議廣大市民,踐行文明祭掃,争做文明市民,共創文明城市,為建設文明開放富裕美麗太原貢獻力量。
來源:太原晚報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