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财經 > 正文

養老地産過剩,縣城缺敬老院,房地産開發商跑偏了?

養老地産這個細分領域一直是房企垂涎的重要市場。雖然萬科等大大小小房企對産業均有涉足,但大都也處于“試水”階段。

随着2019年下半年以來,政策調控從嚴,讓一向高速增長的住宅開發處于“背風口”,此時養老地産是否能重新被房企提上戰略日程?

富人成養老地産帶動先驅?

在房地産行業闖蕩半輩子,張總終于迎來退休。

他曾是一家民營房企高管,經曆過事業的低估和巅峰。如今他已經快60歲了。

到了這個年齡,不想退休也得考慮以後的生活喽。

埃裡克森對人生發展理論認為,人到老年,會獲得一種超脫的智慧感。這種年輕時不曾有的智慧會讓人變得機智、幽默,笑對人生。

張總本來就是一個聰明人,老了就更豁達。他早就籌劃好了退休後的生活。勞碌一輩子,隻有這段時光真正為自己而活。

張總退休之後,他住在北京太陽城。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不曾聯系過。不過從朋友圈,我卻能知曉他的行程站點。

從朋友圈照片看,他不是在太陽城别墅與一幫老年好友打牌,就是一行同齡人外出遊山玩水、樂不思蜀。

北京太陽城是一處養老地産,位于順義潮白河西岸的雙青林場内。建築類型有現代獨棟、水畔聯體别墅、中式四合院以及四層電梯公寓等。

官網顯示,中國太陽城是中國國内最早從事健康養老産業發展的企業。張總的睿智在于,他選擇了一處養老地産養老。

不同于“居家養老”、“兒女養老”等傳統養老方式,養老地産一般是指以養老為主題的物業項目,普遍采取養老住宅+一般住宅+配套+服務的綜合開發模式。

廣泛意義上的養老地産可以涵蓋不同類别養老産品和服務,消費者根據個人收入和需求自行選擇。

這些養老社區具備居住、養老功能,既符合中國重房子的投資情節,又能傳承下一代,看點很多。

不過現行的養老地産偏高端模式,雖然在國内時興有很長一段時間,但很多項目卻如空中樓閣,始終未能進入普通人的生活。

這些項目大都服務于張總這樣的高淨值、退休人群。這一群體的基本特征是有錢。他們是第一批從改革開放中富裕起來的人,年齡介于50-65歲,有較強的消費能力和需求。

這一群體富人或成養老地産強大的第一批驅動着。

根據中國建設銀行與波士頓咨詢公司開展的私人銀行客戶調查,樣本中近半數高淨值客戶已邁過50歲門檻,“富人養老”腳步漸行漸近。

房地産行業下行,養老地産是否再次站上“風口”?

養老地産概念興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源于老齡化人口衆多的發達國家。國内老齡化人口增長,讓這塊特定市場成為房地産行業細分的重點領域。

河那岸,養老地産将催生出萬億市場。

據艾瑞咨詢統計,2018年我國養老産業市場規模達6.57萬億,預計2022年達10.29萬億,複合增長率高達11.9%,我國養老産業是一個萬億藍海市場。

河這岸,對提上戰略日程的養老地産,房企卻都成行動上的矮子。縱觀行業主流房企,對養老地産的态度始終是“雷聲大雨點小”。

與“快周轉,毛利高”的住宅開發、銷售相比,養老地産始終不能“扶正”。這固然與行業逐利性有關,住宅這方沃土賺錢都賺不過來,誰願意去冒風險。

不過2019年,住宅開發命運似乎将要被改寫。

早年各城市的限購政策,沒有将行業粗放式迅猛發展打壓住,2019年又來了一撥新“制裁”。在調控各種雷霆攻勢下,房地産行業可謂“驟入寒冬”。

2019年二季度以來,房地産信托收緊、房企海外發債受限、銀行專項檢查重磅政策持續沖擊房地産行業。

政策調控效果是“立竿見影”的。一季度的“地王”不複蹤影,取而代之土地市場降溫,房企資金壓力明顯加大。

統計局數據顯示,1-9月份,房地産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1545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0.2%;土地成交價款8186億元,下降18.2%。

土地是房企的“糧倉”。各家房企一向将土儲規模視為可持續競争力。如今在拿地上出現頹勢,或可表明房企也要惜盤過冬了。

“風水輪流轉”,在住宅物業飽受調控之苦的節點,養老地産是否能坐上“風口”?

政策又為養老地産打開哪些口子?

當一個行業的春天來臨的時候,這種運氣擋都擋不住。養老地産亦如是。

養老地産是伴生于13萬億養老産業之内的。根據中國社科院預計,2030年中國養老産業市場可達13萬億元。

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目前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雖然有點沉痛,但不得不正視。這個銀發經濟的萬億市場已經悄然開啟。

當一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即進入“老齡化”社會;當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4%,即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2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達9420萬人,占總人口7.3%,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2018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為16658萬,占比高達11.9%。

依靠傳統養老,意味着一個獨生子女要贍養兩位老人。一對夫妻要贍養四位老人。對一個家庭來說,有子女的話生活壓力又要增加一倍。

這種家庭模式是國内主流的家庭構成。失獨家庭、空巢老人又讓傳統養老現狀“雪上加霜”。這些都讓以政府主導的養老體系倍受挑戰。

出于當下養老需求緊迫性,養老方面的政策文件制定、落實讓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到養老責任中來。

2012年以來,多項政策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養老産業,醫養結合、以房養老、智慧養老等概念開始湧出。

進入2019年,養老産業體系逐漸完善。2019年4月16日,國務院引發的《關于推進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提出了六個方面共28條具體政策措施。

政策在減輕養老服務稅費負擔、支持養老機構規模化、連鎖化發展、推動解決養老服務機構融資問題等方面都有實質性的舉措出台。

比如,财稅部門率先出台一系列稅費優惠政策,自9月1日起養老服務機構免征耕地占用稅。

政策持續開放的态度,讓更多資本集中養老産業。房地産企業是否能把握住機會迎來新一輪爆發?

養老地産“白夜潛行”?

房企從不會或缺一個新興領域的興起。當養老政策春風吹遍大江南北的時候,房地産企業也早以進入這個産業。

開頭本文提到的太陽城就是一個較早典型。如果說太陽城是歐美式養老的一個舶來品,那主流房企近年的布局也是頻頻想養老産業投遞橄榄枝。

較早入局的房企有萬科、保利地産、綠城集團、綠地集團等。

作為領軍房企,萬科可謂在各個轉型領域都身先士卒。2009年,萬科推出首個養老項目“随園嘉樹”。

2015年公司籌建養老事業部,聯合險資、專業運營機構成立項目平台公司,推出“自持社區養老”、“租售并舉”等養老模式。

業務細分來看,萬科現有三條養老産品線各有偏重。城市機構型産品“怡園”側重于照顧半自理老人,持續照料型的“随園”以及社區嵌入型的“嘉園”。

作為國資一員,保利地産深谙養老事業的責任,對養老業務探索更是有的放矢。

公司提出“三位一體中國式養老”戰略,産品有轉為中國收入老人打造的自理型公寓,為普通老年人群提供介護型機構和康複護理服務。

在養老機構,沒有日常瑣事負累,他們更追求人生的價值感。在相互幫助下,他們也常常去做一些公益活動。

什麼才是适合中國的養老地産模式?

雖然很多主流房企不約而同選擇轉型養老産業,但揭開五花八門的宣傳外衣,養老地産可以說還停留在僅提供一處有養老噱頭的70年産權住宅。

這種小區嵌入式養老是在向傳統養老緻敬,還是繼續以養老概念兜售住宅?最為關鍵的是,截至目前尚無在養老地産中真正掘金成功。

一則是養老地産多為商業盈利性,與國内老年人群消費能力低的特點不對等。另外,針對養老地産的政策,尚未有具體化、規範化,也讓産業無序發展。

據華夏商訊報道,北京盈科(上海)律師事務所律師胡永鑫曾表示,中國目前針對養老地産還沒有專門的法律進行規範,無論從開發商拿地建房,還是物業等配套企業的運營,都與普通商品房并無二緻。

在此基礎上,相關部門也無法有力地監管養老地産開發、運營的各個環節,這樣很容易失控。

如果要在萬億養老産業分一杯羹,房企探索中國特色科學養老模式成當務之急。在中國,富人雖有實力支付高端養老費用,但真正選擇機構養老的或是一小部分。

那一小部分就是中等收入家庭,有實力埋單,不想拖累子女,便選擇養老地産等機構養老。

而更普遍的、更廣泛的則是普通老年人群。傳統觀念難以改觀,疊加财力不足是這群人的最大特點。

據中商産業研究院報道,我國有90%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約7%的老年人在社區享受日間照料和托老服務,隻有不到3%的老年人可入住養老機構。

如何深挖這部分人群消費需求,才是房企養老事業真正做出成績的關鍵之處。這也是政策用意最深的群體。

2019年9月20日,民政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擴大養老服務供給促進養老服務消費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直接覆蓋這部分人群。

《意見》提出要大力發展城市社區養老服務,有效拓展農村養老服務,激發老年用品消費潛能,打造“互聯網+養老”服務新模式等。

《意見》還要求在2022年底前,培養培訓1萬名養老院院長、200萬名養老護理員。每個縣至少建一所面向農村特困失能、殘疾老年人專業照護的敬老院。

在政策“照到”的地方,房企如果能真正重視,并有務實舉措。出于社會公益、自身效益都是一件兩全的好事。

要想兩全,這對房企又何嘗不是一件難事。

養老地産如何脫離“房地産”本質?

房地産切入養老市場,想要兩全也很難。

首先是行業自身逐利屬性是否可以改觀。很多房企偷換養老地産概念,變相銷售住宅,未脫離房地産開發本質。

其次,養老地産是需長期持續盈利的經營性物業開發,短期内無法向住宅物業那種“短平快”方式回款。

即使是社區性養老地産,配套養老設施投入也會沉澱房企很多資金。可以說養老地産如果房企采取自持模式長期經營,除資金外,運營和服務也是一大挑戰。

為了去房地産化,和為資金減負等,很多房企采取合作方式開發養老地産項目。例如,2018年保利地産就聯合太平人壽,以“地産+保險”方式切入養老市場。

自身地産開發經驗,外加險資資金、客戶資源優勢,可謂給開拓中的養老地産上了“雙保險”。

在彌補自身不足方面,遠洋就聯合美國專業運營商峰堡、 ,在老年公寓、長者社區等細分領域赢得先機。

在養老地産最為關鍵的配套設施,醫療配套方面,萬科走在前列。2012年萬科蕙心醫院開業,與北控聯合推出光熙怡園項目。

位于北京東北三環内光熙門的怡園是醫養結合的長者公寓,内有二級盆底專科康複醫院,醫院已于2018年初正式開業。

如果說像萬科、保利這類龍頭房企,能打出養老品牌,是其品牌與資金上有先入優勢的話,那些中小房企在養老産業裡又能否分一杯羹呢?

朗詩常青藤或可成為中小地産發力養老業務的一個典型。2013年朗詩提出“就近養老”服務模式,以居家、社區、機構三位一體模式為老人提供多種類服務。

總體來講,房企做養老地産的野心、困惑一直在,但也不乏實力房企不斷針對各種境況進行調整、适應。

有業内人士曾表示,房企要真正想做好養老地産,需要扪心自問,是否有實力有意願去長期持有,是否有心去做養老配套設施,包括醫療資源等。

當一個企業的出發點對了,再去尋求公益與收益的平衡,服務與品牌的溢價,就會很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方式。

養老地産的挑戰,勁敵是養老服務運營商還是險企?

就在房企與自身困惑鬥争的同時,還要直面更多勁敵。除房地産開發商外,養老市場還有很多有實力的參與者。

據艾媒網數據,中國養老産業市場主要有三大主力布局,包括親和源等企業的養老服務運營模式、萬科等房地産開發公司的養老産業拓展模式、以及泰康人壽等保險公司的養老産業拓展模式。

親和源和前文提到的太陽城一樣,都是較早以“開發+運營”模式切入養老市場的綜合性企業。經過多年積累,這類企業運營優勢和品牌優勢已經小有名氣。

例如親和源位于上海浦東康橋的項目,已經發展有2000名會員,其養老連鎖經營模式日益成熟。

在艾媒網數據中,截至2019年上半年,投身養老事業的上市公司超過80家,其中大部分公司是房地産企業占比達39%。

有部分是保險公司嘗試開展“保險+養老”運營模式。泰康人壽通過“養老社區+康複醫院”的發展模式,完成了在全國的連鎖布局。

現行的養老市場,雖房企和保險企業各有布局,但還談不上真正意義的競争。市場剛剛起來,聯合開拓降低風險似乎更符合當下狀況。

于是不斷有“房企+險資”的合作模式出來,除上文提到的保利地産和太平人壽,還有招商局蛇口和仁和人壽。

作者|李瑩

編輯|李雨謙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