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怎麼寫好看:
普米族書法圖片
普米族曆史詞典解釋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自稱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意為白人。藏族、納西族稱之為巴、博。史稱西番、巴苴。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蘭坪、甯蒗、維西、麗江、永勝及四川鹽源、木裡等地。人口29721人(1990年)。源于古代氐羌族。其先民原居住在青藏高原甘、青一帶,後沿橫斷山脈南下,遷徙至川滇邊境。約在公元前七世紀以前,已分布在四川越西、冕甯、雙源、九龍及石棉等地,為西昌主要民族之一。至明代已廣泛分布在麗江、維西、蘭坪等地;史稱其耕山種田、畜多牛馬,過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清代,已普遍經營農業,畜牧業尚有一定的地位。操普米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一說羌語支),分南部和北部兩種方言。多居山腰。多信奉多神和崇拜祖先,亦信藏傳佛教、本教、東巴教及道教等。多為一夫一妻制,婚後婦女有不落夫家習俗。解放前已處于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甯蒗地區尚有領主制殘餘。民主改革後,實現了民族平等,設立了民族鄉,文化教育及衛生事業均有所發展。普安衛 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治今貴州盤縣。屬雲南都司,後改屬貴州都司。二十二年升為軍民指揮使司。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廢。
詞語分解:曆史知識推薦:津長
官名。隋代都水台所領下津屬官,每津置四員,大業三年607罷。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