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世人皆知“負荊請罪”,卻不知廉頗與蔺相如的下場,結局讓人惋惜

五年級上冊的課文《将相和》中,廉頗負荊向蔺相如請罪的故事就已經被大家所熟知,而在課文最後,也沒有寫明二人的結局。

世人皆知“負荊請罪”,卻不知廉頗與蔺相如的下場,結局讓人惋惜

想必很多人也十分好奇,在一名身經百戰有豐富領兵經驗的将領,與一名顧全大局知曉進退的政官的組合之下,秦最後是如何做到大一統的呢?

負荊請罪

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争鳴,各國戰亂的同時,也湧現出了諸多的名将文臣,齊田忌,秦白起蒙括王翦等,趙國能在紛亂中穩居一隅,廉頗與蔺相如起了很大作用。

世人皆知“負荊請罪”,卻不知廉頗與蔺相如的下場,結局讓人惋惜

在渑池會盟後,蔺相如被封上卿,廉頗官位在其之下,廉頗說“我是趙國将軍,有攻城牧野之功,蔺相如不過是能說會道立了點功就在我之上,況且蔺相如本是卑賤之人,我感到羞恥。并揚言道:“若和他相遇,必要狠狠羞辱他一番。”

而蔺相如則避之不見,以生病的理由不去上朝,遠遠躲着廉頗。而其下門客見此,認為蔺相如是無膽量面對廉頗,便請辭了。

世人皆知“負荊請罪”,卻不知廉頗與蔺相如的下場,結局讓人惋惜

蔺相如留住門客,說道:”你們認為廉頗與秦王誰更可怕一些?”門客言必然是秦王更可怕。蔺相如說:“那我既然敢直面秦王,又怎麼會不敢面對廉将軍呢。

趙國之所以能和秦國分庭抗禮,是因為我和廉将軍在,若我倆兩虎相鬥必然兩敗俱傷,我一味忍讓是為了趙國之大局。

廉頗聽聞之後,脫了上衣背着荊條,來到蔺相如門前請罪。二人冰釋前嫌自然也就成了至交好友。

世人皆知“負荊請罪”,卻不知廉頗與蔺相如的下場,結局讓人惋惜

要知道,廉頗當時可是趙國的上将軍,地位可以說是極高的,但也能放下面子如此去向出身門客的蔺相如請罪,可謂是能屈能伸顧全大局而非頭腦簡單的莽将。

可如果是史書美化了故事,在負荊請罪這個真實曆史裡。其實是蔺相如在完璧歸趙與渑池會盟之後升官太快,因其門客的出身,趙王特出此舉來測試其忠誠,自然就有了廉頗釁事到之後蔺相如意識到其中緣由而表明自身立場的全過程。

世人皆知“負荊請罪”,卻不知廉頗與蔺相如的下場,結局讓人惋惜

戰國時期,不說戰事紛亂規模之大,能在諸國中有一定地位,并能讀懂帝王心術輔佐左右的,無一不是有一定的官場頭腦,知曉進退的人。

而廉頗,在普通人看來,似乎是一名很在乎名聲而且魯莽的戰将,但就長平之戰的統禦能力與之後破燕之戰而言,廉頗其實是一名有頭腦而且善兵術的将領。

不隻拘泥于武力,所以說尋釁蔺相如一事,其實有更深層的含義所在,能在戰事紛亂的戰國有一定名氣的廉頗,其實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莽夫。

世人皆知“負荊請罪”,卻不知廉頗與蔺相如的下場,結局讓人惋惜

在《十七史百将傳》中曾言:"廉頗,趙國将。攻齊,大破,拿晉陽,拜上卿,勇氣聞于諸侯.”

可見廉頗之戰事之精與勇猛。

遲暮

在廉頗對戰,蔺相如對政的情況下,趙國竟一時間能與秦國分庭抗禮,期間吞并了不少鄰國,可秦哪是輕易能對付的,在秦吞并更多土地的情況下,趙國這邊逐漸落入了下風。

世人皆知“負荊請罪”,卻不知廉頗與蔺相如的下場,結局讓人惋惜

關于蔺相如的結局,衆說紛纭,其中較多人認可的是秦趙二王在渑池會面打算講和,,會面中當然是各種勾心鬥角,而蔺相如在此次會面中也是大展口舌之智,在會面中直面秦王的壓迫與諸多文官的口舌,亦不落下風。

故而渑池會面後,蔺相如被封右上卿。

之後秦攻趙,趙王把太子送秦為質,讓蔺相如同行,但太子在骊山急症而亡,蔺相如獲罪被砍了腦袋。

世人皆知“負荊請罪”,卻不知廉頗與蔺相如的下場,結局讓人惋惜

其二是起由趙括為将,秦與廉頗的戰況吃緊,但是廉頗據牆而守,秦難攻,便派人散布謠言,說“廉頗害怕與秦為戰,秦怕的不是廉頗而是趙國的趙括為将。”

趙王信以為真,不顧趙括的父母上谏說趙括隻會紙上談兵不可實戰,趙王求勝之心切,還是讓趙括替代了廉頗的職位。

趙括上位後,大肆調整軍中部署,替換了很多軍官,秦見計謀得逞,暗中派出了白起率軍攻趙,在長平大敗趙括并殺之,同時坑了趙兵四十餘萬。

世人皆知“負荊請罪”,卻不知廉頗與蔺相如的下場,結局讓人惋惜

蔺相如知曉此事後,氣急而斃

蔺相如在前期的表現可謂是在戰國也能排得上前三的名次,完璧歸趙、渑池會面、負荊請罪等典故可看出其心胸以及忠趙之心,但無論是第一個結局的因太子亡而罪,還是第二個結局的氣急身死,都十分地草草了事。

一名表現如此出色的文官上卿,為何最後的結局如此之潦草,曆史又是否和傳言一樣,都值得我們深思。

世人皆知“負荊請罪”,卻不知廉頗與蔺相如的下場,結局讓人惋惜

再言道廉頗,在長平之戰的第二年,秦軍已然包圍了邯鄲,四十多萬兵力一戰敗亡對趙國來說已然不是傷筋動骨這麼簡單了,趙國就此一蹶不振,若不是楚魏兩國認為唇亡齒寒施以援手,可能趙國就要退出戰國的舞台了。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而之後的燕國攻趙被廉頗以少勝多,實屬是燕國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廉頗的領兵能力。

世人皆知“負荊請罪”,卻不知廉頗與蔺相如的下場,結局讓人惋惜

但哪怕如此,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死後,其子趙悼繼位,上位之後就馬上罷免了廉頗的職務,派人取代在外領兵的廉頗,俗話說佛也有火,繼長平之後再次被如此排擠,廉頗自然是忍無可忍,攻打樂乘後離趙投了魏。

但是魏王收留廉頗後,并沒有信任與重用廉頗,其實這不怪廉頗,在當時紛亂時期,沒有人會完全相信其他國逃亡而來的高層,甚至廉頗還是一名精通領兵之道的将領。

而趙國被秦圍困多次之後,總算想起廉頗,想再任用廉頗,而廉頗也有返趙之心。于是趙王遣使帶甲與快馬前去慰問廉頗,看廉頗是否還可用。可廉頗的仇人郭開從中作梗,賄賂了使者,使其說廉頗的壞話。

世人皆知“負荊請罪”,卻不知廉頗與蔺相如的下場,結局讓人惋惜

使者到後,廉頗一下子食了一鬥米十斤肉,穿上盔甲騎上馬,表示自己仍可用。可使者回來

和趙王說“廉頗将軍雖然老了,但吃飯的量很大,并席而坐時,不多時已出恭三次。”趙王覺得廉頗已老,自此便再沒任用。

此典故便是脍炙人口的“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世人皆知“負荊請罪”,卻不知廉頗與蔺相如的下場,結局讓人惋惜

後廉頗輾轉楚國,擔任楚将後仍心系趙國,可趙國已意再用廉頗,廉頗郁郁寡歡,最終死在了楚國的壽春。

廉頗死後不久,秦滅趙也。

自此,蔺相如與廉頗與趙國,便算是徹底退出了戰國的舞台。但二人的知名的事迹,仍經過史書流傳至今,負荊請罪的典故由來,也成了很多人年少熟知的故事之一。

世人皆知“負荊請罪”,卻不知廉頗與蔺相如的下場,結局讓人惋惜

在戰國的大環境下,百家争鳴諸國亂戰,能人輩出的同時亦少不了英雄遲暮。諸如蔺相如、廉頗一般下場的文官與将領不在少數。

秦之所以能在戰國脫穎而出,實屬是始皇帝的手段、計略、心胸之大,已然超過了其他諸侯王,正所謂史書是勝利者所書,戰争的曆史,也是諸多英雄的身前身後的墓志銘罷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