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 年, 首先報道了一些胫骨結節部分撕脫的病例。不久, 又提出本病是胫骨上端骨骺的舌狀下垂部分的骨骺炎。在國外的文獻中,幾乎一緻地被診斷為 - 病(- , OSD)。
在國内,多診斷為胫骨結節骨軟骨炎,也有診斷為胫骨結節骨骺炎的。本病多見于 12-15 歲、愛好劇烈運動的少年,男性多于女性,單側多見,亦可雙側發病。
發病機制
胫骨結節骨骺是胫骨上端骨骺向前下方延伸的舌形突起。胫骨結節骨骺約在 11 歲時出現二次骨化中心(骨突骨化中心),約 16 歲時,胫骨結節的二次骨化中心與胫骨上端骨骺的骨化中心融合。
運動過程中,股四頭肌反複牽拉胫骨結節二次骨化中心,反複的張力引起慢性撕脫傷,導緻胫骨結節牽引性骨軟骨炎/骨骺炎。
撕脫傷可發生于二次骨化中心骨化前期或骨化期,骨或軟骨一旦被拉開後可繼續生長、骨化、增大,而中間區域可能發生纖維化,導緻局部骨不連而成為永久的遊離小骨塊,或表現為增大的胫骨結節骨連接。
近年來發現,髌腱周圍軟組織也存在損傷,表現為輕度腱鞘炎,并認為小骨片是由于髌腱炎症引起深層的異位骨化所形成。
臨床表現
膝關節前方局限性的疼痛、腫脹,上下樓、跑、跳時疼痛明顯,下跪時因局部受髌韌帶緊張牽拉,直接壓迫而疼痛加重。休息後疼痛可緩解或消失。
體檢胫骨結節過度突出,髌韌帶肥厚,髌韌帶附着點處有壓痛。膝關節活動範圍正常,步态正常,反射正常。
輔助檢查
1. 平片
極早期可能僅可見胫骨結節前方軟組織腫脹;早期可見骨突從胫骨結節分離,形态不規則;晚期可見骨碎片。
2. MRI
分為五期:正常、早期、進展期、終末期、愈合期。
☟
正常:盡管患者已有症狀,但是MRI顯示正常
早期:無炎症表現,無二次骨化中心撕脫
進展期:二次骨化中心部分軟骨撕脫
終末期:可見遊離骨片
愈合期:胫骨結節骨性愈合,無遊離骨片
MRI 對非典型的 - 病的診斷有幫助。在未來,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對疾病的分期和預後的判斷将會越來越重要。但是目前,其在協助診斷、指導治療、決斷預後方面的作用均有限。
治療
本病為自限性疾病,骨骺閉合後,症狀可自行消失。
1. 保守治療
一經診斷,應首先選擇保守治療。标準的保守治療包括:熱敷、限制活動量、非甾體抗炎藥、膝關節護墊、物理治療。
輕微疼痛的患者停止劇烈運動 4-6 個月,應用抗炎藥物、膝關節護墊。
中度至重度疼痛者,可局部注射醋酸曲安奈德,在腫脹的髌腱或骨骺周圍軟組織中行局部封閉(普魯卡因 + 潑尼松龍),也能起到很好的減輕疼痛、縮短病程的作用。
也有人反對,因它可緻周圍軟組織萎縮,甚至引起髌腱自發性斷裂。也可用石膏托或石膏管型固定制動 3-6 周,允許下肢負重。
疼痛劇烈者應卧床休息或拄拐以減輕對胫骨結節的應力,石膏固定或限制膝關節屈曲時間不能少于 5 周,4 個月内避免劇烈運動。
物理治療主要是提高肌肉的力量和彈性,包括:股四頭肌、腘繩肌、髂胫束、腓腸肌,其可緩解急性症狀。
起始時應進行低強度的股四頭肌功能鍛煉,如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避免高強度的股四頭肌肌力鍛煉,因為其增加胫骨結節的應力。以後可逐漸增加高強度的股四頭肌鍛煉和腘繩肌鍛煉。
2. 手術治療
約 5-10% 的患者保守治療無效,可能伴随膝關節疼痛、下跪困難、活動受限等症狀直至成年期。對于這些患者,待骨成熟後,可考慮根據患者的症狀、生活質量選擇手術治療。
手術方式包括胫骨骨碎片切除術、胫骨結節鑽孔術、胫骨結節骨釘置入術、胫骨結節部分切除術(縮小)、髌腱縱行切開術等,或聯合應用上述手術。
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突出的生長闆,通過在生長闆上鑽孔,和/或骨釘置入術,以促進其融合。
關于臨床上容易被忽視的常見病 - 病的診治,歡迎在**區參與讨論。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