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仙在陽台給花澆水。
李鳳仙所在的小區已是老舊小區。窗外是改造後新的供熱主管道。
李鳳仙細心地為新暖氣蓋上了暖氣罩。掃碼看幸福
又是一個年。陽台上,幾盆繡球花紅豔豔的,雖然山西太原的氣溫在零下攝氏度,但陽光透過窗子,照得屋子裡亮亮堂堂。84歲的李鳳仙搬起小馬紮,坐在新暖氣旁。門鈴響起,她小步快走。
“媽,過年好!”“奶奶過年好!”“太奶奶過年好!”兒女們拎着大包小包走進家門,系上圍裙,戴上手套,準備做飯。如今的日子,不再缺衣少食,也不再受寒受凍。李鳳仙笑眯眯地從裡屋拿出買好的橘子,一邊剝皮,一邊跟孫女唠起家常。
她知道,如今的日子越過越暖,也越過越好。
和
一家人排排坐,擠在炕頭就是家
“開飯喽!”銅火鍋端上桌。
這是北方地區的冬日特色。丸子、燒肉、海帶、豆腐環着中心的銅鍋煙囪齊齊碼着,銅鍋裡的炭火越燒越旺,騰騰的熱氣在空氣中飄散。
李鳳仙舉起杯子和家人幹杯慶祝新年。李向紅坐在母親旁邊。
這是李向紅過的第60個春節。她一出生,就住在磚瓦蓋的平房裡。小平房不大,僅十幾平米。“那時候家家戶戶都住小平房,中間用一堵牆隔成了裡外間。裡面是火炕,人們生活起居都在上面,外間就是一個火爐,就相當于現在的廚房,是用來做飯的。”
把柴火塞到竈膛裡用火柴點着,再放上煤糕,火苗就這麼一點點的燃起來。拉起風箱,風呼呼地吹進竈膛,火越着越大,越燃越旺。“當時仿照着東北人的吃法,打鍋裡熬着粥,母親溜着鍋邊拍一圈玉米面餅子,沒一會兒就熟了,金黃金黃的。”李向紅回憶道。
跟别家一樣,老李家的火炕是寬約2米的磚石結構,其内用磚建有炕間牆,炕間牆中用土坯磚砌成的煙道,彎彎曲曲好像迷宮一樣,燃燒産生的熱量,可以順着煙道從煙囪排出。土磚砌好後抹一層水泥,上面鋪好床鋪被褥,中間放一張四四方方的小桌。到了冬天,一家人在炕上擠成一排,大人在床頭,小孩在床尾,暖暖和和的。這就是一大家人最重要的活動場所。
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奉行計劃經濟。在那個物資極度匮乏的年代,吃米要糧票,用布要布票。供給制下,每戶人家一年隻能有幾尺布。家裡好幾個孩子,衣服不夠穿,一件衣服破了打補丁,補丁上摞補丁,老大穿完老二穿……就這麼一個一個傳下去。
李向紅小時候最盼着過年了。作為家中長女,小小的李向紅經常要挑水、洗衣。冬天太冷了,手凍得通紅,但還洗不幹淨,免不了就要挨母親一頓臭罵。“但過年就不一樣了。從年廿三開始,不管犯什麼錯,長輩都不會罵人,而且過年時,還會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吃。”李向紅說。
到了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在炕上開開心心地包餃子。母親和面,李向紅擀皮,父親和大哥包餃子。年幼的弟弟妹妹在炕上爬來爬去,你追我打。
小方桌上,幾個小碟裝着瓜子花生,還有幾個用“晶晶紙”包好的糖。
快到零點,餃子下鍋,家裡熱氣騰騰的。四個孩子一人端着一個小碗,碗中三四個餃子,白菜胡蘿蔔餡的。吃完餃子放完炮,父親就會把糖分給孩子們。每人幾塊,誰都不舍得吃,放在火炕上怕化了,就裝進口袋捂着。等着開學跟同學們炫耀過了,李向紅才小心翼翼地把糖紙鋪展開,夾進書本裡。
小時候的日子,好像還在李向紅眼前。
變
有了暖氣,烤幹了尿布也燙出了水泡
火炕對于李向東來說,也有特殊的記憶。李向東是70後,家中老幺。冬天放學回家,他一進門總會跑到火前取暖。有一次靠得太近,火苗燒着了褲子邊,邊沿一圈焦黑。“咱媽當時可沒少說我。”
上小學時,學校裡每間教室都用火爐取暖。前面一個,後面一個。同學們輪流值日,提前到教室,用小鏟鏟淨前一天炭塊燃燒的灰,再放入新的炭塊,火爐又一點點的燒起來,教室裡就暖和了。值日的同學紅撲撲的臉蛋也蒙上一層黑黑的煤灰。
到了1985年11月,李向東一家搬進了鐵路職工的福利樓房。兩室一廳,50餘平米,六口人,到了冬天,不用在火炕上“排排坐”了。
每個房間的角落處都有一個煙囪,客廳裡生起大鐵爐,火“嗚嗚”地燒旺了。80厘米的管道一節套一節,煙順着高高接起的L形管道就排出煙囪外。隔一陣就添煤,火爐才能繼續燒。到了晚上就封爐,但不滅火,第二天才好繼續燒着取暖,也省了煤。
“有一回我們全家因為燒火爐中了毒。要不是鄰居敲門,我們可能就醒不來了。”女婿王志剛說,那時醫療條件有限,人們隻有口口相傳的土方子。年幼的王志剛迷迷糊糊地灌下一碗酸菜湯,就算是喝了藥、解了病。
“以前住火炕,家裡燒的是自己打的煤糕,鏟子把黃土和煤塊攪勻了,晾幹成型,三四塊一起搬上樓,費時又費力。自打搬進樓房後,鐵爐燒蜂窩煤,屋子裡幹淨了不少。”李向東說。
到了1988年11月,樓房通了暖氣,每個屋子的煙囪口堵了起來,燒火取暖徹底成了曆史。
鑄鐵的管道刷上銀粉,客廳、卧室、廚房,每個房間裡都有一組暖氣。
李向紅帶着剛出生的兒子回娘家,兒子的尿布洗淨了,晾在暖氣上,很快就幹了;李向東睡的屋子,床挨着暖氣,一覺睡醒,竟發現自己腿上燙起一個指甲大小的水泡。
日子越過越好了,兒女們也都各自成家,有了孩子。家裡人也越來越多了。
一過年,孩子們進屋就喊熱,脫掉外套,滿屋地跑啊跳啊。
暖暖和和的年三十,窗外鞭炮、二踢腳劈裡啪啦地放着,竈台上不鏽鋼小壺裡,可樂翻滾着姜片咕嘟咕嘟。李鳳仙拿着小壺走進屋裡,一杯接一杯滿上。可樂裡的氣兒蒸發了,隻剩下甜味混合着姜片的味道,在屋子裡彌漫。
暖
小馬紮、新暖氣 暖烘烘的才是年
兒女們各自成家了,這屋子裡漸漸的就隻剩下老兩口。老人總是節儉,過年過節家裡人喝完的可樂大瓶不丢,全都攢起來。起初暖氣熱乎乎的,李鳳仙就把飲料瓶子灌上水,橫着放在家裡的暖氣上。到了晚上,就倒出來洗臉、洗腳,不比燒的水差。
日子久了,暖氣管道漸漸老化。管道本來就細,常年積起的水垢附着在管道内,通過的水流越來越小,暖氣隻溫着一點點熱,加上家裡人少,就更冷了。白天,李鳳仙穿上毛衣套上棉馬夾。晚上睡覺鋪上電熱毯,還得蓋兩層被子,她才睡得安穩。
20多年過去,眼看着恒山路的新樓房變成老舊小區,老街坊搬家,年輕人出去。家裡冷清,小院裡也空蕩蕩的,隻剩下隔壁單元樓的白老太還常來串門。白老太獨居,單元樓一進門左手邊就是,房子又冷又潮,經常凍得睡不着。夏天好過,可冬天要是家裡能暖和點就好了。老舊小區的老人們都這麼盼着。
2016年6月,國務院國資委、财政部發布《關于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指導意見》。對于涉及“三供一業”(即企業的供水、供電、供熱和物業管理)移交小區的居民來說,工程是免費的。改造資金由政府和企業出資,中央财政補貼50%,産權單位補貼50%。
2020年,恒山路十四宿舍開始進行“三供一業”改造工作。小區樓道裡有供熱主管道,工人還安裝了保暖層。入戶改造後,家裡原有的鑄鐵管道也更換為新型材料管道,暖氣比之前更加保暖,也更加美觀。
暖氣完成改造,水電也能集中管理,老人再也不用自己跑到物業管理處繳費。李鳳仙每晚都要搬個小馬紮,背靠暖氣坐下。燒一壺熱水倒進盆裡,腳伸進去泡泡,從手到腳都熱了。
吃完這頓銅火鍋,李鳳仙得去陽台看看她養的花。她喜歡養花。陽台一隅小小天地,花團錦簇。新暖氣改造後,家裡暖和,花也開得更好了,蟹爪蓮、繡球花紅豔豔的。她拿起小噴壺,噴一噴,花瓣上小小的水珠閃着亮。
一家人坐在客廳裡聊天,茶幾上擺滿了各式幹果、糖,花花綠綠。比電視機裡的相聲、小品還要樂呵。
李鳳仙回想起那時過年串親戚,丈夫騎着家裡唯一的飛鴿牌自行車,橫梁上坐一個孩子,後面坐倆,高高興興去拜年。
如今,坐在車上的兒女也成了爺爺奶奶,曾孫也能甜甜地叫一句“太奶奶好”……午後陽光明亮,李鳳仙手裡抱着自己的小花枕頭,背靠暖氣坐着,暖烘烘的,心裡也熱騰騰的。
一家人在一起,才是年。她想。
(應受訪者要求,本文受訪者均為化名)
采寫/攝影:南都記者 李思萌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