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媽媽太強勢,是家庭的不幸

昨天晚飯後帶着兒子做手工,同桌的一個媽媽引起了我的關注。

“哎呀,你怎麼捏成這個樣子啊?送你學畫畫的錢算是打水漂了。”

“應該是這樣的。”

“來來來,你看看我怎麼做的!”

……

全程下來,她的孩子大氣都不敢出,小心翼翼的樣子看着讓人心疼。

Erin老師會時不時過來幫助每個正在做手繪的小朋友點評,而這個媽媽也是生怕自己的孩子沒有得到老師的指導,拖着老師就不讓去其它桌的架勢。

一個多小時的學玩時間結束,其它的父母和孩子都覺得是經曆了一次放松,唯獨能明顯感覺那個小孩子是長籲了一口氣:終于結束了。

還記得2014年的演員黃海波事件就被爆出其母是一個極為強勢的母親:黃海波直到37歲才擁有自己的第一張信用卡,超過5萬的支出都要上報母親開家庭讨論會。

在普通人看來,人們很難想象熒幕上大紅大紫的明星卻過着這樣憋屈的生活。

強勢母親對孩子的成長有哪些危害?這個問題不知道身為人母的你是否思考過。

當然,如果你是爸爸,在看這篇文章時,也請你思考如何在你的家庭生活中力争發言權和獨立自主權,有理有利有節地和強勢的另一半做溝通和交流。

不為别的,為了你的下一代,為了你的本可以更優秀的兒子或女兒。

1

母親強勢,

孩子的成長又會受到哪些影響呢?

越是強勢的媽媽容易養出懦弱的媽寶男,女孩會霸道,影響未來親密關系的建設。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對這種問題有一個精彩的論斷:

假如母親較富于權威性,整天對着家裡其他的人唠叨,女孩子們可能模仿她,變得刻薄好挑剔;男孩子則始終站在防禦的地位,怕受批評,盡量尋找機會表現他們的恭順。

因為,當母親總是指責、批評丈夫時,其實是在指責、批評一切男性,兒子作為男性必然會跟他的父親一樣躲在無人的角落。也感受不到男性的陽剛之氣,在性格方面也會變得懦弱、膽小、自卑等。

如果女兒總是看到母親對父親存在太多憤怒的情緒,從小耳濡目染,容易養成霸道的性格。女兒長大後,也會不自覺地把這種情緒轉移到自己的親密關系中,總是莫名其妙的對男友或者老公生氣。

我在心理咨詢中,遇到了幾個案例,大家可以看一下:

案例一:

有個女性是典型的急性子,總是無緣無故沖老公發火,後來在一次聊天中,問起她的父母關系,原來如出一轍,她母親跟她脾氣一樣,也喜歡對她父親頤指氣使。

案例二:

我就有一個從來不肯示弱的媽,我做什麼她都能挑出毛病。

我承認有些事上她做的确實比較好,比如她善于理财,但這并不代表我就必須得忍受她的挑剔和不屑一顧。

以前小的時候我隻是知道她的挑剔讓我覺得不舒服,有了自己的孩子,看了很多育兒書之後,才意識到我現在對她的刻意讨好、跟以前常常被否定的經曆不無關系。

案例三:

我家的關系終于得到解答。

我媽就是典型的虎媽,很會照顧家人,但也經常吼家人,都是為了芝麻綠豆的小事,違反老媽意見的都是錯的!爸爸性格謙和,為了家庭安甯不計較,但是并不認同老媽的做法。

我和我弟弟的性格都是猶豫不決型。

中國有句老話,叫“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說的就是這種父母認同心理。

暴虐的父親必然有個暴虐的兒子,愛唠叨的母親必然會培養出愛唠叨的女兒。

父母總是這樣在不經意之間充當兒女的榜樣,塑造着兒女的性格,并影響着兒女的心理成長。

2

母親太過強勢,孩子會失去表達的欲望和能力,社會交往也會受到影響,容易情緒化、沒有主見,嚴重的會造成心理問題。

過于強勢的媽媽,總是圍繞着“我想讓孩子成為什麼”,而不是“孩子心裡需要什麼”,把自己的意志無形地強加給孩子,而孩子則在這種約束中失去自我。

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朱雨辰媽媽刷屏事件:憑實力讓親兒子單身40年。

一直在演藝圈不溫不火的朱雨辰,39歲至今孤身一人。就是這樣一個男人,竟然因為自己媽媽的一番言論,徹底火了。

他的媽媽說自己是“用整個生命”對待兒子。

她十年如一堅持每天4點起床給兒子熬梨水,會帶着電磁爐跟随兒子拍戲,隻為兒子吃到自己做的飯。

令人唏噓的是,朱媽認為女人就應該是賢妻良母,對兒子選女朋友十分嚴苛挑剔,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對兒子心理上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網友們把朱雨辰定義為媽寶男,很多人認為他事業失敗、單身的原因通通歸咎于他的媽媽。

我們會發現,朱媽媽所做的一切,給了孩子特别大的壓力,也正是她的這種強勢的“母愛”,讓孩子放棄了表達,無力反抗、也放棄了反抗。

而一個對人生沒有掌控權的人,一旦失去父母的幫助,就會變得沒有安全感,心理壓力增大,面對外界容易産生恐慌。

朱雨辰自己說過:“我單身,有一半的原因是因為媽媽。”朱雨辰的姐姐也比他大不少,也還是沒有結婚。

如果姐弟倆都是因為享受單身的狀态,那麼本無可厚非。

但節目中所體現的情況卻是,朱雨辰沒辦法對感情有獨立的承擔和判斷。而朱雨辰的姐姐,正是看到了媽媽對弟弟的這種付出,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做到跟媽媽一樣,才始終不敢步入婚姻。

3

每一段融洽的親子關系背後,

都有一個會示弱的媽媽

關于示弱,我從兒子兩歲的時候就開始有意無意提醒他,媽媽是女孩子,你是男孩子,要和爸爸一樣保護媽媽愛護媽媽。

對于兒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會有意識地示弱讓他自己去做。

比如逛超市買水果,我會主動尋求他的幫助。

我:“找不到袋子了,你可以幫媽媽找一下嗎?”

兒子:“好的!”(馬上動身尋找)

“找到了,在那裡!”(迅速找到,興奮大叫)

我:“謝謝你!可是打不開呀?”

兒子:“我來幫你!”(用小手用力搓開袋口)

“打開啦!”(再次興奮)

……

他從兩歲開始就會經常幫我幹些力所能及的事,盡管每次都要我幫忙收尾,但我非常熱衷于讓他參與到日常生活中,他也很樂意。

現在每當我自言自語“這可怎麼辦啊?”犯難的時候,他最常說的話就是,“媽媽不怕,有我在……”芭啦芭啦。

他以為他是誰呀?真的好好笑哦。

和孩子一起長大,媽媽要适當隐藏自己的才華,适當裝傻……慢半拍,緩一步,善于示弱,适度寬容,給孩子一個自由發揮、自由成長的空間。

4

父母适當的示弱

可以滿足孩子的兩個心理需求

  • 成就需要

成就需要有兩個因素,一個因素就是好奇心。

他要探究世界、了解世界是怎麼回事,一旦了解了以後,他就會有成就感。

還有一個因素是駕馭性成就。

比如滑冰,一旦學會了怎麼玩就特别高興。

實際上孩子打破沙鍋問到底是一種成就需要的驅動,這是人極為寶貴的一種本能。

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得到的反饋是不耐煩或者是“哪有那麼多為什麼”,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探究世界的奧秘會讓父母不高興,甚至會帶來批評,于是就逐漸喪失了好奇心。

  • 優勝需要

人有一種非常天然的需要叫優勝需要,這種優勝需要就是要戰勝他人這樣的一種需要,這是一種非常本能的生物的需要。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喜歡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面多花時間,去反複練習、去鑽研。我們發現語文好的孩子就願意使勁學語文,體育好的孩子就愛學體育,繪畫好,就愛學繪畫。

5

媽媽的“示弱”也要有度

當然,“示弱”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媽媽必須保持有自己“強”的一面。

作為媽媽要讓孩子知道,一旦面臨具體的困境,媽媽是他堅強的依靠,是幫助他抵禦外來傷害的第一道堤壩。

此外,要讓孩子知道媽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或者個人品質方面是非常優秀的,但是在一些具體的知識點上,媽媽可能真的就是一個“傻瓜”。

這也從側面告訴孩子:人的認知的确是有局限的,需要不斷學習。

示弱的最終目的無非是放手讓孩子去做,讓孩子有承擔責任的勇氣,從而不斷成長,父母也可以收獲一段融洽的親子關系。

但是,對于性格要強的父母來說,讓他們示弱确實有一定難度,不過,他們可以通過讓孩子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制定對全家人都公平的家庭規則、正确示範應對問題的方法等讓孩子同樣得到成長,同樣可以收獲融洽的親子關系。

甚至引導合适,孩子還可以父母身上吸收他們頑強的品質,不服輸的毅力,學習父母應對困難的方法。

而對于一些本被就習慣依靠父母、内心比較柔弱的孩子,父母突然的示弱隻會讓孩子不知所措,甚至焦慮。

因此,父母和孩子之間有融洽的親子關系不止要恰到好處的示弱,還要結合父母的性格、孩子的性格,因材施教,讓孩子做真實的自己,父母做真實的父母,彼此在最舒服的狀态,才能享受融洽的親子時光。

在兒子看來,強勢的媽媽并不等于強大的媽媽。

媽媽種種強勢的表現,其實是她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她需要用強硬的去左右别人、控制别人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和價值。

真正強大的媽媽是溫柔并且堅定的,智慧的。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