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火神派三字經

《中醫火神派三字經》之一 宇宙始,本混沌。昔盤古①,辟洪荒。 足為地,首為天。女娲出②,始有生。 人繁殖,靠自然。華夏國,三皇擴③。 神農氏,農耕作。嘗百草,知醫藥。 注釋:①中國古代有盤古開天地的傳說。在人類還沒有出現之前,天和地連在一起,一片混沌。有一天,盤古突然醒來,用闆斧辟開天地,站起來,頭變作天,足變作地。 ②古時候,有女娲氏造人的傳說,女娲是一位天神,她用黃土做成泥人,一吹氣,變成了人,有男人和女人,能生兒育女,都靠自然界的物質生存。 ③在還沒有文字記載的史前時代,先民們口耳相傳,神農、女娲、伏羲三位神人,人們尊為“三皇”。女娲造人。神農教人耕作,人類有了農業;神農嘗百草,用草藥治病救人,教人知道醫藥知識。伏羲發明八卦,教人用草棍記事的原始方法。神農就是以後的炎帝,和軒轅黃帝一起,被中華民族尊為共同的祖先,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子孫”。 數千年,中醫暢。炎黃孫,繁衍昌。 中醫理,深而博。火神派①,富開拓。 百餘年②,苦求索。重姜附,驅病魔。 效果顯,躍醫林。廣發揚,重繼承。 注釋:①火神派是指以清未名醫鄭欽安為宗師,理論上推崇陽氣,擅用附子著稱的一個醫學流派。其學術思想和用藥特色十分鮮明,學派傳人常被世人稱為“某火神”或“某附子”。 ②火神派誕生于清末同治,光緒年間,至今百餘年,在祖國醫學的學術派别中是最年輕的一個流派。 鄭欽安①,生蜀川。師名儒,劉止唐。 習《經易》②,谙《傷寒》③。悟經典,采衆長。 起沉疴,桂附姜。聲名冠,雲貴川。 《醫理傳》,《醫法圓》,《恒論》出,三書全。 位宗師,火神創。 注釋:①鄭欽安(1824-1911),四川邛崃人,自幼讀書,拜名儒劉止唐學醫。熟讀《内經》、《周易》、《傷寒論》等經典和多種醫書。弱冠行醫,善用姜附大辛大熱之藥,屢起沉疴,救人無數而享譽西南,被稱為“鄭火神”,“姜附先生”。 ②指《内經》、《周易》 ③指《傷寒論》 ④指鄭欽安所著《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傷寒恒論》三書·三書為火神派理論和學術思想奠基之作。 傳弟子,盧鑄之①。欽安理,廣發揚。 人立命,火立極。治立法,火消陰②。 中醫根,是扶陽。 注釋:①盧鑄之(1876-1963)是鄭欽安著名的親傳弟子,對火神派理論和實踐的繼承、發揚、發展深有貢獻。盧跟随鄭欽安11年,深得真傳。因其醫術精湛,世人尊稱為“盧火神”。上世紀30年代,中醫界就有“南盧北蕭”之稱,其中南盧就是盧鑄之。鄭氏年逾九旬後,其《傷寒恒論》的刊行,主要由盧鑄之參與整理而成。 ②盧鑄之提出“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極,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陰。”其中“以火立極”,就是以陽為根本;“以火消陰”,就是用溫熱消陰,不離崇陽扶陽理論。 陽為主①,陰為從。是扶陽,核心觀。 設醫館②,薪火傳。書《講記》③,彰扶陽。 盧火神,代代傳④。 注釋:①醫者多識陰陽互根之理,但多不知陰陽有主次之分。鄭欽安說“陽統乎陰,陽者陰之主也”,“陽主陰從”是火神派重要觀點之一,也是扶陽的核心觀點。張景嶽說:“人是小乾坤,得陽則生,失陽則死。”又說“天之大寶,隻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隻此一息真陽。”都說明陽的主導作用。 ②1911年,盧鑄之在成都開設“扶陽講堂”,為衆弟子講授中醫經典,講鄭氏三書,講臨床醫案,傳播火神派思想。其子盧永定接其衣缽,繼承講堂,吳佩衡、祝味菊、範中林、田八味、唐步祺等火神派著名傳人,都曾聽課于此講堂。 ③盧鑄之嫡孫盧崇漢教授(1947—)生于中醫世家,自幼随祖父盧鑄之,伯父盧永定學醫,理論根基深厚。17歲行醫,繼承火神派真傳,深得扶陽三味,善用姜桂附醫人。在他讀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期間,即應接疑難重症,成為當時一位非常特殊的學生。2006年出版《扶陽講記》,盧教授引經據典,深入論述以扶陽為核心的學術思想,突出陽主陰從觀點,反複強調人體陽氣的重要性。 ④盧氏中醫世家,七代相傳,自盧鑄之至盧崇漢,為火神派三代相傳。 陽為主①,陰為從。是扶陽,核心觀。 設醫館②,薪火傳。書《講記》③,彰扶陽。 盧火神,代代傳④。 注釋:①醫者多識陰陽互根之理,但多不知陰陽有主次之分。鄭欽安說“陽統乎陰,陽者陰之主也”,“陽主陰從”是火神派重要觀點之一,也是扶陽的核心觀點。張景嶽說:“人是小乾坤,得陽則生,失陽則死。”又說“天之大寶,隻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隻此一息真陽。”都說明陽的主導作用。 ②1911年,盧鑄之在成都開設“扶陽講堂”,為衆弟子講授中醫經典,講鄭氏三書,講臨床醫案,傳播火神派思想。其子盧永定接其衣缽,繼承講堂,吳佩衡、祝味菊、範中林、田八味、唐步祺等火神派著名傳人,都曾聽課于此講堂。 ③盧鑄之嫡孫盧崇漢教授(1947—)生于中醫世家,自幼随祖父盧鑄之,伯父盧永定學醫,理論根基深厚。17歲行醫,繼承火神派真傳,深得扶陽三味,善用姜桂附醫人。在他讀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期間,即應接疑難重症,成為當時一位非常特殊的學生。2006年出版《扶陽講記》,盧教授引經據典,深入論述以扶陽為核心的學術思想,突出陽主陰從觀點,反複強調人體陽氣的重要性。 ④盧氏中醫世家,七代相傳,自盧鑄之至盧崇漢,為火神派三代相傳。 吳佩衡①,名“附子”。承火神,響雲南。 醫公會,理事長。促發展,《國醫刊》。 辦學院,桃李廣。火神衆,龍虎藏。 唐步祺②,範中林。劉民叔,補曉岚。 注釋:①吳佩衡(1886-1971),四川會理人,為火神派盧鑄之弟子。1921年至雲南,是雲南中醫界四大名醫之一,也是火神派重量級傳人,曾任雲南中醫師公會理事長,1945年年創辦《國醫周刊》,創辦雲南中醫藥專科學校,任雲南中醫學院院長等職,終生傳承火神派學術思想,被人稱為“吳附子”。其子吳生元,孫吳榮祖,均為火神派傳人。 ②唐步祺(1917-2004),範中林(1895-1989),劉民叔(1897-1960),補曉岚(1856-1950),皆為當代著名火神派傳人。 有祝陳①,結師徒。祝味菊,擅烏附。 撰《質難》,傳道錄。六經病,創五段。 “陰有餘,陽不足”。重扶陽,一脈傳。 注釋:①祝味菊(1884-1951),近代名醫,擅用附子被稱為“祝火神”。祝氏醫技精湛,膽識過人,學識淵博,學貫中西。《傷寒質難》一書,是祝味菊口述,其弟子,上海名醫陳蘇生筆錄,是火神派代表作之一。祝氏創造性地發展了仲景學說,他将六經症候概括為疾病發展的五個階段。祝氏對《内經》“陰平陽秘”的解釋是:“陰平陽秘是曰平人,蓋陰不可盛,以平為度,陽不患多,其要在秘,誠千古不滅之論也。”因而提出“陽常不足,陰常有餘”的觀點。強調陰陽兩者,陽起主導作用,發展了鄭欽安的重陽思想。 今之輩,益盛昌。李可老①,私淑②榜。 醫術精,德高尚。闵人心,解人難。 無貴賤,視同仁。挽瀕危,“救心湯”。 注釋:①李可(1933-),山西靈石人,少年曾畢業于西北藝專。16歲參軍,西北解放後轉業。23歲蒙冤,50歲平反。所幸28年,在逆境中苦研醫藥,自學成才。1978年被錄用為中醫師,任職靈石縣人民醫院中醫科。1983年受命創辦縣中醫院,任院長,兼職多個學術組織。臨證中自創方劑28首,對危重和疑難雜症有獨到診治經驗。50年間,深研《傷寒論》等經典和鄭欽安醫學理論,為私淑火神派傳人之一。在他任職縣醫院中醫科時,該院急求病房設于中醫科,這在全國各醫院是絕無僅有的。李可著作有《李可老中醫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 附:“破格救心湯”   此方回陽救脫,成功治愈千餘例心衰重症,其中百餘例為當地西醫宣布垂危放棄搶救者,經李可先生用本方救治起死回生。 附子10-100-200克,幹姜60克,炙甘草60克,人參10-30克(另煎兌服),山萸肉60-120克,生龍牡、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次沖服)。用法:病勢較緩者,加冷水2000ml,文火煎至1000ml,5次分服,2小時服1次,日夜連服1-2劑。病勢急者,用開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或用鼻飼,24小時不分晝夜頻頻喂服1-3劑。 ②私淑,指未能親自受業,但敬仰其學術并尊之為師者。 張存悌①,出沈陽。火神理,力宣揚。 著《探讨》,廣受贊。《醫案解》,評拆當。 著述豐,醫道彰。名醫衆,難書詳。 扶陽學,須衆襄。 注釋:①張存悌(1947-)1982年畢業于遼甯中醫藥大學,現為該校附三院主任醫師。曾在美國行醫。崇尚火神派學術思想。著作頗豐,出書十餘部,其中《中醫火神派探讨》,系統論述了火神派理論和學術思想,總結了火神派醫家的獨特風格和臨床經驗,對繼承和發揚火神派具有開拓性意義。最近又出版《中醫火神派醫案全解》一書,整理了火神派名家270個病案,作者還為部分醫案作了評拆,畫龍點睛,點評精确恰當,對學習,傳承和發展火神派理論有重要價值。 火神派,根源深。古《周易》,天道明。 乾為天,坤為地。乾為陽,坤為陰。 有尊卑,乾坤定。 《内經》載:生之本,于陰陽①,本自然。 陽氣者,若天日,失其所,壽不彰②。 注釋:①《素問·生氣通天倫》“人之本,本于陰陽。”人生存的根本,在于陰陽,即離不開陰陽的變化,是一種自然規律,順之則生,逆之則亡。 ②《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若天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說是人體有陽氣,和天有太陽一樣,太陽失常,則天地不明,人的陽氣失所,将折壽而夭亡。 張仲景,著《傷寒》。扶陽氣,早主張。 姜桂附,多方藏①。火神根,源《傷寒》。 繼先輩,要發展。崇陽氣,重附姜。 振國醫,救危笃。除病痛,創新途。 勇舉旗,破醫俗。響醫林,閃明珠。 火神興,子孫福。 注釋:①仲景為善用附子第一人,《傷寒論》113方,用附子者21方,31條;《金匮要略》用附子11方,16條。 自古傳,有陰陽。陽為主,陰為從①。 人立命,根在陽②。陽氣旺,髒腑安。陽氣損,體不強。 凡醫病,多顧陽。欲身健,首扶陽。 注釋:①《易·乾卦象》說“大哉乾無,萬物資始乃統天。”又說:“坤元,乃順承天。”明确指出陽為統轄,陰為順從的意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生陰長,陽殺陰藏。”說明陰陽的關系和變化中,陽氣占着主導和決定的作用。 ②人的生命活動,完全靠陽主導,即“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極。”盧崇漢在《扶陽講記》中說:“心沒有陽,血就不能正常運轉;脾沒有陽,水谷就不化;肝沒有陽,就不能正常疏洩,不能正常藏血;肺沒有陽,宣降就會失常;腎沒有陽,就會導緻濁陰凝閉。” 正氣存,邪不幹①,邪能擾,陽必殃。 六淫浸②,七情傷③。食無節,過勞煩。 百病生,首傷陽。 注釋:①《素問·剌法論》“正氣存内,邪不可幹。”此處所指正氣,亦即陽氣,代表機體中一種抗病能力,即人體内存在足夠的陽氣,外邪是不能侵襲身體而緻病的。 ②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亦稱六氣。淫,即邪,六氣太過,不及或不應時而作,即成為緻病的邪氣,故為六淫。 ③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泛指各種精神活動,如這些活動過度,就會影響髒腑氣血活動,成為緻病原因,如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恐傷腎,均指過度而言。 火神派,治病法。重扶陽,祛陰障。 甯溫補①,勿寒涼。千牢記,萬勿忘。 注釋:①“甯事溫補,勿事寒涼。”是明代溫補派代表張景嶽提出的觀點。張氏重視陽氣,推崇陽氣的主導作用。鄭欽安創立新派,受張景嶽觀點有較大影響。《中醫火神派三字經》之二 陰陽明①,簡馭繁。一綱舉,衆目張。 判萬痛,識陰陽。重實據,有辨決②。 舌青淡,口含津。無渴飲,嗜熱湯。 人倦卧,無精神,聲息短,少氣言。 二便利,脈微沉。十要點,陽虛顯。 注釋:①《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别陰陽。”是說善于診斷疾病的醫生,要從察色切脈中先分清病是屬陰還上屬陽。鄭欽安的“認證隻分陰陽。”與此一脈相承。 ②鄭欽安從實踐中總結出識别陰證(陽虛)的一些要點,稱之為“陰陽實據”或“陰陽辨決”對臨證有很大的指時作用。網上三七生生生說:“ 不讀張仲景辨證無要領,不讀鄭欽安,陰陽不過關,”對訓别陰陽的重要性,說得既生動又風趣。 舌黃燥,苔枯槁。渴飲冷,神煩躁。 脈有神,赤黃尿。陰虛證,識決竅。 見陰證,陽光照①。見陽證,火陰消②。 注釋:①陰證,即陽虛證,理當扶陽,潛陽或回陽。“陽光照”意為用姜附等陽藥去治療。即盧鑄之說的“病在陰者,扶陽抑陰。” ②陽證即陰虛證,這裡不提對陰虛用滋陰降火,而是用火去消陰。火者陽也,即盧氏說的“病在陽者,用陽化陰。”盧崇漢認為“陰虛的本質仍然是陽的不足,是由于陽氣化生陰精的功能下降,才出現陰陽關系失衡,故對陰虛病人,隻要姜桂附配伍恰當,不但不禁用,反而能促進津液回生,起到陽生陰長的作用。”這是盧氏對火神派理論的重要發展。 陽虛者,陰必盛。陽過虛,陰必旺①。 陽浮越②,陰格陽。虛火浮,假熱寒。 頭面火,五官瘡。雖腫痛,脈浮空。 唇舌青,苔滑潤。津滿口,喜熱飲③。 若滋陰,雪加霜。若降火,火立亡。 注釋:①指陽虛進一步加深,陰氣将更旺盛。 ②包括虛陽上浮和虛陽外越,都是陰盛格陽所緻。 ③虛火上浮,即可出現假熱真寒或上熱下寒。 ④虛火上浮,主要出現頭面五官方面的疾病。病外觀似一片熱象(火),但仔細辨認,上熱下寒,仍是陽虛,千萬勿滋陰降火。 真陽虛,火假象。查實據,識陰陽。 潛陽丹①,欽安創,加封髓②,效果良。 火上浮,虛外越。機理同,形有别。 火上浮,病頭面③。虛外越,偏全身④。 注釋:①潛陽丹:用于治療陽氣不足,虛陽上浮諸症。鄭氏謂此方能納氣歸腎,即引陽下潛,故名潛陽。藥物:砂仁30克,附子24克,龜闆6克,甘草15克。 ②封髓丹:出自元代《禦藥院方》,能降心火,益腎水,亦有納氣歸腎功效,并上、中、下兼治。廣泛用于治療虛火上浮諸症。鄭氏甚賞此方。吳佩衡等常以此方與潛陽丹合用名為潛陽封髓丹。如面腫、齒衄、牙痛、龈爛、鼻淵、目赤、候痹、咳嗽、喘促、遺尿、滑精、淋濁、帶下等用之屢效。鄭氏介紹,他治鼻淵、鼻濁,每以砂仁30克,黃柏15克,炙甘草12克,肉桂、吳茱萸各9克,一二劑即止。甚者,加姜附6-9克,屢屢獲效。對偏頭痛,常用封髓丹加吳茱萸,肉桂,屢治屢效。封髓丹藥物:黃柏30克,砂仁21克,甘草9克。 ③虛火上浮,發病多在頭面部; ④虛火外越,發病偏于全身 久病體,素不足,用藥誤,午後殊, 汗吐瀉,陽漸狐。外熱假,内寒宿。 不細察,實熱誤。虛火旺,實陰著①。 注釋:①根據鄭欽安觀點,虛陽外越多見于久病體虛,素秉不足,寒藥克伐太過、汗吐瀉劇及午後發病或病情加重者,以上情況皆使陽氣衰減,易緻虛陽外越。虛陽外越病人易見外熱内寒、假熱真寒,往往誤認為熱證、陽證,必須仔細辯認。“陰陽實據”或“陰陽辨決”仍是認證關鍵。鄭氏書中列舉許多案例,誠可細讀。 病至深,将脫陽,陰陽離,入膏肓。 現外熱,内真寒。外假熱,内真寒。 病形雜,辨決幫。觀神色,舌脈象, 察體态,口氣詳,問二便,知熱寒。 鄭氏傳,真機藏:舌不绛,苔不黃, 口不渴,不思涼。口氣平,二便常①。 餘不究,俱虛陽。為醫者,急回陽。 重姜附,勿遲怅。四逆輩,回陽飲。 速速投,生可望。 注釋:①指口氣不粗不熱,二便不黃赤秘結。鄭氏判斷陰證的“真機”精煉扼要,隻此六項,“即外現大熱,身疼頭痛,目赤口瘡,一切諸症,一概不究。”均按陰證看待。它突出舌象,口氣和二便。   陽虛欲脫屬疾病危候,病情重,發病急,症形雜,變化多,預後差,死亡率高,臨床表現難以簡述,但多見陰火假象,謹摘錄典型醫案二則,可見火神派大家救治經驗之一斑。   例一,秦某,男,13歲。患傷寒重症發熱已20餘日,西醫多方救治無效,認為已“無法挽救”。現症發熱,晨輕夜重,面色青黯,雙顴微紅,唇焦燥,舌苔黑燥,神昏迷,時有煩躁谵語,雙手亂抓,呼吸喘促,尿短赤,大便未解,不進食,喂水僅能下咽二三口,脈虛而空,重按無力,辨證:寒入少陰,陰盛格陽,外假熱内真寒之陰極似陽證,将有脫陽之勢。治宜大劑扶陽,回陽收納,交通心腎。用白通湯加肉桂;附片250克,幹姜50克,蔥白4根,官桂15克(研末兌服)。   次日熱稍降,唇舌較潤,煩亂止。處方:附片300克,幹姜80克,茯苓30克,蔥白,官桂同昨。   第三日熱再降,神淡漠,不渴飲,至晚煩躁複現。認為藥不勝病,須加量;附片400克,幹姜150克,茯神50克,炙遠志20克,公丁香5克,生甘草20克,官桂20克(研末兌服),晝夜連服2劑。第四日,熱去八、九,唇舌潤,黑苔退去大半,脈浮緩,轉危為安。上方出入加減,但附子量不變,1日2劑,至第七日,病情穩定,又調理七、八日,病愈。(節錄自《吳佩衡醫案》,患兒系昆華醫院原院長之子) 例二,闫某,男,60歲。患者昏迷,吸氧,面色死灰,唇,舌、指青紫,頭汗如油,痰聲漉漉,口鼻氣冷,四肢冷過肘膝,二便失禁,血壓測不出。詢知患慢阻肺、肺心病10年,最近病重至縣醫院搶救6日,無效出院。家人訴昨夜子時突然痰壅暴喘,昏迷,脈散亂如雀啄,移時一動,但其下跌陽、太溪、太沖三部脈仍細弱可數。中醫認為子時瀕危未死,子時後陰極陽生,已有一線生機,至今淩晨4時十二經運行屬太陰肺經當令。本經自旺,生機未絕。投“破格救心湯”大劑,以挽垂絕之陽而固脫,加三生飲豁痰,麝香辟穢開竅醒腦。 附子150克,幹姜、炙甘草各60克,人參30克(另煎兌服),山茱萸120克,生龍牡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沖),生半夏30克,生南星,石菖蒲各10克,生鮮姜30克,姜汁1小盅(兌入),大棗10枚。上藥加開水1500ml,武火急煎,随煎随灌,不分晝夜,頻頻喂服。一劑後肢冷退至肘膝以下,手足仍冰冷,汗喘定,面色轉萎黃,發绀稍退,痰鳴大減,呼之可睜眼,六脈遲細弱代,48次/分。原方附子加至200克,餘藥不變,日夜連服3劑。第三日患者清醒,氣息弱,四肢回溫,知饑索食,痰鳴消失。家人訴昨夜尿濕大半張床褥,腿腫消失,病已脫險。續給原方3劑,去半夏、南星、石菖蒲及麝香,附子減至150克,加腎四味(枸杞子,茗絲子,補骨脂,淫羊藿各30克),附子減至150克,每日1劑,分3次服。又過4日,諸症退,已能扶杖散步。(節錄自《李可醫案》) 有血症①,世人稱,多因火,血妄行。 鄭欽安,有獨見,咯吐衄,崩漏經, 陽虛緻,八九成,血失統,經外行。 要血止,用溫陽。據要決,勿施涼。 注釋:①對于血症,世人多歸因于熱,火即火旺逼血妄行,故治多施寒晾。鄭欽安辨治血症,仍先分陰陽,他說:“天包乎地,氣統乎血,氣過旺,可以逼血外越,則為陽火。氣過衰,不能統血,陰血上僭外溢,則為陰火。”鄭氏經驗,陽火引起的血症很少見,十居一二。而陰火引起的血症多見,十居八九。鄭氏判病(包括血症)隻分陰陽,“陰陽實據”即可判定血症之因由,可作施治之“真機”。   血症醫案舉例:   例一:海某,女,19歲。行剖腹産失血過多,經輸血搶救,突發高熱40℃,經用抗生素等治療,數日後熱降,但病人昏迷,呼吸困難,白細胞2萬以上。後改用中藥麻杏石甘湯1劑,病情更加重。昏迷、面唇紫黯,舌青烏,鼻翼煽動,呼吸忽起忽落,如潮水往複,指青烏,脈弦硬而緊,按之無力而空。證屬心腎陽衰,殘陽将脫,治宜扶陽抑陰,強心固腎,方用大劑回陽飲(即四逆湯加肉桂):附片150克(開水先煎),幹姜50克、甘草20克、肉桂10克(研末兌服)。藥未煎好前,先用肉桂末泡水灌服。告訴家人,服上方後可能出現嘔吐反應,如吐後喉間痰聲不響,氣不喘促,舌質轉紅,即有生機,否則難治。   二診:服藥後果然嘔吐痰誕,神稍清醒呼吸好轉,開始咳嗽,咯出大量膿痰。舌尖淡紅,苔白滑厚膩,口唇青紫漸退,脈仍同上,續扶陽溫化。   附片150克(開水先煎)幹姜50克,肉桂10克(研末兌服),半夏10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   三診:神志清醒,語言清楚,面轉紅潤,唇指青紫十去八九,仍咯大量膿痰,病轉危為安,繼上方加減。   附片200克(開水先煎),幹姜100克,茯苓30克,桔紅10克,肉桂10克(研末兌服),公丁香5克,半夏10克,甘草8克,細辛5克。   四診:面色紅潤,唇舌青紫已退,呼吸漸平穩,咳嗽、咯痰量減少,能進食,大便溏,脈和緩,肺部X線檢查有多個空洞,血培養,耐藥性金葡菌,西醫診斷:重症肺膿瘍。大病初退,坎陽尚虛,繼續扶陽溫化。   附片150克,幹姜50克,陳皮8克,炙麻絨8克,杏仁8克。   服上方4劑,患者症狀消失,精神、飲食正常。 (摘自《吳佩衡醫安》)   例二:伊某,女,61歲。9年前患腎炎已治愈,4月前尿血,用清熱涼血止血藥品,叠治無效,大便溏瀉。現症,肉眼血尿,腰臀部酸脹,低熱,晨感烘熱,頭脹、汗出、口苦、不渴、舌淡稍胖潤,脈滑無力。患者曾用清涼之劑,便溏口不渴,舌脈等均屬陰象;因真氣上浮而有烘熱、頭脹、口苦,為頭面陰火;其低熱,汗出屬虛陽外越。辯證;陽虛陰盛,血尿因陽虛不能統攝所緻,治以溫陽固攝,方用潛陽封髓丹加味:附子15克,砂仁10克,龜闆15克,黃柏10克、炙甘草10克,炮姜25克,肉桂10克,苡仁30克、白術15克,川斷30克、雲苓25克,3劑後,血尿消失,體溫正常,口苦消失,繼續調理月餘全愈。(錄自《張存悌醫案》)   例三:夏某,銀行經理,大吐血重症患者,口幹舌燥,雙頰泛紅,六脈洪大,四肢無力,多日未食,卧床不動,床旁一痰孟鮮血,仍有血陸續吐出,補氏細心審度後,重用肉桂15克、姜炭60克,附子120克,白芍、茜草各30克、小薊60克、吳萸、砂仁、甘草各15克。次日病見輕,照原方量加倍繼服,第三日患者步行至門診看病,并感謝救命之恩。一周後上班。 錄自《補曉岚醫案》 火神派,用附子,劑量大,需膽識。 量大小,病情定,藥性焊,手中缰。 小五錢①,大五兩,陽不複,不收場。 急救逆,緩扶陽,命門暖,火歸原。 火神醫,舉姜附,膽要大,心不粗。 用開水,先煎附,兩時後,再試毒②。 辛麻去,他藥入,此常法,載于書。 若危急,草附姜,齊入湯,火宜旺。 頻頻喂,小口灌,認證準,放大膽。 注釋:①兌合今制,小劑量每付藥可用至25—30克,大劑量每付藥可大至500克左右。用藥中仔細觀察病情轉化,須用至陽氣回複為準。 ②一般用開水先煎附子1—3小時,在煎藥2小時左右,取藥汁或附片口嘗,如無辛麻味,将餘藥一齊放入,再繼續煎煮。 四逆湯,主回陽①補火種,第一方②, 仲景定,少陰寒③火神派,用之常。 注釋:①鄭欽安:“四逆湯一方,乃回陽之主方也。” ②四逆湯中,附子是一團烈火,附子之力能補先天欲絕之火種;更以幹姜辛溫而散,蕩盡陰邪,迎陽歸舍,火種複興;又以甘草之甘,緩其正氣,緩者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遂得重生。 ③鄭欽安:“夫此方既列于寒入少陰,病見爪甲青黑,腹痛下利,大汗淋漓,身重畏寒,脈微欲絕,四肢逆冷之候,全是一團陰氣為病,此際若不四逆回陽,一線之陽光即有欲絕之勢,仲景于此專主回陽以祛陰,是的确不易不法。”(《醫理真傳卷二》)張仲景創四逆湯的目的專用于少陰寒證,鄭欽安等火神派擴大了此方的用途,廣泛用于多種陽虛,是火神派對仲景思想的重大發展。 諸陽虛,皆可嘗,既回逆,又扶陽。 功效多,用途廣,治百病①,适加減。 “圓通”列,二十三②,知其妙,一反三③。 注釋:①鄭欽安認為四逆湯功用頗多,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數百種病,因病加減,其功用更為無窮。 ②《醫法圓通卷四》列舉四逆湯主治23條。 ③鄭飲安認為“建中、理中、潛陽、回陽、封髓、姜桂諸方,皆從仲景四逆一方搜出。”(《醫理真傳卷二》) 火神派,中醫道。陰陽理,要光大①。 中醫理,勿西化②。求古訓,深析研。 任務重,路途遠,多讀書,理細玩③。 勤實踐,心懸患④,人生死,于反掌。 衆名醫,甘作梯,多培養,後來人。 注釋:①“陰陽至理”,是火神派理論的靈魂,也應該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正道,應該發揚光大。 ②中醫理論,是建立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儒家文化基礎之上的一套系統的理論,需要深入鑽研和分析,去精取精,但千萬不要把中醫理論西化,或者用微觀學,細胞學等現代醫學觀念去套它,這是發展中醫很重要的一條原則。 ③鄭氏提出:“世之業斯道者,書要多讀,理要細玩。人命生死在于反掌之間,此理不明,切切不可先主方藥。”(《醫理真傳卷二》) ④心中時刻裝着病人。 2010年5月15日三稿:胡元罴 參考文獻: 樊樹志·國史十六講·北京:中華書局·2009 方藥中·醫學三字經淺說·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8 張存悌·中醫火神派探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張存悌·中醫火神派醫案全解·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 傅文錄。火神派學習與臨證實踐·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 盧崇漢·扶陽講記·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