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南美洲,再橫穿大西洋,
最後回到美國東海岸,
而這一切所消耗的全部動力,
僅僅是來自一塊高爾夫球大小的鈾燃料!
“大水怪”的出現令舉世轟動,
這就是原子彈之後,
再度讓世界震驚的,
美國核潛艇“鹦鹉螺”号。
從此,世界進入“潛海”時代,反應堆是整個核潛艇的心髒,
一回路系統主要安裝核動力裝置,
穩壓器則是最為關鍵的,
安全一級的主設備。
他沒見過真正的核潛艇,陰暗潮濕的環境、毒蛇蚊蟲肆虐,
每天起來渾身的包,抓破了就流膿。
張金麟和實驗室的人,
是吃着窩窩頭搞科研的,
連窩窩頭都吃不上時,
就挖野菜和白菜根吃,
也沒有電腦,僅有一台手搖計算機,
大家就拉計算尺、打算盤,
核潛艇那樣龐大,
涉及到的成千上萬的數據,
都是靠這些工具一點點算出來的。
關鍵技術是真的難,
彭士祿帶着他,
參與了整個調試安裝到水下實驗,
還把很多重要的工作,
都交給了他主持負責。
1970年,我國第一艘核潛艇,
做水下全航滿功率實驗,
便是34歲的張金麟在艇上親自指揮,
十年磨一劍,他眼含熱淚宣布:
核動力裝置的最後瓶頸,
終于得到突破了!
在所有科研人員的努力下,
我國隻用十三年,
走完了美蘇三十年的核潛艇研制之路!
那天,總設計師彭士祿,
拉着副總設計師張金麟,
足足幹了一斤白酒,
第一代核潛艇成了,
但對張金麟來說,報國之路永無止境。
經過攻關關鍵技術,
處理重大事故難題,
他已經成長為當之無愧的技術權威。
擔任研究所副所長後,
他和彭士祿一起完成了,
30萬千瓦核電站的初步方案,
力推我國第一座核電站建設。
他的能力被所有人看在眼裡,
我國第二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
也來“搶人”,
專門寫信請張金麟到武漢主持工作。
能得中國兩代核潛艇總師器重,
可見張金麟承載了多麼厚重的期望。
二十年後,新的年月,起新的風雲,經驗的匮乏、人才的流失,
加上技術上沒有預研儲備、
生産設備陳舊,
緻使工程上馬後走過的每一步,
都是步履艱難。
張金麟同當年的彭士祿一般,扛起了一切。為中國培養出一支高水平團隊:
300多名産品主任設計師以上的骨幹,
他們中四十多歲的總師、
副總師已擔當大任,
三十歲多歲的主任設計師也挑起重擔。
可是他是個拿得起放不下的人,自和核潛艇結了緣,這一輩子就被責任二字驅趕,不息不止,殚盡竭慮。将人生裝進核潛艇的繭殼,
從參與第一代核潛艇的研發設計,
到第二代核潛艇的掌舵主持,
張金麟拼盡一生守候。
這位偉大的先驅,
托舉起了中國夢,
将一輩子都獻給了中國人。
他的過往都和最高的機密一起,
隐藏于深深未名,
直到前幾年才公開他的名字,
而當我們揭開他所有的故事,
已然是最沉痛的時刻:
2023年1月9日,
中國痛失巨星張金麟!
化作永恒的光輝,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