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軍事 > 正文

噩耗傳來:剛剛巨星隕落!為中國他33歲就白了頭......

+華人星光(ID:hrxg2020)原創作者:華人星光轉載請聯系後台授權
有這樣一大國絕密重器,
若有一天,地表核力量損失殆盡,
那它就是最後讓敵人陪葬的殺手锏,有此威懾,誰都不敢對我們輕舉妄動。這一最隐秘最突然的力量背後,站着一位同樣神秘的巨星,為了守護全中國人的安全,他33歲就白發滿頭,剛剛噩耗傳來,
然而舉國有幾人知道他的名字:張金麟。

從貧瘠的河北沿海農村走出,幼年目之所及就是打漁的木船,
四方方的天,四方方的海,
擋不住他擁有乘風破浪的志向。
于是這個窮人家的孩子,靠自己努力走進了海軍大院,走進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走進核工業第二研究設計院。
1951年,一個巨大的“黑色水怪”潛入太平洋,遊過墨西哥,

來到南美洲,再橫穿大西洋,

最後回到美國東海岸,

而這一切所消耗的全部動力,

僅僅是來自一塊高爾夫球大小的鈾燃料!

“大水怪”的出現令舉世轟動,

這就是原子彈之後,

再度讓世界震驚的,

美國核潛艇“鹦鹉螺”号。

從此,世界進入“潛海”時代,
九年後,
中國一項“前無古人”的絕密事業啟航,張金麟被點名加入海軍科研部,當看到那個龐然大物的照片,他明白了前路是怎樣的難關,毛主席說:“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年輕的心熱血澎湃,張金麟的任務,是研究反應堆一回路裡的穩壓器。

反應堆是整個核潛艇的心髒,

一回路系統主要安裝核動力裝置,

穩壓器則是最為關鍵的,

安全一級的主設備。

他沒見過真正的核潛艇,
連穩壓器是什麼東西都不知道,
國内也沒人研究,怎麼辦?一手抓着地瓜啃,
一手翻閱美國航母的資料,資料少得可憐,零星的隻言片語中,他恨不得從字縫裡看出字來,這是他重複了一年多的事情。有些傲慢者最大的錯誤,
就是低估了中國人的聰明智慧,1962年,從來沒見過穩壓器的張金麟,将穩壓器功能和運行原理全部摸透,
并寫出了一本完整的資料。
一個難關搞定了,國家下了調令,要他去四川組建一回路系統實驗室。在那偏僻的“三線”山區,
日子是真的苦,

陰暗潮濕的環境、毒蛇蚊蟲肆虐,

每天起來渾身的包,抓破了就流膿。

張金麟和實驗室的人,

是吃着窩窩頭搞科研的,

連窩窩頭都吃不上時,

就挖野菜和白菜根吃,

也沒有電腦,僅有一台手搖計算機,

大家就拉計算尺、打算盤,

核潛艇那樣龐大,

涉及到的成千上萬的數據,

都是靠這些工具一點點算出來的。

關鍵技術是真的難,

他索性把自己關在實驗室,日夜值班三個月,等他出來,同事快不認識他了,滿頭黑發皆熬的雪白,
他才隻有33歲!


可張金麟是真高興,關鍵系統怎麼運行的,他全都了如指掌了。一次讨論會上,
潛艇在安裝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困難,領導就遠遠指着他說:“讓一回路實驗室那個白頭發的過來處理。”如此年輕,卻被十分器重,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彭士祿,更是把張金麟作為接班人培養的。

彭士祿帶着他,

參與了整個調試安裝到水下實驗,

還把很多重要的工作,

都交給了他主持負責。

1970年,我國第一艘核潛艇,

做水下全航滿功率實驗,

便是34歲的張金麟在艇上親自指揮,

十年磨一劍,他眼含熱淚宣布:

核動力裝置的最後瓶頸,

終于得到突破了!


1974年8月1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加入海軍戰鬥序列,被命名為“長征”一号,

在所有科研人員的努力下,

我國隻用十三年,

走完了美蘇三十年的核潛艇研制之路!

那天,總設計師彭士祿,

拉着副總設計師張金麟,

足足幹了一斤白酒,

借他熱血鑄劍,還中國碧海藍天!

第一代核潛艇成了,

但對張金麟來說,報國之路永無止境。

經過攻關關鍵技術,

處理重大事故難題,

他已經成長為當之無愧的技術權威。

擔任研究所副所長後,

他和彭士祿一起完成了,

30萬千瓦核電站的初步方案,

力推我國第一座核電站建設。

他的能力被所有人看在眼裡,

我國第二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

也來“搶人”,

專門寫信請張金麟到武漢主持工作。

能得中國兩代核潛艇總師器重,

可見張金麟承載了多麼厚重的期望。

二十年後,新的年月,起新的風雲,
戰略導彈核潛艇作為鎮國重器,雖然出鏡率不高,
被稱為最隐秘的“深海幽靈”,但其威懾力卻是最大的。八十年代,
我國裝備了第一艘戰略核潛艇,但從嚴格意義上講,隻是解決了核潛艇有無問題,
卻不能證明我們擁有真正的反擊實力,會不會被視為“紙老虎”?在安全問題上,
其實面臨一個危險的局面。
擁有一隻是量的開始,擁有二才是質的提升,關鍵時刻,54歲的張金麟,成為我國第三代核潛艇總設計師,負責第二代特殊型号裝備研發。這條路甚至比當年還要難走,因為之前20年的産品斷線,

經驗的匮乏、人才的流失,

加上技術上沒有預研儲備、

生産設備陳舊,

緻使工程上馬後走過的每一步,

都是步履艱難。

張金麟同當年的彭士祿一般,扛起了一切。
新型重器由多個系統組成,僅非标設備就達幾百項、上萬台套之多,主要協作廠家多達幾百家,這一切都需要他從中協調安排,案頭總是資料堆積如山,
生産廠家分散于各個城市,
他行李随身方便說走就走。
大家稱他是“解決問題專家”,
每一個影響進度的重大問題出現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張金麟,所有人等着他“拍闆”。大國重器,至關重要,非學識淵博者不能拍闆,非胸懷坦蕩者不能拍闆。被他視為老師的彭士祿,當年怎麼承擔起巨大壓力的,
張金麟而今如出一轍
研制核潛艇的3任總師(左起:張金麟、彭士祿、黃旭華)
歲月匆匆東流去,深海藍天皆是見證,從54歲到71歲,新産品的每一項重大技術進步,每一項課題攻關,都滲透進了張金麟的心血。2007年,在他主持下,新一代裝備産品,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如期交付使用,并實現多項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開創中國研制事業多個“第一次”!他榮獲國家重大貢獻獎和金質獎章,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二年,被授予“船舶設計大師”稱号
自此,中國擁有了真正意義上,保家衛國的深海重器,
史冊之上這輝煌偉業的燦爛一筆,
書寫者:張金麟!

人生古稀年,
他為人才接力的擔憂愈加迫切,其實過去的20年,
在忙碌的總師工作外,他已經不遺餘力,

為中國培養出一支高水平團隊:

300多名産品主任設計師以上的骨幹,

他們中四十多歲的總師、

副總師已擔當大任,

三十歲多歲的主任設計師也挑起重擔。

可是他是個拿得起放不下的人,自和核潛艇結了緣,這一輩子就被責任二字驅趕,不息不止,殚盡竭慮。
2005年臘月二十八,
一位部門主任把300多頁的平台方案,交給72歲的張金麟把關,已經是春節假期,他完全可以節後翻閱,部門主任也是這樣以為的。可是節後上班第一天,部門主任就收到他送來的厚厚資料,翻開完全愣住了,300多頁,每一頁都是他工整寫的詳細建議,
甚至連标點符号的錯誤都沒有放過。
部門主任談及此事感慨良久:我估計張總師他這麼多年,是一個春節假期都沒有休息過。

将人生裝進核潛艇的繭殼,

從參與第一代核潛艇的研發設計,

到第二代核潛艇的掌舵主持,

張金麟拼盡一生守候。

這位偉大的先驅,

托舉起了中國夢,

将一輩子都獻給了中國人。

他的過往都和最高的機密一起,

隐藏于深深未名,

直到前幾年才公開他的名字,

而當我們揭開他所有的故事,

已然是最沉痛的時刻:

2023年1月9日,

中國痛失巨星張金麟!



“巨龍”出水,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佑我百姓揚我國威。風起雲湧,不世偉業,曠古一英傑,
超乎技而近乎道。
今日沉痛送别張老,
先生乘風而去,

化作永恒的光輝,

流至遙遠的彼方,淌于隕落的星河。而世人終将銘記,究竟是什麼樣的大國脊梁,庇護了14億中國人,為我們奏響中華和平的凱歌!
END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