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杞(1937—),男,江蘇東台人,上海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上海石氏傷科第四代傳人,全國第二、三、四、五、六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指導老師,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中醫正骨”代表性傳承人。曾任上海市衛生局副局長、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上海市政協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分會會長,上海中醫藥學會會長等職。目前還擔任上海中醫藥大學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骨科聯合會主席,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分會、整脊學分會名譽會長,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研究院脊柱病研究所名譽所長。先後拜中醫骨傷科大家石筱山、石幼山先生為師,弘揚石氏傷科學術流派傷科内傷學說。擅長中醫藥防治慢性筋骨病,倡導“恢複筋骨平衡”防治原則,形成“氣血結合,痰瘀兼祛,肝脾腎同治”的學術思想。先後率領團隊獲得各級科研項目200餘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其他部市級一等獎10項。先後榮獲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上海醫學發展終身成就獎、上海中醫藥發展終身成就獎、全國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中國好醫生、全國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等榮譽稱号,并獲得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為我國中醫藥事業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0 2一、技術淵源
耳穴療法是指通過耳郭診斷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是中國針灸學之重要組成部分。《素問·口問》:“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張介賓《類經》說:“手足三陰三陽之脈皆入耳中。”可見耳與十二經絡關系十分密切。運用耳穴診治疾病在我國曆史悠久。《蘇沈良方》記載:“摩熨耳目,以助真氣。”唐代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也曾說:“耳中穴……治馬黃、黃疸、寒暑疫毒等。”耳穴療法發展至今已是世界醫學遺産的一個組成部分。
19世紀50年代,醫學博士諾吉爾首次提出了耳郭狀如倒置胎兒,即“胚胎倒影”,且認為外耳與内髒器官存在密切關系,當有内髒疾患時,耳郭上會有相應的反應點出現。從1979年起至今已有很多采用耳穴幹預止痛的臨床報道如偏頭痛、痛經及術後鎮痛,耳針已被廣泛應用于疼痛的輔助治療。各髒腑組織在耳郭均有相應的反應區,刺激耳穴對相應的髒腑有一定的調治作用。刺激耳穴的主要方法有針刺、埋針、放血、耳穴貼壓、按摩、按壓等方式。
耳穴按壓治療頸腰椎疼痛是施氏的臨床經驗之一,經多年應用發現所治患者的疼痛和功能受限程度往往能夠在即刻改善,且操作簡單方便,快速有效,便于推廣應用。同時,耳穴按壓是施氏創編用于治療頸椎病的整頸三步九法手法之一,也是他創編的防治頸腰痛的導引功法——施氏十二字養生功中的主要手法之一。該法具有疏通經氣,緩解頸腰疼痛,改善頸腰椎活動功能。
二、适應病證
各種急慢性頸腰椎疼痛。
三、操作方法
用示指及拇指指腹按壓雙側對耳輪的上、中、下三部,尋找最痛點,以此為基點進行撚按,每次持續按揉30s,休息5s,重複3次,按壓力量從輕至重,以壓至患者感覺疼痛但能忍受,且耳輪出現脹熱感為宜。
按壓時囑患者放松四肢,正常呼吸,治療後活動頸腰部,頸腰疼痛可有明顯緩解,功能活動亦有改善。
四、理論闡釋
頸腰部感受外邪或不慎扭傷,常常導緻頸腰椎疼痛劇烈,活動嚴重受限。耳穴是耳郭與脈絡、髒腑相通之地,是脈氣所發和密集之處。耳穴按壓法具有疏通經氣,緩解頸腰部疼痛,改善頸腰活動功能的作用。可在耳穴上表現為壓痛、過敏、腫脹、硬結、涼熱感變化及皮膚色澤改變。
現代研究表明,當刺激耳穴時,可使機體增加制造内啡肽的能力,從而作用于腦啡肽受體而達到鎮痛的目的;還可調動體液的抗痛因素,提高痛阈;另外耳穴的刺激沖動傳至相應中樞部位後,與疼痛部位傳來的沖動相互作用,可減弱甚至抵消疼痛。同時,配合頸項部活動可舒緩痙攣,刺激體表肌肉神經末梢引起神經沖動,并與外周痛傳導在脊髓和脊髓以上中樞水平産生整合效應,激活脊髓後角闆層V的本體覺,通過“閥門”效應達到止痛目的。并且,耳穴加體針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有效調節椎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血液流變學異常狀态。
耳穴是分布于耳郭上的腧穴,也叫反應點、刺激點。有很多醫者、學者分别從臨床應用或動物實驗等各方面對此進行探究,并且發現當疾病發生後,内髒發生生理或病理改變時,耳郭的相應穴位會産生某種變化,如變色、結節、變形、丘疹、皮屑、血管充盈、出現壓痛和産生低電阻現象;利用這些現象可以作為診斷疾病的參考,或刺激這些反應點(耳穴)來防治疾病。還有實驗證明,當内髒患病時,與之相應的耳穴會有大量淋巴細胞浸潤,産生免疫反應,即證明了耳穴與内髒存在免疫學系統聯系,為耳穴診治疾病提供了組織學基礎。
五、注意事項
耳部有傷口、凍瘡、外傷及感染者不宜使用本法。孕婦及患有嚴重器質性疾病和嚴重心髒病、高血壓者不宜使用本法。
若在按壓後留有耳穴壓豆,則應避免出汗過多,并應及時更換膠布。
六、典型病案
病案1
患者:趙某,女,41歲。
初診時間:2020年5月9日。
主訴:頸項強痛,闆滞不适1日。
病史摘要:患者因睡眠姿勢不當,出現頸項強痛,闆滞不适1日,自貼膏藥不能緩解。刻下頸項左側疼痛劇烈,牽掣至左肩背酸痛,頸項活動受限,不可向右旋轉。無眩暈,無手指麻木,無胸腹裹束感,夜間因疼痛不能轉側而夜寐欠安,納可,二便調。查體:舌淡紫,苔薄白,脈弦。左側胸鎖乳突肌中段及左側C3橫突處壓痛(+),壓頂(-),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霍夫曼征(-)。頸項左轉30°,右轉15°。輔助檢查:當日頸椎正側位提示頸椎生理弧度變直,頸椎退行性改變。
西醫診斷:落枕(頸型頸椎病)。
中醫診斷:項痹病(氣滞血瘀證)。
辨證:氣滞血瘀,經脈不通。
治則:疏通經氣,通絡止痛。
治法:耳穴按壓法治療。
效果:治療15min後,患者疼痛明顯改善,頸項左轉45°,右轉40°。15min後再行耳穴按壓,患者症情已去十之八九。囑患者自行揉捏耳穴不少于3次,第二日随訪,疼痛完全消失,頸項活動度正常。
按:落枕常因睡眠姿勢不良或感受風寒後所緻,往往急性發病,睡眠後一側頸部出現疼痛、酸脹,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動不利,活動時傷側疼痛加劇,嚴重者使頭部歪向病側,有些患者進行性加重,甚至累及肩部及胸背部。患側常有頸肌痙攣,胸鎖乳突肌、斜方肌、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處壓痛。在肌肉緊張處可觸及腫塊和條索狀的改變。施氏多先通過按壓耳部反應點,用示指及拇指指腹按壓、牽拉雙側對耳輪的中、下部,可适當進行撚按,每次按壓30s,以壓緻患者感覺疼痛但能忍受,且耳輪出現脹熱感為宜。現代研究表明,當刺激耳穴時,可迅速緩解頸部疼痛,提高痛阈,改善局部組織炎性水腫,松弛局部肌肉過度緊張而通絡止痛有較好的療效,緩解頸部肌群痙攣狀态,使頸部活動度恢複。
病案2
患者:牟某,女,34歲。
初診時間:2020年11月23日。
主訴:腰部疼痛伴活動受限半日。
病史摘要:晨起不慎扭傷,緻腰部疼痛伴活動受限,休息後未見好轉,無下肢不适症狀,遂來急診就診。查體見腰椎側彎,L3L5節段左側肌肉明顯痙攣,壓痛(+),腰椎前俯明顯受限,苔薄白,脈細澀。氣血失和,經脈失暢,治以調攝。輔助檢查:腰椎正側位提示腰椎稍有側彎,腰椎生理弧度減弱。
西醫診斷:急性腰扭傷。
中醫診斷:傷筋病。
辨證:氣滞血瘀,經脈不暢。
治則:理氣化瘀,通經止痛。
治法:耳穴按壓法治療。
效果:耳穴按壓後患者腰部疼痛即可緩解,囑咐患者配合腰部适當活動,腰椎功能恢複,15min後再行耳穴按壓,患者自覺症情明顯改善。第二日随訪,腰部稍有酸楚,腰椎活動度正常。
按:急性腰扭傷是指腰骶、骶髂及腰椎兩側的肌肉、筋膜、韌帶、小關節及滑膜等結構,在遭受突然扭挫傷,或過多牽拉,或承受超負荷活動等外力造成的急性損傷,易造成肌肉、筋膜、韌帶的撕裂或小關節錯位,關節囊可被嵌夾于關節間隙中,引起腰部劇烈疼痛及活動功能障礙的一種病症。中醫學認為急性腰扭傷屬于“氣滞血瘀腰痛”“腰部傷筋”等病範疇,多因卒然扭挫而緻腰部經筋損傷,氣血凝滞,經脈受阻,不通則痛而發病。故施氏按經絡辨證之法,急者治其标,以耳穴強刺激,通其經氣,導其郁滞,每遇急性氣滞腰痛病患,施氏予以耳穴通導,其腰痛功能障礙情況,往往痛去其半。該法具有疏通經氣,緩解腰骶部疼痛及肌肉痙攣,改善腰骶部活動功能。
中醫博大精深,并非隻是慢郎中。在不少中醫典籍中,都曾記載運用中醫療法治療危急重症的病案。而耳穴療法更是治療急性頸腰椎疼痛的有效手段之一。
經過現代醫學證明,耳穴有明顯的鎮痛效果以及改善血流動力學的作用。在臨床上,施氏曾經運用耳穴按壓治療自己腰部扭傷疼痛、失眠等均取得良好效果。曾有患者來急診就診,主訴為頭暈頭痛,但頭顱CT顯示無明顯異常,追問病史得知其有頸項不适。于是運用施氏的耳穴按壓法,約1min後,囑患者自行活動頸部,患者訴頭暈頭痛明顯好轉,并且肩頸部不适明顯緩解。相對耳針而言,揉捏耳郭勝在簡便易行,無場地及耗材的限制,既可由醫師在診療當時操作,也可由患者回家自行施行,以鞏固療效。由此可見,耳穴療效迅速而又操作簡單,實為可推廣的有效治療手段。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