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軒學派與新津老子廟詩碑楹聯藝術
章肇源
内容提要:新津城南三裡有一名山———稠粳山,又名天社山、老君山,老子廟即坐落在山巅上。廟内楹聯、匾額、石刻甚夥,多出自槐軒學派名家之手,它們既是槐軒學派門人留存于今的寶貴曆史文物和文化藝術珍品,亦是老子廟深厚道文化的實物佐證。
關鍵詞:新津;老子廟;詩碑;楹聯;槐軒學派;文化價值
新津城南三裡有一名山———稠粳山,又名天社山,老子廟即坐落在山巅上。《道藏輯要》中《老子曆世演化圖》第69化稱:“唐開元十七年(730)四月,太上老君在此山演化”,故後人稱為“老君山”。據宋《方輿勝覽》載:“天社山一名稠粳山,為老子隐居之所。”
老子廟創建于漢代,鼎盛于唐宋,明甲申年毀于兵燹。經清代嘉慶、道光年間修葺,老子廟重新成為川西著名宮觀之一。在蜀中大儒劉沅倡導下,保護文物,興崇道教,老子廟日漸更新,氣勢恢弘。老子廟殿宇寬敞,環境清幽,整座道觀攢青簇黛,古柏參天,窈然深秀,天賜秉靈,常年遊人如織,香火旺盛。廟内楹聯、匾額、石刻甚夥,多出自槐軒學派名家之手,頗具文物價值。1985年7月22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批準公布老子廟為成都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省内外群衆遊覽的宗教名勝之地。
清代成都南門淳化街住着一位被世人奉為“教主”的大師,他融道入儒,會通禅佛,自成體系;其著作《槐軒全書》内容宏富、體大精深、鴻篇巨制,價值珍貴;他創立“槐軒學派”,世稱“劉門”,門生弟子遍布西南各省及兩湖浙廣,名震一時,當時學子皆以“槐軒門人”而自豪。他就是清代四川學術大師劉沅。
劉沅(1768—1855),字止唐,一字讷如,号清陽居士,四川雙流人。劉沅出身書香世家,曾祖父劉嘉珍發微《老子》,祖父劉漢鼎喜好讀《易》,曾著有《易蘊發明》一書。劉沅之父劉汝欽則精于易學,洞徹性理,有著作《筆記》傳世。易理之學,算是劉氏的家學,故劉沅數十年治學,皆“仰承庭訓”,他的關于融道入儒,追求純一、至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主要淵源于此。劉沅一生成就,除了家學淵源和自己的聰敏苦學外,他一生中所遇的兩個奇人也居功至偉。劉沅青年時身體極度羸弱多病,長期求方不愈,幾番臨死,自知命不遐長。嘉慶元年(1796),他與其兄劉芳臯途經湖北當陽縣紫柏山時,遇到他一生中第一個奇人靜一道人。靜一道人向他講解道家養身之術和儒家某些觀點,臨别還贈以一部《道德經》。劉沅“訝其與吾儒同”,發現道家修養理論與儒家道德似有相通之處。于是,劉沅第一次有意識地把儒家理論和道家養生學聯系起來,初步窺探到了兩者之間千絲萬縷的學術聯系。這次奇遇,為劉沅的學術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調。嘉慶三年(1798),劉沅病體稍愈,偶在本地彭家場集市上遇一賣藥老人,“形容殊異,心愛敬之,求示延年之方”。這就是劉沅一生當中遇到的第二個奇人———野雲老人。野雲老人給了劉沅治病藥方,還向他闡述聖賢之言“仁者壽,大德必壽”等,囑咐他存心養性。劉沅頓有所悟,見老者不凡,逐拜其為師,自此在老人的指導下靜心服藥和鍛煉,還學會野雲老人靜心養性之内功。不兩年劉沅病體完全好轉,且日趨強健。野雲老人所傳之根本乃“存神養氣即存心養氣”,其實質是道教的内丹術與儒家修身兩者的融合。
野雲老人教導劉沅将近八年,至劉沅36歲。此後,劉沅更勤于勵修,身體日壯,精研道學,這在某種程度上是野雲老人改變了劉沅的人生命運,決定了他的學術走向。劉沅潛心道學,自成一說,在學術上開辟了一條“貫通儒道”的道路。
嘉慶十八年(1813),劉沅從雙流柑梓鄉祖宅移居成都南門淳化街。因新宅院中有株老槐樹,濃蔭掩映,雍穆恬靜,劉沅遂名其宅曰“槐軒”。此後四十二年,他一直在此講學治學,筆耕不辍,成就斐然,聲名遠播,門生遍及省内外,被人尊稱為“川西夫子”、“塾師之雄”、“儒道教祖”。道光五年(1825),清廷授劉沅文職正二品資政大夫(散階)。道光六年(1826),禮部下文授湖北天門縣知縣。但劉沅淡泊功名利祿,早絕仕進之念,托辭居家為亡母守孝,乞假還鄉,不久獲準改授國子監典簿放歸。清國史館《劉沅本傳》說他“安貧樂道,不願外任,改國子監典簿,尋乞假歸,遂隐居教授”,直到鹹豐五年(1855)去世。
劉沅雜糅儒、釋、道三家之說,以儒家的天命,加上佛家的因緣輪回、道家的修真養性,作為獨創的劉門道義。主張靜坐練功,涵養天性,好生行善。劉在生前,曾來新津傳教,參加者多為文人、官吏、地方士紳等。作為學問家和宗教家,劉沅的學術和宗教事業都後繼有人。劉沅所創“劉門教”的真正繼承者是他的第六個兒子劉文。在劉文掌教的二十多年間,曾多次來新津發展教徒,擴充教門,培修增修老子廟,進行宗教活動,參加者日衆。至民國時期新津各鄉鎮都設有劉氏壇門,據有關統計資料稱有二十多家。各鄉劉門,均有其壇主,如永興鎮的孫星五、城關鎮的董紹堂、太平鄉的黃靜軒、花橋鄉的楊紹典等。迨傳至其孫劉鹹焌(字仲韬,清光緒癸卯科舉人)時,因劉時任成都尚友書塾塾長,教務繁忙,來新津傳道活動日減,則由孫星五在新津代為傳道,信徒日增,遍及社會各階層。孫星五是槐軒學派門人,在新津頗有名望。孫在世時,在城關辦有善會,後又在永興場發起創辦“永興善會”,向吃不起飯的人施米施衣,善會創建近百年,直至新中國成立,救助了不少窮人。孫在永興場關帝廟旁建有經樓,供奉老子,孫每天都要在經樓念經。他還辦有學堂,是私塾,學生多數是青年,當地人稱“大學”,主要學習《莊子》、《易經》、《尚書》、《春秋》之類的書。新津縣老君山的老子廟是劉門道徒的集中活動場所,平時念經講道,有事時供天、打醮、做法會,祈求清吉平安,還進行一些慈善活動,在新津民間産生了一定影響。此外,城關、龍馬鄉的法天善會,鐵溪鄉、順江鄉的濟幽會,普興鄉的普佐仙房等,均為劉門道徒的定期活動場所。
天社山老子廟曆史悠久,由漢代道教“治”所,演變而為規模宏大的道觀,馳名巴蜀。據晉常璩所撰《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6),(犍為郡)太守南陽李嚴乃鑿天社山嘴,循江通車道。(李)嚴因更造宮觀,壯麗為一(益)州勝宇。”又據老子廟三清殿下1958年前原置清代乾隆二年(1737)大鐵磬銘文有:“天社山老子廟始建于後漢李嚴”的記載和今老子廟七真殿左側清代嘉慶元年(1796)所鑄洪鐘銘文有“天社山(指老子廟)自漢唐建修,廟宇巍峨”銘文,亦可見老子廟實為“漢代始建,唐代盛修”之史實。後曆宋、元、明、清千年滄桑,曆代累圮累建,今存混元殿、三清殿、七真殿、鬥老姥、八卦亭。重建、新建有靈祖樓、三元殿、慈航殿、财神殿、天慈宮、普照樓、回歸樓以及山門、碑林、長生齋膳堂、來鶴軒客堂、茶廳、宿舍等。
老子廟的建築群為縱向布局,依山勢的逐漸升高而錯落有緻地排列,神殿、善堂、宿舍、園林分區明确,配置巧妙,并結合奇峰異壑、甘泉秀嶺以及衆多的參天古柏等自然景觀,将壁畫、雕塑、楹聯、匾額、詩文、碑刻、亭台樓榭、花圃園林等多種藝術形式與廟宇主殿建築有機地和諧統一,形成獨具特色、個性突顯和别具藝術風格勝景之區,給人以莊嚴肅穆、清新悠雅、超凡脫俗之感。
老子廟正山門牌樓建築雄偉,屹立于入廟公路正中,山門牌樓上方有匾額三道:
老君山 (香港清松觀常住侯寶垣書)
稠粳出雲 (已故四川著名書畫家趙蘊玉書)
抱樸守一 (槐軒學派弟子守一子敬書)
山門左右有楹聯二副:
蜀鄉存古迹,休問那函谷青牛,四時風光為此好。
寶鼎蘊祥光,多參些金書玉箓,千年道德今系孤。
此聯系劉西源撰、張利書。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
道門廣大,難度不善之人。
此聯系當代著名書法家洪志存書。
入山門,沿綠陰長廊登至靈祖殿。殿有匾額:“威範自然”楷書四字,字徑尺五,用墨渾厚,系清代蜀中學術大師劉沅(止唐)之孫、民國時期著名成都尚友書塾第二任塾長劉鹹燡(晦愚)敬書。殿門及殿堂懸木刻楹聯三副:
其一:秦太守,溪谏官,事缺史乘;
父子功,師友業,澤在人群。
其二:海島蓬萊輸此地;
岷江郡地渡何年。
其三:太上名山,四面雲峰朝聖域;
玄都妙境,千年松柏繞仙宮。
靈祖樓後有六十四級陡峭石梯可上至混元殿。殿門上方懸匾額六道,每道長丈六,字徑尺八,均系清末民國時期名家敬撰并書,由著名雕刻家孫守昌精心木雕而成。
一曰“象帝之先”。該匾書獻日期為丁卯(1927)仲春月。敬書者為蜀中學術大師劉沅之孫劉鹹炘。劉鹹炘字鑒泉,号宥齋,生于1896年,少傳家學,先後從兄劉鹹荥、劉鹹焌及父親劉文學習。劉鹹炘是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罕見的天才學者,亦是其祖父劉沅學術體系的主要繼承人,時任尚友書塾少學(國學研究班)主講,并先後任敬業學院哲學系主任及成都大學、四川大學教授。終身從事講學與著述,治學範圍極廣,涉及經學、哲學、史學、文學、書法、目錄學、文獻學、校雠學等,而且形成了一個宏偉的學術思想體系。盡管其有生之年僅為36歲,但計已刻印成書的著作竟然多達235部,475卷。其書屋名“推十”,總名《推十書》。該書彙集了劉鹹炘的主要著作,卷帙浩繁,積理精深,享譽全國,影響深遠。1996年,成都古籍書店将《推十書》影印出版。劉鹹炘又善書法,尤精篆書與隸書,民國初年即已成名。其論書法專著《弄翰餘渖》對各種書體的發展變化都有精辟的論述,并且對曆代書法大家的作品亦有獨到的評論。劉鹹炘及其兄劉鹹荥、劉鹹焌等為老子廟敬書之匾額、楹聯,實為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
二曰“無為自化”。此匾額為劉沅之孫劉鹹焌于丙寅(1926)孟夏敬書。劉鹹焌時任成都尚友書塾塾長,亦是四川著名國學大師,卒于1932年,其弟子甚夥,名家叠出。該匾額亦為珍貴文物。
三曰“博大真人”。此匾額系清末進士、民國初年即已享譽巴蜀的著名書法家顔楷墨寶。這位書壇大家摒棄仕途,以賣字終了一生。此匾為顔楷逝世前半年,即丙寅(1926)仲冬為老子廟敬書之墨,尤為珍貴。此外,顔楷還為老子廟撰書楹聯數副及老子出函谷關詩。
四曰“惟道獨尊”。此匾系辛未(1943)二月成都著名書法家衛乃赓墨寶,書體為楷書,筆瘦而骨堅,頗耐品咂。
五曰“無始之始”。系丁卯(1927)二月槐軒學派弟子、新津花橋“劉門”壇主楊紹典敬書。
六曰“萬法之王”。系槐軒學派弟子守一子敬書。
混元殿兩側左右儀門,有劉鹹炘、顔楷二位大師書撰的四副石刻楹聯及橫額,書法嚴謹,刻工精緻,頗為珍貴。
右儀門外面橫額為: “道經初地”,兩側楹聯為:萬壑群山環居拱衛;六通四辟大化周流。
内面橫額為:“南山隐曜”,楹聯為:分明指出神仙窟;頗覺心如太古時。
以上二橫額、二楹聯為顔楷于丙寅(1926)初夏題獻。
左儀門外面橫額為:“柱史遺蹤”,楹聯為:道傳何必留稠粳;龍去猶然施雨雲。
内面橫額為:“北阙回光”,楹聯為:北枕大江南接連嶺;東瞻羊肆西望鹄山。
以上二橫額、二楹聯為劉鹹炘于丙寅(1926)三月題獻。
混元殿後左側岩壁間有一大洞,俗稱“老君洞”。老君洞是太上老君西化胡,返此處隐居之室,古名伯伶仙洞。宋祝穆《方輿勝覽》載:“稠粳山,高出天社山之上。腹有伯伶仙洞,為老子煉丹之所。洞甚幽邃,每出煙雲,甘霖必降,縣人鹹以為占焉。”
伯伶仙洞洞額為“名山靈洞”四字,洞門前楹聯為丁亥仲春,劉鹹炘撰書。聯雲:
鑿地乃天心,長自護函關紫氣;
有仙皆人境,莫漫求古洞丹砂。
另一聯雲:
似洞非洞,石室為洞;
無門有門,萬善之門。
洞内正中龛塑老子手捧八卦坐像,頗具高古神柲之感。龛額:高山洞天。龛聯雲:
牛馭出函關,百二河山無隐處;
蠶叢來蜀道,五千文字有傳人。
洞内左側岩壁嵌有《伯伶仙洞碑記》。洞口左右兩側龛内置楷書“道經”和“德經”,即老子所著《道德經》上、下篇。
沿仙洞右側小洞天可盤旋登上三清大殿前面的八卦亭。途中石徑轉折處豎有“老君山”三字石碑,系清代新津縣金華鄉書法家嶽東陽所書,筆力遒勁,刀法自然,堪稱妙品。
八卦亭為“重檐八角尖攢式”建築。寶頂飾物,攢尖屹立,飛檐挑檩,煙繞玄門,一圓一硬,氣勢軒昂,恰如日月合璧,水乳交融,相映成趣,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十分宏偉壯觀。亭内龛塑老子騎青牛過函關坐像:老子鶴發童顔,兩耳垂肩,眉長三寸,目光炯炯,呈悠然自得之态。塑像生動神奇,深得遊人稱譽。
亭周有木刻匾額四道,分别懸于東、南、西、北四方。匾額雲:
其猶龍乎 功參造化 老而不老 不老而老
亭外四周懸木刻柱聯四副:
天地湧奇觀,把酒臨風,問老子青牛何年再返;
岷峨争勝迹,登高遠眺,憶七真白鶴此日飛來。
此聯系邑人濟蒼湯有榮于民國三十六年(1947)撰書。
先生何許人也;
老子其猶龍乎。
此聯系清代學者李西漚敬撰。
仙迹自函關而來,騎青牛,過青羊,廟貌慶重新,遂招來鴻鹄;
勝景淫稠粳暮去,生紫雲,跨紫氣,群山齊擁護,照萬古猶龍。
此聯為邑人陳經敬撰,涪陵曾鵬曾敬書。
道傳無極異常名,溯東來紫氣祥雲,特開石室;
天作高山留勝迹,欣西望頗饒幽趣,誰悟金丹。
此聯系槐軒學派弟子、邑人孫道超(孫星五)撰書。
八卦亭後是三清大殿,三清殿檐下懸匾額五道,字徑二尺,黑漆丹書,刻工流暢,氣勢不凡。
其一:“太極函三”。此系無妄道人(劉鹹焌)敬書。
其二:“謂性道教”。此系劉鹹炘敬書。
其三:“孔師劉辨”。此系清末舉人華陽李昶(字重堯)敬書。
其四:“是玄元始”。此系清末翰林、成都尚友書塾少學主講,天彭賀維翰(字儒楷)敬書。
其五:“三清殿”。此系當代著名書法家洪志存書。
殿宇正中塑三清道祖坐像。即:中塑玉清元始天尊,頭罩圓光,手托丹丸;左塑上清靈寶天尊,手持太極圖;右塑太清道德天尊,手執羽扇。三清尊神是道教尊奉的三位最高神的統稱,是道教哲理“三一”說的象征。《老子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意思是無上大道化生為宇宙的混沌元氣,由宇宙元氣化生為陰、陽二氣,再由陰陽二氣衍化為天、地、人三才,由此産生天下的萬事萬物。一化為三,三即是一。因此,三清尊神就是“道”的人格神化,也就是道經所說的“一氣化三清”。自唐、宋以來,三清尊神主要供奉在道教宮觀的三清殿内。
三清尊神塑像旁,各置一副龛聯。分别是:
中:溯太極之始形,惟此聖人開物成務;
首皇初而立教,嗟哉末俗詫異稱奇。
右:居柱下以傳經,歎美猶龍隻緣知禮;
過函關而講道,何嘗控鶴謬謂登仙。
左:在天曰太極,在人曰性,此之謂至寶;
處世則聰明,治身則誠,是以為神靈。
老子廟三清殿三副龛聯原為清代劉沅(止唐)大師撰書,堪稱絕對,由成都青羊宮三清殿拓回新津,複制木刻後分置于三清道祖龛側。
三清殿檐柱上尚懸挂有木刻楹聯四副,聯語精深,平仄參互,聲韻諧和,當為佳構:
梁益清貞,夙多仙靈,皆支與流裔耳;
庚桑屍居,尚有俎豆,況博大真人哉。
此聯為劉鹹炘撰書。
高真演教郁羅台,千真集會。
元始說法黍米宮,萬聖來朝;
此聯為槐軒學派門人舒炳于乙亥(1935)春日撰書。
道德經,括人天治亂之大源,溯群仙統馭,萬類生成,歸于太極;
柱下史,與乾坤悠久而為祖,合佛教慈悲,孔門忠恕,樹厥先聲。
此聯系劉鹹荥于乙亥(1935)金秋撰,安徽桐城周建勝書。
寶殿巍峨,一念真誠通上界;
玄元啟教,三尊法相訓後生。
此聯系花城宋灏于清道光九年(1829)題獻。
三清殿背面為七真殿,殿内供奉道教全真道“北七真”,即:“長春全德神化明應真君”丘處機;“長生輔化明德真人”劉處玄;“長真雲水蘊德真人”譚處端;“丹陽抱一無為真人”馬丹陽(钰);“廣甯通玄太古真人”郝大通;“玉陽體玄廣度真人”王處一;“清淨淵真順德真人”孫不二(女)。七真坐跨仙鶴,神情各異,栩栩如生。據傳,新津老子廟剛建成就飛來七鶴在上空盤旋,久久不去。有柱聯雲:
猶龍上下天光,知老子千秋特出;
七鶴回環山影,看群真一笑飛來。
此聯為劉鹹炘于丙寅年(1926)三月撰書。
仙境有亭宜放鶴,
名山繞檻若遊龍。
此聯為邑人清末秀才童次湘題撰。
七真殿上方懸有木刻匾額二道,一為“道不可離”,系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新津知縣王汝鑲所題;一為“惟道獨尊”,系清嘉慶十六年(1811)新津知縣王夢庚所題。二王皆為學識淵博,善詩能文,憩必蘭若,至必題留之士。
三元殿和鬥姥殿為合一建築,格調為“重檐硬山式”,面闊五開間,隔一長方形天井與七真殿相對。
三元殿正中龛塑三元大帝,即上元一品天官賜福大帝,中元二品地官赦罪大帝,下元三品水官解厄大帝。左邊龛塑關聖帝君和文昌帝君,右邊龛塑東華帝君和真武帝君。殿有“大鈞廣運”四字匾額一道。楹聯為:
天下蟠,地下際,水則運于中,混合一元歸太極;
理亡宰,氣流行,神實施其内,總持三界配人官。
此匾、聯為清光緒丁醜(1877)科進士、廣西梧州知府劉桂文撰書。
鬥姥殿正中龛塑中天梵氣鬥姥元君。鬥姥殿有匾額三道,楹聯二副:
匾額:“妙相圓明”“上承玉清”“後先獲道”
楹聯:
鬥乃八辰樞,三十六天歸斡運;
姆為百物母,六十四卦率衆星。
玉局鐘靈,萬劫道光成化度;
玄元啟教,千流仙澤渡迷津。
難能可貴的是:三元殿左側小門處,懸挂着一副清代學術大師、槐杆學派始祖劉沅(止唐)撰書的對聯。聯語清雅質樸,筆墨溫潤,題識精妙,功力深厚,深得遊人賞譽。聯雲:
盡有餘閑供覽勝;
每從風月共談心。
此聯系劉沅大師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8)為新津老子廟所撰并書。大師時已八十高壽,可見其對老子廟情有獨鐘之喜愛。該聯出句突兀,着一“盡”字,境界全出,風雅畢現,氣度高古,深純道味,不失為大家手筆。此聯為老子廟珍貴文物之一,楹聯上懸挂“來鶴軒”匾額一道,系劉沅大師第四代後裔、成都書法家劉奇晉所書,筆墨大氣,與先祖楹聯相得益彰。槐軒墨寶,廟堂增輝。
三清大殿前壁左側,嵌有劉沅先生作于清道光年間的《題天社山老子廟》七律二首。石刻詩雲:
翠微佳氣尚如龍,栖隐當年愛此峰。
丹竈空教留瞽說,江山如故記行蹤。
烹調水火中和意,颠倒乾坤性命宗。
官禮流傳誰指授,可憐空自鼓晨鐘。
此詩由清道光年間進士、邑人彭潤芳所書,字為隸書體。
駐世長年亦偶然,聖流何在不神仙。
尼山問孔存遺迹,關尹求書啟妙铨。
紫氣東來原有象,青牛西去竟無傳。
此山尚複流鴻爪,可識龍潛本在淵。
此詩由清道光年間翰林院編修、邑人童棫翰所書,字為楷體。
三元殿外右側廟牆上,嵌有詩碑《梅花鹿歌》。詩雲:
鹿洞遺規不可尋,呦呦鹿鳴樂賓心。
天社興工來野鹿,梅花片片落山林。
慨息中原猶逐鹿,洞天何處神仙福。
投戈息馬會有時,講藝論道吾誰屬。
憶昔梧州衙署偏,鹿驚狂走兆傷官。
三十餘年證果久,餘蔭乃複留人間。
天社高、新津遙,雙流毗連道德昭。
願将鹿洞遺規複,孫董楊黃共解嘲。
詩述戊辰年(1928)培修老子廟時,有梅花鹿母子來廟,被泥木工擊斃烹食。劉鹹焌先生于己巳花朝(1929年3月)作此詩以資悼念,并由其弟劉鹹炘書寫,镌石嵌壁。
三清大殿前壁右側,嵌有“江原形家”所題詩碑,詩雲:
昔駕青牛過函關,隐蜀新研天社山。
石室鑿向太平座,丹竈煙浮透九天。
邛水為帶岷為襟,控舞鳳而橋迎仙。
海島蓬萊何似此,玉冊經文授喜看。
蓋新旬中遭燹燼,秋風荒草白雲寒。
今顯道靈重煥赫,一卷真經願再傳。
該詩作者“江原形家”和寫作年代無從查考。據清光緒元年(1875)廣西桂林進士李吉壽(字次星)知新津縣事時,曾厘正“江原形家”詩作,隸書此詩,重镌碑石,置于老子廟内。詩碑有跋,述其緣由,僅知此詩作者及寫作年代頗為久遠神秘。殆至民國八年(1919),清末翰林院編修、著名書法家顔楷遊新津老子廟時,受人請托又重書此詩,并刻石留世。
新津天社山老子廟衆多的匾額、楹聯、石刻、書法、詩碑,既是槐軒學派門人留存于今的寶貴曆史文物和文化藝術珍品,亦是老子廟深厚道文化的實物佐證。
(作者單位:四川新津縣政協文史研究會)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