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怪病怪治——口冷症

口冷症

廣東新豐縣鄧某,女,49歲,農村婦女。自述半年前因患泌尿系感染,曾服大量清熱利濕的中草藥。泌尿系感染痊愈後,即感口淡,飲食乏味,繼之出現口腔冰冷,如含冰塊,甚至難于忍受。曾多方診治,久服大量附子、肉桂、幹姜等溫熱之品,以及附子理中湯、吳茱萸湯、補中益氣湯、獨參湯等數百劑,全無效果,心中焦急萬分。

患者無寒熱,惟覺口腔奇冷,用手探其口腔各處,亦有清冷感。納差,飲食無味,怕飲水,自覺喉中有痰,難于咯出,二便正常,舌質淡,苔白膩,脈沉滑。因前已服過大量溫補藥物無效,細察病情,脈症合參,治以燥濕化痰為主,投二陳湯合平胃散加減:陳皮、半夏、茯苓、蒼術、白蔻、藿香、神曲各10克,甘草6克。服2劑後,有痰涎咯出,但口冷未減。再用上方加于姜、吳茱萸,服4劑後,口冷症除,食欲增進,亦已知味。囑其再按前方繼服4劑,以資鞏固。(《新中醫》1982年第11期溫甫卿報道)

西昌縣川興鄉劉某,男,25歲。1個月前因淋雨涉水,外感而發熱,但身熱而不揚,頭昏重如裹一般,周身困重,頭痛,流清涕等,後經鄉醫院診為感冒,用西藥治療。感冒愈後,覺口淡,飲食無味,繼之出現口腔冰冷,舌涼,如同含食冰條,難于忍受,一身仍困重無力,納谷不香,中脘飽悶,洩瀉,日三四次,大便清稀,量少,無臭穢。又經鄉、縣、地區醫院診為腹瀉、消化不良,屢用助消化、消炎止瀉西藥,仍無療效,甚感焦愁。詢查過去史,平素口多清涎,納差,常覺喉中有痰,咯出量多。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細。證屬寒濕困脾,治以運牌化濕,方用胃苓湯加減:蒼術、厚樸、陳皮、澤瀉、白豆蔻、炮姜各9克,白術、茯苓各12克,炙甘草6克。服藥4劑,口涼減輕,痰涎減少,已不洩瀉,飲食增加,其餘諸症均有好轉。宗原方再服4劑,口涼大減,飲食知味,再服原方2劑而愈。(《新中醫》1983年第10期饒宏孝報道)

又有洛陽市郊王某,64歲,農民。自述舌冷如冰1年餘。伴有胸悶、氣短、心悸、少寐,多夢,咽于,時有汗出,精神不振,小便清長等症狀,喝熱水舌冷感稍減,飲冷水時舌冷加重,因此從來不飲冷水。舌質黯淡,舌苔白,脈沉緩。曾去多家醫院診治,西醫診斷不明,難以對症治療;中醫診為舌冷症,多用附子、肉桂、幹姜等辛溫之品,均無療效。舌為心之苗竅,脈症合參,屬心氣不足,心陰虧損,陰陽失調所緻。治以補益心氣,調和陰陽之法。方用桂枝加龍骨牡蛎湯加味:桂枝、炙甘草各9克,龍骨、牡蛎、黃芪、丹參各30克,太子參、白芍各15克,五味子12克,生姜5克,大棗5枚。進服5劑,舌冷減輕;繼服5劑,舌冷消失,餘症亦除。1年後随訪,未再複發。(《實用中醫内科雜志》1999年第1期李國甫報道)

又有桓台縣某女,52歲。自覺口冷如含冰半年。患者半年前因患泌尿系感染服用大量清熱利濕中草藥,病愈後覺口淡、飲食無味,繼之出現口腔冰涼,如同含冰條,難以忍受。多方求治,久服大量附、桂、姜等溫熱之品,并多次服用人參,未效;又服附桂理中湯、吳茱萸湯、補中益氣湯等40餘劑,均無效果。患者無寒熱,惟覺口中奇涼,用手探之亦有清涼感,納差,飲食無味,畏進水,自覺喉中有痰,難以咯出,舌質淡,苔白膩,脈沉滑。前醫給以大量溫補脾腎藥物不效,提示不能再用前法。細察病情,脈證合參,拟屬痰濕阻滞中焦,治以燥濕化痰為主,投二陳湯合平胃散加減:陳皮、白豆蔻各9克,法半夏、厚樸各12克,茯苓、蒼術各15克,甘草6克。服藥2劑,展起有痰咯出,但未覺口涼減輕。上方加吳茱萸12克,幹姜9克,繼進2劑,口涼減輕,痰涎減少,舌苔轉薄白。藥已見效,囑再服2劑。口涼已除,食之有味,食欲增進,再進4劑以資鞏固。(《山東中醫雜志》1996年第12期張玉波報道)

溫馨提示:以上僅供醫界同道參考,臨床還需謹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