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8月6日下午5時許,英國軍艦“戴達拉斯号”從東印度群島返航航經南大西洋時,軍官薩托列士從軍艦後方的海域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生物正飛速的向軍艦遊來。随後,艦長以及幾名軍官聞訊趕來,發現了一條大海蛇狀的生物。
據目擊者稱,這條大海蛇僅露出海面的部分就有約18米長(60英尺),頭部直徑約有38厘米(15英寸),以十幾裡的時速超過了軍艦,消失在西南海域中。這次目擊事件被艦長以報告的形式呈給了當時的英國執政者。
當然,這并不是第一次關于大海蛇的目擊事件,在世界範圍内,大海蛇的傳說比比皆是,在我國幾千年前就已經出現了相關的記載,它被稱為神蟒,而在北歐,大海蛇被稱為耶夢加得,在《希伯來聖經》中稱之為“利維坦”。
如此多的目擊描述,讓大海蛇成為了一個謎,因為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大海蛇的影像資料,而世界個體的目擊者描述也相差較大。那麼,大海蛇究竟存不存在呢?如果存在的話,它可能是什麼物種呢?我們結合一下從19世紀以來的目擊記錄來分析一下。
1845年,美國亞拉巴馬州附近海岸上出現許多大型的動物骨骼,人們将這些骨骼拼起來之後,出現一條完整的、體長長達34米(114英尺)的“大海蛇”。一時間轟動了全美,之後骨骼被運往紐約展覽,随後又被帶入歐洲各國進行展覽。
就在人們認為這是大海蛇存在的确鑿證據時,科學家們通過對“大海蛇”骨骼的研究發現,這些骨骼屬于5種不同的動物,其中較大的骨骼來自于龍王鲸,至此,“大海蛇”真相浮出水面。
1875年11月,《倫敦新聞畫報》報道了一則新聞,内容大緻為:英國皇家運煤船“寶琳号”在航經巴西海岸時,發現了一條被細長生物纏繞的抹香鲸,據當時的船長描述,那條生物應該是大海蛇,它纏繞了抹香鲸接近兩圈,體長至少10米開外,它與抹香鲸搏鬥了十幾分鐘後,拽着抹香鲸沉入了深海。
從這個事件的描述看,纏繞抹香鲸的并非大海蛇,最大概率就是大王烏賊,作為現存體型第二大的頭足類動物,大王烏賊的體型僅次于大王酸漿鱿,從目前已知的情況來看,成年的大王烏賊體長平均在8米左右,最大個體體長達到了20米。
而且最關鍵的是,抹香鲸與大王烏賊在現實中确實是一對“冤家”,不過,不是大王烏賊捕殺抹香鲸,而是抹香鲸要吃大王烏賊,它在拼死的反抗。
畢竟大王烏賊等大型的頭足類動物是抹香鲸的最愛,因為作為一種齒鲸,抹香鲸的上颚是沒有牙齒的,隻有下颚的牙齒很難切割獵物,所以遇到這種身體細長,且搏鬥時喜歡吸附在自己頭部的動物,抹香鲸當然來者不拒,會像吃辣條那樣一點點的把大王烏賊整隻吞下。
不過,大王烏賊也不是好惹的,它們觸手上的吸盤中有鋒利的“牙齒”,會給抹香鲸的頭部造成大量的碗口大小的傷口。
到目前為止,大海蛇依然存在于傳說中,所以關于這些所謂的目擊大海蛇,目前有三個比較統一的說法:
第一就是大海蛇可能是巨型鳗魚。鳗魚的形态與蛇非常相似,而且它們長着一口肉眼可見的利齒,看起來确實有些恐怖,這是人們認為大海蛇可能是巨型鳗魚的原因。不過,這個可能性并不大,因為到目前為止,最大的鳗魚體長2.4米,體重75公斤,它是在德國的不萊梅哈芬,由一名65歲的漁民捕獲到的。
而大海蛇的描述中,體長動辄10米以上,顯然這個可能性并不是很大。
第二就是人們誤把一些巨型海藻當成了大海蛇。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人類對許多動物的恐懼是後天形成的,比如黃鼠狼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小時候聽“黃大仙”的故事多了,就會對這種體重不足1公斤的小型哺乳動物産生恐懼,尤其是在晚上看到時。
大海蛇也是一個道理,在幾千年的傳說中,當人們在大海上航行,尤其是在晚上時,如果看到海中有巨大的海藻在蠕動,自然會将它與一些傳說聯系起來,所以就産生了所謂的目擊記錄。
第三是誤把皇帶魚當成了大海蛇。在帶魚中,最神秘的無疑就是皇帶魚了,因為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對皇帶魚的了解也隻是停留在初級階段,就連它的遊泳方式還是近幾年才了解清楚,原本科學家們認為它們會像蛇那樣蠕動遊泳,結果用海底錄像設備發現,它們是通過幾乎布滿整個背部的背鳍做波浪狀運動遊泳的,在遊動的過程中,它們全身挺直。(下圖就屬于皇帶魚遊泳的狀态,背部紅色部分為背鳍)
皇帶魚的形态也與蛇有些相似,同樣也具備半露的利齒,最關鍵的是它的體型比較大,目前已知的最大的皇帶魚體長超過了14米,而得到了官方确認的最大的皇帶魚體長為7.62米,這就比較符合大海蛇的描述了,再加上人們對它本身了解的很少,所以不排除一些人将皇帶魚認為是大海蛇的可能性。
在所有的大海蛇目擊描述中,它的體長超過10米,甚至是二三十米,是個共有的認知。但是,在如今的海蛇中, 體長超過2米的都已經算是鳳毛麟角了,大多數的海蛇體長平均在1.5米左右。
不過,雖然現存的海蛇沒有太大的個體,但是在已滅絕的海蛇中,确實有巨蛇存在,它就是生活在白垩紀到始新世(7000萬年前-3390萬年前)的古杯蛇屬(Palaeophis)下的蛇類。
古杯蛇是一類古老的蛇類,由于它們的化石都是在河口、海洋等地質層中被發現,所以它們被歸為海蛇。從已發現的化石來看,雖然大多數的古杯蛇體長與如今的海蛇差不多,但是古杯蛇屬下的Palaeophis colossaeus卻與其他成員不同,它們竟然有着平均9米以上的體長。
因此,Palaeophis colossaeus也是已知最大的海蛇,而Palaeophis colossaeus之所以能長到如此之大,與它們内溫性(endothermy)的溫度調節機制有關。
所謂的内溫性就是變溫動物出現了可以通過新陳代謝來調節和保持體溫的能力,也就是說Palaeophis colossaeus是一種類似于恒溫動物的海蛇,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這意味着它們可以進入深海,也可以進入淺海(不受深度增加溫度下降的威脅),活動的不受限,可能是它們大體型的原因。
基于古杯蛇,我認為如果大海蛇真的存在的話,它要麼是古杯蛇還沒有滅絕,理由是海洋太大了,我們對海洋的探索隻是冰山一角,所以不排除被認為滅絕的物種還存在的可能性,比如腔棘魚原本認為也已經在白垩紀末期滅絕,但是後來又在海洋中捕撈到了活體。
腔棘魚
要麼是有一種未知的海蛇同樣像古杯蛇那樣演化出了内溫性,逐漸的體型突破了我們對海蛇的認知。由于它可以自主地調節體溫,所以可能它們不覓食時就待在深海,捕獵時才會來到海水的中上層,故而比較少見。
大海蛇到如今依然是個謎,但是我們不能完全排除它們存在的可能性,如果不存在就是人們把大王烏賊、皇帶魚、巨型海藻等誤認為是大海蛇,如果存在的話,它已經與古杯蛇有一定的關系,要麼是幸存的古杯蛇,要麼具有古杯蛇那樣的内溫性。你認為哪種可能性大一些呢?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