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膿大法
外癰、内癰為臨床常見疾病,若治療得當,則癰膿症平而愈,反之,膿浸破潰,變症蜂起,甚者危及生命,特就治膿“八法”簡述如下。
一、辛涼透膿
适于邪毒初感而有成膿之勢。臨床常見于化膿性感染初期,白細胞輕度升高者,症見發熱惡寒,頭身痛,渴不甚,舌淡紅,苔白,脈緊數,患處微紅、微熱、微腫而硬,選用銀翹散加味。常用藥物為銀花,連翹,牛蒡子,白芷,桔梗,魚腥草,甘草等。
二、清熱解毒排膿
适用于熱毒深入,腐惡血氣,釀成膿液。臨床多見于急性化膿感染,蜂窩織炎成膿期,白細胞顯著增加,中性增高,症見壯熱口渴,面紅目赤,舌紅,苔黃,脈洪數。患處赤腫灼熱,觸之有液波感,選用三黃解毒湯加味。常用藥物有黃連、黃柏、黃芩、闆藍根、大青葉、公英、大黃、甘草等。
三、導滞行瘀排膿
适于外邪留滞經脈、肌膚,阻遏氣血,釀膿不暢,臨床多見于慢性或繼發性化膿性感染。症見疼痛劇烈,或痛如針刺,目四眦黑,舌紫,脈細澀,患處皮膚青紫,腫膿而硬,或潰後流膿不暢,時多時少,時清時稠,赤白混雜。用當歸赤小豆散加味,常用藥物有當歸、川芎、乳沒、赤小豆等。
四、攻堅破積排膿
适于邪毒久留肌膚、腠理,成膿而不潰者。患處腫膿而硬,日久不散不潰,方用代刀散加味,常用藥有皂刺、穿山甲、麝香等。
五、清熱利濕滲膿
适于濕熱之邪,阻遏氣血,久蘊成膿。臨床多見于内髒化膿性感染,症見潮熱多汗,身熱不揚,胸悶不饑,舌苔白膩,脈濡,或咳吐膿痰腥臭;或尿如米泔,瀝澀疼痛;或按之濡,用千金葦莖湯加味,常用藥有苡仁、冬瓜仁、澤瀉、蘆根、防已等。
六、益氣托膿
适用于熱毒已盡,膿液已成,氣血大傷,無力排膿。臨床常見于化膿性感染後期,症見神疲倦怠,聲息低微,無熱,舌胖大,脈芤或沉細無力。患處皮膚淡白,按之凹陷不起,用黃芪炙甘草湯、黃芪當歸湯,常用藥有黃芪、黨參、炙甘草等。
七、溫陽祛膿
适于陰毒凝滞經脈,或素體陽虛,無力釀膿。臨床常見于冷膿腫,或身體素質差,症見面色胱白,肢末欠溫,無熱,或微惡寒,舌淡,苔白滑多津,脈沉微。患處皮色蒼白不溫,膿液清稀,方用苡仁附子敗醬散、陽和湯,常用藥有附子、肉桂、鹿茸等。
八、健脾排膿
适于病久脾胃已傷,或素體脾胃不健,氣血乏生化之源,無力作膿。臨床多見于化膿性感染後期,慢性皮膚潰瘍,患者體質差,營養不良,症見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脈虛,患處按之柔軟,日久不潰不散;或潰後流膿清稀,久不收口,方用四君子湯加味,常用藥有黨參、白術、黃芪、茯苓、生麥芽、山藥、山楂等。
以上八法,臨證施用,若方證契合,能起沉疴;證情複雜,可數法合用,如清熱解毒排毒合用導滞行瘀排膿的大黃牡丹皮湯;導滞行瘀排膿合用清熱解毒排膿,破積攻堅排膿的仙方活命飲。總之,臨證當據證而用,不可拘泥。
為了進一步說明以上方法的具體運用,我們特列舉臨床驗案以資佐證。王某,女,24歲,因自行流産而緻感染,初見持續高熱,在我縣縣醫院治療,經用大量抗菌素治療1月餘,熱退後,出現全身廣泛性皮下膿腫,四肢、軀幹皮下均被膿液包裹,以緻輸液及皮下注射亦難進行。曾施皮下切開引流,服用中藥仙方活命飲,無濟于事,全身情況日趨衰竭,病情危重,邀中醫會診,診見神情極怠,氣息低微,四肢腫而光亮,按之凹陷不起,四肢、臂部刀痕累累,時時流出膿液,舌胖大,脈沉微,拟用益氣托膿法,以生黃芪60g煎服,僅1劑,腫脹微消,皮顯皺紋,連服1周,腫消膿沒,調理半月,全身如蠶退皮而痊愈。劉某,女,50歲,發熱咳嗽,吐膿痰,經縣醫院診斷為肺膿瘍,肌注青、鍊黴素,月餘未效,來我處求診。症見發熱,午後熱重,體溫37.8℃,多汗、胸悶食少,舌苔厚膩,乃濕熱郁遏在肺,為肺癰,治以清熱利濕滲膿,方用千金葦莖湯加貝母、魚腥草服十餘劑,病漸向愈。後慮其病久恐傷正氣而于方加黃芪,忽又發熱、咳嗽減去芪,原方又服30劑始愈。
癰膿為外科常見病、多發病,中醫治膿當分表裡,仍需遵循先表後裡的原則,我們認為上述一、二兩法多用于病之初起,而六、七、八法則多用于病之後期。中醫治膿,首當詳審虛實,使用六、七、八法時,需待邪氣已盡,邪氣未盡者不可妄用。《外科證治全書》曰:“倘毒氣未盡,誤投炙芪、炙甘草,緻毒反受補助”,反之,邪氣已盡,複用一、二、三、四法,必緻元氣大損而病日漸深殆,臨證時應予注意。
溫馨提示:以上僅供醫界同道參考,臨床還需謹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