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古代的宮殿建築

“第五講"

古代的宮殿建築



No.1

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發展的幾個階段


1、“茅茨土階”的原始階段:夏商
①瓦沒有發明以前:茅草蓋頂,夯土築基; ②河南偃師二裡頭夏代宮殿遺址(廊院式建築群),殷墟沿軸線作庭園布置,是中國三千年院落式宮室布局的先驅。

古代的宮殿建築

2、盛行高台宮室的階段:東周~秦漢 ①陝西岐山鳳雛村 西周早期宮室——瓦——春秋戰國時廣泛用于宮殿

古代的宮殿建築

3、宏偉的前殿和宮苑相結合的階段:秦漢 秦鹹陽(興樂宮、阿房宮)——漢長安(興樂宮、桂宮、未央宮、明光宮、建章宮)

古代的宮殿建築

4、縱向布置“三朝”的階段:(秦漢以後) 前朝:商周以後:以正殿為中心,組成若幹院落。 漢、晉、南北朝:在正殿兩側設東西廂,東西堂。 隋唐:縱向布列之朝,唐代确立前朝後寝制度。 北宋:由于地形限制,前後不在同一軸線上。 元大都:與周禮傳統不同,中軸線前後建大明殿與延春閣兩組庭院應是蒙古習俗明南京:“三朝五門”,“左祖右社” 清北京,三殿與三朝已無多少對應關系。 後室:縱觀漢唐明三代宮室,其發展趨勢: A、規模漸小; B、宮中前朝部分加強縱向的建築和空間層次,門殿增多; C、後寝居住部分由宮苑相結合的自由布置,演變為不規則、對稱、嚴肅的庭院組合

No.2

宮室原型

1、宮室的前身:原始聚落中的穴居和巢居。 仰韶末期-龍山早期:穴居巢居—上棟下宇(轉變)

古代的宮殿建築

2、穴居: ①穴居一半穴居-陶覆陶穴-窟;穴居實例:半坡遺址。“窟”向宮室的演變、屋身與屋頂的區分。 《易.系辭下傳》:“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栎下宇,以待風雨”。 上棟下宇:棟—脊檀,宇一屋檐,阿一屋面四角的支架-角梁-四阿(四坡屋頂),半坡晚期遺址已表明有四坡屋頂的房屋 龍山時期:夯土版築——城,晚期出現高台建築

古代的宮殿建築

3、巢居: ①取決于環境氣候條件&躲避禽獸 巢居-幹欄居:幹欄—基座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已知最早的幹欄居遺迹。 節點:榫卯最早發現于河姆渡的幹欄居遺構中(燕尾榫、銷釘榫、企口闆)中國古代木構宮室産生的主要源頭之一:長江流域,以榫卯結構取代綁紮。

古代的宮殿建築

No.3

夏商宮室:茅茨土階


1.
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 ——迄今所知最古的宮室建築遺址;木構夯土,四坡頂(庑殿頂),夏商之際的宮室建築已有軸線對稱的廊院一中國傳統的院落式建築群組合已開始走向定型。

古代的宮殿建築

No.4

西周宮室:王邑主體-宮室


1.周制: 中國宗法制度的空間表達形式之一:宮室制度/朝寝制度(西周奠定) 秦漢以來:托古改制;隋唐以來:附會周制 宮室制度: 三朝五門,前朝後寝 ,三寝,六宮六寝。朝:君臣議政場所;寝:天子起居宮室或内庭 五門:臯(最外面的大門,城門形狀)、庫(收藏獻祭所經之處)、雉(麻翼有觀或阙)、應(應對朝政的地方)、路(後寝的大門,前朝之終) 三朝:外朝一,儀式大典之地,臯門至雉門;内朝二(治朝和燕朝) 内朝:治朝(大朝、中朝、常朝),視朝聽政,應門至路門;燕朝,視朝小憩或群臣身飲,路門後。六宮六寝:燕寝及嫔妃的住處。 三寝:高寝、路寝、小寝(燕寝) 後世以大朝、常朝、中朝為三朝,在周制中為前朝的部分 2.一般認為中國古代營造活動中所流行的風水術,即來源于周代的相地蔔居。 3.陝西岐山鳳雛村遺址:最早的四合院,最早的兩進式宮室,最早的工字殿(前堂後室以廊相連的形制),最早的磚瓦實物、磚鋪地,蕭薔,抹灰,已出現泸鬥形象—一鬥棋可能在西周已經存在,陶制排水管。

No.5

東周、秦漢的宮室;高台建築發展的高峰期


1、東周宮室:
①春秋戰國宮室是台榭建築的興盛期:周天子築三台:靈台觀天,時者觀四時變化,囿台觀鳥獸蟲魚。②至遲在戰國時代已具備殿堂及殿閣的基本特征 春秋戰國時期,鬥拱已基本成型,完全成型于漢,成熟于唐。 2、秦漢宮殿: 秦漢宮殿盛行高台建築,宮室在形制、尺度和裝飾方面的規格化,曆史上華夏各地域風格的第一次大交融,阿房宮是商周以來最大的台榭建築。 漢宮:漢承秦制:大朝-東西廂-兩廂制,阙(宮門)——形制周代已有。 秦都雍城:三座宮室“品”字排列,可能是魏晉宮室大朝左右“東西堂”制度的來源。

古代的宮殿建築

古代的宮殿建築

No.6

魏晉至隋唐的宮殿


東漢末年曹魏邺城:宮衙與朝庭東西平行排列—一體現宰相分權的宮城制。

魏晉南北朝以來“宮衙”與朝廷相對位置的變化:或并列于宮城内朝廷旁側,或于大朝前後直到退至于宮門之外。 1、魏晉南北朝: 大朝與東西堂:南朝建康:曹魏宮殿制度随晉室南遷(台城); ②東魏邺南城(橫列的北朝宮殿)一宮室制度演化的承上啟下的轉折點。

古代的宮殿建築

2、隋唐: ①縱列的宮殿: 唐三大内: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 含元殿:大朝,面闊11間,将曹魏以來與大朝平行的内朝及前部的宮衙,移到了大朝之後,這就使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宮室制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唐朝宮廷建築的縱列“三朝”,改變了曹魏以來的東西堂制度,平行橫列的幾組殿堂,變為以沿中軸線縱向排列的殿堂為主的朝廷。 麟德殿:滿堂柱,三殿南北縱列為一座複合大殿的空間構成方式(中國古代最大的殿堂)。

古代的宮殿建築

No.7

宋至明清的宮殿


1、複古的宋宮: 更為附會周制,雉門五鳳樓,宋代宮殿制度上承隋唐五代,下啟元明清,較之前代對周制的附會更全面。 2、折中的元宮: 宮殿制度是北宋汴梁和金中都制度的延續與發展。

古代的宮殿建築

3、集大成的明清故宮: ①魏晉以來,随着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與朝廷并列的宮衙制度走向消亡, 從明清故宮布局中可看出宮衙制的後期演變軌迹 明:政底六部被置于皇城之外的千步廊兩側。 清:前三殿之後的宮苑西側隆宗門内軍機處

古代的宮殿建築

古代的宮殿建築

明清故宮:集曆代宮室制度 從皇城正門天安門至宮城正門午門,相當于周制的外朝,天安門相當于臯門; 午門城樓中央為重檐庑殿,兩側各一重檐攢尖,兩觀阙前伸,上亦為兩重檐攢尖,一如宋宮城“五鳳樓”的雉門形制; 天安門至午門以端門為過渡,相當于庫門,端門前庭院近方形,門後庭院則狹長,兩側配以相對低矮的朝房,東面通向太廟,西面導入社稷壇,體現了左祖右社; 午門以内,空間豁然開朗,為一橫向寬敞的矩形庭院,曲尺形的禦河和金水橋相當于宋宮午門後之五龍橋,前方是内朝的起始太和門(奉天門),相當于應門治朝; 從太和門起,門内為故宮最大的庭院空間,面積達3萬平方米。

古代的宮殿建築

太和(奉天)、中和(華蓋)保和(謹身)三座大殿,縱列于7米高的工字形須彌座台基上,俗稱“前三殿”。治朝中軸線兩側還平行縱列着東文華、西武英兩組宮殿,均以前後殿置于工字形台基上 太和殿: 大朝、重檐庑殿、面闊11間,現存古代最大的兩座殿堂之一(另一座為祾恩殿) 中和殿: 方形攢尖頂-寝殿 保和殿: 九間重檐歇山頂 後寝以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為主體,附會三寝古制。其中乾清宮為皇帝便服聽政,與臣僚宴聚之處,當為周制燕朝。坤甯宮為皇後寝宮。

古代的宮殿建築

古代的宮殿建築


0元圖解建築史第一季

0元圖解建築史第二季

0元圖解建築史第三季









0元圖解建築史第四季





0元圖解建築史第五季












0元圖解建築史第六季






持續更新中~~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