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财經 > 正文

從心理學遊戲看股市心理障礙

(一)

51日,我在公衆号上發起了一個投票。這是一個著名的心理學測試,發明者是行為經濟學家卡尼曼。卡尼曼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在他設計的這個測試中,第一種情況,大多數人選A,第二種情況,大多數人選B

我是在花榮老師的《百戰成精》上看到這個遊戲的(詳見《百戰成精》280頁),我拿這個遊戲和我身邊一些朋友玩過,大部分人也是選1A2B,因此我就把它放到公衆号上讓大家一起玩。

截至發稿時間,公衆号的投票結果是這樣的:


看來這個測試結果對大部分人都是适用的。

在發起這個測試後,我對這個測試做了進一步的思考。下面我将帶着大家一起繼續深入的玩玩這個遊戲,同時把我的一些思考結果和大家分享。需要說明的是,我的水平有限,事先也沒有研讀過卡尼曼的著作,有些思考可能比較幼稚,有些結論可能比較偏頗,還望大家以寬容和遊戲的心态來對待。

(二)

我們首先用通俗的語言來解讀一下這個測試。

在第一種情況下,選A,獲得10萬元,選B,小概率獲得15萬元,大概率一無所獲,但也沒有損失。

和這種情況比較接近的遊戲,像打麻将。上家放炮,打出了你要胡的牌,如果選A,意味着你選擇胡牌,如果選B,意味着你放棄胡牌,選擇去自摸,因為自摸能赢得更多,就算沒摸到,也沒有損失。

以我糟糕的麻将生涯來看,我好像很多時候都在選B。特别是上家坐着老媽或者丈母娘的時候。

再來看第二種情況。在第二種情況下,選A,損失10萬元,選B,小概率沒有損失,大概率損失15萬元。

繼續用打麻将來做比方。你手中兩個都是炮。如果放上家,是放小炮,上家必胡。如果放下家,是放大炮,但下家可能由于博自摸而放過你。如果選A,就是打出上家要的牌,如果選B,就是打出下家要的牌。

據說麻将高手有生死章的絕技,關鍵時候要放小炮而避免大牌,少輸當赢。可惜以我的麻将水平,很多時候自己胡什麼都搞不清楚,所以以上純屬想象。

不過,對應到生活中的場景,對這個測試的理解,是不是就更加生動了?

下面我們來一起研究,這個測試中的六個條件。

(三)

這個測試的第一個條件,在于每個問題有兩個選項。第一個選項是100%概率的結果,第二個選項是二元的不确定的結果,分為大概率結果和小概率結果。

這個世界上有什麼是100%概率的結果嗎?

有的,就是已經發生的事情。

“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鐘的朋友,這是事實,你改變不了,因為已經過去了。”

這段台詞,是不是很熟悉?撩妹必備啊。

至于抛出這樣台詞後,是不是能從一分鐘的朋友,做到一小時的朋友,那就是概率了。

不論你是張國榮還是宋仲基,還沒有發生的事情,終究不是100%的事情。

還是讓我們說回股市吧。

對應股市的情況,已經發生的事情,就是現在的股價,還沒有發生的事情,就是未來的股價。因此,用股市的語言來翻譯,這個測試題就變成了:

  • 在盈利的情況下,你是選擇馬上止盈(A),還是在保本的前提下去追逐更大的盈利(B)?

  • 在虧損的情況下,你是選擇馬上止損(A),還是在設置止損線的前提下去期待回本的可能(B)?

讓我們再做一次投票吧。

投完票後再往下看哦。

(四)

在這篇文章發出之前,我并不知道投票的結果。

但我猜測,第一種情況下,選B的人會變多,第二種情況下,選B的人會更多。

這是因為文案中有意模糊了兩個條件,一個是概率的分布,一個是風險和收益的絕對值。

在沒有給出條件的情況下,我們隻能靠腦補來完成這個測試。

而在這個腦補的過程中,我們一定會朝對自己有利的那個方向去想象。

這種想象完全是正常的,是符合人性的。

因為人的天性就是趨利避害的。

那如果,隻模糊一個條件,會怎麼樣呢?

(五)

其實,不管是模糊其中一個條件,還是兩個條件都模糊,我們都必須靠自己的腦補,才能完成這個測試。而在這個腦補的過程中,我們一定會朝對自己有利的那個方向去想象。

比如,在模糊了概率的測試中,我們會更加關注,擴大盈利對我的影響,減小損失對我的好處,而不會去仔細思考背後的概率問題。

就好像,很多人在買彩票的時候,不會去認真計算中獎的概率的。在買保險的時候,也不會去認真計算出險的概率。

事實上,對于概率和絕對值這兩個條件來說,隻給出其中的一個是沒有意義的。必須兩個同時給出才有意義。

他們的乘積之和,叫做變量的期望值。

(六)

在概率和統計學中,期望值是指在一個離散性随機變量試驗中每次可能結果的概率乘以其結果的總和

51日的測試題中,第一種情況下,選A的期望值是10萬元,選B的期望值是15*20%+0*80%=3萬元。第二種情況下,選A的期望值是-10萬元,選B的期望值是-15*80%+0*20%=-12萬元。

也就是說,如果你有100次機會,在第一種情況下,選A可以獲利1000萬元,選B隻能獲利300萬元左右。在第二種情況下,選A會損失1000萬元,選B可能損失1200萬元左右。

關注我公衆号的朋友,和一般參加測驗的随機挑選的人群,應該是不一樣的。你們肯定能算清這個帳。因此,在第一種情況下,選擇A的占據了絕大多數。

但為什麼在第二種情況下,選擇B的居然是大多數呢?

我想,應該是受到這個測試的另外3個隐藏條件的影響。

在做具體的分析之前,我們再做一次模拟:

如果有一個完全公平猜硬币遊戲,猜中得1萬,猜錯賠1萬,你願意玩嗎?

(七)

對于抛硬币的結果,按照有關測試數據,大部分人是選擇不玩的。

如果依據期望值來比較,應該是兩種選擇均衡的情況,但為什麼選擇不玩的人會更多一些呢?

那是因為,人們在心理學上會有損失規避的傾向。大多數人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不對稱,面對損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過面對獲得的快樂感。

在股市裡,對大部分人來說,一個股票跌停的痛苦,要遠遠超過一個股票漲停的快樂。

比如這個測試,對于第一種情況,還有一個版本。

如果選A可以100%獲得10萬元,選B可以80%獲得15萬元,20%一無所獲但不會虧損。

你會怎麼選?

(八)

相信看到這裡的朋友,應該會更多的選擇B選項。不過,根據普通大衆的測試結果,實際上是選擇A的更多一些。

因為在期望值相同或者接近的情況下,面對盈利,更多的人會選擇風險規避,面對虧損,更多的人會選擇風險偏好。

反映到股市上,就是在股價上漲時更容易選擇賣出,而在股價下跌時更容易選擇堅持。

但,我們買入一個股票,不就是判斷它會上漲嗎?

如果股票上漲,就說明我們的判斷正确,這個時候應該要堅持啊?如果股票下跌,就說明我們的判斷錯誤,這個時候應該要改正啊。

可見這個“損失規避的傾向,放到股市,就是必須要克服的心理障礙。

如果結合這個測試的三個隐藏條件,對股市的心理障礙就能理解得更透徹一些。

這三個隐藏條件,一個是順序,一個是次數,一個是參照。

(九)

順序,就是把盈利的選擇作為第一種情況,把虧損的選擇作為第二種情況。

如果把順序調換一下,先做虧損的選擇,再做盈利的選擇,結果會怎麼樣?


實驗證明,投票比例會發生微妙的變化。

用生活中的場景來理解,就是牛市入市的新股民,會比熊市入市的新股民,交更多的學費。



(十)


次數,就是測試中強調,隻給一次機會。


如果一開始告訴測試者,要連續做100次選擇,大家就會更關注概率和期望值。

比如,作為一個觀光的遊客,消費往往會比較不敏感。因為潛意識會告訴他,這個地方可能以後就不會來了,所以錢花了就花了吧。


但如果是這條線路的導遊,呵呵。



(十一)


參照,就是第一種情況下,兩個選項的期望值差異,遠大于第二種情況下,兩個選項的期望值差異。


第一種情況下,A選項的期望值是10萬,B選項的期望值是3萬。差距是較大的。而第二種情況下,A選項的期望值是-10萬,B選項的期望值是-12萬,這是比較接近的。


在絕對值的設置上,也是有意為之的。比如第一種情況,很容易讓人聯想,我花損失10萬的風險,卻隻能多賺5萬。第二種情況,則是我隻花多虧5萬的風險,卻可能賺回10萬。

放到股市裡,就是在行情好的時候,就算股票上漲,如果沒有跑赢大盤,你也會覺得不開心,而在行情不好的時候,雖然股票下跌,但因為比别人跌得少,甚至可能沾沾自喜。


也正因為如此,在持續陰跌的熊市,普通股民的創傷,可能比急跌的股災中的股民創傷來得更大,不管是财富上的還是心理上的。

(十二)

基于人性的損失規避傾向,再加上這三個隐藏條件,雖然我的股友大都是身經百戰的老股民,這一次也有不少人中招了。

最理性的答案,應該是A/A

不過,最标準的答案,應該是A/B

問問你身邊的朋友,看看他們會怎麼選?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