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大戟的功效與作用
3 【大戟的配伍應用】
4 【大戟的用量用法】
5 【大戟的使用注意及禁忌】
6 【大戟的本草摘要】
7 【大戟的現代研究】
【來源】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或茜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紅芽大戟Knoxia valerianoides Thorel的根。前者主産于山西、山東、安徽、浙江、四川等省,後者主産于廣東、廣西及雲南等省區。以秋季采收為宜,洗淨泥沙,用沸水燙後及時幹燥。用時潤透切片,醋煮或醋炒用。
【處方用名】大戟 紅芽大戟
【性能概要】味苦,性寒,有毒。歸肺、脾、腎經。本品苦寒下洩,通利二便,而為瀉水逐痰之峻藥,功同甘遂而藥力稍遜。适用于水腫脹滿、痰飲積聚等症;并可攻毒消腫,所以又治癰腫瘡毒。但其峻烈有毒,能損真氣,非元氣充實者,不宜輕用。
1.用于水腫脹滿,二便不通,常與甘遂、芫花、牽牛子等同用,如《丹溪心法》舟車丸。也可用大戟、甘遂、續随子、牽牛子、葶苈子各半兩,研為散,每服半錢,燈心湯調下,治水腫腹大如鼓,如《聖惠方》大戟散。
2.用于痰飲積聚,胸膈脹滿,脅肋隐痛,常與甘遂、白芥子同用,如《三因方》控涎丹。
3.用于熱毒壅滞所緻的癰腫瘡毒,以及痰火凝聚的瘰疬痰核,常配山慈菇、雄黃、麝香等同用,如《百一選方》紫金錠,内服,外敷均可。
内服:1.5~3克;散劑0.5~1克。醋制減低毒性。外用:适量研末調敷。
服後易引起惡心、嘔吐、腹痛等反應,宜棗湯送服或裝膠囊服。因本品峻烈有毒,凡氣虛、陰傷、脾胃虛弱者及孕婦均當忌服。反甘草。
《神農本草經》:“蠱毒,主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
《名醫别錄》:“頸腋癰腫……利大小腸。”
《本草正》:“性峻利,善逐水邪痰涎,瀉濕熱脹滿。”
《本草綱目》:“大戟能洩髒腑之水濕,甘遂能利經隧之水濕,白芥子能散皮裡膜外之痰氣,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
成分:含大戟苷及蒽醌類。
藥理:有劇瀉作用,但無明顯利尿作用。
臨床報道:治療急慢性腎炎,大戟切片加少量鹽水(每斤加食鹽3錢)拌炒,研粉裝膠囊,每次1.5~2分,日服2次,隔日服用,6~9次為1個療程。共觀察60例,均有顯著消腫作用,一般經治5~7天後水腫完全消失。
有話要說...